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
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2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喜慶之年,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既充滿挑戰又富有成效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巨觀形勢,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積極應對各種考驗,全力推動科學發展,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過去的一年,我們致力擴量提質,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持續增強。經濟保持較快發展。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5億元,增長12.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3.6億元,增長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8億元,增長14.6%;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533億元和1211億元,增長14.8%和17.8%;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3200元和9900元,增幅均超過14.5%。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位居全省前列,省定全面小康四大類25個指標有21個達標。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在提升農業生產質效的同時,二三產業比重提高到87%。五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205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3%;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增長32.1%。軟體信息業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居蘇北第一;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5.7%;全市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76億元,增長19.1%,天泉湖旅遊度假區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發展質量穩步提高。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31億元,增長2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省控指標,總量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兩位,稅收占比由71.2%提高到77.5%。科技創新成效明顯。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3戶、省級科技產業園2家,新建企業研發機構118個。完成全社會研發投入27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1%。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84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7%。節能降耗完成省定指標,獲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過去的一年,我們狠抓項目建設,新型工業化和特色城市化互動並進。項目投資快速增長。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30億元,增長21.8%。實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1436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36個;一批重大項目列入國家和省計畫,獲國家發改委批覆項目11個。工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770億元,增長31%。新開工和竣工億元以上項目分別為157個和102個,天淮大無縫鋼管、實聯化工純鹼、共創人造草坪產業園等10個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全市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1戶,增量全省第二,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超過650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進展。投入682億元實施781個建設項目,解放西路改造、淮金公路綠化等工程全面完成,生態動物園、萬達嘉華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項目建成投運,體育中心、豐惠廣場等成為城市新地標,生態新城建設步伐加快,清河新區、清浦新南城、淮陰新北城、淮安古城區功能不斷完善。房地產竣工面積371萬平方米,建成民防工程18.4萬平方米,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2.9億元。白馬湖湖濱新區概念性規劃國際招標進入方案設計階段,西南化工片區搬遷工作全面啟動。城鎮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四座縣城建設更具特色、功能更為完備,重點中心鎮、特色小城鎮等多層次城鎮化加快推進,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3.5%。
過去的一年,我們突出城鄉統籌,農村經濟和城鄉面貌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新創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4個,新建國家級畜禽、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3個,建成國家級稻麥育種科研創新基地,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戶,新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6件,“淮安大米”獲批中國馳名商標,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超千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增加到55戶和303個。實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181項重點水利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30.5萬畝,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成功舉辦第11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榮獲“中國優質稻米強市”稱號。鎮村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鄉鎮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廠房128萬平方米,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8戶,實現開票銷售276億元,施河工業集中區被認定為省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範區。村級創業點新增178個,有力推動了農民就業創業。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完成6175個村莊環境整治,創建三星級康居鄉村12個,啟動1萬戶農村危舊房改造,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28公里。生態市創建卓有成效。生態新城獲批國家級綠色建築科技示範區,清浦、金湖在蘇北率先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區)省級考核驗收,45個鄉鎮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考核,52個鄉鎮創成省級生態鄉鎮。新增成片造林面積3.8萬畝,啟動白馬湖退圩還湖二期工程。
過去的一年,我們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環境和體制機制明顯最佳化。開放型經濟逆勢攀升。新批外資項目344個,其中超3000萬美元項目40個,註冊外資到賬21億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42億美元,增幅全省第一;外經合作擴大到30個國家和地區。新批台資項目144個,台企總數近千家,獲批省級台資產業轉移集聚示範區。開發園區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淮安出口加工區創成國家級綜合保稅區並通過封關預驗收,淮陰經濟開發區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金湖、漣水、盱眙經濟開發區進入蘇北十強,所有縣(區)均建有南北共建園區。台商論壇納入紫金山峰會板塊,淮揚菜美食文化國際旅遊節影響不斷擴大。全方位推進對外友好交流,獲得“全國友城合作戰略發展獎”。環境優勢更加顯現。一類航空口岸臨時開放並實現直航香港,宿淮鐵路和237省道淮安段主體建成,鹽河航道整治工程建成通航,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鐵路規劃立項取得實質性突破。出台加強服務台資企業等意見,區港聯動、分類通關順利推進,榮獲“浙商重點推薦投資城市”、“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被台灣電電公會評為“大陸地區投資環境極力推薦城市”。各項改革穩步實施。市級審批事項精簡至75項,首次引入第三方考評機關效能,行政效率逐步提高。完成食品安全監管職能調整。“營改增”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引進銀行、證券、保險機構15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進展順利,村鎮銀行實現縣域全覆蓋,淮安區創成省級金融生態優秀縣(區)。開展科技企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農業保險業務放開試點。有1戶企業在香港上市,3戶企業境內上市獲證監會受理。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7.7萬畝。
過去的一年,我們加快民生改善,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全面進步。民生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在全省率先開通“招工求職E通”服務系統,城鄉勞動力技能培訓2.9萬人,新增城鎮就業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25%。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體系逐步完善,特困群體助保工程獲國際社保協會亞太地區“良好實踐獎”,城鎮居民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獲得國務院表彰。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14.3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社會事業協調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攻堅年”取得顯著成效,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受到國務院表彰,高考二本以上錄取率蘇北領先,“學在淮安”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15分鐘健康服務圈”榮獲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創新發展獎,新農合住院補償封頂線提高到18萬元,王營、缽池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成國家級示範中心。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實施,建成35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批文化精品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大雲山漢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省運會備戰備賽有序推進。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全省領先。惠民十件實事如期完成。投入資金31.4億元,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新建一批幼稚園、惠民醫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校舍安全、殘疾人幫扶、保障房建設、農村改廁等均超額完成目標。
過去的一年,我們增強創新能力,服務發展和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破解難題能力得到提升。相繼出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土地集約利用、促進金融改革創新等政策檔案,基本構建起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轉型升級、打造台資高地等政策框架。放大省委23號檔案效應,積極爭取事關長遠發展的政策、項目、要素加速向淮安集聚。社會管理得到加強。認真落實省“四項排查”部署,從源頭上化解了一大批矛盾隱患。整合升級陽光淮安·“12345”政府公共服務平台,全面推廣勞動人事爭議一體化調處機制,信訪工作榮獲全國先進,格線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獲得“全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獎”。健全大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社會治安持續好轉。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綜合治理和打非治違等專項行動,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其他工作同步推進。全面加強依法行政,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法治建設民眾滿意度全省排名第二。寧淮等區域合作成效顯著,援疆工作完成投入1.03億元。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三連冠”。統計、物價、供電、招投標、供銷、審計、國資、質監、檢驗檢疫、機關事務、民族宗教、廣播電視、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關心下一代、老區開發、慈善、紅十字、防震減災、氣象、檔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步。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負重前行、迎難而上,經歷了十分嚴峻的挑戰,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我們深切體會到,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科學發展、轉型升級這一主題主線;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抓牢項目建設這一關鍵舉措;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強化為企業服務這一重要職責;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要求。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這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離退休老同志,向各駐淮單位及解放軍、武警駐淮官兵,向來淮投資客商和廣大建設者,向所有關心支持淮安發展的海內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難,主要是:經濟成長速度有所放緩,部分指標增幅低於年初預期;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任務艱巨;一些重大項目進展不快,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民生改善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到位,社會管理服務和機關效能建設仍需進一步強化。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全力以赴在今後工作中加以解決。
2013年工作安排
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以市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做好工作,需要正確研判面臨的形勢,科學制訂應對的措施。我們清醒地看到,全球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難以儘快走出低速增長的困境;國內經濟發展經受外貿增長放緩和內需驅動不足雙重壓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繁重,“緊”的態勢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進”的趨勢也更加明顯,當前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主要經濟體發展出現溫和回升跡象,國內經濟基本面總體向好。特別是我們自身具備了一系列有利因素: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江蘇沿海開發和省里支持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戰略的疊加效應逐步顯現,國家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使我市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加之來日益增強的產業基礎和不斷提振的乾群精氣神,為實現新的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只要我們從最難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就一定能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保持穩中求進的好態勢,開創跨越趕超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省“八項工程”總體部署和建設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戰略定位,按照“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淮安”總目標以及“富、強、美和城市美譽度、民眾滿意度”新內涵,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深入落實“三靠”發展策略,全面實施“十大行動計畫”,全力主攻重大項目,突出培育主導產業,突出建設中心城市,突出統籌城鄉發展,突出深化改革開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轉型增效益、增幅保前列、民眾增實惠、城鄉增魅力,確保以市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5%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左右,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註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13%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節能減排完成省定任務。這些指標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慎重權衡提出的,體現了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體現了爭先進位、力保前列的總體要求。完成這些指標儘管有一定的壓力,但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圍繞上述思路和目標,將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緊扣產業轉型升級主線,在新型工業化上取得新突破。圍繞經濟擴量提質,開展“工業經濟總量、質量、效益突破年”活動,強化科技創新驅動,主攻大項目、培育大產業、做強大企業、打造大載體,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均突破千億元。
推進產業升級工程。堅持以主攻重大項目培育壯大支柱產業,推動主導產業高端突破、新興產業規模倍增、傳統產業品牌提升,努力做大工業經濟總量,帶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組織開展“3211”工業重大項目建設計畫,加快實施中歐直升機等30個投資超10億元工業重大項目,澳洋順昌LED外延片等20個重點新興產業項目,井神鹽化純鹼等100個技術改造項目,中電能源鋰電池等100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資800億元,確保五大主導產業產值占比超過55%,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800億元。突出推動鹽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特鋼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力爭儘快實現產值超千億元。通過技術改造、管理創新等措施,不斷提高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先進產能比重,實現產值增長30%以上。
推進企業壯大工程。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集群發展的帶動作用,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加強企業家培養,年內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700戶、超10億元企業40戶、超百億元企業3戶。推進千企升級、千企增資、千企技改工程,突出培育新的增長點,重點扶持“雙高型”小企業發展,加快新竣工項目達產達效,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戶以上。鼓勵優勢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實施兼併重組,加快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力爭新增3戶上市企業。
推進園區提檔工程。圍繞“擴量提質、轉型升級、跨越趕超”的要求,科學修編開發園區發展規劃,適度擴大戰略性規劃面積。按照“建設大項目、培植大產業、發展大集群”的思路,每個開發園區重點發展1-2個主導產業,實現其銷售收入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儘快正式封關運行並充分發揮功能作用。全力支持各級開發園區擴容升級,推動創建省級鹽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淮安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經濟開發區創建省級創新型園區。突出關鍵指標考核,促進開發園區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在全省的位次不斷前移。
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46%。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力爭規模以上企業設立技術機構比例提高到65%,新培育市級以上創新型領軍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全力支持我市企業牽頭和參與實施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強化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招商,加快科技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力爭與4家以上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新引進10個前瞻性技術套用項目。實施“淮上英才”等計畫,引進培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力爭建成國家級香精香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二)抓住籌辦省運會重要契機,在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上實現新提升。圍繞迎接2014年第十八屆省運會,開展中心城市建設攻堅突破年活動,突出抓好30個重大項目和100個重點項目,加快實施一批完善配套、提高品位的功能性項目,力爭總投資達到900億元,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加快省運會項目建設。實施場館建設攻堅工程,加快“一場兩館”等建設,確保年內試運行;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實施城市暢通工程,突出抓好城市快速通道和快速公交系統建設,積極構建大循環、暢通小循環;實施景觀提升工程,加快山陽湖景區等項目建設以及體育中心周邊環境整治,推進中洲島公園、火車北站等重要節點夜景亮化和建築立面出新,不斷做美中心城市。
增強中心城市功能。按照“基礎銜接、功能互補、和諧相融”的總體要求,啟動建設淮安金融中心、白馬湖湖濱新區和寧淮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推進雨潤新天地、廣播電視發射塔等重大功能性項目建設,合理布局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各功能片區組團融合、特色發展。強化規劃引領和土地經營,統籌推進城市更新、老城改造和地下空間開發,加強老小區環境治理和防災救災設施建設。加快淮海廣場等重要節點改造和主城區智慧型化交通系統建設,下大力氣緩解市民出行難問題。不斷強化法制城管、科技城管、和諧城管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長效綜合管理水平。儘快完成“智慧淮安”頂層設計,加快建設“數字城市”平台,開工建設中國移動淮安呼叫中心。加強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加快以鐵路為重點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徐宿淮鹽鐵路,積極推進連淮揚鎮鐵路規劃立項,做好寧淮城際鐵路前期工作,讓淮安儘早步入高鐵時代。加快淮安機場擴建工程,力爭一類航空口岸正式開放。推進淮河出海航道建設和金寶航道整治,增創海河聯運新優勢。啟動東南繞城公路建設,建成金馬高速、205國道西繞城段。做好淮安綜合客運樞紐項目規劃,推進工業園區通用碼頭、新港二期建設。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深入推進國家生態市創建,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積極開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紮實推進西南化工片區搬遷,支持有條件的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放大生態新城示範帶動效應,加快翔宇大道和“四河八岸”沿線景觀提升,進一步彰顯生態水城特色。加強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著力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建成通水,水質穩定達標。年內新創國家級生態縣(區)1個、省級生態縣(區)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0個。通過生態創建,使綠色生態成為淮安的城市名片,讓美麗淮安提升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突出“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在城鄉統籌上邁出新步伐。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在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市民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不斷夯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以實施農業現代化行動計畫為抓手,強化科技支撐,突出質量效益,放大品牌影響,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33億元實施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24萬畝,力爭創成省級水稻生產機械化示範市。堅持內外資並舉、貿工農一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10戶、省級“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50個以上。高標準規劃建設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示範帶和白馬湖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全面提升台灣農民創業園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水平,積極培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繼續做好農業保險工作。
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完成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促進土地利用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三規融合”。按照“一縣一特”思路推動4座縣城特色化發展。結合實施“萬頃良田”工程,促進產業和人口同步集聚,著力推進“4820”城鎮體系建設,做大馬壩等4個縣域次中心,做強范集等8個重點中心鎮,做優老子山等20個特色小城鎮,打造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形成特色分明的鄉村空間。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新建農村公路200公里,新增區域供水鄉鎮24個,開通鎮村公交鄉鎮12個,基本建成全市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大力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加強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做好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推進戶籍與土地管理創新,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縣域經濟提速增效。實施縣域工業產值千億突破計畫,加快培育漣水食品釀造、洪澤鹽化工、盱眙鋼管軸承、金湖石油機械和淮陰食品加工、淮安新型建材等百億元特色經濟板塊。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打造新的板塊經濟。實施鄉鎮工業集中區提升計畫,推進30個重點集中區和10個“過長江方陣”集中區建成市級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集中區爭創省級經濟開發區。鼓勵在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建設村級創業點,促進鄉村工業集約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創業型城市創建步伐,新發展私營企業8000戶,新增註冊資本200億元。
(四)著眼增強發展動力活力,在改革開放上增創新優勢。始終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推進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把國際化作為淮安發展的戰略舉措,推動對外開放向最佳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上轉變。圍繞鞏固提升台資集聚高地,扶持發展壯大骨幹台資企業,重點招引投資超5億美元的台資項目,爭創國家級台資產業轉移集聚示範區。積極搶抓直航香港的契機,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淮港經貿合作。實施“十百千”外資招商計畫,全年組織10次以上重大招商行動,開展外資招商“百日競賽”活動,組織“千名台商看淮安”,積極拓展對韓國、德國、荷蘭等國家的招商。依託綜合保稅區等平台,大力開拓南美等新興市場,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鼓勵企業加強境外投資,最佳化外派勞務結構,強化友好城市間的經貿關係,多渠道擴大對外開放。
推動更為廣泛的區域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與發展,主動融入南京都市圈,提升寧淮合作水平;搶抓蘇南建設現代化示範區的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強與上海的交流合作,積極引進資本、科技、人才等高端資源和要素。推動與大企業大集團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突出浙資、閩資和央企等高地建設,完善招商機制,加大引資力度,力爭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突破200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30個以上。積極推動“淮河生態經濟走廊”上升為國家戰略。繼續做好援疆工作。
完善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努力使我市行政審批事項最少、行政效率更高、政府服務更好。參照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模式,推進4個縣域次中心擴權強鎮工作。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建設。以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重點,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加強財稅、金融改革,支持城鄉金融組織創新,爭取更多的國內外金融機構來淮設點,抓好科技小貸公司、科技貸款保險等試點工作。紮實做好金湖縣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探索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
(五)按照最佳化產業結構總體要求,在服務業發展上躍上新台階。抓住國家推進城鎮化和“營改增”等政策機遇,加快構建與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
建設商貿物流中心。最佳化布局規劃,加強功能整合,積極培育淮安綜合大市場、清浦現代市場、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資料市場等三大市場群;推進茂業百貨、力寶廣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提升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央商務區對蘇北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努力打造長三角北翼商貿中心。加快建設淮安現代物流園,積極創建國家級物流基地;依託空港、新港等重要交通節點和五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中心、專業配送中心。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落實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引導和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培育新興服務業態。圍繞發展總部經濟,重點引進商貿、會展、金融等企業區域總部以及結算、研發、採購等職能型總部,規劃建設總部經濟產業園。努力做大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加快淮安軟體園、淮陰軟體園、浙大網新科技產業園建設,儘快形成軟體產業核心集聚區。支持建設清河工業設計園。
發展文化旅遊業。圍繞打造華東知名旅遊目的地,充分挖掘文化、生態等元素,增強淮安“運河之都”獨特魅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裏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做好大運河申遺工作,籌建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進一步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進洪澤水釜城、金湖印象旅遊城建設,加快清河西遊記樂園、盱眙紅樓夢世界、淮安蕭湖風景區等項目建設,高標準打造白馬湖生態旅遊示範區,啟動國家5A級景區建設。大力實施淮揚菜文化產業振興工程,進一步放大淮揚菜品牌效應。加大旅遊推介力度,提高在上海、香港等重要城市旅遊市場的影響力。
(六)圍繞發展為民根本目的,在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實施民生幸福行動計畫,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人民幸福指數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提升,努力讓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實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畫,積極推動就業惠民、創業富民、投資興民、幫扶助民,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6萬元和1.1萬元。突出抓好農民增收,出台扶持農民創業政策,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增加經營性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完善農村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提高資產性收入。高度關注城鄉低收入群體增收,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擴大小額貸款等惠民政策受益面,加強困難群體救助,扶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實現收入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逐步銜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建築、餐飲等行業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保。全面開展城鎮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完善醫療費用二次補償機制。進一步強化養老、醫療、失業三大保險保障功能,確保所有縣(區)覆蓋率超過95%,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350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改善困難群體居住條件。繼續提高低保水平,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加到每人每月410元和290元。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新建3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60個。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
推進社會事業發展。貫徹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科學配置教育資源,確保所有縣(區)建成省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驗收,積極籌建淮安開放大學。放大淮醫惠民成效,加快市公共衛生中心等項目建設,新創1所三甲醫院、3個國家和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一批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建設區域文化中心的要求,推進四級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市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建成開放,創作一批省級以上文化藝術精品,積極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紮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區建設。全面開展幸福家庭創建活動,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建立健全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積極備戰省運會,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優先興辦惠民實事。圍繞解決民眾最急需、最關注的問題,投入35.8億元,重點實施改善城鄉公共運輸服務、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強化校園安全、加快幼稚園建設、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及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保障性住房、促進居民健康、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關愛幫扶困難群體、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等十件實事項目。加大組織推進力度,定期開展督辦會辦,確保實事項目按序時高質量完成,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普惠於民。
維護社會安定和諧。按照“1223”要求,推廣格線化社會管理模式,推動社會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全面推行陽光信訪和“126”信訪工作模式,提升信訪工作信息化水平。深入開展平安淮安建設,強化網路虛擬社會管理,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積極推進法治淮安建設,紮實開展“六五”普法和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活動,加快創建法治城市。強化特殊人群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積極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加強應急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不斷夯實安全生產基礎。認真做好國防動員、優撫安置、雙擁創建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各項工作,確保實現全面小康,人民寄予厚望,政府肩負重任。我們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規定要求,把確定為“作風建設年”,努力以優良的作風和更大的作為,建設好總理家鄉,服務好淮安百姓。弘揚開拓創新之風。跳出淮安看淮安,在全省乃至全國經濟坐標系中找準方位、正視差距,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更寬的視野謀劃發展,善於以戰略眼光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乃至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考量淮安發展,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加快要素集聚,在推進對外開放中增創後發優勢。以更高的追求引領發展,準確把握髮展的階段特徵和百姓的所期所盼,進一步發掘放大省委23號檔案“水井”效應,著力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支柱產業培育、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城市建設等事關淮安長遠發展的重大規劃和項目上實現突破。以更大的創新推動發展,尊重民眾首創精神,著力在經濟體制、社會管理、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成效,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激勵措施,營造“鼓勵探索、允許失誤、寬容失敗”的幹事創業環境。弘揚務實高效之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一切從實際出發,讓發展的成果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切實改進文風會風,少開會、開短會、開解決問題的會,各級領導幹部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招商引資、推進項目、改善民生上,主要經濟部門把直接招商作為重要職責和份內工作,真正做到圍繞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使實勁、出實招、求實效。推動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凡事求“快”,著力治“拖”,該精簡的審批環節一律精簡,該下放的管理許可權全部下放。強化政務督查、行政監察和效能考核,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幹部,嚴格開展行政問責。弘揚親商為民之風。積極踐行101%服務理念,凡是出台的政策、作出的決定、承諾的事項,毫不動搖地貫徹執行,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決不失信於客商,失信於企業,失信於民眾。結合開展“三進三幫”等活動,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各級幹部走出機關,深入項目現場、企業車間、田間地頭,為百姓興辦實事好事,與企業共商發展良策,努力讓企業經營安心,讓客商投資放心,讓百姓生活舒心,使每一個淮安人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弘揚清正廉潔之風。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力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努力從源頭和機制上遏制腐敗。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勤儉節約、量入為出,把有限的財力用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最急需的地方。切實規範行政行為,深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嚴格按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充分發揮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清正廉潔從我做起,從市政府領導班子做起,從政府各組成部門做起,誠懇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加強監督,促進我們解決存在問題、糾正工作失誤,努力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實際行動凝心聚力、推動發展。
各位代表,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使命光榮神聖。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緊緊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群策群力謀發展,同心同德幹事業,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加快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淮安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