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姓

魚姓

魚姓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主要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先祖的字為姓,稱魚姓。

唐代亦有鮮卑族人改姓魚氏等。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35位。

基本介紹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魚豢,魚遵,魚俱羅,魚孟威,魚朝恩,魚玄機,魚周恂,魚崇諒,魚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
出自商湯的後裔,屬於以祖先字號為姓氏。春秋時,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魚)。宋襄公想當中原霸主,約會齊、楚等國在盂會盟,臨行前子魚說:“楚人不講信用,我們應該帶軍隊作警衛。”宋襄公卻認為已約好大家都不帶軍隊,不聽勸告,結果在會上被楚人扣留。子魚逃回宋國,組織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兩國又在泓水交戰,子魚勸襄公趁楚軍半渡而擊,襄公認為這樣不道德,不同意。等楚軍一切準備就緒,弱小的宋軍就吃了敗仗。戰後子魚批評襄公說:“打仗就應當盡一切辦法戰勝敵人。假如你在作戰時要講仁義,那只有投降了。”子魚的子孫有一支以子魚的字為姓,稱魚姓。

源流二

源於嬴姓
出自伯益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複姓省文簡化為氏。伯益是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女祖為黃帝族顓頊之孫,系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伯益的後裔子孫分衍有十四支,其中的一支後裔因分居於修魚(河南省原陽縣西南)而稱修魚氏。一直到了春秋時期,修魚氏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魚氏、修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羊舌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晉羊舌鮒,字叔魚,後以字為氏。”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厲公寵臣長魚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源流四

出自魚國,屬於以國名為氏。1975年初春,寶雞市博物館的考古隊在寶雞市茹家莊村黃土台塬上展開了考古發掘。從一號墓墓室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表明,墓主為魚姓,他是西周的諸侯國魚國國君。

源流五

鮮卑族漢化改姓。
唐代時,鮮卑族大將軍尚可孤,拜唐朝監軍魚朝恩為養父,並改名為魚智德,他的後代相傳也有姓魚的,為冒姓魚氏。
唐代時,宦官魚朝恩,他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即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魚朝恩保護唐玄宗出逃,專門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

源流六

滿族漢化改姓。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部落,金國時期稱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地區,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魚氏、俞氏、于氏、余氏、勝氏等。
⑵.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⑶.滿族伊麻斯氏,滿語為Imaci mongu,漢義“游得快的魚”,是一個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但有四個分支,後多冠漢姓為魚氏、靳氏等。

得姓始祖

子魚子目夷。《通志·氏族略》上說得清楚:“《風俗通》說:‘宋桓公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漢代有魚翁叔,唐代有魚朝恩魚玄機。”《姓氏考略》指出:“子姓,宋公子子魚之後,以字為氏,望出馮翊。魚氏系出子姓,郡為雁門。”望族居雁門郡(山西省境內的右玉縣南)。故氏後人奉子魚為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截至2013年底,全國漢族戶籍人口中還有“魚”姓35076人。魚姓非常罕見,但提起唐代著名的女道士兼女詩人魚玄機,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魚姓源於子姓,其始祖是春秋時宋襄公的庶兄子魚。子魚足智多謀,常為宋襄公出謀劃策,但宋襄公卻儒腐古板,常吃敗仗。宋、楚之間的泓水之戰,子魚勸襄公趁楚軍渡河之際進攻敵人,襄公不從,待楚軍渡過泓水,子魚又勸襄公趁楚軍陣勢未列、立足未穩之際擊退敵人,襄公仍不從,襄公認為照子魚的說法打仗對敵人太不講仁義了,可想而知,宋軍最終一敗塗地。襄公因此成為國人的笑柄,而子魚論戰卻因此名垂青史,子孫後代以子魚為其家族榮耀,以其名為氏,是為魚氏。
當代分布地區
陝西省 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三賢故里)魚李村
陝西省 渭南市富平縣華朱鄉舊縣村溝魚組
陝西省 商洛市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桃園村5組
甘肅省 定西市隴西縣柯寨鄉魚家柯寨自然村
甘肅省 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鄉
陝西省 鹹陽市長武縣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蘇村鎮洪善村(1000餘人)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蘇坊鎮蘇坊村2組
陝西省 渭南市 韓城市
陝西省 延安市宜川縣高柏鄉高柏村
陝西省 榆林市魚河鎮
陝西省 榆林市清澗縣
浙江省 杭州市蕭山區
江蘇省 鹽城市鹽都區大縱湖鎮范村
江蘇省 無錫市錫山區東港鎮魚家塘村
江蘇省 鹽城市鹽都區秦南鎮燈塔村
江蘇省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趙家邊村
山西省 長治市 馬廠鎮 漳移村
山西省 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美玉村

歷史名人

魚姓家族在中國早期歷史上表現不俗,《左傳》就載有官拜宋國右師的宋國人魚石;漢時有以業賈致富而傳名的魚翁叔;三國時有史學家魚豢huàn),官拜右將軍的魚遵;唐中葉有權傾當朝的大宦官魚朝思;宋有御史中丞魚周恂……等,這些都是留名史冊的人物。

魚豢

魚豢,著名三國時史學家。魚豢撰寫了著名的史書《魏略》,在《魏略》中對三國的歷史有比較精準的記述。比如:諸葛亮隱居隆中,十年耕讀,交友訪賢。潛心求學而不求聞達,後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扶助蜀漢。千百年廣為傳誦,成為中國歷史上禮賢下士的典範。然而,關於這件事,史書記載卻相互不同,長期聚論紛紜。史家黃長明引經據典,仔細剖析,認為諸葛亮登門求見劉備在先,引起了王滿全等人的駁論,黃長明針而對之,指出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據魚豢《魏略》記載,劉備屯守樊城時,曹操方定河北,並繼續擴大地盤。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預料荊州難保,而劉表又無指揮能力,於是便求見劉備,當時劉備的客人很多,見諸葛亮年輕,並素昧平生,僅以一般客人相待。當賓客全部離去後,諸葛亮卻仍坐著未走。劉備本來瞧不起他,便不言不語,只顧玩弄氂牛尾巴(塵尾)。諸葛亮對劉備這種傲慢無禮的態度很是反感,便譏諷道:“大丈夫當有遠大志向,大概不會終日玩牛尾巴吧?’’劉備這才感到失禮,急忙丟掉手中玩物,和諸葛亮談了起來……同樣的記載,也見於《九州春秋》一書中。
從上述引文看來,劉備初會諸葛亮是諸葛亮首先登門求見的,這和他在《前出師表》中所說“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屈尊,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相悖。由於《魏略》一書的作者魚豢,是三國時魏人,應是當代人寫當代史,秉筆直書,較少主觀色彩,因此,記載中的事是可信的,其事是劉備由開始瞧不起諸葛亮,到了解他,信任他,是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既合情理,又很自然。況且,公元207年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年僅二十六歲,既無政治實踐,亦無政治影響,雖然他‘‘每自比管仲樂毅”,但“時人莫之許也”,即誰也不承認。劉備時已四十六歲,既有社會經驗,又有人生閱歷,絕不會聽信徐庶幾句贊語,便不顧路途遙遠,連續三次去拜訪一個從不認識的年輕後生。
三顧茅廬’’是出於諸葛亮本人之口,是第一手資料,況且當時跟隨劉備的老人大多健在,他不可能、也不敢在寫給皇帝的奏章中說假話。此話不僅在奏章說,還在他的遺文《黃陵廟記》中也說過“遂蒙劉氏顧草廬”,可見其話不虛。至於《魏略》一書中的記載似不足信。《魏略》成書於魏明帝青龍年間,即在約公元223~337年左右。這一時期是魏蜀在祁山、渭水交兵之時,關梁阻隔,訊息不通,互不往來,作為《魏略》作者的魏國人魚豢要寫諸葛亮及蜀國之事,只能聽信傳聞,這裡面記載的史料可靠性就令人生疑了。據裴松之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所作的注引分析,《魏略》對諸葛亮登門求見劉備的記載是錯誤的。裴松之注云:“臣松之以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屈自枉尊,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指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這裡可以看出,裴松之對《魏略》中的記載也覺怪異。
再者,《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於晉初奉命編撰了《諸葛亮故事》,又於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農曆2月編過《諸葛亮集》,手中掌握大量有關諸葛亮的翔實資料。陳壽父親在馬謖手下任過參軍,而馬謖對諸葛亮的事情是比較了解的。陳壽完全可以從他父親口裡得到真實情況。加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和陳壽一起被晉朝錄用,陳壽絕不會放過這個知情人,因此,《三國志》採用了“三顧茅廬”說,而不用《魏略》的“自薦”之說。這也正說明陳壽手中掌握著更為可靠的資料。
劉備“三顧茅廬”這段歷史已成定論。分析起來也是入情入理。自春秋戰國以來,當官的“禮賢下士”,一直被世人譽為美德。禮賢下士於維護自己的統治有利。名士拒訪或拒請更能提高清名,抬高身價,像劉備三顧茅廬那樣禮賢下士者自東漢以來已屢見不鮮。作為滿腹經綸、胸懷大略、具有隱士的清高氣節的諸葛亮怎能不請自到呢?當時處於逆境的劉備,身邊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良將,然而要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確實感到缺少一位為己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謀土。劉備求賢心切,訪司馬德操時向其請教‘‘世事”,德操日:“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聽之甚喜,問是何人。德操回答道:“諸葛孔明、龐土元也。”這時龐士元已去江東,而臥龍先生諸葛孔明白比管仲樂毅,是一位身藏大器的人:就連劉備十分佩服的徐庶都讚揚孔明比管仲、樂毅強。想到自己半生困頓,經歷坎坷,四處求賢訪才,能不三顧茅廬向孔明披肝瀝膽誠意相邀么?
另外,提出三顧茅廬而不是登門求見,還有以下理由。在東漢末年的複雜形勢下,一大批青年志士脫穎而出.表現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華。二十歲的周瑜孫策創業江東;荀彧把二十七歲的郭嘉薦給曹操,得到曹操的讚許:“使孤家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隆中出山之前已精讀經史,廣交名士,分析天下大勢,才華橫溢。對於這位難得的曠世之才,劉備在經人介紹之後,定會躬身登門拜訪的。
判斷一部史書的價值,它的資料來源和編撰年代是不容忽視的。《魏略》成書於《三國志》之前,系當代人寫當代吏,作者魚豢又是位“生平事跡不詳”的普通人,他無需由意奉承,也不求傳世立名,唯其心無顧慮,才能做到秉筆直書,唯其胸無預謀,就能毫無拘束地將事件如實地反映出來。劉知己史通》認為,《魏略》一書的史料極為翔實, “自是正吏之體”。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也說它“巨細備載”,是一部難得的信史陳壽撰寫《三國志》時,《魏略》是其主要參考書之一。裴松之注引《三國志》,引《魏略》竟多達一百八十八條,其中尚未包括“魚豢曰”七條。凡此種種,其價值可見一斑。主張“三顧茅廬”說者僅根據裴松之“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可為怪”幾句話,就全盤否定《魏略》,未免失之草率。其實,裴松之並未明確表態,只不過感到奇怪罷了。
諸葛亮登門求見劉備之事,並非魚豢一家之育。除《魏略》外,司馬彪撰寫的《九州春秋》也有同樣記載,該書屬主記言論之書,將雙方對話錄載甚詳。司馬彪和陳壽是同時代人,又幾乎同時成書,既然《三國志》可信,《九州春秋》便不肯自棄之不顧。魯迅說過,正史“塗飾太厚,所以很不容易覺察出底細來”,明白了這一點,也許對我們採擷史籍是有幫助的。
陳壽生長於蜀,自幼熟知蜀漢傳聞,諸葛亮的高大形象在他心中早已定格,這就決定了他撰寫《三國志》時處處隱惡溢美。僅趙翼《廿四史札記·三國志多回護》條,就列舉了許多例證。文史學家繆鉞也認為“隱惡溢美是《三國志》的真正缺點”。據此,當陳壽寫到有損諸葛亮形象時就置《魏略》不顧,而採用了《出師表》之說。其實,《出師表》一非自傳,二非史料,只不過是一篇應景而作的誓師詞。當時劉、關、張均已謝世,作為蜀軍統帥的諸葛亮,為鞏固其統治地位,難保不會有自我虛美之嫌。考證歷史事實不能不顧及歷史背景。諸葛亮隱居隆中,博覽群籍,廣交天下名士,“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而絕非如他所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當曹操大局已定,孫權也初具規模,他深知投靠曹、孫都是不會得到重用的。而劉備既是漢皇同族,又是知人善任之土,雖困守樊城,但終究會成帝業,憑諸葛亮的洞察力,他深知只有投靠劉備方能展其抱負,也就是說除劉備之外別無選擇。那么,劉備一請不出,他怎能預料會有二請;二請不出,又怎敢保證會有三請;倘若沒有二請、三請,他的遠大抱負豈不要落空?這是一個決定一生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作為謹小慎微的諸葛孔明,哪裡還會擺什麼架子。看來,只有登門自薦推銷自己,方是其惟一出路。
因此,《魏略》之言不虛也!

魚遵

魚遵,著名三國時右將軍、廣寧公。

魚俱羅

魚俱羅(?-613年),著名隋朝將領,馮翊郡下邽(陝西省渭南東北)人。魚俱羅“身長八尺,膂力絕人,聲氣雄壯,言聞數百步”;每逢戰事,“俱羅與數騎奔擊,瞋目大呼,所當皆披靡,出左入右,往返若飛”。

魚孟威

魚孟威,著名唐朝官吏。唐朝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從黔南移鎮桂州,任刺史。當時距前任李渤修靈渠已四十三年,渠道湮圯嚴重,舟楫往來艱難。他主持修浚,一改前人用“束條”、“散材”的作法,“其鏵堤悉用巨石堆積,延至四十里”,“其陡門悉用堅木排豎,增至十八重”。歷時一年多,竣工後“防阨既定,渠遂洶湧,雖百斛大舸,一夫可涉。”他寫有《重修靈渠記》,建議常加修浚,以利國計民生。後人感念其功,列為修渠“四賢”之一。

魚朝恩

魚朝恩,公元722~770年,瀘州瀘川人(四川瀘縣)。著名唐朝宦官。
魚朝恩在唐玄宗時入宮當太監。安史之亂發生後,隨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頗得信用,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負責監領九個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唐代宦官掌握兵權由此開始。唐軍收復洛陽後,魚朝恩被封為馮翊郡公,開府儀同三司
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兵進犯 ,代宗出逃陝州(河南三門峽)。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京師神策軍。後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掌握朝廷大權。干預政事,懾服百官,貪賄勒索。置獄北軍,人稱地牢,迫害無辜。大臣元載知唐代宗對其不滿,乃與安史之亂謀除之。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寒食節,唐代宗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魚玄機

魚玄機,公元842~868年,女,原名幼薇,字慧蘭,“玄機”是其出家後的道號;長安人。著名唐朝詩人。
魚玄機在唐武宗會昌二年生於長安城郊一落拓士人之家。魚父飽讀詩書,卻一生功名未成。她幼年得調教,五歲便能誦詩數百首,七歲開始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習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成為人人稱道的詩童。
魚玄機十五歲入道觀,其風流絕世,狐媚多情,且能詩善韻。她的詩作中有“殷勤不得語,紅淚一雙流”、“雲情自郁爭同夢,仙貌長芳又勝花”等佳句,一時在妓家及士林中傳為美言。由此,魚玄機開始結交溫庭筠李郢等知名人士,艷名遠播。
溫庭筠曾專程尋訪過魚玄機。這時魚父業已謝世,魚家母女只能靠給平康里附近青樓娼家作些針線和漿洗的活兒來勉強維持生活。溫庭筠以“江邊柳”為題請不滿十三歲的魚玄機即興賦詩一首,魚玄機略作沉思後,便寫下了“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詩句。
不久,溫庭筠離開長安,到襄陽做刺史徐簡的幕僚去了。魚玄機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遙寄飛卿》為之送行:“階砌亂蛩鳴,庭柯煙霧清;月中鄰樂響,樓上遠日明。枕簟涼風著,謠琴寄恨生;稽君懶書禮,底物慰秋情?”後來又寫出一首名曰《冬夜寄溫飛卿》的詩:“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疏散未聞終隨願,盛衰空見本來心;幽棲莫定梧桐樹,暮雀啾啾空繞林”,以示懷念。
兩年後溫庭筠回到長安。一天,師生二人相偕遊覽崇貞觀,正遇一群新科進土爭相在觀壁上題詩留名,魚玄機恨自己生為女兒,空有滿腹才情,卻無法與鬚眉男子一爭長短,於是揮筆留下了這首無可奈何,卻氣概噴薄的詩:“雲峰滿月放春睛,歷歷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而此時,任左補闕官職的貴公子李億初到長安也恰在此一游,心中大為仰慕。於是便請溫庭筠從中撮合,不久便結識了魚玄機,並做了李的偏房。但李的原配裴氏卻對魚玄機百般挑剔,李億只得寫下一紙休書,將她掃地出門。這樁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個月。李億表面上與之一刀兩斷,暗地裡卻派人在曲江一帶找到一處避靜的道觀——鹹宜觀,出資予以修葺,又捐出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香油錢,然後把她悄悄送進觀中,由此便取了“玄機”的道號。魚玄機在雲房中思念著昔日的丈夫,寫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念詩《寄子安》:“醉別千扈不浣愁,離腸百結解無由;蕙蘭銷歇歸在圃,楊柳東西伴客舟。聚散已悲雲不定,思情須學水長流;有花時節知難遇,來肯懨懨醉玉樓。”雖朝思暮想,卻了無音訊,只有把痴情寄付詩中,於是她又寫了一首《寄李子安》的詩:“飲冰食藥老無功,晉水壺關在夢中;秦鏡欲分愁墜鵲,舜琴得弄怨飛鳴。井邊桐葉鳴秋雨,窗下銀燈暗曉風;書信茫茫何處向,持竿盡日碧江空。”詩成後,無法捎寄,只有把詩箋拋入曲江,任憑幽情隨水空流。
當她聽說李郎早已攜妻遠赴揚州上任時,覺得被人拋棄了,為此痛不欲生,秉燭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贈鄰女》詩:“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她也由此一改過去潔身自愛的態度,看破紅塵,索性放縱起來。從她的一首《道懷詩》中,也能體現出其此時的生活景況:“閒散身無事,風光且樂游;斷雲江上月,解纜海中舟。琴弄蕭梁專,詩吟庚亮樓;叢篁堪作伴,片石好為籌。燕雀徒為貴,金銀志不求;滿懷春綠酒,對月夜琴幽。繞砌皆清趣,抽簪映細流;臥床書刪遍,半醉起梳頭。”
在眾多交往者中,魚玄機對樂師陳韙有了一段異乎尋常的往來。有詩為證:“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雲雨會,未起蕙蘭心。灼灼桃兼李,無妨國士尋;蒼蒼松與桂,仍羨士人欽。月色庭階淨,歌聲竹院深;門前紅葉地,不掃待知音。”
一次,魚玄機懷疑其貼身侍婢綠翹與情夫陳韙有染,竟將其笞殺後埋於後院的紫藤花下。某夜,有人發現蒼蠅聚於花下浮土,暗召官衙勘查,事情因而敗露。魚玄機被帶到公堂,審問她的竟是舊日追求她而遭拒絕的裴澄。終因罪行惡劣,被處以斬刑。這年她二十六歲。
《全唐詩》收有她的四十八首詩。她的故事不見正史,只是在《北夢瑣言》、《唐才子傳》里零零散散記有她的一點蛛絲馬跡。

魚周恂

魚周恂,字裕之;雍丘人。著名北宋御史中丞
少年時為孤兒,勤奮學習。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相傳他任安州知州時,管園子的小吏見有條大蛇垂在闌幹上,走近仔細看,原來是魚周詢喝醉了酒在那裡小睡。

魚崇諒

魚崇諒,字仲益,崇諒初名崇遠,後避漢祖諱改之;其先楚州山陽人,後徙於陝。著名宋朝大臣、學者。
魚崇諒幼能屬文,弱冠,相州刺史闢為從事。會魏帥楊師厚卒,建相州為昭德軍,分魏郡州縣之半以隸之。魏人不便,裨校張彥及帳下,囚節度使賀德倫歸款莊宗,魚崇諒奔歸陝。
宋明宗即位,秦王從榮表為記室。從榮誅,坐除籍,流慶州。清泰初,移華州。俄以從榮許歸葬,放還陝。三年,起為陝州司馬。仕晉,歷殿中侍御史鳳翔李儼表為觀察支使。奉方物入貢,宰相薦為屯田員外郎知制誥。開運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張礪薦為翰林學士。契丹主北歸,留魚崇諒京師。
漢祖之入,盡索魚崇諒所受契丹詔敕,焚於朝堂,復令知制誥。俄拜翰林學士,就加中書舍人宋隱帝即位,魚崇諒以母老求就養,除保義軍節度副使,領台州刺史,食郡奉。會舉師討三叛,節度使白文珂軍前,魚崇諒知後事。凡供軍儲、備調發,皆促期而辦,近鎮賴之。魚崇諒親屬盡在鳳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轉運使,庇護崇諒家數十口,皆無恙。魚崇諒請告,自岐迎居於陝。未幾,王仁裕罷內職,朝議請召魚崇諒為學士。
周祖踐祚,書詔繁委,皆魚崇諒為之。廣順初,加工部侍郎,充職。會兗州慕容彥超加封邑,彥超已懷反側,遣魚崇諒充使賜官告,仍慰撫之。時多進策人,命魚崇諒就樞密院引試,考定升降。
魚崇諒以母老思鄉里,求解官歸養。詔給長告,賜其母衣服、繒帛茶藥、緡錢,假滿百日,令月給錢三萬,米麵十五斛。俄拜禮部侍郎,復為學士。詔令侍母歸闕,魚崇諒再表以母老病乞終養,優詔不允。宋世宗征高平,魚崇諒尚未至,陶谷乘間言曰:“魚崇諒逗留不來,有顧望意。”世宗頗疑之。魚崇諒又表陳母病,詔許歸陝州就養。訖太祖朝不起。
宋太宗即位,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兵部侍郎致仕。歲余卒。

魚侃

魚侃,字希直,晚號頤庵;江蘇常熟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永樂年間進士。先後任刑部、工部主事,隨都御史王竑監督漕運。因河道時有淤淺,航行不便,奏請創設“淺浦夫”(撩淺),隨時疏浚,以保暢通,這時人稱頌。任開封知府時,審理案件不受請託,人稱譽為耿直剛正可比包公。母死,不取官府一物,棄官返里,生活貧苦,雨天屋漏,寒冬被褥單薄,甚或無米下鍋,仍怡然自得
魚侃在開封任職多年,因母喪致仕還鄉時,隨手只有一隻竹箱,箱內除平日穿的舊衣服外,僅存俸銀八兩。到達家鄉時,見常熟城內文廟孔子像前缺少香爐、花瓶二物,他就捐出這僅有的八兩銀子鑄造了香爐和花瓶,只帶著一箱舊衣服和清白之身回到家中。因為太窮了,家中經常揭不開鍋,老婆怨聲連天,他假裝沒有聽見。
由於魚侃為人光明正大,鐵面無私,秉公執法。當時人們稱他“包老”,將他比作包公。
後來,魚侃生病臥床不起,家中無仆傭,老妻亦無力服侍,只好在他家的屋樑間懸掛兩條繩子備用。老婆用大麥米熬好粥後,端到床前,喊一聲“清官!麥粥在此。”他就伸出雙手,抓住繩子坐起喝粥。喝完,又抓住繩子慢慢躺下。他死後無壽衣,只能著舊布衣入殮,葬於常熟北山報慈里。
歿後,里人紀念他,立祀於鄉賢祠。魚侃死後約二百年,明朝崇禎年間任淮揚巡撫的路振飛巡行到常熟,前去魚侃墓致祭,為他立了“第一清官魚侃”的石碑,同時在墓側立兩石碑,一書仲雍,一書子游,以這二位先哲陪襯這第一清官。三百餘年後,他的同鄉晚輩、清朝時期的王應奎覺得《明史》沒有為魚侃這樣的廉吏立傳,歷史對一代清官如此冷漠不公平,於是就在自己撰寫的《柳南隨筆》中特地為他寫了一條。
從記載可以看出,魚侃著實清廉得近乎苛刻,其品格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佩。但是,魚侃悲涼的下場又不由讓人為之感慨,發人深思。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馮翊堂:以望立堂
靈渠堂:唐朝時候,荊州刺史魚孟威,用石頭修了鏵堤,綿亘40里,用大木做了十八重閘門,船可以順利通行,便利了人民。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金蛇幻影;司馬華宗。——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雍丘人魚周詢,字裕之,少年時為孤兒,勤奮學習。進士出身,仁宗時官至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相傳他任安州知州時,管園子的小吏見有大蛇垂在闌幹上,走近仔細看,原來是魚周詢喝醉了酒在那裡小睡。下聯典指魚氏來歷,春秋時宋桓公的庶子目夷,字子魚,其支孫以魚為氏。子魚比桓公太子茲父年長而有仁德,茲父曾提出讓子魚繼位,但桓公未答應。茲父繼位,是為襄公,任子魚為司馬(相)。
左師名閥;司馬華宗。——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魚孟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靈渠堂》介紹)。下聯典指魚氏來歷(見上一聯下聯聯釋)

七言通用聯

靈渠以通水利;披冠帔而學清虛。——佚名撰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魚孟威,鹹通年間官郴州刺史,主持修靈渠,以通舟楫,長達四十里,大為利民。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魚玄機,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人。喜讀書,有才思。原為李億的妾,鹹通年間,出家到長安鹹宜觀為女道士,與詩人溫庭筠等有詩篇相贈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