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泓之戰

宋楚泓之戰

《宋楚泓之戰》,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本篇內容記述了春秋時期宋國同楚國爭霸的歷史,充分描寫了宋襄公仁義道德,結果導致宋軍在泓之戰中慘敗的歷史過程。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楚泓之戰
  • 節選自:《左傳》
  • 記述:春秋時期宋國同楚國爭霸的歷史
  • 時期:公元前638年
背景,要點導引,著作介紹,出處,節選,譯文,閱讀指南,原文節錄,左傳介紹,重點字解釋,

背景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於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藉故未到。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與會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

要點導引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泓水邊發生戰爭。當時鄭國親近楚國,宋襄公為了削弱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楚國出兵攻宋救鄭,就爆發了這次戰爭。當時楚強宋弱,但戰爭開始時,形式對宋軍有利,可宋襄公死抱所謂君子“不乘人之危”等的迂腐教條,拒絕接受子魚的正確意見,以致殆誤戰機,慘遭失敗。
宋襄公的固守教條,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為固守中國人的貴族精神

著作介紹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的作者,司馬遷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也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

出處

《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

節選

宋公⑴及楚人戰於泓⑵。宋人既⑶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⑷曰:“彼眾我寡,及⑸其未既濟⑹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⑺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⑻,門官⑼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⑽傷,不禽⑾二毛⑿。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⒀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及未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譯文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鬥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護衛官都被殺死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藉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即使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並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麼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麼頭髮斑白的敵人?明恥以鼓舞戰鬥的勇氣,教戰使掌握戰鬥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髮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藉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鬥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閱讀指南

文章節選部分記敘的是戰爭經過及宋襄公慘敗的結局。宋襄公與楚軍的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而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這時候對於宋國而言是最佳的攻擊機會。可是宋襄公卻認為不可,還提出一堆大道理。從這個過程看,宋襄公的迂腐暴露無遺。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寫戰爭的過程,因為宋襄公的迂腐而導致戰敗。第二段因為國人責怪國君,宋襄公為自己辯護,提出了戰爭道德論。和《曹劌論戰》一樣,作者介紹史實也帶著感情傾向,對於宋襄公的做法,《左傳》的作者持否定態度。

原文節錄

(僖公)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也!幸而後敗。”······
秋,諸侯會宋公於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公以伐宋。冬,會於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為足以懲君。”······
二十二年,······三月,鄭伯如楚。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
楚人伐宋以就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今河南柘城縣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陣)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曰:‘君未知戰。就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耆,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軍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緡,以討其不與盟於齊也。夏,五月,宋襄公卒,傷於泓故也

左傳介紹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錄春秋歷史的著名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學家左丘明所撰。其內容是按魯國十三個君主的順序編寫的,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迄魯悼公十四年(前454),總計二百六十九年。
編年體史書在我國出現很早,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的記錄加以整理而成的《春秋》。由於《春秋》後來被尊為“經”,後世儒家各派對它的解釋便稱作“傳”。在漢代,《春秋》傳有五種,但後來流傳下來的只有《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種,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歷來被視為孔門後學解釋《春秋》的專著,屬於“今文經學”。《左氏傳》是到西漢末才在宮廷藏書中被發現,古文經學派認為它也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屬於“古文經學”,但今文經學派斥之為西漢末劉歆的偽作。據近人研究,《左傳》應當是完成於戰國初期的作品,出自魯國史官的手筆,整理者可能是左丘明。從內容上看,《左傳》重視交代歷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記錄各種歷史人物的政治主張、歷史見解和宗教觀點,而尤其注重戰爭活動的記錄。因此,《左傳》並不是漢朝人偽造的《春秋》“傳”,而是體裁比較完備的古代編年體史書,當視為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資料。
現存通行的《左傳》注釋本,是西晉杜預作注的《春秋經傳集解》,簡稱“杜注”,它將《春秋》經文拆開分別編入每年傳文之前;唐代孔穎達又在杜注的基礎上作疏,撰成《春秋左傳正義》,簡稱“孔疏”。
宋楚泓之戰

重點字解釋

宋公:宋襄公。名茲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盡。
及:等到。
濟:渡過。
既濟:已經渡河。
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指子魚。
陳:同“陣”,這裡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股:大腿。
門官:國君的衛士。
重:再次。
禽:通“擒”。
二毛:頭髮斑白的人。
鼓:擊鼓(進軍)。
贊:助。
胡耈:年老的人。
服:向敵人屈服。
用:施用,這裡指作戰。
金:金屬響器。
聲氣:振作士氣。
鼓:擊鼓進軍。
儳(cha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勍敵:強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