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江蘇省淮安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由時任市長高雪坤,在2011年1月20日淮安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請淮安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報告首先回顧了十一五期間淮安市經濟發張狀況。2010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5億元、人均4046美元,完成財政總收入31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41.43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3倍、2.8倍、4倍和5.3倍;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70億元,是“十五”的3.8倍;二、三產業比重提高7.5個百分點;全面小康四大類25項指標有17項達到目標值。

接著對2011年十二五期間,淮安市的經濟發展做出展望,制定了全年發展目標。

內容介紹
各位代表:
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十一五”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淮安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變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強力推進“五大建設”,在應對重大挑戰、接受重大考驗中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標任務。
綜合實力跨上新台階。我們始終以加快發展為主題,搶抓機遇,加大投入,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顯著增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2010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5億元、人均4046美元,完成財政總收入310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41.43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3倍、2.8倍、4倍和5.3倍;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70億元,是“十五”的3.8倍;二、三產業比重提高7.5個百分點;全面小康四大類25項指標有17項達到目標值。工業經濟快速增長。五年投入2276億元,組織實施846個億元以上項目,富士康科技城、淮陰捲菸廠技改等項目竣工投產。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419戶,實現銷售收入2392億元,增長49.9%,淮鋼、富士康銷售過百億元。特鋼、IT、鹽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推進。連續七年保持糧食增產,高效種植業、高效漁業面積分別達到266萬畝和50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79%,形成11個年銷售10億元縣域主導產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21家,創成5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鄉鎮工業集中區、村級創業點建成65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吸納12.5萬農民就業。服務業水平不斷提升。創成4個省級服務業集聚區、8個省級物流基地(企業),建成仕泰隆模具城等31個專業市場,新增3個四星級以上酒店、7個4A級景區;淮安軟體園、淮陰軟體園、洪澤安芯智慧型港等蓬勃發展,阿里巴巴、搜狐、微軟、浙大網新等知名軟體企業相繼落戶。
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我們始終圍繞“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統籌城鄉發展,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中心城市迅速擴張。建成區面積由80平方公里擴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由80萬增加到120萬,城市化水平由36.7%提高到45%。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生態新城、清河新區、清浦新城加快建設,萬達廣場、會展中心、新亞國際廣場等建成投運,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功能進一步增強。裏運河、大運河、古黃河風光帶建設以及白馬湖生態環境整治工程全面啟動,新建改建15個公園,免費開放市區所有公園,新增綠地1354公頃,污水處理率超過80%,改造舊城面積120萬平方米,發放公積金貸款35億元。城鄉統籌力度加大。4個縣城投入850億元,建成漣水全民健身公園、盱眙奧體中心、金湖堯帝公園、洪澤幸福廣場等項目,金湖創成國家園林城市。新建農村公路4470公里,疏濬縣鄉河道1393條,區域供水延伸到17個鄉鎮,建成7個省級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項目和79個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創建12個省級康居示範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高速公路聯網成環,幹線公路提檔升級,淮安漣水機場通航運營,宿淮鐵路、鹽河航道整治工程快速推進;南水北調、治淮等工程進展順利;華能三期、國信生物質發電等項目建成投運。
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我們始終堅持以開放吸納生產要素、促進經濟發展,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招商引資成果豐碩。累計引進50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1108個;新批外資項目760個,註冊外資實際到賬26.24億美元,累計批准台資企業600餘家,台資占實際利用外資一半以上,台資集聚新高地加速形成。載體建設實現跨越。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升格為“國家級”,創成中國淮安出口加工區、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台灣農民創業園,7個省級開發區和淮安工業園區、鹽化工新區建設步伐加快。省級以上開發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1.8億元,新開發面積138平方公里,入住企業4874家。改革重組進展順利。基本完成市屬75戶重點企業改制,成功打造2個資產超百億元融資平台、發行27億元企業債券,引進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及蘇南農商行來淮設點,積極構建擔保、再擔保體系,全面推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和農業保險工作。2010年,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215億元、貸款餘額865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9倍和3.1倍。對外交流不斷拓展。首創便捷通關模式,淮安港獲批二類水運口岸;外經合作穩步推進,外貿出口突破20億美元;國際友城總數達到11個。
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我們始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統籌社會事業發展,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成效明顯。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7.7萬人,累計開發新產品2195件,專利授權量3282件,市高新技術創新中心建成國家級孵化器。教育事業加快發展。義務教育實現學費全免、硬體建設全達標、績效工資全兌現,入學率基本保持100%。新創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職業學校17所,新增省市級優質幼稚園112所。普及高中教育,高考主要指標位居蘇北前列。南京林業大學來淮合作辦學,高教園區在校生增加至7萬人。清河、金湖實現教育現代化。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新創三甲綜合(專科)醫院3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標準化,建成百萬民眾“15分鐘健康服務圈”,新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42萬座。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順利實施。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等節會,建成運河博物館群。廣泛開展“三下鄉”活動,實現鄉鎮文化站全達標、農家書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有線電視村村通,主要公共文化設施人均面積超過全省水平。奧運金牌、殘奧獎牌、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零的突破。
人民生活實現新改善。我們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富民優先,大力推進就業惠民、創業富民、社保全民,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600元和7100元,年均分別增長14.1%和12%;人均儲蓄存款突破萬元。就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55.4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被征地農民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7.9平方米增加到32.3平方米,城鄉居民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由0.5部增加到5.5部、電腦擁有量由13.5台增加到36台。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64.8億元,年均增長18.3%。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城鄉低保提標擴面,惠及19.51萬人;扶貧攻堅成效明顯,46萬農民實現脫貧;城鎮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面分別達到90%、98%和9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榮獲首批中國愛心城市稱號。民生實事深入推進。近兩年,市、縣兩級累計投入34億元,每年為城鄉居民辦十件實事,在蘇北率先為8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尊老金、實行市區65周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車。
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我們始終以打造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全面加強誠信、團隊、效率建設,公信力、執行力進一步增強。行政效能持續提升。順利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執法類、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圓滿完成第九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行政審批、招投標、電子政務等平台加快建設。精簡行政審批事項212個,壓縮審批環節195個,清理規範涉企收費項目226個,積極開展銀企對接和為企業送工等活動,多渠道保障用地需求,為客商提供101%服務。政務公開穩步推進。充分發揮市政府入口網站、市長信箱和新聞發言人作用,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加強與政協和社會各界的聯繫,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930件、政協提案2060件,滿意率達99%以上。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圓滿完成“五五普法”,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創建紮實推進,連續七年榮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稱號。完善各類應急體系,建成區域性滅火救援中心,信訪穩定、安全生產形勢良好。其他工作統籌開展。國防動員全面加強,順利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二連冠。圓滿完成對口援建任務。供電、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管、郵政、地震、氣象等部門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糧食、供銷、農機、審計、物價、國資、機關事務、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慈善、紅十字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剛剛過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團結一致、奮力拚搏,全面完成市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十一五”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組織實施906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41個,投入705億元;組織實施中心城市建設項目665個,投入412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7個縣(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突破20億元。成功舉辦台北經貿招商、台商淮安論壇、央企省企寧企對接、美食節集中簽約等活動,全市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0.5億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縣(區)實際利用外資全部突破1億美元。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團結拼搏的結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心幫助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通力協作,離不開駐淮部隊、武警官兵、駐淮各單位和各位老同志的鼎力支持,離不開廣大來淮投資建設者的積極參與。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為淮安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十一五”發展,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只有全力以赴抓項目、一心一意謀發展,淮安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強的競爭力,才能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只有始終突出又好又快的鮮明導向,在引進中提升,在增長中轉型,在發展中調整,才能全面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只有大力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力、培育特色,做好“結合”、“轉化”文章,才能走出一條具有淮安特色的發展新路子。必須堅持和諧發展不動搖,只有統籌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之間的關係,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緊密結合,才能形成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還不大,縣域實力還不強,部分人均指標低於全國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剛剛起步,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要素制約較為明顯;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一些民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壓力較大,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部分幹部思想觀念落後,工作方式有待改進,服務意識、操作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此,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十二五”展望
未來五年,是淮安跨越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眾多的挑戰和考驗,也面臨難得的機遇和條件。一方面,國際經濟環境更加複雜,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加大,國家巨觀調控趨緊,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我國發展內生動力增強,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沿海開發兩大戰略深入實施,這些都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髮展的新趨勢新特徵,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推動淮安在“十二五”實現更大突破。
“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推動科學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為主題,以擴量提質、轉型升級為主線,大力實施工業強市、城市化、科教與人才興市、借港出海與開放帶動、綠色發展、城鄉統籌戰略,繼續推進“五大建設”,全力打造經濟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幸福的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總量翻一番,財政超千億,建成生態市,全面達小康。到2015年,全市經濟總量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翻番,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在蘇北率先建成全國生態市,以縣為單位全面實現小康。
圍繞上述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我們將著力突出五個方面:
(一)在加快發展中增強競爭力。發展不足、實力不強是淮安當前的最大矛盾,加快發展仍然是“十二五”時期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必須進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項目建設,確保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力爭1個以上縣進入蘇北十強、全國百強。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到“十二五”末,全市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突破1000億元,工業銷售超過8000億元。大力實施縣(區)和開發區工業突破計畫,壯大縣(區)和開發區工業體量。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優五個百億元主導產業,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到“十二五”末,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柔性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500名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
(二)在對外開放中增強吸引力。繼續把外向型經濟作為淮安發展的“龍頭”來抓,不斷增強開放帶動能力。“十二五”期間,全市註冊外資實際到賬累計達到120億美元,其中台資50億美元以上,成為海峽兩岸有影響力的台資名企集聚區。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省級開發區擴容提質,加快專業園區、特色園區和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建成50家省級以上開放載體,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入全省十強。積極策應沿海開發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加快建設“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綜合樞紐;加快區域合作和國際化步伐,加強與中西部地區對接,拓展對外交流,新結國際友城5個。
(三)在城鄉統籌中增強輻射力。緊緊圍繞培育江蘇新興增長極、建設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擴張規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0萬,城市化水平超過55%,基本建成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生態新城核心區等現代化功能區,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態水城特色進一步彰顯,承載力、輻射力進一步增強。加快縣城建設步伐,漣水、盱眙建成生態優良、經濟繁榮的中等城市,洪澤、金湖建成湖濱生態特色城市,進一步提高區域競爭力。加強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吸引產業、人口向城鎮集中。到2015年,全市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非農產業比重超過92%,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四)在改善民生中增強凝聚力。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努力實現人民民眾幸福指數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提升。大力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15萬元和1.27萬元。加大民生投入,市級新增財力70%以上用於民生建設,每年為城鄉民眾興辦十件實事。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構築較為完善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勞動就業等服務體系,初步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15分鐘生活圈”。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廣大老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確保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積45萬平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滿足人民民眾物質文化需求上,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五)在生態建設中增強承載力。以國家級生態市創建為抓手,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確保80%的縣創成國家生態縣、80%的鄉鎮創成國家生態鄉鎮、80%的村建成市級以上生態村,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省前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確保人民民眾對生態和人居環境滿意度持續提高。
2011年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根據市第五次黨代會第五次會議精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5%;財政總收入增長3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5%,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3%和12.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以加快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擴總量、提質量、轉方式、調結構,確保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5%,新增列統企業(新口徑)150戶以上。
主攻重大項目。紮實開展“工業重大項目竣工提速年”活動,完成投入1000億元,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40個、竣工100個,實施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30個。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加大項目考核權重,加快推進台玻100萬噸純鹼、敏實汽車零部件等項目建設,確保天淮大無縫鋼管、30萬千瓦熱電聯產、天士力生物醫藥產業園、台啤等項目竣工投產。重點培育60個省級、220個市級新增長點,全年新增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20億元,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0個百分點以上。
壯大產業規模。以淮鋼、富士康、台玻、國寶空調、今世緣等企業為龍頭,加快形成特鋼、IT、鹽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等千億元主導產業,力爭銷售總額突破1500億元。改造提升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強化新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力爭銷售總額突破1000億元。發展壯大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軟體和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產業規模實現倍增。扶持百戶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中小企業提檔升級,確保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600戶,其中超10億元企業30戶。
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和扶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100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18億元,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40個。依託國家級鹽化工質檢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平台,全面深化與清華、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加強人才引進和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簽約合作項目400個以上。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在現有企業中實施50個重點節能改造項目,新增20戶以上清潔生產企業。
最佳化要素供給。堅持招工與招商並重,實行政府、學校與企業聯動,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本地擇業,鼓勵外出人員返鄉務工,吸引中西部人員來淮就業,基本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積極爭取土地點供指標,深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萬頃良田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和開發力度,保障項目用地需要。加強銀企對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為重點,大力推進特色城市化。投入565億元,實施八大類910個重點項目,加快“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步伐,確保建成區面積達到130平方公里、人口130萬,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7%。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生態新城建設,建成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城市博物館和枚皋中路等,加快市體育中心、綠地廣場等項目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商業商務功能,重點實施雨潤國際新天地、蘇寧廣場等項目,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市政配套功能,重點實施明遠西路、大同路等道路貫通和橋樑連線工程,啟動市區快速通道系統前期工作,提高公車、計程車服務水平,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堅持保護與開發並舉,大力推進北京路、西安路、延安路沿線舊城改造,加快西南化工片區企業和居民搬遷進度,全年開發房地產面積1000萬平方米,竣工300萬平方米。以提高市民素質、維護城市形象為目標,深入落實精細化管理措施,積極實施背街後巷整治、城市停車場建設等項目,城市公共廁所全部免費開放,確保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查驗收。
加強生態建設。突出洪澤湖、白馬湖生態水源保護,大力提升濱湖綠化生態景觀,全面完成白馬湖環湖大道建設及退漁還湖工程。實施裏運河水位控制、古黃河水利樞紐等工程,建成大運河濱河風光帶、裏運河水岸公園、古黃河濕地公園、森林公園二期等項目,全面提升城市出入口和主次幹道景觀,新增公共綠地600公頃,改造200公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新創國家生態鄉鎮37個、市級以上生態村200個、康居示範村33個。
促進城鄉聯動。加快四縣老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成淮金路,實施洪澤—楚州—漣水寧連路東繞城段,新改建農村公路370公里;建成徐楊水廠,加快城南水廠建設進度,年底前市區三大水廠水質達到106項檢測標準;新建白馬湖、漁溝等水廠,區域供水範圍擴大到40個鄉鎮、惠及120萬人口。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和管理,切實提高社區服務水平。
拓展對外通道。加強與重點城市對接,開通至深圳、西安、成都、大連等航線,爭取開通至台灣、香港航線,啟動淮安漣水機場擴建工作。建成宿淮鐵路,爭取開工建設連淮揚鎮鐵路,組織開展寧淮城際、徐鹽高鐵(淮安段)規劃性研究。推進鹽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和金寶航道、新港二期、鹽化工新區通用碼頭建設等工程。加快205國道西繞城段、金湖至馬壩高速公路、洪澤至阜寧一級公路建設,建成326省道、235省道高溝至漣水段。
(三)以富民壯村強鄉鎮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化、縣鄉工業化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規模基地標準化生產,全年新增機插秧面積40萬畝、高效種植業面積30萬畝、高效漁業面積5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82%。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盱眙滿江紅龍蝦產業園、洪澤中藥材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新創省級產業園2個。加大農業招商力度,全年固定資產到位資金50億元。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推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創建,進一步放大淮安大米、盱眙龍蝦、淮安紅椒等品牌效應。
重抓縣域經濟。切實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爭取縣域實力在全省排名實現進位。堅持以鄉鎮工業集中區、村級創業點為載體,加快標準廠房建設,積極引進配套協作型、就地加工型、農產品開發型項目,確保固定資產投入突破200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140萬平方米,新增150個上規模的村級創業點,省定經濟薄弱村標準廠房實現全覆蓋。積極培育列統企業,確保鄉鎮工業集中區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帶動15萬農民就業。
改善農村環境。加大農村水利投入,組織實施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河道疏浚等工程。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丘陵山區、黃河故道農業開發,新建高標準農田14萬畝。深入開展農村清潔工程,建成80個秸稈固化成型示範點,提高鎮村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套能力。
(四)以最佳化產業結構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全面實施服務業提速計畫,推動規模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促進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最佳化、競爭力提升。
發展新興流通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市綜合物流園、漣水空港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繼續推進供銷“新網工程”,積極培育會展業。加強清河新區、清浦新城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實施奧特萊斯購物廣場、現代國際新城、禧徠樂國際商貿城等一批重點項目,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依託市綜合大市場,加快義烏小商品城、歐蓓莎購物中心等項目建設,力爭銷售超20億元。加快物聯網推廣運用,積極發展電子商務。
拓展金融保險業。加強與金融機構對接,新引進1家銀行機構來淮設點,光大銀行、廣州農商行各成立1個村鎮銀行,組建淮安農村商業銀行和10家以上農村小額貸款公司,市信用再擔保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到30億元以上。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創建金融生態示範縣、達標縣各1個。以加強安全生產與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為重點,進一步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各類產業基金,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積極探索融資擔保新方式,年內爭取1戶企業成功上市。
提升文化旅遊業。保護開發楚州區7平方公里歷史文化核心區,加強河下古鎮、碼頭古鎮規劃建設,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快裏運河文化長廊、洪澤創意文化產業園、盱眙影視基地、西遊記主題公園等建設,精心籌劃淮安大型實景演出項目,打響特色文化品牌。深度開發“名城、名人、名菜、名湖”資源,加快古黃河文化生態景區和白馬湖、天泉湖等景區景點建設,籌建淮安遊樂園,逐步實現由旅遊觀光向休閒度假轉變。
(五)以建設台資集聚新高地為重點,大力推進對外開放。搶抓用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沿海開發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增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突出招大引強。新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內資項目200個以上,實際到位資金500億元;新批投資超1000萬美元外資項目100個以上,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加強與央企省企寧企對接,促進更多項目、資金和高端技術、人才湧入淮安。突出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配套能力強的項目。推進民營招商,深入開展蘇南、浙江等系列招商活動。
深化淮台合作。大力引進與現有台資企業和優勢產業相配套的項目,鼓勵引導現有企業增資擴股,爭取終端產品製造、研發基地向淮安遷移,年內實際利用台資突破6億美元。充分發揮市台商協會、台北經貿聯絡處和台商服務中心作用,辦好第六屆台商淮安論壇,加快建設台灣風情一條街,進一步拓展淮台合作空間。
建好開放平台。推動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完善功能配套、壯大產業規模,全力衝刺全省十強目標。推進出口加工區擴區轉型,加快留學人員創業園二期、軟體園二期等功能片區建設,增強配套服務功能。加大淮安工業園區、鹽化工新區、特鋼產業園等投入,新創2家以上省級特色產業園。統籌推進其他省級開發區建設,提高項目承載能力,努力實現全省進位爭先。
(六)以促進民生改善為重點,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紮實辦好各類民生實事和惠民工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保障好民眾的根本利益。
增加居民收入。積極推進城鄉就業一體化,強化政策扶持、技能培訓和跟蹤服務,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000人。大力實施城鄉居民創業孵化工程,推動有創業能力的各類人員自主創業,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萬戶、個體工商戶4.5萬戶。大力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企業職工工資協商共決、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推動市區失地農民“社保”換“城保”,不斷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繁榮社會事業。全面落實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注重從小培養文明習慣,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建成市高職校新校區,洪澤、盱眙爭創教育現代化先進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最佳化“15分鐘健康服務圈”,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切實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快淮安大劇院、電視調頻發射塔等項目建設,推進城鄉有線數位電視一體化,加強文藝創作和遺產保護。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積極籌備第十八屆省運會。全面做好人口工作,進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提高保障水平。繼續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全市“五險”擴面新增10萬人(次)以上。推進醫療保險病種分值結算,城鎮居民、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報銷比例分別不低於60%、80%和60%,將符合規定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報銷範圍,生育保險目錄範圍內個人零支付。加強城鄉養老服務網路建設,新建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0個以上,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65%。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爭取提前一年完成省定計畫。加快建立非公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積極開展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實現“新淮安人”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加強價格監管,關注物價變化,及時向低收入困難群體發放物價補貼。大力發展慈善公益事業,讓各類特殊社會群體都得到應有的關愛。
辦好民生實事。投入25億元,為城鄉民眾新辦十件實事:1、新建擴建城區中國小校11所;2、新增優質幼稚園40所;3、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340元/月、210元/月;4、對全市80周歲以上老人普發尊老金;5、新建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6、新建惠民醫院10所;7、建設全市統一的區域衛生管理信息服務平台;8、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9、為全市新婚夫婦提供免費健康檢查;10、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加強社會管理。全面啟動“六五普法”,紮實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加強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做好雙擁工作,確保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健全重大決策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妥善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全力維護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突出抓好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專項整治活動。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各類應急處置機制,有效預防、及時處置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和自然災害。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加快淮安發展、建設全面小康,是全市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誠信、團隊、效率建設,全力推動淮安在新的起點上更好更快發展。
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創新目標定位,絕不能以基礎差、底子薄為藉口,更不能只與自己比、只同過去比,必須立足新起點、確立高目標,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全市爭先進、全省爭進位、全國有亮點。創新思想理念,深入推進思想解放,以開放的思維、寬闊的胸襟、積極的心態,支持改革,鼓勵創新,以思想的領先保證發展的爭先。創新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結合淮安實際打造特色品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強扶持,全面調動基層的創新創造活力。
提高統籌協調能力。對上多爭取,加強與國家部委、省屬部門的聯繫溝通,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扶持政策,確保有更多的項目受到關注,更多的資金流向淮安。對下多服務,深入踐行101%服務理念,全力支持基層和企業發展,該落實的政策全面落實,該解決的問題迅速解決,該變通的地方靈活變通;全面增強民眾觀念,多做惠民利民富民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為民解憂的事。對外多放開,加強交流合作,學習借鑑發達地區成功的經驗做法、運作模式,政府該退出的堅決退出,能放開的一律放開,遵循市場規律,尊重企業選擇。對內多溝通,重大事項及時向市委、市人大匯報,向市政協通報,認真辦理建議提案,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聯繫,強化政府組成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全面增強發展合力。
提高務實操作能力。堅持實幹為本,把心思放在謀發展上,把本事用在跑項目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說了要算,定了就乾,承諾的事情堅決辦。帶頭深入一線,敢於動真碰硬,敢於承擔責任,以良好的作風推動改革發展。堅持效率優先,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檔案,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辦事環節,大力推行電子政務和網上辦公,快節奏工作,高效率運轉,不斷提高政府的執行力。堅持精益求精,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做好每一件事,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力爭零差錯、創一流。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以科學規範為前提,嚴格執行重大決策專家諮詢論證和社會公示、聽證制度,完善政府議事規則,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強化審計、監察等專門監督,支持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圍繞土地出讓、政府採購、醫藥購銷、招投標和國有資產管理等重點領域,強化制度建設,堅持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廉潔從政為根本,各級幹部帶頭執行各項廉政規定,落實“一崗雙責”,踏實做事,清白為官;堅持勤儉節約辦事,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加快發展和改善民生上來。
各位代表,“十二五”發展目標已經確定,任務已經明確。讓我們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凝聚全市力量,集中全民智慧,團結一心,奮力拚搏,為建設受人尊敬、令人嚮往的美麗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