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病分布
高山病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高山、高原地區。其發生除了人體不適應低氧環境外,還與許多環境因素有關聯。
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
高山反應越嚴重,高山病發病率越高。從低地迅速進入高山的人群,當上升到
海拔3500米處,部分人出現
高山反應;當上升到4000米處,則大部分或全部人出現高山反應。重型高山病──
高山肺水腫和高山昏迷大多發生在
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
引起高山病諸因素的綜合指標稱為效應高度,它決定各類型高山病出現的起始
海拔高度。效應高度不僅有地帶性和地區性的差異,而且還有季節性差異。
①。效應高度的總趨勢是隨著
緯度的增加而降低:低緯度地區為3000~3500米,中緯度地區為2500米,高緯度地區為2000米。這與大氣圈對流層的厚度從赤道向兩極變薄和氣候的
緯度地帶性變化有關。
②。在分布有沼澤或埋藏有天然氣地層的高山地區,經常有天然氣逸出,在一定的地形部位和天氣條件下,是急性高山病的誘因。水土中某些礦物元素的過剩或不足,也往往是慢性高山病的影響因素。
③季節性。急性高山病通常是冬季比夏季多,因為冬天嚴寒,體內氧的消耗量大,上呼吸道的感染多。
內容
原理
人們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標準大氣壓為760mm汞高,氧分壓是159mm汞高。隨著地勢的增高,氣壓也逐漸降低,肺泡內的氣體、動脈血液和組織內氧氣分壓也相應降低。當人們從平原進入高原地區時,一般人需要2—3個月的時間,慢慢適應當地的低氧環境,使人們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並能進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腦力及體力活動。如果人不能適應高山低氧環境,則要發生高山病,如
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細胞增多症、
高原性高血壓、高原性低血壓等。
具體措施
l、對進入高原人員都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一般健壯者都適應低氧環境凡是
心、
肺、
肝、
腎等有疾病的;高血二期、嚴重貧血者都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2、平時要加強體育鍛鍊,登山時控制登山速度,實行階梯上升,逐步適應。國內報導了3日內從平原抵
海拔4200米處急性高度病發率為83 5%。而由2260m經階梯適在7-15天內抵4200m處時,發病率僅為52 .7%。使用藥物暫時減少不適應症狀,不但不能提高機體對於低氧的適應能力,而目還會延緩人體的適應能力。在登山過程中醫務人員應加強巡視,做到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3、初入高原者應減少體力勞動,以視適應程度逐步增加勞動量。高原的勞動環境大多處於4000米以下,勞動能力影響比平原要降低30%-50%,應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初入高原時應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種
維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糖和增加
肺部彌散能力,以便提高機體進入高原的適應能力。絕對禁止飲酒。高山病人入睡時間最好採取半臥位,減少右心
靜脈回流和肺毛細血管充血。
5、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要注意保溫。高原地區氣候乾燥,加強
黏膜及
皮膚的護理,防止皮膚乾裂。
形成的原因
形成的原因
由於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
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高原的,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反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狀
嘔吐、
耳鳴、
頭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
發燒、
睡意朦朧,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體克或痙攣等現象。
預防的方法
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應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操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能力,平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加強攝氧功能。
高山病的急救方法
吸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體克現象,應優先處理,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將患者移至無風處,若病情嚴重(如
頭痛劇烈),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狀明顯減輕之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治而愈。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院治療。
高原適應不全症的發病機理
長期居住高原者,機體能漸漸的適應高原地區的特殊氣候條件,在神經液的調節下機體各部機能有相就的變化及改變。主要是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較為明顯。在高原地區大氣與肺泡中與氧分壓之差隨著登山高度的變化而縮小,直接影響肺泡與氣體交換,血液攜氧和結合氧在組織中釋放速度緩慢致使機體供氧不足,產生缺氧。初次登山者由於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樞,引起早期通氣增加,那么機體要吸入較多的氧氣進行代償,
海拔越高,大氣中氧分壓越低,機體缺氧程度也就相應加重,登山速度與勞動強度也影響高原反應的程度,除此之外,如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感染、營養不良、低溫、受涼等因素對發病也有影響。
高原不適症的臨床表現
急性高原病在短時間快速登到
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區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時間反回高原時都可出現
頭痛、頭暈、心悸、氣短、胸悶,嚴重者有食慾減退、噁心、
嘔吐、
失眠、疲乏無力、
腹脹、
口唇發紫及面部浮腫等症狀。急性高山反應一般多發生在登山24小時以內,一般進入高度l-2周內就能適應當地的高山氣候條件。以上症狀可自行消失,如症狀不斷繼續加重可給予對症治療,採用口服已醯唑胺(劑量0.25g)每天 2-4片,為了防止高山病,上山前2天至登山後3天服藥,該藥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並可減輕睡眠時的缺氧狀況;強的松5-10mg,每日2次口服;此外還可適量服用鎮靜劑以及各種
維生素及
氨茶鹼。
高原肺水腫的臨床表現
高原肺水腫的發病率為3%。在急性高原反應的基礎上,當到達
海拔4000m以上則容易發病,也可能在快速登上2500m時發病,所以在登山後3-48小時急速發病、也可回遲到3-10天才發病。症狀如
頭痛、胸悶、
咳嗽、呼吸困難、不能平 臥,個別嚴重者可有出現尿少、咳嗽出現血性泡沫樣痰,甚至神志不清,寒冷與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勞累也可為重要誘因。
治療上要早期給予吸
氧,每分6-8L;有肺水腫者可用50%-70%
酒精吸入氧氣,絕對臥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嚴禁大量飲水。尿速20-40mg、立刻靜推,或40-80mg 口服、每日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間注意補鉀,觀察脫水情況,有煩躁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也可採用0.25
氨茶鹼溶於 50% GS40mL,緩慢靜脈注射以降低肺動脈壓。口服強的松或靜脈緩滴入氫化可的松,減少毛細血管滲透及解除支氣管痙攣,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應立即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病情穩定後轉到較低的
海拔地區繼續給予治療。
高原性腦水腫
又稱
高原昏迷或高原腦病,雖然發病率低,但較易引起死亡,多見於快速進入4000米以上。發病急,多在夜間,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腦部小
血管痙攣和通透性增加,產生腦水腫。患者除早期高原反應症狀外,伴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劇烈
頭痛,
嘔吐、還可出現神志恍惚、抑鬱或興奮症狀,個別患者出現抽搐,以及嗜睡、昏睡至昏迷、脈率增快、呼吸極不規則、瞳孔對光反應遲鈍、視神經系統乳頭水腫和出血等現象。
治療首先連續給吸95%的氧氣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後仍應間斷給氧,用 50%GS甘露醇、速尿腎腺皮質激素、細胞色素等治療,減輕
腦水腫,降低
腦細胞代謝,提供足夠能量促進恢復,可使用中樞N興奮劑,如
洛貝林.
可拉明等,注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必要時的抗感染措施治療,病情穩定後轉到低
海拔處繼續治療,有的登山者還會出現眼部綜合症,出現視網膜出血。
預防
預防高山病的最好方法是減慢登高速度,用1~2天的時間上升到2400米高度,然後,每天登高300~600米。按適合每個人自己的步速登高比跟著固定速度登高,更有助於預防高山病。登至一半高度停下來過夜休息可以減少發病的危險。身體健康的人患高山病的危險較小,但不能保證在高
海拔地區不出現高山病。到達目的地後頭兩天要避免大量出汗。喝大量的水,避免吃
鹽或含鹽的食品可能有幫助。在高
海拔地區飲酒應特別小心。高
海拔地區飲一杯
酒精飲料的影響相當于海平面地區的兩倍影響。
酒精過多的表現類似某些類型的高山病。
登山開始時和到達目的地後幾天內,服用小劑量的
乙醯唑胺或
地塞米松可減少患急性高山病的危險。出現
高山肺水腫症狀時可使用心痛定。布洛芬對減輕高
海拔引起的
頭痛最有效。少吃多餐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比多吃少餐更好。
治療
輕度急性高山病除多飲水補充因出
汗、呼吸加快和空氣乾燥損失的水分外,不需其他治療,一兩天后就會好轉。服用布洛芬、飲大量的水有助於減輕
頭痛。如果症狀更嚴重一些,可服用
乙醯唑胺、
地塞米松或其他藥物。
高山肺水腫有時有生命危險,必須密切觀察,臥床休息、給
氧。如果無效,應將患者轉移到低
海拔地區,不要延誤。心痛定作用很快,但只能維持幾小時的療效,不能取代把症狀嚴重的病人轉移到低
海拔地區。高山腦水腫也可危及生命,可用
地塞米松治療,如果病情加重,應轉移到低
海拔地區。如果病情惡化,延誤轉移到低
海拔地區,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轉移到低海拔地區後,症狀一般都能迅速好轉,若無好轉,應尋找其他的原因。
如果不可能轉移到低海拔地區,可用增壓裝置治療嚴重高山病患者,相當於降低海拔高度的這種裝置(高壓袋)是用輕型纖維製成的
袋或
帳篷和一個手動
泵組成。把患者放入袋中,密封后用手動泵向袋中加壓。病人在袋中停留2~3小時。這種方法補充氧氣同樣是一種有效的臨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