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茲甫還有個庶兄
目夷,而目夷的母親只是地位一般的
妾侍,因此,目夷是
庶子,茲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
讓國之美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按照當時的
嫡長子繼承制,茲甫本應是繼位之人,可是茲甫在父親面前懇求,要把太子之位
讓賢於庶兄
目夷,還說:“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於是,宋桓公把茲甫的想法講給目夷聽,目夷聽後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說:"能夠把國家讓給我,這不是最大的仁嗎?我再仁,也趕不上弟弟啊!況且廢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逃到了衛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
東宮圖治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即位,是為宋襄公。宋襄公封
庶兄目夷為
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還沒等宋桓公下葬,
齊桓公就約各路諸侯王在
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前去相會。在
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
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
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
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
齊孝公)的囑託,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
平定齊亂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重病,齊國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屍體上爬了出來。翌年初,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儘管當時宋國十分弱小,但因齊桓公死前曾委託他照顧太子,宋襄公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
即位。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把宋國的通知擱在一邊,只有
衛國、
曹國、
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
無虧與
豎刁殺了,趕走了
易牙,在國都
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
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圖謀稱霸
齊桓公死後,諸侯
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確立霸主地位。
目夷勸諫他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襄公不聽。
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
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
邾文公把
鄫國國君當作
祭品押到
睢水郊外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為
曹國不服,發兵包圍了曹國。同年冬天,
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於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這樣,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齊、鄭、陳、蔡等國為一大集團,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
圖霸失敗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
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
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
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藉以攻取
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
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泓水之戰
宋襄公回國後,聽說
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
目夷勸阻他,襄公不聽。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
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子魚卻說:“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說的做,就去當奴隸服侍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襄公之死
宋襄公在
泓水之戰失敗以後,撤退到宋國
襄邑的
行宮里養傷。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
晉國公子
重耳經過宋國,宋襄公想得到晉國的軍事援助,就聽從
公孫固的意見,送給重耳八十匹馬。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季,宋襄公傷痛發作,不治而死,葬於襄邑(今河南省睢縣)城中東北行宮內。兒子王臣即位,是為
宋成公。
為政舉措
政治
宋襄公即位後,任用庶兄
目夷為
相、賢臣
公孫固為
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國力有較大的提升。
民族
據
班固《
漢書·地理志》的劃分,宋國是周朝十三個民俗區之一,具有獨立的民俗和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
外交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擁立
齊孝公,完成了齊桓公的囑託;宋襄公試圖聯合楚國,藉助楚國的力量稱霸,又實行重楚輕齊的外交策略,於是舉行了
鹿上之盟,盟主沒有當上,卻在
盂之會中成了
楚成王的階下囚。
軍事
宋襄公被楚國釋放後不知收斂,不聽目夷的勸告,發動了
宋楚泓之戰,戰鬥中,沒有採取目夷的正確主張,終於招致失敗,自己也受了致命傷,霸業成空。
人物評價
總評
宋襄公是歷史上頗富爭議的一個人物,讚美者認為他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批評者認為他虛偽殘暴,是假道學的典型。
宋襄公雖然被後人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過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慘敗讓後人對宋襄公貽笑千年,但是他的仁義,道德還是值得讚頌的。
歷代評價
成得臣:“宋君好名無實,輕信篡謀。”
司馬遷:“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同時司馬遷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李宗閔:“若乃誦前聖之言,守已行之制,遭變而不通,得時而不隨,夫如是,可謂王莽、宋襄公之言,不足為有道者也。昔者王莽嘗為德化矣,不問可否,語必援經,不量人心,動必據古,於是天下煩潰,從而喪之。此不知變之禍也。昔者宋襄公嘗為仁義矣,楚人尚詐我必信,彼兵尚奇我必正,用欲以興商道,霸諸侯,一戰而為敵所執,再戰而身死國削,為天下笑。此不知時之禍也。”
錢時:“無義師之實而欲假義師之名,慮敵之不周,防患之不密,以致身殞國喪,如探籠阱而屠之,遂使流俗之論謂王者之兵真無用於後世。後世非詐謀不可,皆宋襄公、成安君之徒實誤之也。”
蘇軾:“宋襄公,疑於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以求諸侯,此其心豈湯武之心也哉?獨至於戰,則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竊取其名以欺後世,苟《春秋》不為正之,則世之為仁者,相率而為偽也。”
蘇轍:“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凌虐邾、鄫之君,爭鄭以怒楚,兵敗身死之不暇,雖竊伯者之名,而實非也。”
毛澤東:“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史書記載
家族成員
父親:宋桓公
母親:衛昭伯和宣姜的女兒
弟弟:公子盪
妻子:王姬
軼聞故事
石隕鶂退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國下了一場流星雨,隕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國都城一些居民無意間抬頭看,竟然有六隻
鶂(yì,鳥名)在宮廷上方盤旋,遠方颳起一股風,刮至宋國都城時,風速加快,於是六隻鶂遇風退去。
宋襄公以為石隕、鶂退,是禍福的啟示,所以聘請
周國的
內史叔興來到,宋襄公問叔興:“是什麼祥兆?吉凶如何?”
叔興回答說:“如今
魯國大喪,明年齊國將有亂事,國君您將得諸侯而不長久。”
叔興退下之後告訴別人說:“宋國君問的不對。此事是陰陽之事,不是吉兆凶兆。”
陵寢墓地
宋襄公墓位於河南省
商丘市
睢縣城北,又稱襄陵。墓高6米,墓基占地面積152平方米。
墓呈圓錐形,由
黏土堆壓而成。原葬於宋襄公行宮內,現行宮已不復存在。睢縣古稱
襄邑就是因襄陵而得名。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
修宗迪飾演宋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