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20日在淮安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曲福田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淮安市市長曲福田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20日
  • 報告背景:淮安市第七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淮安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主要任務,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巨觀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好的殷切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八項工程”、“十項舉措”和市委提出的“突破年”總體要求,統籌謀劃,積極作為,全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重生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質態向好、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圓滿完成了市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新常態下全面突破的新業績。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位居全省前列,列入省統計的18項主要指標中,我市有5項指標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及投資、消費、收入等一批核心指標增幅的位次前移。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455.4億元,同比增長10.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8.5億元,增長13.7%;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2036.9億元、1635.6億元,增長17.3%和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798元,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12010元,增長9.4%、11.6%。“兩大目標”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中心城市“六大功能”全面提升,全市城鎮化56.5%,城鎮化質量指數位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55位;以縣為單位達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標準,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重點領域發展取得突破之效,高速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取得突破,引領城鄉加快建設和全市跨越發展;土地使用制度等一批重點改革取得突破,改革紅利的釋放進一步激發了發展活力;航空口岸正式對外開放等一批重點工作取得突破,增添了區域發展的新優勢。“突破之年”奮發有為的生動局面,有力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全面突破之勢。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實現擴量提質。統籌推進穩增長促轉型,經濟成長穩中有進,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和消費的基礎作用,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95.7億元,增長23%,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5.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4.8億元,增長13.1%;完成進出口總額41億美元,增長12.2%。強化項目建設的帶動作用,14個省級和220個市級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開工超億元工業項目151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戶、銷售超億元企業45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9%;實施投資超3000萬元農業產業項目111個、同比翻了一番,新增銷售超億元龍頭企業11戶,完成農村水利投入10.6億元,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實施投資超億元經營性三產項目158個,服務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元;建築業總產值達1226億元。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4+2”優勢特色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5.2%,提高6.1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超過900億元,鹽化新材料產業創成省級特色產業集群,食品產業產值位居全省前列,特鋼重點企業加快轉型發展,獲批省新能源汽車先進制造業基地。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新增規模以上生產型電商企業超過200戶,淮安軟體園成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獲批國家4A級景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獲批1個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新創2個中國馳名商標,新增家庭農場數全省第二,農業現代化工程發展指數和綜合機械化水平蘇北第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超過1.6%,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6戶、省級企業創新平台30個,專利申請量增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落戶知名高校院所研究機構15家,創成蘇北第二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成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淮安分中心和江北首家海創智庫科技服務中心。設立淮上英才創投基金,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0人、省“雙創計畫”人才18人。
改革開放互動並進,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堅持先行先試,積極向上爭取,土地使用制度、“多規合一”等8項改革納入國家試點,新型城鎮化綜合配套等15項改革列入省級試點,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體系;獲批首家全國台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進一步彰顯了淮安對外開放的品牌特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成為國家首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建成全國一流的政務服務中心,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119項精簡至42項,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分別增長28.3%和52.1%,成為省創業型城市。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今世緣酒業實現我市企業境內主機板上市零的突破,引進銀行機構2家,組建科技支行3家,設立中小微企業低息統貸平台和應急過橋資金,村級金融綜合服務站覆蓋面達75%。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啟動,開展15個重點功能片區規劃編制,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新型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紮實推進,出台加快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推進“多規合一”改革,強化科學規劃引領,加快構建“一區兩片四軸”市域空間格局,最佳化形成“1047”小城鎮規劃體系,行政區劃調整、擴權強鎮等改革有序推進。對外開放質態有效提升。創成省級利用外資轉型發展示範區,新批投資超9000萬美元項目13個,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2億美元,分別位居蘇北第一、第二。引進英國信諾醫療等項目,服務業利用外資占比提高15個百分點。創立蘇北首家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新增外貿超千萬美元企業15戶。新增國際友城、友好交流城市6個。台資集聚高地加速崛起。全面實施項目三年倍增、交流平台擴展、101%服務升級“三大計畫”,引進投資10億美元的臻鼎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成立大陸首家台商學院,成功舉辦第九屆台商論壇,連續三年被評為台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重大項目招引取得突破。新引進投資超億元內資項目216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25個,超50億元的重特大項目5個。
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十項重點工程”建設取得突破,“一縣一策、一縣一題”專項扶持紮實推進,有力支撐了中心城市建設縣域經濟發展。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投資1007億元,實施910個重點項目,“一廊四區多片”功能特色逐步顯現。連淮揚鎮鐵路啟動建設,徐宿淮鹽鐵路即將開工,我市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得以確立,淮安人民正跑步進入高鐵時代;裏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全線推進,清江浦景區、狀元府等項目建成開放;古淮河·西遊文化旅遊區建設步伐加快,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全線鋪軌,白馬湖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初見成效,市體育中心建成運營,智慧產業谷一期工程主體竣工,金融中心開工建設,西南化工區居民搬遷基本完成。全面提升城市夜景亮化,基本建成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積極導入城市形象識別系統,加強城市長效管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獲得提名資格。
縣域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漣水縣電子電氣產業園升格為省級特色產業園區,洪澤縣獲批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盱眙縣旅遊業成為縣域經濟重要增長點,金湖縣開發區位列全省開發區綜合評價第一版塊,清河區現代服務業加速高端化發展,清浦區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凸顯,淮安區國信工業園特色產業加速集聚,淮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率先突破千億元。鎮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在加快四座縣城建設的同時,著力推進10個重點中心鎮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588公里、橋樑82座,鎮村公交開通率達35.6%。完成10773個村莊環境整治,施河鎮創成蘇北唯一的全國衛生鎮,老子山鎮龜山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在蘇北率先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獲批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鐵腕整治大氣污染,秸稈綜合利用和企業減排工作全省領先,PM2.5濃度降幅全省第二,全年霧霾天數下降明顯,既有效改善了全市空氣品質,又為全省大氣污染防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以興辦惠民實事為抓手,統籌推進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安全穩定,民生優先的工作導向更加鮮明,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逐步提升。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投入40.1億元,興辦了一批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項目,整治改造36個老舊小區、惠及2萬多戶居民,新增區域供水鄉鎮33個,解決了45.3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擴建省優質幼稚園44所,提升100所農村中國小教育裝備水平;解決了一批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完成淮海南北路改造等道路通達工程,改造升級市區農貿市場12個,新建公共停車位3726個、綠色小客廳15個、公廁104座;改善了一批困難群體的生活條件,新增農村脫貧人口16萬人,為6154戶殘疾人家庭適配輔助器具。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以市為單位通過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國家督導認定,獲省政府支持籌建綜合性淮安大學,獲批成立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建成淮安協和醫院、口腔醫院,啟動建設市兒童醫院、眼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創成“三甲”綜合性醫院。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新增2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成一批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著作權登記總量全省第四。實現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區全覆蓋。成功舉辦第十八屆省運會,不僅賽會成績創歷史最佳,更以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和周密高效的賽事組織,進一步提升了淮安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10.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2.2%。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持續鞏固,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90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50元和330元。全面完成經濟適用房和公共租賃房建設任務,惠及困難民眾2000多戶,發放公積金貸款18.9億元,成為全國六個共有產權住房改革試點城市之一。開通陽光慈善網,新建20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改擴建47所農村敬老院。社會治理創新不斷加強。推進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全面推行“政社互動”社區治理模式,“陽光信訪”升級版在全國推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趨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作風建設深入推進,行政服務效能明顯提高。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力弘揚“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時期淮安精神,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服務發展、服務民眾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堅持勤政為民。積極開展“微調研”,開通“代表委員直通車”,組織多形式的走訪、座談活動,面對面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對19項重點內容、101個整改項目,以“釘釘子”精神狠抓整改落實,解決了一批入學、就醫、出行、飲水安全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打通了聯繫服務民眾的“最後一公里”。堅持務實高效。積極順應民眾對政府工作求新求快求實的熱切期待,著力提高行政服務效能,精簡會議檔案,集中時間和精力抓好落實。實行重大項目掛鈎幫扶機制,完善公開承諾、首問負責等制度,出台行政問責辦法,形成了真抓實幹的鮮明導向。堅持清正廉潔。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履行“一崗雙責”,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按照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出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等規章制度,嚴格規範公務接待,嚴把因公出國出境會審關,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加強對重點領域、關鍵部門和專項資金的審計監督,進一步強化了制度的剛性約束。各項工作協調推進。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在支持地方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全面完成年度援疆任務,援疆工作走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全省前列。統計、物價、國資、質監、海關、檢驗檢疫、供銷等部門服務經濟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廣播電視、民防、機關事務、氣象、地震、郵政、仲裁、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老齡、婦女兒童、青少年、關心下一代、紅十字等事業加快發展。

2015年主要任務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淮安新時期三步走”戰略的“上水平”之年。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們必須立足淮安實際,既要積極適應、順勢而為,更要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正確面對新常態下出現的新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增加投資、擴大消費的任務還很艱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和招商優惠政策的嚴格規範,使得融資、引資的難度明顯加大;生產要素價格總體上升以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後發地區的比較優勢正在分化。這對我們的發展理念和工作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準確把握新常態下孕育的新機遇,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國家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精準調控持續發力,將為我們釋放更多的政策紅利;“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省委省政府打造沿運河城鎮軸,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戰略部署的不斷推進,將為我市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充分認識新常態下淮安的新優勢,特殊的發展階段蘊藏著巨大的成長優勢,完備的綜合交通體系凸顯出更佳的區位優勢,崛起的台資高地呈現出獨特的開放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展現出持續的競爭優勢,包容的特色文化彰顯出和諧的人文優勢。這些優勢的疊加,奠定了淮安跨越發展的堅實基礎,使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只要把握髮展大勢、積極主動作為,就一定能在新常態下取得新業績、邁上新台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第六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準確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始終貫穿“上水平”工作主線,圍繞“兩大目標”,聚焦“五大突破”,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最佳化投資和擴大消費為支撐,以改善民生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努力開創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的新局面。
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和1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這些指標是經過綜合研判、慎重權衡確定的,既積極順應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要求,也充分考慮了淮安發展新階段的新特徵。部分指標增幅有所下調,主要是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騰出更大空間,並著重在經濟發展效益、城鄉建設質量、人民生活福祉等重要方面實現上水平。
做好今年工作,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邁上新台階,建設新江蘇”的新要求,不斷豐富“把周總理家鄉建設好”的新內涵,著力打造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諧構建“三個升級版”,努力探索新常態下科學跨越發展的新路徑。圍繞上述目標要求,著重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量質並舉穩增長,著力提升經濟運行質態。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擴量提質,加快產業轉型發展。
高端化發展先進制造業。實施“四千”提升計畫,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0億元,增長12%左右。著力打造千億元產業,加快實施中興4G智慧產業園、納沛斯半導體等重點項目,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率先突破千億元;加快建設金嶺氯鹼產業園等龍頭項目,促進鹽化新材料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食品產業重點做大規模、做響品牌,特鋼產業加快與裝備製造業的融合發展,高端裝備產業加速向智慧型化、成套化方向邁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力爭實現整車生產的歷史性突破。圍繞實現千億元投資,重抓30個以上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新開工超億元工業項目150個,新竣工設備投資超千萬元項目100個,規模以上工業投資增長19%。積極推動千企技改,實施投資超3000萬元重點技改項目100項,技改企業超過1000戶。切實強化千企幫扶,落實“一企一策”長效機制,重點幫助1000戶成長型企業做好要素保障和市場開拓等工作,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50戶、銷售超億元企業35戶。完成省級開發區空間布局整合和產業規劃修編,扶持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力爭縣區百億元支柱產業培育工程取得突破。
特色化提升現代服務業。突出規劃引領、項目支撐、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做強物流、金融、旅遊、商貿、醫療衛生五大基礎服務業,做大電子商務、健康養生、文化創意三大新興服務業,加快構建“5+3”現代服務業體系,成為新常態下淮安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大力發展旅遊業,重點圍繞“一河一湖一園一線”做文章,加快裏運河文化長廊、白馬湖生態旅遊度假區、西遊記文化體驗園建設,整合推出以鄉村旅遊為特色的自駕游線路,使旅遊業儘快成為淮安的支柱產業。優先發展物流業,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加快各類現代物流園建設,大力發展產業物流、快遞物流、港口物流、保稅物流等業態,著力打造區域性商品集散、商貿商務和物流中心。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建設網上購物、網上交易、線上支付等綜合網路信息服務平台,推動實體經濟與網路經濟深度融合。突破發展健康養生業,發揮我市生態良好、氣候宜人、醫療體系健全等優勢,積極打造健康養生產業鏈。
協同化推進科技創新。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1.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超過26%。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啟動實施創新型企業梯隊培育、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三年行動計畫”,積極鼓勵企業增加投入,加大招才引智、科技研發力度,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戶。強化創新載體平台建設,加快科技人才創業特區和科技廣場建設,省級以上各類園區在孵企業達到500戶。加大協同創新力度,引導駐淮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成國家“千人計畫”鹽化新材料產業研究院,新建一批協同創新基地、企業科技服務站和校企聯盟,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20人。支持“淮上英才”創投基金擴量增效,扶持一批優質科技企業上市,探索建立專利成果轉化交易平台,努力為所有想創新能創新者提供機會、搭建舞台。
(二)堅持改革開放添活力,著力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以深化改革促進對外開放,以擴大開放倒逼各項改革,進一步集聚優質要素,激發內在活力。
抓住重點環節深化改革。搶抓國家和省試點機遇,以重點領域改革為突破口,統籌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梳理並公布行政權力目錄清單,實行最嚴格的行政許可項目準入;按照“大廳之外無審批”的要求,加強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深化市場準入與監管制度改革,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放寬經營場所限制,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讓廣大創業者有更多的出彩機會。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片區規劃、地隨人走的土地管理新路徑,推進重點產業園區、重點中心鎮的功能片區規劃編制和土地整治,最佳化空間布局,保障城鄉發展;穩步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有序推動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改革試點,進一步完善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激勵機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融資模式,推動政府融資平台轉型升級;加快企業上市步伐,加大銀行機構引進力度,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試點,切實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出台戶籍管理、社保並軌等政策措施,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實行社會保障一卡通,讓農民進得了城、扎得下根、生活得好;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穩妥推進區劃調整,擴大重點中心鎮擴權強鎮試點,打造一批新型城鎮化試驗區、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統籌推進國有企業、醫療衛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改革,不斷豐富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體系。
依託載體建設擴大開放。儘快實現淮台直航,適時拓展國際航線,打造淮安對外交流合作的“空中走廊”。放大綜合保稅區平台功能,加強空港產業園建設,建成進口商品展示展銷中心。扶持市級進口代理和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發展,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穩定外貿增長勢頭。加快重點國別園區建設,落戶一批外資項目。深入推進台資高地建設“三大計畫”,加強台資經濟研究,促進台資企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好國家級台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範區這一“金字招牌”。
突出產業集聚招引項目。積極做好新常態下的招商工作,及時調整思路、規範行為、提高本領,培育專業化的招商人才隊伍,打造101%服務升級版,不斷增創服務高地新優勢。圍繞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引進投資超億元內資項目210個,力爭超10億元項目30個,並在超50億元重特大項目引進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實提高外資招商成效,引進投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30個以上。
(三)堅持最佳化布侷促統籌,著力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強化科學規劃引領,注重空間布局最佳化,加快中心城市引領下的特色城鎮化進程。
增強中心城市功能。圍繞提升中心城市“六大功能”,投資741億元,實施761個項目,全面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強力推動“十項重點工程”,裏運河文化長廊開工建設漕運古城等一批骨幹項目,建成清江浦1415街區、蕭湖景區等節點工程,實現慢行系統全線貫通;開工建設西遊樂園,建成龍宮大白鯨嬉水世界;建成開放白馬湖森林公園等重點景區;智慧產業谷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主體功能區建成運營;加快建設金融中心一期工程,簽約入駐一批金融機構和企業總部;淮安綜合大市場加快轉型升級,爭創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和國家級商貿示範功能區。加快“一廊四區多片”建設,以裏運河文化長廊為主軸,不斷提升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河下文旅開發區三大商圈集聚能力,加快生態新城國家級綠色低碳示範核心區建設;強化規劃調控作用,統籌推進清河新區、清浦新南城、淮陰新北城、南部工業新城等片區建設,提升組團發展水平。規劃建設城市快速交通系統,建成運營現代有軌電車1號線,開工建設淮安機場連線線,啟動實施淮海南路京杭大運河橋等一批工程,儘快實現中心城區公共運輸與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零換乘”。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城管集中綜合執法,加強亂停亂放、占道經營等交通秩序整頓,加快25個棚戶區改造,實施古黃河濱水景觀提升工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確保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查,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圍繞構建以高速鐵路為骨幹、國際空港為優勢、高等級公路為支撐、內河航運為特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建設連淮揚鎮鐵路,開工建設徐宿淮鹽鐵路,同步推進綜合客運樞紐和連線線等規劃建設,積極推動寧淮城際鐵路列入“十三五”規劃;實施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完善航空口岸對外開放設施,加快打造國際化空港;實施503省道、235國道等幹線公路境內工程,不斷完善高等級公路網路;大力推進淮河出海航道整治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設以淮安港為核心的通江達海內河航運體系。
落實“一縣一題”幫扶措施。堅持上下聯動、精準發力,幫助縣區解決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課題。支持漣水高溝鎮打造現代小城市,爭創省級新型城鎮化示範區。扶持洪澤建設江蘇食品科技產業園,打造全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引導盱眙凹土產業轉型升級,創建國家火炬計畫產業基地。加快金湖堯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力爭創成國家4A級景區。推動清河重點片區舊城改造,打造省級特色街區。改造提升清浦文廟功能片區,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扶持淮安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產業升級發展,創成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推進淮陰“一區五園”產城融合發展,積極申創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突破重點城鎮發展。著力提升四座縣城功能,加快盱眙撤縣設市步伐,推動漣水綜合功能提升,促進淮洪一體化建設,支持金湖構建“一主四輔”格局。大力培育10個重點中心鎮,強化片區規劃引領,統籌推進“三集中”,落實關鍵措施,實施功能性項目,儘快將高溝、馬壩、車橋打造成縣域副中心、現代小城市。因地制宜推進47個特色鎮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宜居宜業的小城鎮。圍繞產鎮融合發展,推動鄉鎮工業集中區改造升級,打造10個以上市級工業園區和一批特色產業園區。
(四)堅持健全體系轉方式,著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強項目建設、科技投入、品牌引領和機制創新,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保障體系。
鏈式發展優勢產業。按照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推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堅持引進和培育並舉,推動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加速向優勢產業聚集、向重點區域聚合、向特色品牌聚攏。主攻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物流和農業綜合體項目招商,引進實施投資超3000萬元農產品加工項目35個。加快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推動肉製品、食用菌等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支持重點龍頭企業按照國家級、省級標準提檔升級,新增銷售超億元龍頭企業10戶。加強農產品品牌市場化運作,努力以品牌開拓市場空間,以市場彰顯品牌價值。
精緻打造園區載體。整合使用項目資金,支持各類經營主體進駐園區,建設一批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加快建設洪澤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以中心城市為依託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圈,以白馬湖國家農業公園為龍頭打造淮金路沿線現代農業產業帶。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驗收,10個省級農業園區基本實現物聯網技術、質量追溯監管平台全覆蓋,建成3個精品農業園區,創成1個省級農業產業園區。
多元構建經營體系。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新型主體,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等協同發展。加強農業職業技術培訓,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引導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鼓勵能人大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開展聯耕、聯種、聯管、聯營試點,新培育家庭農場400個、土地股份合作社100個、市級以上示範合作社100個。依託網際網路拓展農產品行銷渠道,推動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
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水利投入30億元,基本建成入江水道整治等治淮骨幹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提高糧食現代倉儲水平。健全農業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加大農技推廣力度,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氣象為農服務,推動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
(五)堅持綠色發展增優勢,著力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嚴守生態紅線和環保底線,努力以綠水秉賦打造城市特色,以生態環境贏得競爭優勢。
全力爭創國家生態市。嚴格對照標準,加大投入,打牢基礎,相關縣區通過國家生態縣區考核驗收,力爭在蘇北率先創成國家生態市,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強化污水管網建設,規範污水處理廠運行,提高排放達標率。以森林公園、自然濕地和農田林網為載體,加快構建城鄉綠色生態系統。紮實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實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制度,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構建跨區域碳交易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確保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20%,努力讓全市人民分享更多的“綠色福利”。
鐵腕整治環境污染。嚴格落實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深入開展重點企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燃煤鍋爐整治、老舊機動車淘汰等專項整治行動,強化建築工地綠色施工管理,確保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全省前列。抓好冶金、化工等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重點企業實現節能10萬噸標準煤。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做好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市固體廢棄物填埋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超過95%,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完成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強化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堅決遏制農村違規建房。推進農村建設田園化,強化分類指導,編制修建性詳規,引導建設100個以上富有地域特色和江淮水鄉風貌的特色村莊。推進農民居住社區化,按照新型社區標準,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改造提升農村公路300公里、橋樑40座,著力打造300個左右重點村莊,帶動村莊撤併和空心村整治。推進村莊環境整潔化,整治11862個村莊環境,全面完成省五年行動計畫任務,切實讓人們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六)堅持興辦實事惠民生,著力提升民眾幸福指數。順應人民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盼,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切實用各級幹部的奉獻贏得廣大民眾的“點讚”。
認真辦好十件實事。圍繞人民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投入47.2億元興辦民生十件實事。一是最佳化市民出行環境,持續實施市區道路暢通工程、公用停車場建設等項目。二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道路升級、戶廁改造等項目,新增區域供水鄉鎮40個,基本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三是保障困難群體住房,新開工或收儲公共租賃房1130套。四是改善基層辦學條件,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省一類標準提升80所農村中國小教育裝備水平。五是升級改造主城區農貿市場17個。六是最佳化創業就業服務,新增就業6萬人,開展創業培訓2萬人。七是關心幫助特困群體,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90元和370元。八是整治提升城區環境,改造老舊小區69個,新建城市綠色小客廳10個,整治背街小巷52條、排澇河道10條。九是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實現行政村綜合便民服務點全覆蓋。十是繼續開展送文化下鄉下基層活動。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加快建設全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驗區、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推動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完成淮安開放大學主體建設,積極籌建綜合性淮安大學,著力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現代醫療服務、衛生監管等體系,啟動建設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成淮安眼科醫院和兒童醫院一期工程,實施英國信諾醫療合作項目。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加強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強化大運河淮安段重要遺產點的保護提升,籌辦好清江浦開埠600周年紀念活動,增強運河之都的文化影響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快建設主題博物館群,建成淮安廣播電視塔,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文化設施網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打造省級乃至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鼓勵重點文化企業兼併重組,創作更多的文藝精品,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公共體育服務示範區建設。積極爭創全國幸福家庭活動示範市,促進人口協調發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全力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落實城鄉一體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實施特困群體養老保險助保工程,繼續推動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做好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並軌工作。完善居民醫保大病保險政策,推進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融合。加大困境兒童、殘疾人等救助力度,完成農村敬老院建設管理提升工程,為特殊困難群體購買養老服務,打造信息化社會化養老服務平台。大力整治“餐桌污染”,切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紮實推進劉老莊和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兩大片區扶貧開發,全面完成脫貧奔小康工程的各項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