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誕
- 別名:字仲將
- 國籍:魏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魏京兆(今陝西西安)
- 出生日期:179
- 逝世日期:253
- 職業:侍中,書法家
- 主要成就:擅長各種書體
人物生平,藝術特色,相關記載,野史逸聞,
人物生平
韋誕,字仲將(179~253),三國魏書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韋端(字休甫,一作甫休,三休之一)之子,韋康(字元將)之弟,韋熊(字少季)之父。官光祿大夫。有文才,善屬辭章,與邯鄲淳、衞覬以善書有名。誕諾書並善。太和(227~232)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誕及姜認、梁宣、田彥和皆伯英(張芝)弟子,皆善草書。誕書最優,又善楷書。並作剪刀篆,亦曰金錯書,其飛白入妙。尤精題署,南宮既建,明帝令誕以古篆書之。凌雲台初成,舍誕題榜,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因致危懼,頭須皆白。乃擲其筆,比下焚之,戒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初青龍(233~236)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誕大為題署,以為永制。誕以御給筆墨,皆不任用。因奏云: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統綺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卒年七十五。《文章敘錄、四體書勢、平欣能書人名、水經注、書斷、夢英十八體書、書林紀事》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雲閣,非常高峻。 “凌雲閣”三字榜(匾額)決定由著名書法家韋誕書寫。可是,由於工人的疏忽,字還沒有寫上,就把匾釘上去了。只好讓韋誕站進一個筐里,用轆轤把他拉上去,在空中書寫。匾額離地有二十五丈高。韋誕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厲害,韋誕戰戰兢兢地寫完,被放了下來。大家全都驚呆了。上去的時候,韋誕的頭髮鬍鬚都是黑了,司是,下來以後,全都變白了。據說他後來立了一條家規,子子孫孫都不準練習榜書。
藝術特色
相關記載
張懷瓘書論數則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芝,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尤精題署。明帝時凌雲台初成,令誕題榜,高下異好,宜就加點正,因致危懼,頭鬢皆白。既已下,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將書如龍拏虎踞,劍拔弩張。張華云:京兆韋誕、子熊,潁川鐘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成,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經丈之勢,方寸乾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隸、章、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亦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野史逸聞
韋誕
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明帝凌雲台初成,令仲將題榜。高下異好,宜就點正之。因危懼,以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龍拿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云:"京兆韋誕、誕子熊、潁川鐘繇、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絝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將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李(明抄本李作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出《書斷》)
【譯文】
韋誕,字仲將,曹魏時京都地區人,太僕的兒子,為官任到侍中。韋誕師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能書各種書法,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魏明帝築成凌雲台,詔令韋誕題台名,有一點寫得上下的位置不得當,因此,將韋誕用粗繩系身吊到台上懸放匾額的地方,就地點正。韋誕感到很危險,恐懼異常。事後他告誡子孫,再不要習練大字楷法。
袁昂說:"韋誕的書法如龍拿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說:"京都地區的韋誕、韋誕的兒子韋熊、潁川鐘繇、鐘繇的兒子鐘會,都擅長隸書。"魏明帝青龍年間,洛陽、許昌、鄴三都,宮殿,亭觀剛剛落成。明帝傳下詔書,命令韋誕題署匾額,做為永久的法度。發給他御用的筆墨,他都不使用。啟奏明帝說:"蔡邕認為自己能書,兼收斯、喜的書法精妙,不是細絹不隨便下筆。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準備好做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發給我張芝制的筆,左伯制的紙,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筆的手,我就可以姿意書寫一丈那么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寫下千言小字。然而寫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韋誕死於魏齊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歲。韋誕書寫隸書、章草、飛白筆法精妙,也能書小篆。他的哥哥韋康也工習書法。他的兒子韋熊也擅長書法。當時人們說:名書法家的兒子,不會有第二種事業的。"世人都讚美他們父子。又有一種說法:"魏明帝修造成凌雲台後,錯誤地先將匾額釘上,而沒有題寫"凌雲台"三個字。發現後,用一隻大籠盛著韋誕,再用轆轤將籠吊上樓頂匾額處,讓他在上面題寫匾額,離地面有二十多丈高。韋誕驚懼萬分地題寫完匾額,回到家裡後,告誡他的兒、孫們,從此之後不要再練習大楷。
《顏氏家訓·雜藝篇》: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云:“尺牘書疏,千裡面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為人所役使,更覺為累。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
【譯文】
對於真書、草書等書法技藝,是要稍加留意的。江南俗諺說:“一尺書信,千里相見;一手好字,人的臉面。”今人繼承了東晉劉家以來的習俗,都在這書法上用功學習,因此從沒有在匆忙中弄得狼狽不堪的。我小時候受到家庭影響,加上本身也很愛好書法,所見到的書法字帖很多,而且臨帖摹寫也頗下功夫,可就是不能達到很高的造詣,確實是由於缺少天分的原因。然而這門技藝沒必要學得太精深。否則就要能者多勞,智者多憂,常被人家役使,更感到累贅。魏代書法家韋誕韋仲將給兒孫留下“不要學書法”的訓誡,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