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鬧肚)

腹瀉

鬧肚一般指本詞條

腹瀉是一種常見疾病,定義為每日排便超過3次、排糞量超過200克/天,糞便質地稀薄,含水量>85%。腹瀉可以分為急性腹瀉慢性腹瀉。急性腹瀉通常是由腸道感染引起,而慢性腹瀉的原因則複雜多樣,常見於結腸小腸的疾病。

腹瀉的典型症狀為頻繁的排便和稀薄的糞便,可能伴有腹痛,也可能導致脫水,嚴重時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腹瀉主要是通過食物或水傳播,而慢性腹瀉則常常與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有關。

腹瀉的治療主要由病因決定。對於急性腹瀉,治療手段是補充液體和電解質,防止脫水。對於由感染引起的腹瀉,可能需要使用抗感染藥物。對於慢性腹瀉,治療主要針對具體的病因,在保障病人營養攝入的同時,可能需要使用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另外,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食水安全,可以有效預防腹瀉的發生。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腹瀉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腫瘤科、發熱門診
  • 多發群體:暴露在疫區、疫水的個體,衛生條件差的區域,接觸過的藥物和化學品的患者
  • 常見病因:腸道感染,結腸或小腸的疾病,腸道腫瘤,胃腸道惡性淋巴瘤,全身性感染,過敏性紫癜等
  • 常見症狀:每日排便超過3次,糞便質地稀薄,伴隨腹痛等
  • 傳染性:是
  •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
  • 相關藥物蒙脫石散次水楊酸鉍洛哌丁胺免疫抑制劑考來烯胺
病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飲食因素,症狀,就醫,就醫準備,急診指征,就診科室,相關檢查,診斷,治療,家庭處理,專業治療,高溫消毒,

病因

導致急性腹瀉慢性腹瀉的原因不同,急性腹瀉約80%為感染性,包括病毒細菌及其毒素寄生蟲等,非感染因素包括藥物、化學品、缺血性腸炎過敏放療等。
而慢性腹瀉的原因複雜,多為非感染性。

疾病因素

  • 引起急性腹瀉的疾病
急性食物中毒
如食用發芽馬鈴薯、白果、毒蕈、動物肝臟、魚膽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出現腹瀉伴嘔吐症狀。
急性腸道感染
病毒性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霍亂副霍亂、大腸桿菌性腸炎、空腸彎曲菌性腸炎、白念珠菌性腸炎、急性阿米巴痢疾、隱孢子蟲病、急性血吸蟲病等。
全身性疾病
急性全身性感染、過敏性紫癜、變態反應性胃腸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尿毒症、甲狀腺危象、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急性放射性腸炎、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傷寒、副傷寒等。
  • 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
慢性腸道感染性疾病
慢性細菌性痢疾腸結核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鞭毛蟲病、結腸小袋蟲病、愛滋病合併腸道感染等。
炎症性腸病
其他原因的腸炎
缺血性腸炎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顯微鏡下結腸炎放射性腸炎、隱源性多發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病等。
腸道腫瘤
胃、肝、膽及胰腺疾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大部切除術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術後、膽鹽性腹瀉等。
吸收不良綜合徵
成人乳糖酶缺乏症、乳糜瀉、熱帶性脂肪瀉等。
全身性疾病
其他疾病
酒精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徵等。
  • 腹瀉伴隨不同症狀的分類
伴發熱
急性細菌性痢疾、傷寒或副傷寒、腸結核、腸道惡性淋巴瘤、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期、敗血症。
伴里急後重
提示病變以直腸和乙狀結腸為主,如細菌性痢疾、直腸炎直腸腫瘤
伴明顯消瘦
胃腸道惡性腫瘤、腸結核及吸收不良綜合徵。
伴皮疹或皮下出血
伴腹部包塊
胃腸道惡性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病性肉芽腫。
伴重度失水
常見於分泌性腹瀉,如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
伴關節痛或關節腫脹
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腸結核。
  • 基於是否常見分類
常見原因
腸易激綜合徵、膽鹽性腹瀉、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乳糜瀉。
少見原因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腸系膜缺血、淋巴瘤、小腸術後、慢性胰腺炎放射性腸炎胰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賈第蟲病及其他結腸感染、囊性纖維化。
罕見原因
熱帶脂肪瀉、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阿狄森氏病血管活性腸肽瘤胃泌素瘤類癌綜合徵、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藥物因素

以上藥物都存在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瀉的不良反應。

環境因素

接觸過疫區、疫水,或在衛生條件差、胃腸道傳染病多發的地區生活的患者易感胃腸道傳染病,容易出現腹瀉症狀。

生活方式

喜歡穿露臍裝、氣溫變化不及時添加衣物等均可能導致腹部著涼,出現腹瀉症狀。

飲食因素

飲食不潔、暴飲暴食、嗜食生冷、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均可能導致腹瀉伴嘔吐。
進食含有人工甜味劑、咖啡因或酒精的食品或飲料。

症狀

  • 急性腹瀉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內,可分為水樣瀉和痢疾樣瀉,前者糞便不含血或膿,可不伴里急後重腹痛較輕;後者有膿血便,常伴里急後重和腹部絞痛。感染性腹瀉常伴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熱,小腸感染常為水樣瀉,大腸感染常含血性便。
  • 慢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糞便含水量大於85%,有時伴黏液、膿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病變位於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里急後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粉色較深,多呈黏凍狀,可混血液,腹部不適位於腹部兩側或下腹。小腸病變引起腹瀉的特點是腹部不適多位於臍周,並於餐後或便前加劇,無里急後重,糞便不成形,可成液狀,色較淡,量較多。慢性胰腺炎小腸吸收不良者,糞便中可見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殘渣,有惡臭。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糞便常帶膿血。腸易激綜合徵腸結核常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現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發熱、消瘦、腹部包塊等症狀。

就醫

除腹部著涼所致的暫時性的腹瀉外,其他情況的腹瀉都需儘早就醫以明確病因。
若伴隨高熱、少尿、神志不清或昏迷等嚴重症狀,需儘早前往醫院急診處理,必要時撥打120。

就醫準備

  • 提前預約掛號,並攜帶身份證、醫保卡、就醫卡等。
  • 醫生會進行腹部的體格檢查,請更換方便暴露腹部的衣服。
  • 近期如有服用藥物,需記錄藥名及用法用量,方便與醫生溝通。
  • 若近期有就診經歷,請攜帶相關病歷、檢查報告、化驗單等。

急診指征

若發生面色蒼白,四肢濕冷,少尿或無尿、神志不清,不能對呼喊、搖晃之類的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立即到急診科就診或拔打120。

就診科室

  • 如腹瀉患者僅伴有腹痛、噁心、食慾下降等普通消化道不適症狀,建議首先去消化內科就診。
  • 如腹瀉患者還伴有便血、膿血便、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腹瀉反覆發作,建議去腫瘤科排除腸道腫瘤。
  • 如腹瀉伴有發熱症狀,在還未明確病因之前建議先去發熱門診就診。

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
根據對病因的初步判斷,進行有針對性的查體,體溫升高可見於感染,腹部壓痛對病變的部位有一定提示意義,雙下肢水腫可見於長期腹瀉導致的營養不良,觸診甲狀腺腫大可見於甲狀腺疾病引起的腹瀉,皮膚潮紅可見於神經內分泌腫瘤,遊走性壞死性紅斑見於胰高血糖素瘤,與自主神經功能相關的試驗陽性可見於糖尿病。
  • 實驗室檢查
血液檢查:血沉增快、貧血或低蛋白血症對器質性疾病的診斷有很高的特異性。血清鐵、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D及凝血酶原時間用於評價吸收不良患者的營養狀況,缺鐵是小腸疾病的敏感指標。
糞便檢查:如便常規、糞便培養,是發現腹瀉病因的重要手段。
  • 影像學檢查
腹部X線:發現胰腺鈣化提示吸收不良性腹瀉。
腹部CT:可較清晰看到胃腸道解剖結構的改變,進而推測病因。
  • 特殊檢查
通過內鏡和活組織檢查,可觀察結腸及部分小腸的病變,對於腸道腫瘤的診斷意義很大。

診斷

醫生可根據症狀及病史進行急性腹瀉或慢性腹瀉的症狀診斷,然後會根據對病因的初步判斷建議患者做一些檢查,糞便檢查是必不可少的,還可能建議患者做其它的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甚至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具體的病因。
  • 急性腸道感染
包括臨床診斷和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是依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而確立的。病原學診斷可以為感染所致腹瀉的合理治療提供依據,主要檢查方法有糞便常規、糞便細菌培養及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
病程6個月以上,近3個月內的每周至少有1天出現反覆發作的腹痛,且伴有以下兩條或兩條以上:
  • 與排便相關;
  • 發作時伴排便次數的改變;
  • 發作時伴大便性狀的改變。
謹慎地排除可引起腹痛、腹瀉、便秘的各種器質性改變,並符合以上標準,則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徵。
依靠全結腸鏡及活檢確診。
確診後,需行胸部、腹部及盆腔增強CT進行分期診斷。
根據糞脂、胃腸X線檢查以及小腸吸收試驗對吸收不良的性質作出初步判斷,並與其他腸道器質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進行鑑別,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和小腸黏膜絨毛萎縮時即可明確診斷。
慢性胰腺炎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可蔓延到後背,脂肪瀉。血清澱粉酶可輕度升高,急性發作時可顯著升高,X線檢查發現胰腺鈣化斑或結石,可以幫助診斷慢性胰腺炎。

治療

急性腹瀉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病程在10天以內,絕大多數未發生脫水的患者經飲食治療即可恢復,輕度脫水患者及無臨床脫水證據的腹瀉患者,可適當使用口服補液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是否發生脫水需要醫生進行評估,還可對症止瀉,如為感染所致,則需使用相應的抗感染治療。
慢性腹瀉最重要的是明確病因,病因明確前應慎重使用止瀉藥和止痛藥,以免掩蓋症狀而耽誤病情。

家庭處理

對於成人和兒童輕症的急性非痢疾樣腹瀉患者,均可以在家套用口服補液鹽(ORS)進行治療。
家庭自製的口服補液配方:1茶匙的鹽、8茶匙的糖、1升乾淨的飲用水。
少量多次飲用。

專業治療

  • 急性腹瀉
對症治療
補液:任何急性腹瀉的患者都應首先考慮使用低滲性口服補液鹽。以下情況則應採用靜脈補液治療: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飲水者;高熱等全身症狀嚴重,尤其是伴意識障礙者;嚴重脫水,循環衰竭伴嚴重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者;其他不適於口服補液治療的情況。對於兒童患者,補液的同時還應補鋅。
止瀉:蒙脫石散有吸附腸道毒素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能縮短兒童或成人腹瀉的病程,降低腹瀉頻度;次水楊酸鉍能抑制腸道分泌,減輕患者的腹瀉、噁心等症狀。洛哌丁胺能抑制腸蠕動,用於無侵襲性腹瀉症狀的輕、中度旅行者腹瀉。
對因治療
抗感染:主要包括針對細菌和寄生蟲等感染的治療,病毒性腹瀉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藥物,部分嚴重的情況可常規使用抗菌藥物,而輕、中度腹瀉患者一般不用。
  •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一般多是針對病因治療,也有相當部分的腹瀉患者需要根據其病理生理特點給予對症支持治療。
對因治療
炎症性腸病引起的慢性腹瀉:可選用氨基水楊酸製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消化道腫瘤引起的慢性腹瀉:以手術切除病灶和放化療為主。
慢性胰腺炎引起的慢性腹瀉:可考慮補充胰酶等消化酶。
乳糖不耐受和乳糜瀉引起的慢性腹瀉:需要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麥膠成分。
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腹瀉:可用考來烯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
腸易激綜合徵引起的腹瀉:可選用解痙藥如腸道平滑肌鈣離子通道拮抗劑等緩解症狀,還可使用止瀉藥(如複方苯乙哌啶)、腸道菌群調節劑(如益生菌)等配合治療。
對症治療
藥物治療:止瀉藥包括雙八面體蒙脫石散、鹼式碳酸鉍藥用炭地芬諾酯洛哌丁胺消旋卡多曲生長抑素等。
需要注意,止瀉藥是針對症狀的治療,一般在空腹時服用為宜,並需注意不要長期使用,過量服用易導致便秘。
補液支持治療:及時糾正腹瀉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針對嚴重營養不良者,應給予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治療。
腸道微生態製劑治療: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糞鏈球菌、非致病性大腸桿菌、糞桿菌和枯草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
需要注意,免疫力低下、早產兒、短腸綜合徵、中心靜脈導管置入患者、心瓣膜疾病患者均應慎用腸道微生物製劑。
中醫治療:常用的中成藥有參苓白朮顆粒四神丸痛瀉寧顆粒等。

高溫消毒

可引起腹瀉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普通細菌繁殖體,80℃熱水需要5-10分鐘、沸水需要2-5分鐘才能殺滅;嬰兒腹瀉病毒需要100℃處理5分鐘才可滅活。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