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是一項由淮安市政府相關部門頒布的檔案。
我代表淮安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十五”回顧和2005年主要工作
2001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緊緊圍繞“人均超全國、財政再翻番、建設大城市、蘇北爭先進”的奮鬥目標,大力弘揚“團結、創新、實幹、自強”的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幹、苦創”的“三苦”精神,勵精圖治,奮發進取,圓滿完成了“十五”計畫,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十五”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預計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1.81億元,年遞增12.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324美元,年遞增11.7%;財政收入75.56億元,年遞增24%,是“九五”末的2.9倍;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426.8億元和273.5億元,為“九五”末的2.4倍、1.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171億元,是“九五”的2.8倍。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30.3∶40∶29.7變為21∶45.5∶33.5,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轉變。
“十五”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九五”末的60平方公里擴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65萬增加到85萬,實現了“建設大城市”的目標;建成大運河文化廣場、市民健身廣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市品位、形象有了很大提升。縣城、重點中心鎮和中心村建設成效顯著,市域城鎮體系初步形成,預計城市化水平達38%,比“九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202公里,新長鐵路客貨運全面開通,結束了淮安不通火車的歷史。淮河入海水道、華能二期等水利、能源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建成。
“十五”是改革開放成效最明顯的時期。市屬國有集體企業以“四到位一保障”為標準的產權制度改革完成205戶,改制面達95%,市直和部分縣(區)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市、縣(區)機構改革順利完成,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行政審批、財稅金融、糧食購銷體制改革成效顯著。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306億元,註冊外資實際到賬5.8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25.2億美元、外經營業額6.6億美元。市經濟開發區由小到大,縣(區)工業園區從無到有,全市開發區、園區累計開發面積70平方公里,一批鄉鎮工業集中區初具雛形。
“十五”是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最全面的時期。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四大工程”進展順利。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累計投入資金70億元,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達到99.2%、96.3%和87.2%,新建46所民辦中國小校,初步建成高教園區,新增3所高職院校。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累計投入資金7億元,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超額完成農村衛生三項建設任務。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100多部文藝作品獲省以上獎項,圓滿承辦世界女籃錦標賽、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男排決賽等重大賽事。開通了數位電視。建成3個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區)和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成功進行經濟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人口出生率穩定在1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5‰。實現了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優秀交通管理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目標,國家園林城市創建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省級可行性調研驗收,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成功舉辦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稻米博覽會、科技洽談會等特色節會。
“十五”是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預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1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年分別遞增11.1%和5.8%,人均儲蓄餘額比“九五”末翻一番。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轉移總量達120萬人,接近農村總人口的1/3。農村五件實事成效明顯,全面取消農業稅和“兩工”,對農民種植水稻、使用良種和購置農機具進行財政補貼;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655公里;基本消除草危房;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88.4%;完成農村改水三年攻堅任務,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扶貧助困工程進展順利,城鎮新增就業13.4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8萬人;累計辦理廉租房租金補貼698戶,安置解困房908戶;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分別達98%、85%、96%和85%;城鄉低保覆蓋面擴大到12.3萬人。物價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以內。
過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圍繞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大力倡導“先行、創新、高效、務實、廉潔”的作風,突出重點,真抓實幹,保持了經濟社會既快又好的發展勢頭。
經濟發展登上新台階。工業經濟提速增效。認真落實“工業經濟突破年”各項任務,預計列統工業實現增加值161億元、銷售收入575億元、利稅73億元,分別增長25%、31%和18%。完成工業投入150.4億元,實施固定資產投資超千萬元項目1005個,竣工408個,新增列統企業230戶、銷售超億元企業43戶。實施市經濟開發區和淮陰、楚州、清河工業園區聯動發展戰略,全市開發區、園區新開發面積12.5平方公里,新簽項目460個,到位資金82億元,淮陰、楚州、漣水、盱眙、金湖工業園區進入省級園區行列。輝煌太陽能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實現了我市中國名牌零的突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2億元。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全面落實惠農政策,糧食生產喜獲豐收。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優質稻米、特種水產、特色林業等一批優勢產業初步形成。農業招商引資實現倍增,固定資產到位資金20.8億元。新增省級龍頭企業4戶,50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增長19%和20%。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農作物病蟲害等得到有效防控。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業保險試點。農業機械化步伐加快。新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37億元,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14.5萬畝。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投入110億元,實施150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重點項目,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4.4%和14.7%。淮揚菜美食文化節與省園博會同時舉辦,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集中簽約項目76個,引資額110億元。周恩來紀念館申報4A級景區和古黃河民俗生態園、金湖荷花盪、盱眙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創建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通過國家級驗收。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完成市屬企業改制35戶、市直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24戶,縣(區)事業單位改革加快實施。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和非稅收入管理改革逐步推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審批中心部門授權服務全部落實到位。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深入開展全民創業和調研服務活動,新增私營企業3196戶、個體工商戶2.85萬戶、註冊資本47.9億元、從業人員10.7萬人,分別增長24.8%、41.6%、100.4%和95.7%。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強化專業定向招商,積極與蘇州、無錫等發達地區開展對口招商,新簽內資規模項目980個,到位資金125.2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10個、億元以上項目40個;新批外資項目102個,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5億美元。寧淮掛鈎簽約項目24個,到位資金6.2億元。完成進出口總額6.8億美元,其中出口4.8億美元,外經營業額1.3億美元,新派境外勞務4600人。
城鄉建設取得新成效。中心城市建設快速推進。投資82億元實施城建項目356個,完成和平東路等48項路橋工程,新增道路面積103萬平方米;建成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王元垃圾處理場等項目;新建、改造綠地228萬平方米,建成缽池山景區。突出抓好農貿市場、生活小區、“城中村”整治,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市民對城管工作的滿意率達95.2%。縣城和鎮村建設步伐加快。開展了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新一輪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四個縣城加快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配套功能進一步完善;重點中心鎮、特色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取得新的成績。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較快。交通投入28.3億元,建成宿淮高速、淮安新港一期等重點項目,淮鹽、寧淮高速和京杭運河“三改二”整治工程全面推進。水利投入5.2億元,全面完成淮河災後重建項目,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淮陰三站、淮安四站等水利重點設施。氣象、人防、通信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民眾生活得到新改善。年初確定的“為全市人民辦20件實事、為市區人民辦10件實事”的目標全面完成。著力辦好惠農實事,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47萬人、沼氣受益農戶1萬戶,改造農村草危房8594戶,新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實施農村扶貧開發項目772個。高度重視就業和弱勢群體幫扶,城鎮新增就業4.4萬人,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39%,資助困難學生13.6萬人,結對扶持殘疾人家庭1948戶。建成各類安置房54萬平方米,2004年之前符合條件的拆遷戶得到妥善安置。
社會事業有了新發展。科教興市戰略深入實施。引進本科以上人才2483人,新增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1個,新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539個,新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戶,第四屆科洽會簽約項目352個。建成農村寄宿制國小46所,留守學童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普職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高教園區入駐學生2.5萬人,民辦教育快速發展。衛生、文化、體育、廣電等事業全面繁榮。建立了市、縣(區)疾控機構,建成市三院病房樓以及40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40個規範化防保所和一批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編輯出版《洪澤湖志》,《豆腐宴》、《金陵子潮》等作品在全國和省里獲獎。體育競技水平進一步提升,淮安籍運動員在十運會上取得4金4銀3銅的優異成績。有線電視行政村開通率達68%。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電子政務平台、地理信息系統、通訊傳輸網路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初步建立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計畫生育率穩定在93%以上,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供電、工商、食品藥品監督、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積極為全市發展保駕護航。民族、宗教、檔案、統計、物價、審計、鹽務、菸草、地方志、防震減災、住房公積金管理、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邁出新步伐。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三創”、“三苦”主題教育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家園、和諧社區”等工程深入實施,城鄉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以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為契機,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各級政府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的聯繫,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640件,辦結率100%,滿意率達98%以上。國防動員、人民武裝、國家安全和武警、消防部隊建設進一步加強。如期實現“四五”普法、“平安淮安”創建目標,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推進信訪法制化建設,妥善處置“3·29”液氯泄漏等重特大事故,保持了社會穩定。認真開展政府系統先進性教育活動,修訂完善《市政府工作規則》,切實加強督查工作,建立健全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和市長公開電話等制度,進一步樹立了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形象。
回顧“十五”以來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加快發展主題。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我們始終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從領導幹部到全市人民,一切立足於發展,一切致力於發展,正確應對入世、國家加強巨觀調控的新形勢,成功戰勝非典、洪澇等嚴重災害,有效化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積極實施工業化、城市化、外向化等重大戰略,經濟社會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必須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始終把解放思想貫穿於改革、發展全過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深化改革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以擴大開放增創區域競爭優勢,以市場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集聚各類生產要素,充分激發了各級幹部創優爭先和人民民眾創業致富的積極性。必須堅持以造福百姓為根本,千方百計為人民民眾謀利益。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無論是投資建設、興辦事業,還是安排財力、分配利益,我們都以符合人民民眾的利益為根本標準,堅持把發展經濟與造福百姓統一起來,把促進經濟成長與擴大勞動就業協調起來,把改善民眾物質生活條件與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結合起來,把不同群體的利益兼顧起來,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更加注重全面進步,努力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堅持以提高效能為保證,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積極實施政府制度創新,加快職能轉變,改進工作流程,弘揚求真務實精神,逐步做到決策科學民主、執行堅決有力、監督透明公正,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增強為發展服務、為基層服務、為民眾服務的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政務環境。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發展令人振奮,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貫徹中央、省委決策,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群團組織、各位老同志及社會各界支持、幫助和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開拓創新、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列席同志,並通過你們向全市人民,向解放軍和武警駐淮部隊指戰員,向來淮投資者和建設者,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淮安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外向度比較低;財政實力比較弱,特別是縣鄉財政困難;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民眾生活困難;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影響穩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社會公共安全壓力增加;領導發展市場經濟的能力還不夠強,機關行政效率、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十一五”規劃《綱要》說明
各位代表,在加快淮安振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十一五”是承前啟後、極為關鍵的時期,我們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發展環境。圍繞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各地在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爭奪會更加激烈,淮安將倍加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然而我們更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沒有改變,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走向沒有改變,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省委、省政府扶持蘇北發展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在這種大背景下,淮安加快發展、實現新的跨越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國際、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將為我市擴大開放、加快發展開闢更為廣闊的空間;以集中、集約為主要特徵的科學發展觀逐步確立,將為我市和諧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廣大幹部民眾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將為淮安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只要我們積極應對挑戰,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同心同德,紮實苦幹,淮安未來五年的發展必將又快又好。
根據《中共淮安市委關於制定淮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組織編制了《淮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簡稱《綱要》),提請本次大會審議。這裡從七個方面作簡要說明: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綱要》明確提出了“十一五”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的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加快淮安振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按照“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要求,堅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繼續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村新型化、城市化、外向化、民營化、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大力改善民眾生活,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抓住新機遇,增創新優勢,實現新突破,努力建設繁榮文明和諧新淮安。
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綱要》提出“十一五”總的奮鬥目標是:總量翻一番,財政爭雙百,建成特大市,實幹奔小康。就是通過五年的努力,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在“十五”基礎上翻一番,財政收入爭取達到200億元,中心城區人口超100萬,城市化率達到46%,按預定的序時進度,確保到2016年併力爭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綱要》還從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城鄉建設、改革開放、社會進步、資源環境等方面,提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目標。這些目標的確定,既考慮到切實可行,又考慮到留有餘地,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順利實現。
(二)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一五”時期,新型工業化仍然是淮安加快發展的第一方略,必須堅持一手抓先進制造業,一手抓現代服務業,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的“雙輪”驅動力。工業經濟主要圍繞擴總量、創名牌、提升企業競爭力,主攻大項目,實施大投入,培育大企業,突出抓好項目建設,促進化工、冶金等支柱產業發展,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產銷規模大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快開發區、園區建設,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構建工業化的新載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積極推進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現代服務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製造業的兩端延伸和中間分離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生產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到2010年實現總量倍增。
(三)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決策,也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全面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農村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堅定不移地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快土地流轉,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市場體系,積極發展為農服務業,增強配套服務能力。繼續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完善農業農村改革,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四)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圍繞建成特大城市和輻射2000萬人口的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目標,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以中心城市為主導,以縣城和鎮、村為基礎,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中心城市在實現“四城”創建目標的基礎上,以建設健康城市和創建國家“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生態城市、文明城市”為抓手,壯大實力,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努力建成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縣城加快建設步伐,擴大規模,改善環境,提升產業支撐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儘快建成各具特色和富有競爭力的中等城市。加強規劃引導,抓好重點中心鎮、特色小城鎮和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內涵。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綜合大交通格局,完善防洪工程體系,加快電力、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
(五)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提升經濟外向化水平,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改革上,完成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的掃尾任務,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積極實施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逐步建立公共財政基本框架;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強化政府引導和扶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外開放上,繼續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力爭實現更大的突破,特別是提升外資引進的總量和質量;提高外經外貿工作水平,重點是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的扶持政策,主動承接蘇南產業轉移,加強寧淮、蘇淮、錫淮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六)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安居樂業、和諧相處,是人民民眾和政府的共同願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十一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繼續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認真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和競爭能力。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繼續鞏固“兩個確保”成果,紮實做好“三條保障線”工作,建立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極繁榮文化事業,努力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深入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積極開展節約型城市、節約型機關、節約型企業、節約型社區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切實加強耕地和礦產資源保護,努力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堅持不懈地搞好植樹造林,努力建設綠色淮安。強化污染治理和危險廢棄物管理,積極推進農村“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工程,嚴格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加強生態保護區建設,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建立健全地震、氣象、植物病蟲害、重大動物疫情等災害監測、預報、預防和救援體系,完善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全面提升抵禦災害的能力。
2006年主要任務
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十一五”發展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
全面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巨觀形勢,綜合考慮發展要求和各方麵條件,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性預算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其中工業投入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城市化率達到39.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圍繞上述目標,重點抓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新型工業化方略,全力落實“工業項目推進年”各項任務
圍繞擴張總量、提升競爭力,狠抓工業項目和載體建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實施大投入,促進大發展。
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完成工業投入210億元,實施1000萬元以上項目1200個,其中超5000萬元項目100個、超億元項目50個、超5億元項目4個、超10億元項目2個,確保竣工600個、開工600個。以骨幹企業為重點,實施政策聚焦,強化要素協調,壯大產業規模,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年淨增列統企業280戶以上,確保全市列統企業達到1400戶,其中銷售超億元企業135戶、超10億元企業6戶、超30億元企業4戶、超50億元企業1戶。加大工業產品出口力度,實現進出口總額8.16億美元,其中出口6億美元。強力推進名牌戰略,爭創全國馳名商標1件,力爭再創中國名牌產品1件。培育壯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重點培育鹽化工、特鋼、輪胎、針紡、食品加工等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全面提升招商引資水平。堅持“互利共贏”,進一步拓展思路,轉變方式,在更高水平上推進招商引資,確保全年契約引進內資360億元,到位資金180億元,協定註冊外資和實際到賬分別增長35%和30%。強化重點區域招商,國內提升浙江、開拓上海、主攻蘇南、突破東莞,境外突出港台和日韓。創新招商方式,推進專業招商,充分發揮專業招商隊伍的作用,廣泛開展部門和企業對口招商;注重產業招商,圍繞支柱產業的配套延伸、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引進一批關聯度大、配套性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探索開展中介、代理、網路等新型招商方式。主攻大項目和外資項目,認真研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上市公司的投資動向,有針對性地包裝推介項目,力爭引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精心打造“寬領域、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環境,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確保項目招得來、留得住、早見效。
強力推進開發區、園區建設。繼續實施市經濟開發區和楚州、淮陰、清河工業園區聯動發展戰略,瞄準國家級開發區目標,全面啟動“四縱四橫”道路網建設,試行四區聯動新體制,增強功能,提升檔次,努力實現開發集約化、產業集群化,進一步最佳化配套服務能力。各縣工業園區按照省級開發區標準,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實現“七通一平”。選擇一批重點中心鎮和條件較好的鄉鎮建設工業集中區,實現“五通一平”。同時,瞄準建成全國新興鹽化工基地和特種鋼生產基地的目標,啟動鹽化工園區、冶金機械工業園建設。
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在毫不動搖地推進招商引資的同時,毫不動搖地扶持發展本地民營經濟,全面落實支持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拓寬發展空間,完善服務體系,激活創業主體,新發展私營企業3700戶、個體工商戶3萬戶。切實加大對勞動生產率高、產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三高”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營企業家培訓活動,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質量。
發展壯大建築業。積極拓展國內外建築市場,狠抓工程質量、企業管理、科技進步等關鍵環節,加快培育綜合實力強、市場信譽好、帶動作用大的企業集團,促進全行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全年實現增加值48億元,實現外經營業額1.47億美元。
(二)統籌城鄉發展,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把發展縣域和鎮村經濟作為富民強市的基礎工程,圍繞擴大經濟總量、增強財政實力、提高農民收入,著力培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努力壯大縣域支柱產業。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招商,加大投入,培育骨幹,確保縣域工業投入、增加值、利稅分別增長45%、20%和20%以上,淨增列統企業260戶以上。鼓勵和引導各縣(區)在現有優勢產業基礎上,加快建設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形成區域經濟特色。同時,開拓發展縣域服務業,促進經濟總量快速增長。
培育發展鎮村經濟。鼓勵各鄉鎮抓住產業級次轉移的機遇,大力引進工業項目,培育發展“塊狀經濟”,增加鄉鎮財源。研究制定激勵政策,對項目引進力度大、工業集中區發展快的鄉鎮實行“以獎代補”。千方百計發展村集體經濟,逐步扭轉行政村收少支多的狀況。鼓勵和扶持經濟基礎較好的村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有條件的村因地制宜發展二、三產業。
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圍繞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加快“三資”開發農業步伐,重點引進一批龍頭企業,確保農業招商固定資產到位資金30億元,引進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3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0個。扶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新增年銷售億元以上龍頭企業4戶。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積極發展為農服務業,引導農民興辦經濟實體型合作組織,實施農技信息電話“一線通”工程,全面開展農業普查。完善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加快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水平,保證農業安全生產、民眾安全消費。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治淮和防洪保全工程建設,實施縣鄉河道疏浚、農村機電泵站改造等9項農村重點水利工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經營性水利設施。規模連片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18萬畝。著力推進水稻種植和收穫機械化,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機械化。建設氣象一體化觀測體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三)開拓市場需求,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
圍繞新型工業化和民眾消費需求,促進服務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努力建設旅遊強市,全面完成“服務業突破年”的各項目標。
加強重點項目建設。投入190億元,實施淮安書城、金馬廣場等150個服務業重點項目。突出抓好服務業招商,通過吸引外來投資提升發展水平,力爭服務業招商引資實際到賬資金翻一番。
重抓生產服務業發展。重點突破現代物流業,依託公、鐵、水運輸網路和日益擴大的物流市場,引進大型物流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改造一批傳統倉儲運輸型企業,建設新港、經濟開發區物流中心,全面最佳化物流環境。加快發展金融、保險、諮詢、評估、廣告等服務業,做到企業有所需、服務有所應。
拓展居民消費服務業態。適應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培育壯大住房、汽車、信息服務、文化娛樂、非義務教育、社區服務等消費熱點。加快建設淮安中心商業區,引進銷品茂等大型銷售業態。同時,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做好菜餚創新、品牌宣傳、龍頭企業培育等工作,推進淮揚美食產業化;加快淮安國際商貿城、淮安國際農貿城等市場建設,形成區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引導骨幹連鎖企業向農村延伸經營網點,努力擴大農村消費。
加快建設旅遊強市。鞏固和擴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成果,努力以特色旅遊拓展市場。全面規劃建設裏運河文化長廊,整體設計、分步開發沿線旅遊資源,打響“中國運河之都”品牌。包裝開發洪澤湖旅遊度假區,整合周邊景區資源,打響“大湖旅遊”品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場館的宣傳推介,推出精品線路,打響“紅色旅遊”品牌。強化景區景點建設,完成3個4A級景區規劃,建成1個4A級景區和1個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發揮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逐步規劃開發古鎮、府衙等特色景點。積極開發具有淮安特色的旅遊產品,規劃建設新興、現代的運動、休閒、娛樂項目。
推進中央商務區建設。以缽池山景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周邊商務用地開發,使水渡口中央商務區逐步成為具備會展、商務活動、專業服務等多項功能的區域性商務中心。年內重點建設集科技、文化、國際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淮安會展中心,開工一批星級酒店、商務大廈等綜合性商務設施項目。
(四)立足功能定位,精心打造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促進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實力,完善功能,全面增強輻射力。
科學規劃空間布局。著眼“十一五”乃至未來長遠發展,科學規劃工業區、居住區、商務區、商業區以及生態區等核心功能區,完成中心城區生產力空間布局調整、鹽化工園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以及古黃河、鹽河風光帶等24項規劃,為發展留足空間,為人民民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按照建設特大城市的要求,加快城市路網建設,拓展城市框架。市內交通重點實施環宇路等53項道路工程,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系統。對外交通重點完成寧淮、淮鹽高速以及京杭運河兩淮段整治,加快建設淮漣一級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南互通、西互通連線線工程,進一步拓展對外通道。開展民航機場、淮連鐵路項目前期工作。
積極完善城市功能。重點實施五大工程:一是市政公用設施工程。改造248條背街後巷,完成公廁改造、建築垃圾處理場等環衛項目,建成大同路、延安西路等5個農貿市場。二是園林綠化工程。實施大運河綠化帶、城市遊園綠地等36個項目,爭取實現創園目標。三是電力和信息工程。加快實施220千伏雙龍輸變電工程、電子政務平台、地理信息系統等項目。四是水環境治理工程。重點實施裏運河整治等工程,進一步彰顯綠水城市特色。五是住宅小區開發工程。實施67個房地產項目,竣工面積220萬平方米。
切實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創衛活動,力爭建成國家級衛生城市。圍繞城管創優,推進環衛作業規範化、標準化和市場化,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建設一批示範街道和社區。按照“強化調控、重心下移、市場運作、居民自治、依法管理”的原則,深化城管體制改革。建設一批城市美化亮化景觀,提高城市品位。加強市民素質教育,強化長效管理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市容市貌的突出問題。
(五)突出集約、集聚,進一步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
認真研究產業集約、人口集聚的內在規律,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增強對外吸引力和對內帶動力,構建聯接外部市場、帶動農村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平台。
最佳化縣域發展環境。加強縣城鎮建設和管理,漣水、盱眙、洪澤、金湖分別圍繞“生態教育城”、“山水旅遊城”、“湖濱旅遊城”、“水鄉園林城”建設,加快新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全面帶動小城鎮建設,進一步改善縣域投資環境。推進縣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施區域供水、排水、垃圾處理等項目;加強路網建設,投資3.6億元建成農村公路1000公里;加強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做好布局規劃工作。提高四個縣城控制性詳規覆蓋率,全面開展鎮村布局規劃,重點中心鎮啟動控制性詳規編制工作。在規劃編制中,著重研究縣城、鄉鎮的產業布局問題,結合產業基礎、資源狀況、區位特點,科學規劃工業區、商貿區、綜合服務區等,以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集聚、社會繁榮。
引導農民向城鎮和集中居住點集聚。繼續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鼓勵農民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產業。進一步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生產生活條件,在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實行同等待遇。鼓勵不具備進城入鎮條件的農民進入集中居住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農民集中居住點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環境整治,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完善社會服務功能。
(六)堅持全面發展,促進各項社會事業進步
著眼於輻射周邊2000萬人口,大力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使淮安逐步成為蘇北的教育、醫療、文化中心,進一步增強輻射力和吸引力。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幼兒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幼稚園辦園質量。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鞏固率達到99.5%。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89%,為“十一五”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打好基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完成招生4萬人。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確保60%的中國小達到省定合格標準。加大品牌學校創建力度,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加快高教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完成江蘇財經學院新校區一期工程,吸引各類高校進園發展。
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等五大中心職能,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市婦幼保健院病房樓、四院易地新建主體工程等重點項目。加強縣(區)、鄉鎮、社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服務網路建設,確保城鎮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達85%以上,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率達60%以上。積極培育名醫名專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擴大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成果,確保受益人口覆蓋面達到90%。完成農村改水掃尾工作。新增農村無害化戶廁2萬座。
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實施精品力作生產工程,推出一批高質量的文藝產品。完成有線電視網路傳輸中心一期、蘇皖邊區政府紀念館、博物館改造和市健身會館主體工程。在更高水平上辦好淮揚菜美食文化節,開展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淮海劇團建團50周年和市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等活動。
強力推進科技創新。建立健全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深入實施科技“四大工程”。引進本科以上人才2300名,其中碩士和副高職稱以上人才200名。辦好第五屆科技洽談會,確保簽約項目350個以上,實施率達到85%。新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戶。引進和研發市級以上新產品550個,其中重點新產品150個以上。爭取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以上。
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完善獎勵扶助制度,建立公益金制度,重抓後進鄉鎮轉化工作,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確保計畫生育率穩定在93%以上。
(七)著眼於增強發展活力,深入推進各項重點改革
適應發展要求,大力推進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向市場要資金,靠改革增活力。
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千方百計籌措改制成本,強力推進資產重組合作,力爭全面完成清棉、清印、清拖、軸承集團等10戶市屬企業改制,基本完成縣屬企業改制。引導已改制企業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提高項目市場運作水平,重點是拓寬城市經營領域,通過TOT、BOT、BT等方式,靈活集聚城市建設要素,實現與國內外市場的有效對接。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度,增強六大融資平台的經營能力。強化土地市場調控,對市區經營性土地實行不飽和供應,努力實現城市資產經營效益最大化。
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培植財源,加強稅收征管。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行“鄉財縣管鄉用”。深入開展市區財政管理、政府項目代建、國庫集中支付等改革,擴大政府採購範圍,促進增收節支。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農業、社會保障、科技、教育、衛生等支出需要。建立健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金融改革和服務。推進銀企合作,擴大有效信貸投入。深化金融改革,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加快組建農村合作銀行,引進外地股份制銀行來淮設點。啟動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提高金融運行質量和抗風險能力。擴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強化救災效能。建立上市辦公室,引導、幫助、支持企業上市直接融資。
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和社會事業改革。按照“最佳化公辦、發展民辦、引進外辦、鼓勵聯辦”的思路,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深入開展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做好市直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掃尾工作,切實解決改革中的遺留問題。深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行聘任制度、人事代理制度,建立崗位績效型分配製度。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八)高度關注民生,切實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就業是重要經濟指標、基本生存條件,社會保障是政府進行二次分配,保證全體人民基本生活的關鍵措施。堅持以民為本,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努力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
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程。廣開就業門路,努力使經濟成長同時帶來就業增長,確保城鎮淨增就業3.5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2萬人。強化就業服務,培訓下崗失業人員2萬人次。開展園區用工專場招聘活動,促進勞動力本地就業。培訓農村勞動力6.5萬人,新轉移10萬人。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種植業勞動力向高效產業轉移,引導外出打工農民返鄉創業。新派境外勞務5200人以上。
認真做好社會保障工作。擴大企業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非公有制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參保率,做好事轉企單位職工養老保險銜接工作,確保企業養老保險擴面新增1.6萬人。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啟動主城區城市居民醫療統籌制度、城市醫療救助制度,並對醫療費用實施有效監督。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全面建立企業工資協商機制。
幫扶社會困難群體。進一步加大助困、助學、助殘、助老等方面的投入,重點抓好六項工作:一是實行弱勢群體再就業結對幫扶,確保雙下崗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再就業,60%的“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二是加大農村扶貧投入,組織幫扶一批經濟薄弱村。三是大力實施“育才助困”工程,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保證有教育需求的孩子不因貧失學。四是確保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提高10個百分點。五是解決困難家庭住房問題,實現廉租房對象應保盡保,拆遷戶得到妥善安置。六是加大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和優撫安置力度,開展經常性的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
(九)加強資源節約利用,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堅持節約優先、環保優先的方針,採取最有效的節能降耗措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促進全市的可持續發展。
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制定各行業節能標準,推廣節能技術,重點抓好冶金、化工、紡織、建材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堅持高能耗項目準入標準。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投資強度,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堅持集約開發與嚴格保護並舉,提高土地、礦產、水資源管理利用水平。運用市場機制和價格槓桿,促進資源節約使用,在全社會倡導節約型消費模式。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深入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爭取通過驗收。加強城市污水治理,完善污水排放管網,實現主城區污水截流進網,處理率達到80%以上。加大對化工、水泥、造紙等行業的治污力度,關停一批重污染企業。對化工企業安全和污染問題進行集中檢查整治,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預警和事故應急處置機制,確保飲用水取水口和備用水源不受污染,確保全市不發生重大污染事故。
加快生態市建設。抓好循環經濟試點,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加強濕地保護,儘快將洪澤湖東部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省級自然保護區,確保自然保護區達到全市面積的6%。大力植樹造林,綠化城鄉環境,深入實施綠色鄉鎮、綠色人居、森林植被恢復等工程。全面開展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大運河、裏運河截污導流和淮陰三站、淮安四站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新增沼氣生態家園受益農戶1萬戶。
(十)立足和諧發展,抓好社會文明和公共安全
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抓好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創造和諧、健康的發展環境。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三創”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學習恩來精神主題教育活動,精心打造知識淮安、誠信淮安、禮儀淮安。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高國防動員能力,增強全民國防意識。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努力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二連冠”目標。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積極開展“法治江蘇合格縣(區)”創建活動,全面建設“法治淮安”。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強化與民主黨派的聯繫,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完善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制度,保證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切實加強公共安全。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建成政府110應急指揮平台,提高救援裝備水平,增強防範和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廣泛開展安全教育,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加強市場監管,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打擊制假售假行為。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預防和減少重特大事故。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深入開展“平安淮安”創建活動,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和打防控一體化的“大防控”格局。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視預防青少年犯罪,加大黃、賭、毒打擊力度,全面整治“黑網咖”,促進社會秩序和諧穩定。嚴厲打擊邪教組織,抵禦境外宗教非法滲透。設立信訪接待中心,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依法有效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建設一個充滿競爭力的政府
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要在競爭中培育優勢,必須打造充滿競爭力的政府。我們要用市場經營的理念治理政府結構,提升政府整合市場資源、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全力推動淮安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更好地為發展服務,對人民盡責,讓社會滿意。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充分體現思想方式的時代性。樹立全球的意識、戰略的眼光、創新的理念,開闊胸襟,開拓視野,趕上時代,跟上世界,以科學、前瞻的思想方法指導政府工作,用外向帶動的投資擴張思路推動發展,在全球的發展大潮中預見和搶抓黃金機遇,全力推動我市全面小康進程,振興淮安,再創輝煌,造福人民。
圍繞中心,突出效益,充分體現思維方式的經濟性。在各項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中,緊緊圍繞經濟中心,緊緊抓住效益核心,以靈活的經營理念、開明的商業智慧,突破制約發展的各種瓶頸,提高各項建設的綜合效益,以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快的發展,以最低的成本爭取最高的收益,使經濟社會形成持續快速發展的格局,給全市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
面向市場,集聚資源,充分體現行為方式的市場性。積極主動地研究市場,融入市場,算好長遠賬、全局賬,善於套用利益交換法則吸引外來資本,敢於以突破性的措施創造招商優勢,放手推進全市的大開放大發展,為我市吸引國內外投資者打開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推進富民強市增添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依法行政,規範工作,充分體現管理方式的法制性。在政府的每一項工作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嚴格實行公開、透明的“陽光政務”,嚴格落實“權與責掛鈎、權與利脫鉤”的要求,保障每一個自然人和經濟主體享有平等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所有的外來投資者都能夠放心投資,讓全市人民共享公開公平、公正誠信的政務環境。
改進體制,高效運行,充分體現組織方式的效率性。針對發展的需要、企業的願望、民眾的呼聲,理順權責關係,改進工作流程,加強橫向協作,加大落實力度,完善激勵措施,形成“程式最簡、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運行架構,使各級政府辦事更加便民,運轉更加協調,工作落實更加有力有效。
以民為本,勤政廉政,充分體現分配方式的公平性。統籌協調利益關係,認真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認真做好就業、教育、醫療、居住等每一件民生大事,認真辦好為困難民眾雪中送炭的好事實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位民眾、每一個家庭。無論何時何地,更多地想到人民的利益和肩負的責任,自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審計、監察、財政等各項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一支工作上有本領、廉潔上過得硬、人民民眾信得過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任務光榮艱巨。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同心同德,真抓實幹,為實現“十一五”宏偉藍圖、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