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
高原疾病
病概述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進入高原(
海拔3000米以上,對機體產生明顯
生物效應的地區),或由低
海拔地區進入海拔更高的地區時 ,由於對低氧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全或失調而發生的綜合徵。又稱
高山病。高原低氧環境引起機體缺氧是其病因。上
呼吸道感染、疲勞、寒冷、精神緊張、飢餓、
妊娠等為發病誘因 。該病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時出現的急性缺氧反應或疾病,依其嚴重程度分為輕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惡性)。輕型即反應型或急性
高原反應;重型又分為:腦型
急性高原病(又稱
高原昏迷或高原
腦水腫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稱高原
肺水腫)、混合型(即肺型和腦型的綜合表現)。
慢性高原病(又稱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後半年以上方發病或原有
急性高原病症狀遷延不愈者,少數高原世居者也可發病。中國將
慢性高原病又分為:
高原心臟病、高原
紅細胞增多症、高原血壓異常(包括高原高血壓和高原低血壓)、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臟病與
紅細胞增多症同時存在)。國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臨床表現有頭痛、頭昏、心慌、
氣促、噁心、嘔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
手足麻木、唇指發紺、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狀和體徵則視類型不同而異。高原病亦稱
高山病、高原適應不全,是指人體進入
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環境下發生的一種特發性疾病。返回平原後迅速恢復為其特點。
臨床表現
疾病分類
急診科
疾病描述
高原系指
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區,包括高山和高原。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低,氧分分壓低。易使人缺氧。對高原低氧環境不能適應而發生的疾病稱高原病。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有許多大山和高原,
海拔3000m以上的地區占總面積的1/6。由平原移居或短期逗留高原的人均可發生高原病。
症狀體徵
急性高原病
根據起病急緩和特點,將急性高原病分為三型,但三者間互有關聯,常可合併存在。
(一)急性
高原反應 初入
海拔3000m以上地區,大多數人都可出現
高原反應症狀,迅速登山更易發病,進入高原數小時後出現症狀,主要是頭痛、頭暈、
胸悶、
氣短、心悸、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常見,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減退,可伴有失眠、
多夢、部分人有口唇
紫紺,少數人血壓暫時升高,一般在登山後第1—2天症狀明顯,以後減輕,一周左右消失,但也有少數人症狀急劇加重,發展為
高原肺水腫或
高原腦水腫。
(二)
高原肺水腫 由平原迅速登上
海拔3000m以上,特別是4000m以上地區後1—3天內發病,勞累、寒冷、上
呼吸道感染常為誘因,對高原適應不全者,劇烈活動可誘發水肺水腫,世居者短期到海拔較低地區,再回到原地也可發病,先有急性
高原反應症狀,頭痛、乏力、呼吸困難,咳嗽逐漸加重,出現紫紺、
胸痛、咳白色或粉紅色痰,
端坐呼吸,肺有痰鳴音和濕羅音,心率加快,
胸部X線檢查見肺野有不對稱絮狀、片狀模糊陰影,有些病人可同時並發
腦水腫。
(三)
高原腦水腫 雖為高原反應實質上也有輕度腦水腫,只有出現顯著的神經精神症狀時才診斷腦水腫,因而發病率較低,可能只有1%,進入
海拔4000m以上地區,過勞或精神過度緊張活作為誘因,先有嚴重的高原反應症狀並逐漸加重,出現顯著的神經精神症狀,如劇烈頭痛、頭暈、頻繁噁心、嘔吐、
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精神萎靡或煩躁,意識障礙由嗜睡、昏睡以至昏迷,部分病人可發生抽搐或腦膜刺激症狀。
慢性高原病
急性
高原反應患者症狀遷延不愈;移居高原長期生活正常者以及少數世居者,由於某種原因失去對缺氧的適應能力,均可發生慢性高原病。
(一)
慢性高原反應 在發生急性高原反應後,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者屬於本症。有的病人可伴肝大,有的出新蛋白尿,症狀多樣,且時多時少,時輕時重。
(三)高原血壓異常 高原高血壓起病緩慢,症狀與一般高血壓病相似。高原低血壓多發生於移居高原較久或世居者中。發病地區多在
海拔4000m以上地區。血壓低於12/8kPa(90/60mmHg)可有
低血壓症狀。脈壓低於2.7kPa(20mmHg)的高原低脈壓症患者亦不少見,且多與
低血壓同時存在,症狀類似
高原反應。高原血壓異常的類型常有波動和轉化,回到平原後可逐漸恢復。
(四)高原心臟病 多見於移居者在高原出生成長的嬰幼兒。成年移居者在進入高原6-12個月發病。起病隱襲症狀逐漸加重,心悸、胸悶、氣短、勞動時加重。有時咳嗽,少數病人咯血。最終發生右
心衰竭。體格檢查見紫紺,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增大體徵。可有早搏和房室傳導阻滯。重症出現心力衰竭。胸部X線表現肺動脈凸出,右肺下動脈乾擴張,右心室增大。心電圖式右室肥厚、勞損,或不完全右室傳導阻滯。
疾病病因
高原的特點是空氣稀薄,大氣壓低、氧分壓低。海平面地方溫度0℃時,大氣壓為101.2kPa(760mmHg),大氣氧分壓為21.2kPa(159mmHg),正常人肺泡氣氧分壓為14kPa(105mmHg),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13.3kPa(100mmHg)。
海拔增加至3000m時,大氣壓降至77.3kPa(526mmHg),大氣氧分壓為14.7kPa(110mmHg),肺泡氧分壓為8.26kPa(62mmHg),PaO2和動脈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人體產生缺氧現象。
病理生理
基本概述
人從平原進入高原,為適應底氧環境,需要進行一些適應性改變,以維持毛細血管與組織間必需的壓力階差。但每個人對高原缺氧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缺氧和對缺氧反應遲鈍者可發生適應不全,即高原病。高原適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了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
神經系統
大腦皮質對缺氧的耐受性最低,這是由於大腦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時,最初發生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顱壓升高,可出現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有頭痛、多言、失眠、步態不穩。以後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後者是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反應。缺氧持續或加重時,腦細胞無氧代謝加強,ATP生成減少,使腦細胞膜鈉泵發生障礙。細胞鈉和水瀦,發生
腦水腫,出現嗜睡、昏迷、驚厥,甚至呼吸中樞麻痹。
呼吸系統
吸入低氧空氣後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可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出現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從而增加了通氣量,以及肺泡和動脈血的氧分壓。過度換氣使CO2呼出過多,導致呼吸性鹼中毒。適應力良好可通過腎多排出HCO3意義以糾正鹼中毒趨向。急性缺氧可使肺小動脈痙攣,肌肉型細動脈中層平滑肌增厚。結果肺循環阻力增高,肺毛細血管網靜脈壓明顯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而產生
肺水腫。此外,肺泡壁和肺毛細血管損傷、表面活性物質不足、血管活性物質釋放都可參與
肺水腫的發生。
心血管系統
心率加快是進入高原後最早出現的改變之,也是由於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的化學感受器所致。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輸出量。急性缺氧時,體內血液進行重新分布,心、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皮膚、腹腔器官,特別是腎血管收縮,血流減少。這種血液重新分布有利於保證生命器官的血液供應,具有代償性意義。缺氧時冠狀動脈擴張這種代償作用有一定限度,嚴重和持久的缺氧將造成心肌損傷。長期移居高原者,肺動脈阻力持續增加,導致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本來可改善低氧條件下肺的血液灌注,但持續增高可使右心負擔過重而發生肺原性心臟病。高原心臟病屬於肺原性心臟病。紅細胞增多可增加血液粘度而加重心臟負荷。缺氧可使血中兒茶酚胺增多,垂體加壓素和促
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並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增強等使血壓升高。有些人因長期缺氧而心肌受損,以及
腎上腺皮質功能因長期受缺氧刺激而轉變為功能低下,以致出現收縮壓降低,脈壓變小。
造血系統
進入高原後出現的紅細胞增多和血紅蛋白增加,是對缺氧的適應性反應,急性缺氧時,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儲血器官釋放紅細胞,缺氧時糖無氧酵解增強,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離曲線右移,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促使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合成增加,降低Hb與氧的親和力,使氧易於釋放給組織,低氧血症使紅細胞生成素(ESF)增多,ESF促進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並增加紅細胞數和每個紅細胞內血紅蛋白量,這樣會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但紅細胞過度增生,如紅細胞壓積大於60%時,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流緩慢,可引起循環障礙。
常見類型
①輕型急性高原病。又稱急性
高原反應。多屬機體對低氧環境的生理適應反應。發病高峰期是在進入高原後24~48小時,通常1~2周自愈。反應重者可間斷吸氧和對症治療 。
②
高原肺水腫。
急性高原病中惡性、嚴重的類型。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多發於夜間睡眠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者可危及生命。主要表現呼吸困難,咯泡沫痰,煩躁或嗜睡,合併感染時體溫升高,心率快,第二心音亢進或分裂,有的出現
心功能不全,兩肺聽診可有乾、濕羅音,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靜脈彎曲擴張,
視神經乳頭充血,有出血斑。X線檢查肺部可見散在 性點片狀或雲霧狀 陰影。根據進入高原史和典型臨床表現可以診斷,但應注意與肺炎鑑別 。患過
高原肺水腫的人易再發,故不宜再進入高原。病人應臥床休息、
吸氧,重者可進行
高壓氧治療。藥物可用
氨茶鹼 、α-受體阻斷劑、速尿、
膽鹼能阻斷劑及
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③
高原昏迷。又稱
高原腦水腫。
急性高原病的危重類型。其特點是嚴重腦功能障礙和意識喪失,發病急,有時昏迷遷延較久則留有後遺症甚至死亡。治療原則是吸氧,轉低地治療,減輕
腦水腫,採用中樞興奮藥。對危重病人可採用能量合劑和降溫療法,注意控制和預防繼發感染。
④
高原紅細胞增多症。常見的
慢性高原病。機體長期慢性缺氧,體內的
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代償性增高,隨之引起一系列缺氧表現。本病應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鑑別。除一般高原病預防原則外,可採用呼吸功能的鍛鍊方法(
呼吸操、氣功等)。治療包括吸氧、
高壓氧、放血以降低
紅細胞數、放血後輸入等量液體(
生理鹽水、
右旋糖酐等)以促進血液流動,改進循環,也可用補氣、活血、化瘀中藥。最有效的方法是轉低地,一般經1~2個月可自愈。
⑤
高原心臟病。長期處於高原低氧環境發生慢性缺氧 ,肺循環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
心肌缺氧導致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種心臟病。治療方法為吸氧、抗心力衰竭、降低肺動脈壓、鎮靜、控制
呼吸道感染、轉低地治療等,也可用能量合劑。
⑥高原血壓異常。包括高原高血壓、高原低血壓和低脈壓。高原高血壓的治療同
原發性高血壓。高原低血壓和低脈壓者應加強體力鍛鍊,提高肌體對高原低氧環境的適應能力,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狀態,提高心排血量。可服用補氣活血類中草藥。血壓過低、症狀嚴重者可轉低地治療。
臨床表現
在到達高原後數小時或一兩天內,發生嚴重的頭痛、頭暈、疲乏、煩躁、失眠、心悸、
氣短、胸部悶脹、
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眼花、耳鳴、
鼻衄、手足發麻或雙手抽搐等,症狀輕重因人而異。一般經1周左右症狀逐漸消退,但也有持續較久或遷延成
慢性高原病的。
常用的療效較好的有以下幾種藥物:
(1) 複方黨參片:含黨參、沙參、當歸、丹參、金果欖等。現場套用
高原反應保護率達78.8%。
(2) 黃芪茯苓複方或
益氣活血複方:含黃芪、丹參、當歸、川芎。以上製劑均有益氣、活血、利尿、安神、抗炎等綜合作用。動物實驗證明有抗缺氧作用
(3)麥霉片:由麥芽汁經黑麴黴菌發酵後的提取液製成,有提高動物耐氧的能力,可改善心腦功能,現場套用高
原反應保護率達82.9%。臨床治療肺心病、冠心病也有一定療效。
(4)藏藥中紫堇、唐古特青蘭,狹葉紅景天、冬蟲夏草等也有較好的致適應作用。
診斷檢查
診斷和鑑別診斷
診斷高原病應具備的條件:(1)進入高原,或由低
海拔地區進入更高地區後發病;(2)
急性高原病症狀隨海拔的增高而加重,進入海拔較低的地區而緩解,氧療有效。(3)
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療大多有效。(4)除外有類似症狀的其他疾病。
不同類型的高原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1、
暈車 在進入高原前即也暈車史,無
缺氧症狀。由高原返回低
海拔區症狀並不減輕,停止乘車後症狀好轉。
2、左心衰竭
肺水腫 無
高原反應的前驅症狀。有圓法心臟病史、體徵以及心力衰竭的誘因,氧療效果差。
3、其他有昏迷的疾病 體檢發現偏癱時應高度腦血管意外;有頭部受傷者考慮顱腦外傷;發熱者考慮感染性疾患。病前有毒物接觸史者考慮中毒。既往有肺、肝、腎糖尿病、高血壓、癲癇病史者考慮有關疾病。實驗室檢查可輔助診斷。
5、其他器質性心臟病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老年病人突然發生
左心衰竭,心電圖和血清
心肌酶測定有特殊變化。風濕性心臟病:有二尖瓣狹窄征。肺原性心臟病:出現右
心衰竭,也慢性支氣管合併阻塞性肺氣腫病史。
預後
治療方案
對重危病人就地搶救,給予高流量吸氧或面罩給氧。發病地點確無醫療條件而有較好的運送工具及搶救設備者,可將病人由高原轉往
海拔低的地區治療。
慢性高原病患者如病情許可,應逐步鍛鍊;住療效不佳,可轉往
海拔低的地區。
一、急性
高原反應 輕症患者可自愈。重症患者給予對症治療,如鎮痛、止痛藥阿司匹林等,
吸氧,或用利尿藥如呋塞米或乙醯唑胺125-250mg,每12小時一次。
二、高原
肺水腫 病人絕對靜臥休息,吸入流量高濃度氧,保暖。數現場確無醫療條件,轉運到低
海拔區,可迅速好轉。休息2-3天后可再攀登。地塞米松10-20mg稀釋後緩慢靜脈注射,每日1-2次,可減少肺毛細血管滲出。
氨茶鹼0.25mg加50%葡萄糖20ml稀釋緩慢靜脈折射和緩解支氣管痙攣和降低肺動脈壓。如無低血壓,可舌下含化硝苯啶5—10mg降低肺動脈壓,如出現右
心衰竭,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C,以及利尿劑。
四、高原血壓異常 高血壓按一般高血壓治療。
五、
高原心臟病 出現心力衰竭時,吸氧,加服硝苯啶以加強降低肺動脈壓,高原心臟病心肌顯著缺氧,易發生洋地黃重度而出現
心律失常,可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強心藥,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後改口服地高辛。
六、
高原紅細胞增多症 吸氧和低分子量
右旋糖酐靜脈滴注可暫時緩解症狀,對有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粘滯性過高,靜脈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暫時好轉,以備緊急轉運,病人回到平原後,症狀可以消失。
疾病預防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
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畫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鍊,注意防寒和防治上
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
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
預防急性
高原反應,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瀦留,連服一周:(1)乙醯唑胺0.25g,每8小時一次。(2)呋塞米20mg,每日2—3次,緊急條件下登山,可用糖皮質激素。
傷殘等級與勞動能力喪失程度評定
重症高原病形成慢性遷延過程,可致呼吸心臟、神經等系統永久性後遺症。
一、呼吸功能損傷
1. 與同齡健康人在平地步行時無氣短症狀,但登山或上樓時呈現氣短、胸悶,屬於呼吸困難1級,可評傷殘八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2. 走平路步行一公里無
氣短症狀,但與同齡健康人不能保持同樣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出現氣短,登山或上樓時氣短明顯,屬於呼吸困難2級,可評傷殘六級,
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3. 平路步行100米就有氣短,屬於呼吸困難3級,應評定傷殘四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4. 如穿衣談話等活動即出現
氣短時,屬於呼吸困難4級,應評傷殘二級,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二、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
心功能不全傷殘評定標準,參見
職業性中暑傷殘等級評定標準。
三、造血系統功能障礙
高原性
紅細胞增多症,紅細胞>7.0×1012/L,Hb>180g/L,RBC壓積達0.8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可評傷殘八級,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備註
高原性
紅細胞增多症等,回到平原地區可恢復正常,每隔2年應對回到平原地區的上述病人重新進行
傷殘鑑定,這類病人的傷殘鑑定結果應註明有效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