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淮安市市委工作報告

2006年淮安市市委工作報告

中國共產黨淮安市第五次代表大會,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會。大會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回顧總結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的主要工作,研究確定今後五年全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目標任務,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淮安市第五屆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淮安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出席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動員全市各級黨組織、全體共產黨員和廣大幹部民眾,開啟發展新征程,增創發展新優勢,為加快淮安振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努力奮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6年淮安市市委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淮安市市委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穩步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眾生活日益改善,政治文明持續深化,精神文明深入開展,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執政能力不斷提高,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工作任務,今後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今後五年,要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全力加快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經濟總量,提升城鄉建設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快開放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統籌經濟社會協調,提高民眾素質和城鄉文明,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加強領導班建設,造就奮發有為的幹部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黨同民眾的血肉聯繫,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持久地反腐敗鬥爭,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市第四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淮安發展史上不平常的五年。面對我國加入WTO後的新形勢,面對非典疫情、洪澇等嚴重災害的新挑戰,面對巨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我們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深入持久的思想大解放為動力,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銳意進取,紮實工作,勝利完成了市第四次黨代會確定的各項主要任務,譜寫了淮安發展史上的嶄新篇章。
一、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繁榮農村經濟,加快提升服務業,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1.8億元,比“九五”末接近翻一番,年遞增14.1%(現價);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683元,年遞增13.2%;財政收入75.6億元,是“九五”末的2.9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71億元,是“九五”的2.8倍。工業經濟取得重大突破,累計完成技改投入442億元,是“九五”的3倍;全市工業增加值年遞增17.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4.3%。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快速發展,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30.3∶40∶29.7變化為21∶45.5∶33.5,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歷史性轉變。
二、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按照“大力發展中心城市、加快發展縣城鎮、擇優發展重點中心鎮、全面提高城鎮發展質量”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城市化,全市城市化水平達37.5%,比“九五”末提高8.7個百分點。圍繞“建設大城市”目標,加大中心城市基礎設施投入,累計投入資金306億元,建成重點項目1220個,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42平方公里擴大到8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55萬增加到85萬,如期實現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江蘇省文明城市創建目標,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順利推進。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域城鎮體系。交通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三縱兩橫”的高速公路網和市區“七縱八橫”、“一圈二環三連”的道路主框架已經形成,蘇北重要交通樞紐地位基本確立。完成淮河入海水道、災後重建等重點水利工程,防災抗災能力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三、

改革開放穩步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改革的辦法化解發展中的矛盾,以開放的思維破解前進中的難題。國有集體企業改革進展順利,市屬企業改制面達95%以上。農村改革深入推進,“一免三補”政策全面落實。市、縣(區)機構改革全面完成,財政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和事業單位改革紮實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順利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機關效能建設初見成效。大力弘揚“三創”精神,推動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到去年底,全市私營企業發展到1.59萬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0.4萬戶,從業人員44萬人。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規模以上項目固定資產實際到位內資由2001年的12.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25億元,累計達到306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5億美元,是“九五”的2.6倍。對外貿易和外經合作繼續擴大,2005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8億美元、外經營業額1.3億美元,分別是“九五”末的2.7倍和1.7倍。開發區建設勢頭強勁,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新增省級開發區6個,累計開發面積70平方公里,引進項目1300個,實際到位資金200億元,2005年共實現銷售210億元、稅收6.6億元。成功舉辦美食文化節、稻博會、科洽會等重大節慶活動,淮安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四、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眾生活日益改善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力實施“人才、掛靠、創辦、開發”科技四大工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累計引進各類人才3.6萬人,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960個。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84.2%、99.5%、57.2%、27%。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市“五大中心”建設步伐加快,農村衛生機構“三化”建設進展順利;全市320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2.2%;全面完成農村改水任務,受益面達95%以上。文化活動蓬勃開展,藝術生產精品紛呈,創作了一批在全國、全省獲獎的優秀作品。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民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1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24元,年分別遞增10.4%和5.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47.4億元,是“九五”末的2.3倍。高度重視弱勢群體幫扶工作,淨增就業再就業13.4萬人,城鄉低保面擴大到14.5萬人,資助各類特困生25.3萬人,辦理廉租房租金補貼659戶,安置解困房3700戶,幫扶市區特困家庭3萬餘戶,全市城鎮養老、失業、醫療三大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96%和85%。
五、

政治文明持續深化,精神文明深入開展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大力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愛國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壯大。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作用充分發揮,對台、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取得新進展。依法治市積極推進,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堅持黨管武裝原則,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不斷發展,雙擁工作實現歷史性突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積極創建“平安淮安”,連續四年獲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稱號。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提升。“禮儀淮安、誠信淮安、知識淮安”活動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文明育農、科技富民工作深入實施。
六、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執政能力不斷提高

五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著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紮實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進一步增強。堅持德才兼備、注重實績、民眾公認的原則,積極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農村、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和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取得新進展。積極開展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黨內民主進一步擴大。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廣大黨員幹部廉潔自律意識和拒腐防變能力不斷增強。堅持市領導掛鈎聯繫基層、市直部門掛鈎幫扶鄉(鎮)村和規模企業、處級以上領導幹部駐村蹲點、全民創業調研服務、企業服務月、信訪接待日等制度,深入開展“三服務”、“三優三滿意”和“人民好公僕”等創建評比活動,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建設得到加強,機關作風明顯改進,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
過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團結一致、負重奮進的五年,是戰勝各種困難、努力開創新局面的五年,是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正確指引的結果,是省委正確領導、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埋頭苦幹、共同奮鬥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以及駐淮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駐淮各單位和離退休老同志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中共淮安市第四屆委員會,向所有為淮安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實力不強,工業化水平不高,利用外資仍是短腿,縣域經濟發展滯後,地方財政實力比較弱,尤其是部分縣鄉財政困難,鄉村負債較重;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不快,部分民眾生活困難,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維護穩定的任務還比較重等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深刻剖析原因,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回顧過去的五年,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實現淮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把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與淮安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牢牢抓住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努力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動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加快發展中解決遇到的困難與矛盾,不斷壯大自身實力,逐步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加快振興步伐;必須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心裡時刻裝著人民民眾,認真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把為人民謀利益、讓民眾得實惠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始終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大開放力度,大膽探索實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淮安特色的加快發展道路;必須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廣大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調動和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這既是對過去五年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新一屆市委在今後工作中應該堅持的原則。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工作任務

今後五年,是我市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世界經濟快速增長,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調整轉移步伐迅速;我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城市化進程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特別是巨觀調控的常態化,將促進發達地區資本和產業加速轉移;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區域共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對蘇北的支持力度;經過多年努力,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正成為新一輪經濟成長的有力支撐;幹部民眾心齊氣順勁足,大發展、快發展願望強烈。這些都為我市實現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市場、資源、人才、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周邊地區加快發展的勢頭迅猛,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難得的機遇,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積極應對各種挑戰,集中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奮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今後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科教興市、開放活市、城鄉統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統籌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為建設經濟基礎厚實、人民生活寬裕、社會安定和諧、生態環境優美、富有發展活力的新淮安而努力奮鬥。

奮鬥目標

總量翻一番,財政爭雙百,建成特大市,實幹奔小康。具體是,到2010年努力實現“五個新”:
———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20億元,在2005年基礎上翻一番,年遞增15%(現價);財政收入力爭達到200億元,年遞增2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000億元,比“十五”增長1.6倍;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50∶38;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累計18億美元,年遞增30%。
———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城市化率達到46%,中心城市建成人口達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實現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目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生態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縣城、中心鎮和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有序推進,4個縣城實現省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創建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城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主導產業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00元,年分別遞增10%和8%;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
———社會發展取得新進步。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以上;教育持續快速發展,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0%、99.5%、90%和40%,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加強,建成教育強市;公共衛生體系日益完善,努力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市民文明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法治建設紮實推進,基層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狀況良好,社會和諧穩定。
———生態建設達到新水平。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達到省規定標準;全社會環保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資源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形成,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突出重點,狠抓關鍵。

今後五年,要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

全力加快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經濟總量

努力建設實力淮安,加快經濟發展是淮安實現跨越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水平,不斷壯大經濟總量,努力增強區域經濟實力。
堅定不移地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是我市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所在。必須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矢志不渝地加以推進。一是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發展大產業。加大產業政策引導力度,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思路,加快提升化工、機械、紡織、冶金、菸草五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食品、醫藥、建材三大新興產業,圍繞到“十二五”末形成化工、冶金兩個產值達1000億元優勢產業的目標,精心規劃,強力推進,重點突破;扶持培育重點行業和產業,引導企業間相互合作,提高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配套水平,發展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重點培植大企業。積極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產重組,加快有效資源和生產要素集聚,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支撐和帶動作用明顯、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使之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中堅。全力實施大項目。加快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投入力度,重抓、大抓、苦抓項目,特別要下大力氣抓一批帶動和輻射能力強、投入超10億元的大項目,努力抓出實效。二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發展的戰略基點,積極開發和引進對經濟成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從加工配套為主向自主研發延伸。加大重點行業、骨幹企業和重點產品技改力度,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積極掛靠高校和科研院所,藉助外智、外腦、外力開發新產品。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支持企業爭創名牌。三是加快開發區建設。立足區域經濟特色,強化要素流動互補,努力把開發區建成吸引外來投資的密集區、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科技創新的核心區、體制創新的先行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完善功能,注重節約資源、集約發展,提高開發區建設的規模層次和運作水平。整合市經濟開發區與淮陰、楚州、清河三個開發區,爭取早日建成國家級開發區。加強與蘇南掛鈎合作,積極做好開發區共建工作。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新農村是一個長期艱巨複雜的農村現代化發展過程。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方針,堅持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加快建設步伐,確保取得實效。重點實施十大工程:一是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加大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力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農機化水平,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耕地單位面積產出和效益,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占全部種植面積30%以上。二是農業產業化工程。積極培育骨幹型、出口創匯型、成長型龍頭企業,形成以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為支撐、市級龍頭企業為依託的龍頭企業集群,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建立完善農村合作經營機制,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和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培訓工程。堅持異地輸出、就地轉移和自主創業三策並舉,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轉移對象、領域、範圍三個拓寬,繼續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五年新轉移農村勞動力50萬人,基本上實現應轉盡轉。大力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務農本領和創業知識培訓,確保每一個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都能參加培訓,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高。四是村莊建設工程。加強村莊整體規劃,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在村莊建設中,注意尊重農民意願,不強迫命令;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循序漸進,不急於求成;保護文化特色,不隨意破壞。五是農村道路通達工程。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加速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形成以農村公路為依託,遍布城鄉、四通八達的農村客貨運輸網路,到2010年全市行政村和集中居住點客運班車通達率達100%。六是農村清潔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造整潔、衛生、宜人的農村環境,重點在“三清”、“一綠”上下功夫:清潔水源,兩年內解決少數地方農民喝不上乾淨水的問題,全市縣鄉河道疏浚一遍,探索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清潔家園,重點治理農村垃圾,推廣秸稈還田、沼氣化等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田園,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綠化造林,加強庭院、“四旁”、集中居住點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七是農民健康工程。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城市醫療衛生資源下農村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向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轉型,使民眾能就近就醫,做到“小病不出鄉鎮、大病及時救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做到全覆蓋。八是農村文化工程。以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和鄉(鎮)村文化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九是農村保障工程。構築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農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四道保障線,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十是百村幫扶工程。做好全市223個經濟薄弱村的幫扶工作,使被幫扶村逐步達到有“雙強”班子、有科學規劃、有高效農田、有特色產業、有配套設施、有保障機制、有整潔村容、有文明村風的目標,每年有20%以上的低收入農戶脫貧。
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現代服務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重點發展生產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把淮安建成蘇北重要的商貿商務中心和區域物流中心。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基地,構建物流設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龍頭企業,實現物流業快速發展。積極發展商務服務業,推動法律、諮詢、策劃、會計等中介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農業服務業,加強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全過程服務,逐步完善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社會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著力培育科技服務業,集中力量建設公共技術、成果交易、創新創業融資、社會化人才等四大服務平台,增強技術研發服務能力。支持發展金融保險業,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力爭實現企業上市零的突破。加快發展旅遊業,加大重點景區和項目建設力度,精心打造“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品牌,擴大淮安旅遊知名度。大力拓展信息服務業,推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建設,加快發展軟體業。提升最佳化商貿流通業,加快中心商貿區、區縣商業中心、商業特色街和鄉鎮(社區)商業網點等網路建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規範發展房地產業,放手發展社區服務業。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淮安跨越發展,基礎在縣,希望也在縣。必須加快構建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的新格局,實現縣域經濟的重大突破和快速崛起。堅持工業立縣(區),將工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業化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統籌搞好開發區、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和建設,推動縣區工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大工業投入,壯大企業規模,重點培植銷售超億元的骨幹企業,增強支撐和帶動能力。加快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著重在固定資產投入、經濟總量擴張、產業特色創建、綜合配套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建設檔次和水平。加強鄉鎮財源建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鄉鎮財政自給能力,積極化解鄉(鎮)村債務。
二、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

努力建設魅力淮安,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強力推進城鄉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最佳化人居環境,彰顯城市魅力,努力形成城鄉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堅持以規劃為龍頭引領城鄉建設。統籌城鄉規劃,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加快實現城鎮體系、生產力布局、控制性和修建性詳規、重大專項等規劃全覆蓋。以增強規劃前瞻性、整體性、科學性為目標,全面提高規划水平,使城鄉規劃和建設更好地反映淮安歷史文化底蘊,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堅持規劃的統一管理,加強對規劃實施過程的監督,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充分發揮規劃在城鄉建設中的指導和調控作用。
做大做強做優做美中心城市。以創建“健康城市、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生態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大力推進中心城市建設,壯大城市實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向能夠輻射周邊地區2000萬人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邁進。加速楚州、淮陰兩區融入主城區步伐,推進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加強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市綜合交通、生態綠化、安居保障、防災減災應急等功能,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高度重視城市形象設計,注重功能協調與風格和諧,特別要搞好淮海廣場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和裏運河文化長廊等重點地段景觀設計,彰顯個性特色,使淮安城市具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注重發展城市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與空間結構有機結合,增強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集聚輻射能力。基本完成建成區範圍內城中村和城郊結合部改造任務,使民眾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創新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體制,充分發揮社區的基礎作用,推進城市管理人性化和現代化。
加快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縣城要圍繞創建省級園林城、衛生城、文明城目標,積極改造老城區,全面加快新區和經濟開發區建設,擴大城區規模,完善城區功能,改善城區環境,加快建成各具特色、富有競爭力的中等城市。抓好重點中心鎮、特色小城鎮和衛星鎮的規劃與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建設水平,逐步把中心鎮建成規劃科學、規模適度、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富有特色的農村經濟文化中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農村公路、港埠站場和航道建設,開工建設淮揚、淮連、宿宿淮等鐵路和淮安機場,構建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綜合大交通格局,努力把淮安建成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完善防洪工程體系,重點實施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澤湖大堤等堤防除險加固工程,提高防洪保全能力。加快電力、燃氣等重點工程建設,構建穩定的能源保障體系。
三、

加快開放步伐,加大改革力度

努力建設活力淮安,加快淮安發展,根本要靠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充分激發民眾創業熱情,走出一條在開放中振興、在改革中振興、在創業中振興的新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
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抓手,創新思路,改進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注重招商選資,突出大項目招商,著力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產業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堅持三次產業齊上,吸引更多的外來資本投向農業、服務業、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更加注重外資引進,積極主動地走出去,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突出重點區域,力求直接與跨國公司、國外境外投資商對接,爭取實現大的突破。加大軟環境建設力度,持之以恆地建設開明開放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嚴明規範的法治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治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著力打造最佳投資城市。大力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重點扶持培育大中型出口骨幹隊伍,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積極擴大對外經濟合作,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利用國際資源發展壯大自己,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外經工作水平。
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制任務,努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促進國有資本有序流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建設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和廉潔政府。進一步調整最佳化事業單位布局結構,繼續加大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力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財政預算制度改革,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強財政對實現社會公平的調控能力和對社會穩定的保障能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全面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富民優先方針,認真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弘揚自力更生精神,倡導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和諧創業,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乾成事業、幫助人們乾好事業的社會環境,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萬眾一心創大業的生動局面。擴大創業主體,鼓勵村幹部與社區幹部帶頭創業、科技人才兼職創業、在外能人回鄉創業、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激活本地民間資本,充分釋放民眾創業潛能,讓更多的人通過直接掌握生產資料創造財富。加快實施“百強民營企業”、“百家成長型企業”扶優扶強計畫,扶持壯大一批重點骨幹企業。進一步強化服務,堅持會辦、幫辦、掛鈎幫扶、調研服務等行之有效的制度,為民營經濟大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四、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提高民眾素質和城鄉文明

努力建設文化淮安,發展具有淮安風格、淮安特色的文化,是提升城市軟實力、建設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原則,全面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大力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努力把淮安建成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文化名城。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紮實推進“人才引進培養、高校院所掛靠、研發平台創辦、高新產品開發、科技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科技六大工程,建設創新型城市。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農村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民辦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紮實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提高師資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重視和支持高等教育發展,鞏固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積極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非義務教育。加大醫療衛生事業投入,進一步加快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婦幼保健、采供血和急救等五大中心建設,完善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繁榮文藝創作,大力實施精品力作推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程,滿足民眾文化需求。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快發展數位電視,鞏固提高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推進廣電事業全面發展。大力改善體育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進一步加大對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扶力度,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新機制。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抓好理論武裝工作,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的引領推動作用。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紮實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家庭和睦、鄰里融洽、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創業、創新、創優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人們熱愛淮安、建設淮安的主人翁意識。大興學習之風,倡導尊重知識、崇尚學習的社會風尚,建設學習型城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整體推進行業、社區、鄉鎮、家庭的文明創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強“誠信淮安”建設,提高全民信用意識。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努力推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五、

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民眾生活水平

努力建設和諧淮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物質財富增加的過程,而且要有社會和諧程度、文明程度、規範程度的相應提高,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的逐步縮小。必須按照“統籌發展、兼顧利益、重在建設”的方針,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
紮實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人大、政協工作的領導,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支持人民政協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增進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對台和僑務工作,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加強和改進對工、青、婦、科協等民眾團體的領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做好民眾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加強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推進社區和企事業單位民主建設。深化黨務、政務、廠務和村務公開,擴大人民民眾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加快推進“法治淮安”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律意識。深化司法改革,加強法院和檢察院建設,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維護司法公正。鞏固和擴大“平安淮安”創建成果,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健全社會治安大防控和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進一步暢通六條信訪渠道,加大依法治訪力度,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切實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
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社會建設和管理體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大財政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投入,推動社會事業領域對社會資本開放,加快構建與經濟發展和民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建設,提高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民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係,統籌兼顧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妥善照顧到各方面民眾的關切。
高度重視和關心困難民眾生活。以組織實施“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鎮‘4050’人員就業再就業、助殘、育才助困、安居、敬老愛老、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區居民醫療統籌及特困居民醫療救助”等八大工程為抓手,認真做好關心民眾生產生活的各項工作,切實為民眾辦實事、做好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大崗位開發和再就業資金投入力度,扶持更多的下崗失業等困難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基本實現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全覆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福利服務網路,積極發展慈善事業,使城鄉居民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貧有所濟。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保護和發展好各個方面、各類群體的利益,重點幫助失地農民、拆遷居民、下崗職工、五保對象、殘疾人和因災因病致貧家庭解決生活困難,保證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學、看得起病;逐步建立起相應的收入增長機制,確保最貧困人口的收入增長幅度不低於全社會平均收入增長水平,有效遏制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積極推進生態市建設。貫徹環保優先方針,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彰顯生態特色,打響生態品牌,努力把淮安建成循環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創業宜居名城。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資源化”工程,加強對土地、水源、林木及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建成城市中心“綠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節約型城市、節約型機關、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創建活動。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民眾健康的突出問題,讓人民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污染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

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實現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我們必須從鞏固執政黨地位的高度,以加強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加快淮安振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一、

進一步加強黨的思想建設

始終保持黨在思想上的蓬勃生機,著重從思想上建黨,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保證。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立場和方法來指導新的實踐,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理論素養和黨性修養,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鑑別力,築牢思想政治基礎。加強理論學習,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大力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用改造主觀世界的成效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努力探索黨員長期受教育、永葆先進性的長效機制,推動黨員思想政治建設經常化、制度化。
解放思想是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當前,制約淮安發展的最大障礙仍是思想障礙,一些舊思維、舊框框、舊作風仍在相當程度上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全市上下要進一步突破思維“瓶頸”,掀起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熱潮,全面激活加快發展的源動力,以思想大解放推動經濟社會快發展。要有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精神。始終保持昂揚鬥志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始終充滿激情,不服輸、不示弱,進位爭先,勇創一流,力爭上遊,樹立率先發展的志氣,努力走出一條超常規、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路子。要有把握先機、搶抓機遇的意識。巨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對我市發展既是考驗和挑戰,更是難得機遇。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努力在爭取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贏得主動,在變化中捕捉機遇,在困難中尋求機遇,在發展中創造機遇,通過搶抓機遇實現跨越發展。要有破解難題、迎難而上的勇氣。在當前困難較多、矛盾較突出的情況下,要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知難而進的主動性和進取心,想方設法在困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千方百計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要有敢闖敢冒、敢試敢幹的膽識。敢於突破思想的保守性、思維的陳舊性和思路的局限性,打破凡事看上級講沒講、別人乾沒幹、過去有沒有的思維定勢,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埋頭苦幹,少說多乾,在實幹中統一思想,在改革中更新觀念,在創新中拓寬思路,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不斷創造更大的業績。繼續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用這種精神凝聚人心、感召人心、激勵人心,全面激發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廣大幹部民眾以滿腔的熱情、實幹的作風、忘我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形成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共建新淮安的強大合力。
二、

加強領導班建設,造就奮發有為的幹部隊

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是我們實現跨越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按照“政治堅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廉政、團結協調、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要求,以提高素質、最佳化結構、改進作風和增進團結為重點,全面提高領導班子整體素質,努力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能夠擔當科學發展重任的堅強領導集體。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規範決策程式和領導幹部行為;發展黨內民主,拓寬民主渠道,更多地聽取黨員、專家和民眾的意見,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以德才為標準、看公論定取捨、憑實績用幹部,把具有創業、創新、創優精神,善於領導科學發展,政治上靠得住、發展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民眾信得過的優秀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做好年輕幹部、黨外幹部和女幹部的培養選拔工作。注重調動基層幹部的積極性,符合條件的要大膽提拔使用,使他們有盼頭、有幹頭、有勁頭。選派優秀幹部到基層一線和條件艱苦的地方經受鍛鍊和考驗。深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民主推薦、民主測評、差額考察、任前公示、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在更大範圍內選賢任能;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領導幹部實績考核評價機制和社會評價制度,全面衡量幹部的顯績和潛績、能力和品行、政績和政德,特別要重視在民眾中的口碑。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隊伍。加強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著力提高領導幹部的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高度重視老幹部工作,充分發揮老同志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要作用。
三、

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要堅持重心下移,夯實基礎,紮實推進“強基工程”,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全面奔小康、建設新淮安”強有力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紮實抓好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深化“三級聯創”,切實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村級黨組織建設;大力實施“百千萬致富工程”,培植“百個康居示範村、千名‘雙帶型’村幹部、萬名黨員創業標兵戶”,全面開展“雙學雙爭”活動,增強黨員幹部“雙帶”能力;提高鄉(鎮)、村(居)幹部政治、生活待遇,調動、保護和發揮好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社區黨組織設定模式,理順社區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加大“五好”示範社區創建力度,加快建立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社區黨建機制,推動和諧社區建設。加強企業黨建工作,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國有企業黨組織的管理體制,大力開展“四好”企業領導班子創建活動,全面推行“四有”黨建目標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堅持組建和規範並重,探索適合非公企業特點的黨組織活動方式和工作方法,推動企業黨建和生產經營互促共進。加強機關、學校、科研院所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不斷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繼續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把社會各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
四、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黨同民眾的血肉聯繫

黨的作風,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命。全體黨員幹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民眾需要為第一信號,以民眾滿意為第一標準,千方百計幫民富,想方設法辦民事,竭盡全力排民憂,真心實意解民難,以親民的作風感召人心,以愛民的形象凝聚人心,以富民的舉措贏得人心,以安民的行動溫暖人心,真正做到與廣大人民民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傾聽民聲,集中民智,問計於民,把各項決策建立在充分調查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之上。積極鼓勵基層幹部和民眾去“闖”、去“試”、去“乾”,及時總結和推廣他們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重實際、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克服浮躁心理。各級領導幹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落實上,把注意力用在解決問題上,把政績建立在實幹上。加強和完善領導幹部抓落實責任制,做到敢管嚴抓,各司其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強化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只要是確定下來的目標任務和向民眾作出的承諾,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加強跟蹤督查,用制度約束和查處“不作為”、“慢作為”和“亂作為”,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對碌碌無為、得過且過的幹部,特別是對不盡職盡責、玩忽職守的幹部要嚴肅處理,以整肅作風形成強大威力,保證政令暢通,推動工作落實。
五、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持久地反腐敗鬥爭

端正黨風、反對腐敗,是民心所向、事業所需,決不能有絲毫懈怠。要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抓手,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發展營造政治清明、廉潔勤政、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切實抓好各級領導幹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黨紀法規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著重圍繞幹部選拔任用、財政資金使用、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金融資本運作等方面,建立完善各項制度措施,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和行為失范。切實維護民眾利益,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嚴肅查處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繼續保持查辦違法違紀案件工作力度,嚴懲腐敗分子,樹立黨員幹部良好形象,贏得人民民眾信賴。
同志們,全面奔小康,建設新淮安,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職責。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紮實的作風、更加振奮的精神,開拓進取,奮力拚搏,為加快淮安振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