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四賢
鐘繇
鐘繇(151~230),中國三國時魏
書法家。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省
長葛縣)人。明帝時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鐘太傅。謚成侯。
鐘繇書法真跡未傳下來,古臨本有《薦季直表》,毀於民國年間,只有影印本傳世。刻帖有《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傳魏《上尊號碑》、《受禪表碑》亦為
鐘繇所書。《宣示表》是
鐘繇書法的代表作品,流傳的刻本傳為
王羲之所臨,此帖字形略扁,法度嚴密,帶有晉以後書法風格,可能為晉人臨寫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叢帖中。《賀捷表》又名《戎路表》、《賀克捷表》,是
鐘繇書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書於建安二十四年(219),此書保留許多
隸書筆意,是
隸楷遞變過程中的書體。《賀捷表》有《郁岡齋》帖本。《力命表》,
楷書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
王羲之臨本。
張芝
中國東漢
書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
張煥曾任太常卿。
張芝擅長
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有關
張芝的史料很少,《後漢書·張奐傳》僅記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並善
草書。
西晉書法家
衛恆(公元?--二九一年)著《四體書勢》 ,稱:“漢興而有
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
崔瑗、崔實,亦稱皆工,弘農
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
韋仲將謂之草聖。
韋仲將
韋誕(一七九--二五二年),三國魏光祿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認為:“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說明
張芝雖以杜、崔為師,但後來居上,“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唐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
張懷瓘,在其名著《斷書》這部中國書法史上傑出的專著中有數百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
張芝,其他歷代書法家大都引用和認同
韋誕、
衛恆、
張懷瓘、
孫過庭等人的論述,張芝草聖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於華夏書壇之上,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
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
書聖”。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
王羲之和兒子
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
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
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
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
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
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
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名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
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
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
東床”和“
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
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
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
蘭亭集序】,公推
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
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
酒意,拿起
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
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
米芾稱之為“天下
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
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王獻之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
張芝,別為一體。他以
行書和
草書聞名,但是
楷書和
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
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
他的
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
鴨頭丸帖》、《
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
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
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西湖四賢
白樂天
白樂天即白居易。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曾祖父移居下邽(今陝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
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於河南新鄭。
林和靖
林和靖即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
漢族,浙江大里
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
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
杭州西湖,結廬
孤山。常駕小舟遍
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
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
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鄴侯
唐朝
李泌,貞元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時人呼其“鄴侯”。其搜羅書勤,家富藏書,且多為書祖,比肩則寡。後來,人們在稱美他人藏書之眾時,喜用此典。
宋時周密《齊東野語·書籍之厄》:“若士大夫之家所藏,在前世如張華,載書三十車;杜兼聚書萬卷,韋述蓄書二萬卷;鄴侯插架三萬卷……皆號藏書之富。” 明朝何景明《蓉溪書屋》詩:“一經韋相業,萬卷鄴侯家。”參見《鄴侯書》。
蘇東坡
蘇東坡(宋代文學家)即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
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
眉山市)人。嘉佑(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
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
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
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
蘇洵、弟
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與
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
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
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
東坡七集》、《
東坡易傳》、《
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