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年

1032年是農曆壬申年(猴年);契丹景福二年,重熙元年;北宋天聖十年,明道元年;大理正治六年;西夏顯道元年;越南天成五年;日本長元五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五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032年
  • 農曆:壬申年
  • 生肖年:猴年
  • 又名契丹景福二年
1032年大事記,宋封趙德明為夏國王,元昊繼位,呂夷簡罷相,范仲淹言事,趙德明攻取涼州,阿爾勒國王魯道夫三世死,出生,高太后出生,史料記載,

1032年大事記

元昊即位夏國王
元昊
明道元年(1032)十月,夏國王李德明去世,其子29歲的元昊在同年的十一月即位。元昊在即位之初,即已萌立國之志。此後,元昊雖表面上仍向宋朝、遼朝稱臣納貢,但其車馬、服飾、儀衛都是按照帝王的規格設計的。明道二年(1033)五月,元昊開始建立新的官制體系,設立文武官職,所設衙門的職掌大多與宋朝相同。此外,元昊還下令區別文武官及百姓的服飾式樣。大慶元年(1036)九月,元昊又開始改革兵制,使西夏士兵人數大增,為建立西夏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元昊開如徹底改革其所統治區內的傳統風俗習慣。明道二年(1033)三月,元昊頒布禿髮令,使西夏地區百姓髮式區別於漢族。大慶二年(1037)正月,元昊還根據自己的意圖創造了蕃字,然後他又命令野利仁榮對這些文字加以演繹。成為西夏自己的文字。同年十一月,元昊又下令設立蕃、漢二字院,負責與宋朝及其他地區有關的文字。在本年的七月,元昊還下令重新製作了原先沿用漢族的禮樂制度。並將此制度頒行全國,嚴令執行。寶元元年(1038)十一月,元昊在大臣野利仁榮、楊守素等人擁戴下,正式即皇帝位。國號稱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隨即向宋朝上表,要求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至此,在“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的遼闊疆土上,一個新的王朝-西夏屹立在宋朝的西方。

宋封趙德明為夏國王

趙德明向宋朝稱臣納貢三十餘年,經常派兵偷襲宋朝邊境,宋朝出兵反擊,趙德明即主動撤退。但趙德明仍然堅持在每年宋朝的重大節日時派遣使臣向宋朝納貢。宋仁宗十分讚賞德明的恭順之心,於明道元年(1032)、夏顯道元年五月派遣使臣帶著宋仁宗的御旨,冊封趙德明為夏國王,並允許趙德明的車馬、服飾、旗幟等只比宋朝皇帝低一等,還增加趙德明食邑一千戶。趙德明被冊封后,立刻上書宋朝表示謝意。

元昊繼位

趙德明於顯道元年(1032)、宋明道元年十月去世後,二十九歲的元昊在同年十一月繼位。宋仁宗委派工部郎中楊告為旌節告官使,朱允恭為副使,授封元昊為西平王定難軍節度使,還冊封他為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著落使等。楊告等人到達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時,元昊逗留不前,不來迎接御旨,遲遲才跪下接旨。在這一冊封儀式上,元昊妄自尊大,已萌反叛之志。

呂夷簡罷相

宋仁宗
明道元年(1032)四月,劉太后去世後,宋仁宗親政。他首先罷黜劉太后所任用的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參知政事陳堯佐等人,重新提拔張士遜李迪為宰相,王隨為參知政事,李諮為樞密副使,王德用簽書樞密院事,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范仲淹言事

明道元年(1032)七月,右司諫范仲淹江淮地區發生災荒,請求朝廷派人安撫受災百姓。宋仁宗任命范仲淹為安撫使,范仲淹到江淮地區後,開倉賑濟貧民,豁免賦稅,同時將受災地區人民所食烏味草進呈皇宮以勸諫皇帝節儉養民。范仲淹還奏陳八事:戒奢侈,崇節儉:裁減冗兵,減少官吏人數,節省財政開支;實行通商,便利百姓,省掉一些不必要的土木工程,裁汰禁軍,嚴格吏人升遷等方面。宋仁宗採納了范仲淹的建議。

趙德明攻取涼州

涼州(今甘肅武威)土地肥沃,水草肥美,號稱"涼州畜牧甲天下"。如果趙德明不攻占涼州,那么西夏統治中心興靈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就不能與酒泉、敦煌諸郡相通。自從回鶻族占據涼州後,趙德明無時無刻不在策劃著名攻克涼州,但他又十分懼怕宋朝政府下令涼州附近的少數民族救援涼州,因而遲遲不敢下手。顯道元年 (1032)九月,趙德明先派遣吐蕃諸部入侵宋朝環州 (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宋朝負責這一地區軍事事務的長官李德將吐蕃入侵的訊息傳到京城後,宋仁宗命令鄜延路送交書信給西夏,警告吐蕃各部,在宋朝使者尚未到達興靈府時,趙德明派遣元昊率領大軍進攻涼州,回鶻族孤軍奮戰,抵擋不住元昊的進攻,於是元昊順利攻克涼州,打通了西夏同酒泉、敦煌等地聯繫的通道。

阿爾勒國王魯道夫三世死

阿爾勒國王魯道夫三世死後無嗣,他把自己的王國遺贈給了康拉德二世

出生

宋英宗,北宋第五代皇帝出生
宋英宗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從兄弟趙允讓的第十三子。即位後因尊生父還是仁宗為皇考的爭論,即濮議,和群臣、太后爭論十多月。後因體弱,疑為心腦血管疾病駕崩。英宗本人對於北宋中興抱有極大期望,相對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為成熟。無奈壽短,使得北宋過早進入神宗朝,從而失掉了可能的中興計畫,為神宗朝王安石的變法提供了機會。
宋英宗治平三年任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經費由政府資助,更準借閱秘閣藏書,並自選助手(劉恕范祖禹劉攽司馬康),並提供筆硯文具、撥款、水果、糕點等,讓司馬光無後顧之憂的從事史書撰述。於神宗元豐七年成書,神宗並親自為此書作序。

高太后出生

遼道宗,遼國第八位皇帝出生
程顥,北宋理學家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遼國第八位皇帝(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長達47年。他是遼興宗的長子,契丹名查剌。重熙二十四年(1055)八月,興宗駕崩,即位於柩前。改元清寧。道宗繼位後,封皇叔宗元皇太叔,清寧二年又加天下供馬大元帥。四年又賜金卷等,極盡榮寵。但宗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七月,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道宗所平,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他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只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
程顥,北宋理學家出生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北宋理學家,洛陽(河南)人。早年與弟程頤師事周敦頤程顥在熙寧元年向宋神宗上《論王霸札子》和《論十事札子》,並肯定王安石變法。變法之初曾視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
李宸妃宋真宗的妃子、宋仁宗皇帝的生母。宋真宗嫡妻劉氏無子,宋仁宗出生後,劉太后即以宋仁宗為自己的兒子。但宋仁宗並不了解內情,他繼位十餘年,李宸妃總是默默無聞地生活在先朝嬪妃之中,不敢走漏半點風聲。其他宮廷中的人也畏懼劉太后的權勢,不敢向宋仁宗訴說此事。因此,在劉太后執掌朝政期間,宮廷內外一直隱瞞此事。明道元年(1032)二月,年僅四十歲的李宸妃死後,劉太后甚至不允許在宮廷中辦理喪事,但宰相呂夷簡以“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相威脅,劉太后才同意為李宸妃辦理喪事,被追封為宸妃。明道二年 (1033),劉太后去逝,宋仁宗親政,宋仁宗了解內幕後,追封李宸妃為太后,諡號曰章懿。
趙德明卒
顯道元年(1032)、宋明道元年十月,夏國王趙德明去世,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二十八年,其後被迫贈諡號為光聖皇帝、廟號太宗。西夏派遣使臣向宋朝告哀,宋仁宗為此停止視朝三天,並同大臣一道在一個特設的殿堂素服對德明的去世表示哀掉,同時追贈德明為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宋仁宗還任命開封府判官朱昌符(因朱昌符正生病,便由侍御史孫祖德代替朱昌符)為祭奠使,內侍省押班馮仁俊為副使,賞賜元昊喪葬布三百匹、絹七百匹。其後趙德明被葬於嘉陵(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

史料記載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明道元年(遼重熙元年)
春,正月,壬申朔,遼太后御正殿,受遼主與群臣朝。
乙亥,以知江陵府會稽杜衍為河北都轉運使。初,命衍守荊南殿中侍御史郭勸言衍清直,當留中朝,不聽。會河北乏軍費,乃命衍往經度之,不增賦於民而用足。
丁丑,遼主如雪林。
癸巳,詔:“案舉官奏劾所部官吏而反為所訟者,自今無得受理。
二月,癸卯,監修國史呂夷簡上《三朝寶訓》三十卷。
丁卯,以真宗順容李氏為宸妃。是日,宸妃薨。妃始生帝,皇太后即以為己子。帝即位逾十年,妃默處先朝嬪御中,未嘗自異,人畏太后,亦無敢言者,終太后世,帝不自知妃所出也。疾革,乃進位,年四十六。
始,宮中未治喪,宰相呂夷簡朝奏事,因曰:“聞有宮嬪亡者。”太后矍然曰:“宰相亦預宮中事邪?”引帝偕起。有頃,獨坐簾下,召夷簡問曰:“一宮人死,相公何與?”夷簡曰:“臣待罪宰相,內外事無不當預。”太后怒曰:“相公欲離間我母子邪?”夷簡曰:“太后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太后悟,遽曰:“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簡乃請治喪皇儀殿,用一品禮殯洪福寺。又謂內侍羅崇勛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有司希太后旨,言歲月未利。時有詔欲鑿宮城垣以出喪,夷簡遽求對,太后揣知其意,遣崇勛問之,夷簡言:“鑿垣非禮,喪宜自西華門出。”太后復遣崇勛曰:“豈意卿亦如此!”夷簡曰:“臣位宰相,理當廷爭。太后不許,臣終不退。”崇勛三反,太后猶不許。夷簡正色謂崇勛曰:“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崇勛懼,馳告,太后乃許之。
三月,壬申朔,遼命尚父、漆水郡王迪禮復為特里袞。
遼太后自攝政,即追封其曾祖為蘭陵王,父為齊王,諸弟皆王之,蕭氏奴為團練、防禦、觀察、節度使者至四十餘人。燕民無賴者多占名樂工,為蕭氏奴。
戊子,始行《天聖編敕》。
太常博士安丘明鎬,初為蘄州幕職,知州鄧餘慶貪暴不法,州事皆鎬持正之。薛奎領秦州、益州,皆辟鎬自隨。於是鎬罷益州同判,還朝,賜對,帝問輔臣以鎬所能者,奎曰:“鎬有文學,沈鷙能斷大事,願陛下亟用之。”己丑,命鎬權開封府推官,尋即真。
江、淮旱。戊戌,詔慮繫囚,流以下降一等,杖、笞釋之。
己亥,除婺、秀州丁身錢。
是春,遼主大蒐。太后慮遼主懷齊天皇后鞠育之恩,因其出蒐,遣人馳至上京弒後。後曰:“我實無辜,天下共知,待我浴而後就死,可乎?”使者退,比復至,則後已殂矣,時年五十。因殺其左右百餘人,以庶人禮葬。
夏,四月,戊午,知棣州王涉,坐冒請官地為職田,配廣南牢城。
六月,殿中侍御史冀人張存上疏言:“陛下嗣統以來,延納至言,罔有忌諱,函夏之人,共思讜直。自前秋詔罷百官轉對,去冬黜降御史曹修古等,昨又聞進士林獻可因奏封事遠竄嶺南,人心惶惑,中外莫測。臣恐自今忠直之言,與理亂安危之幾,蔽而不達。”因歷引周昌朱雲辛慶忌、辛毘事以廣帝意。
秋,七月,乙酉,參知政事王曙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陝州,以疾自請也。
辛卯,以門下省諫院,徙舊省於右掖門之西。先朝雖除諫官而未嘗置院,及陳執中為諫官,屢請之,置諫院自此始。
遼主獵於平地松林
八月,辛丑,以三司使、兵部侍郎晏殊為樞密副使。丙午,以晏殊參知政事。
遼主駐刺河源。是日,皇子洪基生。
甲寅,以楊崇勛為樞密副使。
戊午,詔國子監重修七十二賢堂,其左丘明而下二十一人,並以本品衣冠圖之。
壬戌,修文德殿成。是夜,大內火,延及崇德、長春、滋福、會慶、崇徽、天和承明、延慶八殿。帝與皇太后避火苑中;癸亥,移御延福宮。
甲子,以宰相呂夷簡為修葺大內使,樞密副使楊崇勛副之。
乙丑,詔群臣直言闕失。
先是大內火,百官晨朝而宮門不開。輔臣請對,帝御拱宸門,百官拜樓下,宰相呂夷簡獨不拜,帝問其故,曰:“宮庭有變,群臣願一望清光。”帝舉簾見之,夷簡乃拜。
丁卯,大赦。詔:“營造殿宇,宜約祖宗舊制,更從減省。”
時宦者置獄治火事,得縫人火斗,已誣服,下開封府,使具獄。權知府事程琳辨其不然,乃命工圖火所經處,且言:“後宮人多而所居隘,其烓灶近板壁,歲久燥而焚,此殆天災,不宜以罪人。”監察御史宜興蔣堂亦言:“火起無跡,安知非天意?陛下宜修德應變,今乃欲歸咎宮人,以之屬吏。宮人付獄,何求不可,而遂賜之死,是重天譴也。”帝為寬其獄,卒無坐死者。
是月,殿中丞河南滕宗諒、秘書丞大名劉越準詔上封事。宗諒言:“國家以火德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請太后還政,而越請太后還政,言尤鯁直;皆不報。
九月,丁亥,永興軍言左衛大將軍、分司西京李士衡卒。士衡前後筦計二十年,雖才智過人,然素貪,家資至累巨萬,建大第長安里中,儼若宮府雲。
庚寅,重作冊寶,以舊冊寶為火所焚也。有司言冊寶法物,凡用黃金二千七百兩。詔易以銀而金塗之。
冬,十月,己酉,遼主如中京。
十一月,甲戌,以修大內成,恭謝天地於天安殿,遂謁太廟,大赦,改元。是日,還延福宮。
己卯,冬至,百官賀皇太后於文德殿,帝御天安殿受朝。
是日,遼主率群臣上太后尊號曰法天應運仁德章聖皇太后;群臣上遼主尊號曰文武神聖昭孝皇帝。大赦,改元重熙。不逾年而再改元,猶用耶律資忠之言也。
遼主以蕭薩班為祗候郎君。薩班,孝穆之子也,性廉介,風姿爽朗,善球馬馳射。遼主每燕飲,喜諧謔,薩班雖承寵顧,常以禮自持,時人稱之。
遼蕭罕嘉努,少好學,博覽經史,通遼、漢文字,嘗為右通進,典南京栗園,至是命同知三司使事。
定難節度使西平王趙德明,凡娶三姓:衛慕氏,生元昊;咩迷氏,生成遇、訛藏;屈懷氏,生成嵬。元昊小名嵬理,羌語謂惜為嵬。富貴為理。性凶鷙猜忍;圓面高準,長五尺餘;曉浮屠學,通蕃、漢文字,案上置法律書,常攜《野戰歌》、《太一金鑒訣》。忽引兵襲夜洛隔可汗王,破之,奪甘州。數諫德明無臣中國,德明輒戒之曰:“吾久用兵,終無益,徒自疲耳。吾族三十年衣錦綺衣,此宋天子恩,不可負也。”元昊曰:“衣皮毛,事畜牧,蕃姓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既陷甘州,復舉兵攻拔西涼府。至是德明死,元昊繼立,延州以聞。詔輟視朝三日,贈太師尚書令中書令,命度支員外郎朱昌符為祭奠使,賻絹甚厚。帝與皇太后為德明成服苑中,百官奉慰。
辛卯,進封孟王元儼為荊王。
癸巳,以元昊為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節度使、西平王,命司封員外郎楊告為旌節官告使。元昊既襲封,即陰為叛計。時改元明道,而元昊避父名,輒稱顯道於國中,雖貢奉,然僭已萌矣。初對使者,設席自尊大,而告徙坐即賓位,不為屈。又聞屋後有數百人鍛聲,知其必叛,獨畏懦不敢言。告,允恭子也。
丙申,詔蘇州所沒丁謂莊田還給其家,仍以其子前內殿承制?羽為供奉官。
是月,遼冊元昊為夏國王。
十二月,庚子,詔以來年二月躬耕籍田,先請皇太后恭謝宗廟,權罷南郊之禮,其恩賞並就禮畢施行。
辛丑,命禮官詳定籍田及皇太后謁廟儀注。始,太后欲純用帝者之服,參知政事晏殊以《周官》王后之服為對,失太后旨;輔臣皆依違不決。薛奎曰:“太后必御此,若何而拜?”力陳其不可。太后為改它服,雖終不納,猶少殺其禮焉。
壬寅,以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楊崇勛為樞密使。崇勛曲謝,太后與帝言,先帝最稱崇勛質信,可任大事,又超遷之。
壬子,以太子中允安陽韓琦為太常丞,直集賢院。
初,琦舉進士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雲見,左右皆賀。
己未,上封者言:“比詔淮南民飢,有以男女僱人者,官為贖還之。今民間不敢僱傭人,而貧者或無自存,望聽其便。”從之。
庚申,命權三司使李諮同盛度、王隨議解鹽法。天聖八年,既聽解鹽通商,行之一年,歲入視天聖七年增緡錢十五萬,明年,更損九萬;其後歲益耗,故令諮等議之。度、隨皆初以通商為便者也。
是歲,同判陳州太常博士范仲淹,以京師多不關有司而署官賞者,乃附驛上奏,以唐中宗朝墨敕斜封官為戒;又屢論內降之弊。
遼以蕭孝友為西北路招討使,封蘭陵郡王。
先是蕭革為招討使,專以威制西羌,諸部多叛。孝友下車,多加綏撫,每入貢,輒增其賜物,羌人以安。其後浸成姑息,諸部桀驁之風遂熾。孝友,太后之弟也。
太后諸弟,惟孝穆位高,益畏太后,有賜,輒辭不受,妻子無驕色。而孝先最為驕橫,尤用事。
太后姊秦國夫人,早歲嫠居,有醜聲,太后見長沙王色嘉努美姿容,為殺其妃而以秦國妻之。妹晉國夫人,喜戶部侍郎耿元吉貌美,太后從晉國之請,亦為殺其妻,以晉國妻之。
遼放進士劉師貞等五十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