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2015年10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保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 外文名: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proposed in all respects
  • 提出人物:鄧小平
  • 提出時間: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 提出會議:中共十六大
基本信息,概念,標準,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五點要求,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第五點,充實完善,六點要求,完善民主,增強文化,提高生活水平,社會建設,概念區別,

基本信息

概念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審議和通過了江澤民代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
根據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大會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發表的公報說,“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台階。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綜合國力穩居全球第一陣營,並成為全球第二個經濟總量跨越“10萬億美元”門檻的經濟體。
公報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等。

標準

小康的標準和我國現階段小康水平: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畫、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十六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係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覆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用綜合評分方法對這十六個指標進行測算,根據其結果我們可以豪邁地向世界宣布: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紀我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五點要求

十六大
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十七大
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點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點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第三點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第四點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第五點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奚潔人主編:《科學發展觀百科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0月)

充實完善

十八大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六點要求

主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點,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點,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誌;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最佳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概念區別

小康水平與小康社會的區別
範圍不一樣
上個世紀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們建設小康重點在解決溫飽,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決不是單純的物質文明,還應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標準不一樣
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那么按此目標,人均GDP就要超過4000美元,符合世界銀行的國別收入分組標準中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對全面建設進程進行檢測和量化時,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統計臨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