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浦區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07年12月27日由淮安市清浦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浦區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清浦區政府
——2007年12月27日在淮安市清浦區第七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代區長 王亦農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清浦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和基本經驗
五年來,本屆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和依靠全區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實現兩個翻番、擴張三個總量、最佳化四個結構、建設寬裕小康”奮鬥目標,不斷深化“工業強區、三產興區、環境立區”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城市現代化、農業產業化”建設進程,圓滿完成了區六屆人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過去的五年,是全區加快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全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全區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精心組織,強力推進,全區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五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從18.9億元增加到45.3億元(預計,下同),其中一產4.6億元、二產19.46億元、三產21.2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9.3%、6.1%、26.5%、18%,人均GDP達到18990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億元,年均增長38%。在全面免徵農業稅和各種剛性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仍實現了財政預算收支平衡,2007年全區財政收入6.2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4.1%、32.7%。連續4年被市政府授予“財政收入上台階”榮譽稱號,4個鄉鎮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
——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緊緊抓住結構調整主線,更加注重培育特色產業,努力轉變增長方式,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2年的18∶32∶50調整為10∶43∶47。堅持工業強區第一方略,通過主動策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本地企業的擴張,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最佳化升級,基本形成了化工醫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目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123戶,比2002年末淨增74戶;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49.46億元,是2002年的5.7倍,占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的52.1%;銷售超億元、稅收超千萬元企業從無到有,分別達到12戶和6戶。完成建築業產值18.5億元,是2002年的7.1倍。服務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老城區、清浦東區、城南新區三大板塊開發建設全面推進,各類專業市場不斷壯大,連鎖超市等新型商業形式蓬勃發展,餐飲娛樂、中介服務、倉儲物流等行業經營良好,五年累計建設各類服務業重點項目55個,完成投入64.3億元。著力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鼓勵發展多種經營,建成一批無公害蔬菜、稻米、花卉苗木種植及畜禽養殖基地,初步形成城郊型農業發展特色,大棚蔬菜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超過 33%,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達到16個。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糧食作物的耕種基本實現機械化。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累計新註冊私營企業1755戶、個體工商戶6105戶,新增從業人員1.3萬人、註冊資本金29.9億元。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堅持改革創新,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全面完成商貿流通企業和工業企業改制,教育、衛生、建設等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招商引資成效明顯,累計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381個,協定引資113.4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4.2億元,是前五年總和的4.3倍。億元以上項目引進取得重大突破,五年共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項目21個,其中50億元項目1個、10億元項目3個、1億美元外資項目1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349.4萬美元,出口總額1.1億美元。各類園區建設力度加大,冶金機械工業園形成“三縱六橫”路網框架,開發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累計進園區項目109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1個。鹽化工業園建設順利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全面展開。
——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圍繞把淮安建成特大城市目標,加大規劃、建設和管理力度,城鄉環境面貌和配套功能進一步最佳化。累計建成40條城區主次幹道,完成696條巷道、54公里下水道、55個生活小區和生活大院的建設與改造任務。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6.1%、39.8%,五年分別提高11個和12個百分點。累計完成拆遷面積120萬平方米,建設面積300萬平方米,其中清浦東區五年總開發面積109萬平方米,入住人口超過5萬人。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分別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和專家考核,啟動國家“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生態城市、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完成城南片區城市設計方案,建設北京南路、柯山路、枚乘路等道路,啟動了運河以南高檔商業住宅小區的開發,南城安置小區、錦城花園安置小區初具規模,建成區行政中心。調整全區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完成3個集鎮控制性詳規和114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布局規劃,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40個。新改建農村公路217.7公里,農村行政村灰黑公路通達率100%。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6億元,疏浚團結河、紅旗河、運南乾渠等105條區、鄉級河道,整治10個村的村莊河塘,新建、改造和維修小溝級以上各類配套建築物1600多座,改造農村危橋52座。農村新植樹木200多萬株、成片林近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2萬畝。完成農村改水、改廁和有線電視布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