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本病女性多發,有家族發病的情況,遺傳因素可能是發病機制之一。
2.免疫反應
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可能在顯微鏡下結腸炎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可出現抗核抗體或其他自身免疫標誌物以及合併甲狀腺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且上皮細胞向T細胞提呈非肽類抗原參與腸黏膜的免疫調節的CD1d表達水平下降,提示MC與免疫反應有關。
3.藥物
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H2受體阻滯劑、卡馬西平等可引起顯微鏡下結腸炎。
4.細菌感染
某些MC患者套用抗生素治療有效,大部分病例可培養出細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這說明細菌感染是MC的病因之一。
臨床表現
最常見為慢性腹瀉,常見為水樣便,每日達3~20次,常持續數月至數年,有時可以自發緩解。此外還有體重減輕、腹痛,常為臍周陣發性痙攣性絞痛、夜間解便。一般無噁心、嘔吐等其他消化道症狀。
檢查
血液檢查及結腸鏡檢查均正常或無特異性異常改變。研究發現,MC患者可以出現ANA、pANCA陽性,IgM、血沉、補體等指標升高,但均無特異性。大便檢查,半數患者有白細胞數輕度增多。
診斷
凡是慢性水樣腹瀉、結腸鏡及下消化道造影檢查陰性的患者均應考慮MC的可能。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卡馬西平等可引起顯微鏡下結腸炎。
活檢及病理學檢查可以幫助確診。
鑑別診斷
須與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嗜酸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治療
1.一般治療
停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可疑藥物,避免咖啡等刺激因素。合併乳糜瀉者需要攝入無麩飲食。
2.藥物治療
止瀉劑適用於輕症患者。美國最新指南提出布地奈德口服可作為首選。二線藥物推薦美沙拉嗪。解痙劑適用於伴腹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