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08年市委工作報告

淮安市2008年市委工作報告

中國共產黨淮安市第五次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是在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經濟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分析和把握當前形勢,研究部署各項工作,動員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搶抓機遇,奮力開拓,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淮安”進程而努力奮鬥。綜觀國內外形勢,可能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蔓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衝擊強度之大超出人們預料。國內出口增速減緩,發展的外部環境異常嚴峻、異常複雜。

一、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全力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多、困難多、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多。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應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和面臨的各種困難,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0億元,同比增長13.5%;財政收入16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8.5億元,分別增長33.7%和3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3億元,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億元,增長24.2%;外貿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增長2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分別增長15.1%和13.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位於前列。能夠取得這些成績,實屬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共同奮鬥、紮實工作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以及駐淮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駐淮各單位和離退休老同志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為淮安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社會各界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綜觀國內外形勢,可能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蔓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衝擊強度之大超出人們預料。國內出口增速減緩,發展的外部環境異常嚴峻、異常複雜。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影響,我市經濟運行的不利因素增多,工業經濟成長阻力加大,企業的贏利空間和市場空間受到擠壓;促進房地產市場走出低迷的工作十分艱巨;財政收入繼續保持高位增長的壓力很大;外商投資意願放緩,利用外資形勢不容樂觀;城鎮就業形勢趨緊,農民工離崗返鄉增多,農民增收難度加大。這些都對我們做好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增加了很多現實困難。
在看到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信心,積極應對,迎難而上。雖然世界經濟形勢動盪,但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趨勢並未改變,全球範圍內經濟結構正在進行更大的調整,發展格局面臨“重新洗牌”;中央先後出台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十項措施和九條金融政策,為保持當前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促進長遠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蘇北五市納入長三角發展規劃,使我們可以享受國家扶持長三角地區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沿海開發及連雲港港口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發展開放型經濟、實現海河連通提供了難得機遇;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農村發展問題,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將逐步得到貫徹執行,淮安作為農業大市將成為受益最大的地區之一;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蘇北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淮安對外開放大通道和大載體建設,為我們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兩岸三通正式啟動,合作發展勢頭良好,新一輪台資加速向淮安集聚,“一花引來百花開”的示範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市積累了較好的物質基礎,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們要辯證科學地分析形勢,既要看到面臨的挑戰,更要看到面臨的機遇;既要看到發展中的困難,更要看到美好的前景;既要把困難和問題估計得充分一些,更要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破解難題,努力在應對挑戰中把握機遇,在戰勝困難中贏得主動,在開拓進取中增創優勢。
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80億元,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力爭達到400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700元和6300元,增長12%和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5%,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85%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2.2%和3.2%。這些指標是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和我市實際確定的,綜合考慮了各種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充分體現了保增長促發展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要千方百計完成,並力爭超額完成。這些指標也是預期性和導向性的,可以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全市上下要以堅定的信心和有效的舉措,破解難題保增長,加快調整促轉型,全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定不移地推進項目建設,努力擴大有效投入。有效投入和項目建設是決定淮安未來的重中之重,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全力以赴、緊盯不放、牢牢抓住。一要用足用好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措施,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對接,加快項目報批審批,最大限度地向上爭取支持,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計畫盤子。突出重大項目培育,精心做好項目謀劃,特別要在“五大建設”、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排出一批重點項目,提早打好基礎,抓緊向上申報,形成重大項目良性循環機制。二要加大工作力度,狠抓項目實施。加快重點項目實施進度,突出抓好891個市級重點項目和73個超5億元的重大項目,重點推進富士康三期、淮鋼70萬噸大口徑無縫管、台玻100萬噸聯鹼、萬達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全方位集聚各類資金支持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政策聯動效應,注重發揮好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建立和完善重點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加大項目推進力度,促進簽約項目早開工、早建設,開工項目早竣工、早投產。三要堅持主動超前,強化個性化服務。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企業至上、客商為重”的理念,針對不同項目積極主動開展個性化、差別化、優質化服務,為項目順利推進提供有力保障。堅持重大項目會辦制度,通過綠色通道特事特辦,有效提高項目成功率。加強與企業和投資者的溝通聯繫,對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融資、用地等困難和問題,要及時分析,認真研究,盡全力幫助解決,絕不能因工作滯後影響項目推進。
(二)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增強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工業是淮安實現崛起騰飛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所在。要始終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不動搖,全力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築牢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支撐。一要堅持把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作為當務之急。當前,工業企業發展面臨著較大壓力和嚴峻挑戰,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企業好,淮安經濟就好;企業強,淮安經濟才強。要切實加強和改善對企業的服務,千方百計幫助企業破解難題,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大力支持和促進主導產業、優勢行業、重點企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分類指導,搞好生產要素組織協調,全力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二要堅持把載體建設作為有力抓手。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加快市經濟開發區高端化規模化步伐,不斷完善縣(區)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推進縣(區)經濟開發區特色化,促進鄉鎮工業集中區專業化。通過分層次建設,推動工業園區布局最佳化調整,為新型工業化提供載體支撐。三要堅持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主要動力。加強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研發機構建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產學研聯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採取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方式,加大產品、工藝研發力度,發展一批有市場、有效益、抗風險能力強的產品,提高企業搶占市場的能力。加快企業科技孵化器及各類科技服務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優質服務。四要堅持把節能減排和資源節約作為根本保證。積極推進節能降耗,嚴格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堅決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鞏固發展來之不易的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成果。
(三)堅定不移地推進開放招商,努力實現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開放型經濟是淮安的“龍頭”經濟。要深入實施大開放戰略,把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強力推進,實現對外開放新的更大突破。確保全市規模以上項目固定資產實際到位資金增長35%以上,實際到賬註冊外資增長25%以上。一要抓住機遇招商。當前巨觀經濟形勢為我們深入開展招商引資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有利時機。要進一步調整招商策略,更加注重從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入手,從在手在談的大項目入手,從最容易引進的配套項目入手,讓更多外資流向淮安。抓住當前“國字頭”、“中字號”大型企業加大國內投資的時機,跟蹤企業投資戰略,推動一批國有大資本投入淮安。積極吸引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大地區優質民營資本向淮安轉移,激發本地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二要強化對台招商。堅持市縣區聯動、一二三產並舉,有針對性地赴台開展專題招商,全力打造淮安台資集聚新高地。加強與台灣工業總會等行業協會的聯繫交流,吸引更多台資企業來淮投資興業。定期組織小分隊赴台或到東莞等台資密集區招商,提高對台招商頻率,確保對台招商持續升溫。三要突出大項目招商。繼續在培植引進大項目上下功夫,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更加重視項目規模、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稅收貢獻和環境資源影響,重點引進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項目和配套項目,嚴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項目。四要注重產業鏈招商。按照產業發展定位,重點圍繞特色支柱產業,梳理上下游配套企業及產品,有針對性地組織招商,拉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集群。積極發揮企業招商的主動性,以落戶的大企業為主體,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和落戶企業現身說法,引進相關配套企業,提高產業鏈招商成效。同時,全力提升外經外貿水平,堅持傳統市場與新興市場相結合、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相結合、一般貿易出口與加工貿易出口相結合,努力擴大出口份額;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最大程度地參與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
(四)堅定不移地推進消費熱點培育,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居民消費作為最終需求,是經濟成長的長久發動機。一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通過增加居民收入來提高消費能力,更加關注中低收入居民,著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適時增加對生活困難民眾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二要千方百計促進房地產業穩定健康發展。房地產一頭連著投資,一頭連著消費,擴大消費帶動能力強。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促進房地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結合淮安實際出台具體的扶持政策和辦法,促進居民購房和住房銷售,搞活二手房交易市場。完善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加大廉租房、共有產權經濟適用房建設,努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住房供給。三要千方百計開拓農村市場。農村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我市農村人口占全市近六成,但農村消費總額卻不足三成。要把開拓農村市場作為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重點,充分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完善城鎮流通網路,支持和鼓勵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向農村下延網點,建立直接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連鎖店。大力推進家電、農機下鄉和農村住房建設,使農村消費成為經濟成長新動力。
(五)堅定不移地推進特色城市建設,努力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注重特色城市建設、不斷賦予城市建設新的內涵,對於提升地區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至關重要。要緊緊圍繞把淮安建成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按照“東擴南連、三城融合、五區聯動”的發展思路,堅持“經典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彰顯淮安歷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態水城獨特魅力。一要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龍頭,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基礎。要緊緊抓住新一輪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有利契機,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前瞻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統籌規劃城市的功能分區、產業布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原則性,對城市重要節點詳規及生態綠地保護的變更,要履行法定程式。緊緊依託本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高起點規劃建設縣城,加快將縣城建成各具特色、富有競爭力的新型中等城市。充分依託縣城、重點中心鎮和特色小城鎮、重點中心村進行鎮村規劃建設,不斷提高鎮村規劃建設水平。二要堅持多出精品力作。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力爭把每一項重點工程都打造成精品工程、亮點工程。堅持走名家設計、富家開發之路,勇於樹立“一草一木都是精品、一磚一瓦都是藝術”的追求。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堅持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唱響“精細城管”品牌。三要堅持市場化運作。我們反覆強調,淮安要按照“財政保運轉、建設靠市場、發展靠開放”的思路來推進各項建設。要將城市建設立足點放在市場上,面向市場找資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大手筆推進城市建設大手筆。進一步拓寬城市經營領域,整合城市優質資產,盤活存量資產,通過有償轉讓、授權經營等方式直接融資。廣泛開展城建招商活動,吸引更多外來資本參與城市建設。
二、以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積極探索淮安特色的農村改革發展之路
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要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要求,牢牢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堅持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任務,最大限度地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空間,鞏固和發展“三農”工作好勢頭。
(一)加快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在農村改革的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規範和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培育壯大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覆蓋率和帶動力,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業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市參加合作組織農戶比重力爭達到35%,各類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比重達到45%。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農業科技、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等項目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逐步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農民自主增加投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措施,保護好調動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積極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縣(區)和有條件的鄉鎮組建或確定農業貸款擔保機構。
(二)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上取得突破。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培育蔬菜、生豬、家禽、水產等特色主導產業,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高效農業面積分別占耕地面積比重25%和35%。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推進土地規範流轉與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引導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大力引進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農民技術素質和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適應能力,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淮安技術農民品牌。加強以農村飲水安全、縣鄉河道疏浚、灌區節水改造、村莊河塘整治、泵站維修改造為重點的農村民生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推進高產穩產農田建設,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動植物疫病疫情統防統治。
(三)深入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上取得突破。加快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推進工業向園區、人口向城鎮、居住向社區、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開放互通的城鄉空間結構。加快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鼓勵引導大企業、好項目向縣(區)轉移,努力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突出抓好鄉鎮工業集中區和村級創業點建設,有效提升鎮村經濟發展水平,使村集體經濟收入明顯增加。加快推進城鄉公共設施和服務一體化,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在興辦兩輪農村五件實事的基礎上,規劃實施農村人才、農民健康、農民集中居住點、農村文化繁榮、農村環境建設、脫貧攻堅等新一輪實事工程。加快推進城鄉就業保障一體化,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加大就業技能培訓力度,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加強就業中介服務,擴大就業再就業渠道,努力使農民工返鄉不失業;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和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標準和管理辦法等方面逐步實行城鄉統一政策。
(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途徑新方法,大力選拔“政治素質強、發展能力強”的雙強型黨員帶頭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經濟實力、配強村級幹部等關鍵舉措,著力解決農村基層“非常重要”而又“非常薄弱”的反差狀況,努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帶領農民民眾發展經濟、增收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深化農村黨建“三級聯創”等活動,建立和落實黨建工作述職、責任追究、村級組織規範化運行等機制,創新“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合作社裡”等黨組織組建形式,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通過廣泛開展黨員能人“鳳還巢”活動、機關鄉鎮幹部赴村掛職幫扶、選派“大學生村官”等途徑,拓寬農村基層幹部來源渠道,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三、全力推進“五大建設”,為構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撐
“五大建設”是市委市政府策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目標定位而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於增強淮安競爭力和輻射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經過前一階段的努力,“五大建設”開局良好、進展順利。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堅定不移地按照項目化要求強勢推進,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強力推進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快構築大交通。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是淮安對外開放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節點,也是構築大交通的重要切入點。要立足更高的戰略定位,跳出淮安謀劃大交通發展。策應國家長三角發展戰略,規劃建設聯繫長三角中心城市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圍繞促進“海河經濟”和經濟國際化,構築與國際化港口聯繫的“公鐵水”綜合交通;服務淮安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更大範圍內規劃與皖北能源基地、環渤海灣華北經濟中心、中原產品銷售基地等區域的交通對接,形成開放式大交通格局,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將淮安打造成公路運輸、內河航運和鐵路運輸樞紐,構建更加快速便捷、安全暢達、成本低廉的現代化綜合運輸大通道,推動淮安經濟大開放大發展。加大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力度,重點實施公路升級、航道整治、鐵路聯網、機場建設、港站樞紐等五大工程,確保完成投資35億元。加快“借港出海”步伐,全面啟動鹽河航道整治工程;認真做好淮連鐵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加快推進海關“區港聯動”,實現淮安與連雲港之間“無縫隙對接”和“無障礙通關”。加快機場建設進度,完成土建工程,開展部分設施的設備定製安裝。
(二)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加快培育大產業。圍繞打造江蘇新興製造業基地的目標,重點發展三大千億元產業,全面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增強我市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積極實施“551”產業提升項目計畫,從開始,每年滾動實施三大千億元主導產業規模化項目50個、傳統支柱產業品牌化項目50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化項目10個;加大對重點企業扶持力度,滾動實施一批企業技改項目,鼓勵企業通過投資控股、聯合併購等方式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加快資產重組步伐,推動產業規模擴張升級。堅持把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第一工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以一村一品為主抓手,加快向多村一品、一鄉一品、多鄉一品發展,擴大特色產業規模;重點圍繞培植11個年銷售10億元農業主導產業目標,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一批規模大、水平高、帶動力強的高效農業基地。
(三)積極構建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加快發展大流通。加強市、縣(區)大流通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做好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中心商業區和物流基地等規劃編制,完善市縣(區)商業中心、商業特色街和鄉鎮(社區)商業點規劃修編,做好市場與交通、物流、市政設施規劃配套銜接工作。加快物流園區建設,拓展物流節點功能,積極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龍頭企業,提升物流業發展水平。突出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儘快開工建設淮安綜合大市場、清浦物流園區一期工程,啟動建設洪澤湖水產品市場、盱眙中國龍蝦批發市場、淮安國際商城倉儲等二期工程,加快推進新亞購物廣場等項目建設。大力扶持發展商貿流通企業,支持和引導本土流通企業做大做強,扶持一批“老字號”名店進入中華老字號名錄。
(四)大力弘揚和發展特色文化,加快繁榮大文化。文化是城市之魂,是城市核心競爭力所在。淮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創新文化、創業文化、親民文化、開放文化”。要進一步發揮豐富的文化積累和歷史積澱的優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加強大運河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充分彰顯淮安文化魅力。切實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根本,大力弘揚周恩來精神,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大文化認同。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深入實施文明創建系列工程,廣泛開展“實踐科學發展觀,創業贏在新淮安”等活動,使創業的勇氣、創新的銳氣、創優的志氣進一步弘揚和升華,在全社會形成更加濃厚的幹事創業氛圍。加快文化名城建設步伐,高水平建設一批代表淮安形象的重點文化設施,加強對楚州古城、裏運河文化長廊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鞏固全國詩詞之市創建成果。制定完善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設立文化發展資金,支持精品力作生產和人才培養培訓。大力發展富有淮安特色、具有市場效益的文化產業,進一步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讓人民民眾充分享受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
(五)全面提升景區景點建設水平,加快開發大旅遊。淮安旅遊資源富集,集名城、名人、名著、名菜、名湖、名河等眾多名牌於一身,發展潛力巨大。要圍繞“文化名城、偉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五大品牌,全面提升楚州人文景區、洪澤湖風景名勝區、盱眙山水旅遊景區、金湖生態農業觀光景區、清河古淮河生態文化景區檔次,加快推進淮安府署、河下古鎮、碼頭古鎮、洪澤湖古堰、盱眙天泉湖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加大淮安博物館國家4A級和洪澤湖、天泉湖旅遊度假區創建力度,努力形成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景區精品、文化名品、休閒新品”。加強旅遊整體形象設計、包裝和策劃,注重景點與文化有機融合,設計包裝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景點和線路,加強旅遊產品研發和生產,儘快將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區域旅遊合作,讓淮安旅遊唱響江蘇、聞名全國、走向世界。
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涉及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越是經濟困難時刻,越要高度關注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深懷善待之心,不斷增強厚待之力,任何時候都不損害民眾利益,盡心盡力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確保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有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有新改善。
(一)全力推動創業擴大就業,用富民的成效改善民生。進一步落實鼓勵全民創業的各項政策,大力實施城鄉居民創業孵化工程,完善創業指導服務體系,讓有創業能力的人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努力實現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逐步提高工資性、經營性和資產性收入在城鄉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企業顧全大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避免出現企業大規模集中裁員;鼓勵和支持困難企業採取在崗培訓、輪班工作、協商薪酬等辦法,儘量不裁員或少裁員,積極構建和諧的勞動關係。加強對困難民眾就業服務,加大就業援助力度,重點做好零就業家庭、雙失業職工和城市規劃區內就業困難的失地農民等幫扶工作,讓廣大民眾通過充分就業創造幸福生活。
(二)傾心幫助困難群體,用惠民的實事幫扶民生。圍繞民眾最關心的突出問題,精心組織實施好民生幫扶工程,努力為困難民眾打造較為可靠的社會安全網。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能力為重點,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制度,全面實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特困居民醫療救助工作,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體系。以救助城鄉特困老年群體為重點,積極實施社區居家養老工程,加快縣(區)示範性養老機構建設,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切實加大對殘疾人救助力度,著力解決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立完善法律援助保障機制,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
(三)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用利民的行動體現民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深化素質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免除學雜費、資助貧困生等各項政策;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注重基礎教育和內涵提升,努力打造“強校、名師、優生”職教品牌。以開放的理念發展衛生事業,大力引進優質衛生資源,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快市一院門急診大樓建設和市婦幼保健院、市三院創建專科“三甲”醫院步伐,努力增強醫療服務輻射能力。強化基層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繼續推進“世代服務體系”建設。落實全民健身計畫,推動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深入開展新一輪雙擁共建活動,鞏固和發展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
(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用安民的舉措保障民生。在當前經濟發展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各種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有所增多,維護穩定的任務更加繁重和艱巨。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維穩工作,及時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要注重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發生,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真正做到問題發現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處理得好。深入細緻地做好民眾工作,暢通人民民眾利益訴求反映渠道,保證人民民眾享有知情權、知政權。深入持久地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著力構建大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健全落實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制度,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為人民民眾管好“生命簿”和“財產簿”兩本簿子。
五、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在當前面臨嚴峻挑戰和嚴重困難的形勢下,做好工作是對全市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重大考驗。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各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充分調動各方面保增長促發展的積極性,確保全面完成目標任務。
(一)進一步堅定攻堅克難、加快發展的信心。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瞬息萬變,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相互交織,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幹部把握全局、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更加自覺地把淮安的發展放到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來思考,放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中來定位,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加快發展,切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越是在困難大、矛盾多的情況下,越是要堅定發展信心,特別是增強幹部的工作信心、企業家的投資信心、民眾的消費信心。幹部有了工作信心,就能動腦筋想辦法攻堅克難;企業家有了投資信心,就能積極主動地捕捉商機增加投入;民眾有了消費信心,就能有效擴大最終消費需求。深入推進思想大解放,毫不動搖地支持幹事者、鼓勵創新者、寬容失誤者,大膽探索,勇於實踐,追求特色,創造亮點,走差別化特色化發展之路。堅持走民眾路線,善於凝聚民眾的智慧和力量,充分發揮民眾的首創精神,從民眾的實踐中探索攻堅克難的辦法。大力營造有利於保增長促發展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新聞媒體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多報導各地應對挑戰、破解難題、保增長促發展的做法和經驗,引導幹部民眾增強信心、共克時艱。統籌協調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聯誼會、各人民團體的關係,保證各方既獨立負責、各司其職,又步調一致、信心百倍地開展工作。
(二)進一步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按照省委統一部署,認真組織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努力實現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民眾得實惠。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加大幹部人事制度創新,讓真正出類拔萃的幹部被重視、受重用;探索科學有效的幹部民主推薦方式方法,把更多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大力推進幹部交流和多崗位鍛鍊,重視從基層選拔實績突出的優秀幹部,注重年輕幹部、女幹部和黨外幹部培養使用,切實做好老幹部工作,調動和發揮好各個層次幹部的積極性。最佳化人才服務機制,加大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引進力度,努力創造集聚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加快構築創新創業人才集聚高地。以深入實施“強基工程”為載體,紮實有效地推進農村、企業、城市社區和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努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推動發展、服務民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戰鬥堡壘。
(三)進一步改進領導作風。面對複雜形勢和困難局面,各級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轉變作風,狠抓落實,真正做到思想認識到位、組織領導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工作落實到位。當務之急是要把中央和省促進經濟成長的各項政策措施真正落實到基層、落實到企業,爭取早到位、早見效。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民眾開展調查研究,多做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的工作,使發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客觀實際、符合民眾意願。堅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大興艱苦奮鬥、厲行節約之風,實行公務購車用車、會議、公務接待以及黨政機關出國(境)經費等支出零增長,將更多財力用在支持發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用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上。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強化“全心全意服務好納稅人”的理念,嚴肅追究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以及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行為,全力打造投資成本窪地、綜合服務高地和創業回報福地。
(四)進一步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工作規劃》和市委實施意見,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製度建設,紮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度約束和民主監督。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加強對黨員領導幹部特別是黨政“一把手”的教育、監督和管理,讓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積極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進一步深化黨務、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完善各項監督機制。繼續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各級領導幹部都要嚴格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以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團結帶領廣大民眾戰勝困難,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同志們,做好各項工作,任務異常艱巨,責任十分重大。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紮實苦幹,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