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症狀,預防,治療,
概述
登山對促進身心健康都有好處,可強化心、肺、血液功能,增進個人體力及耐力,是值得鼓勵的休閒活動。然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超過244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肺水腫,超過2750公尺的高度即可發生高山腦水腫﹔急性高山病則是到3000公尺以上高山旅遊常見的病況。
另依據高偉峰醫師的調查研究,於合歡山雪季時發現約一半以上的病患都是高山症﹔又發現登玉山的山友有超過四分之一符合急性高山病的診斷。在台灣的高山風景區,也有不少遊客發生高山病症狀,甚至也可能發生嚴重甚至足以致命的病況。
據分析,許多山難事件與高山症有關,如在山上可能因高山腦水腫造成走路不穩而墜崖,因急性高山病的虛弱或高山肺水腫的呼吸困難,造成行動遲緩以致無法到達避風寒的營地而失溫等情形。在台灣不是沒有高山症,只是以前大家對它不夠了解,以致於常被忽視或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如感冒、肺炎等來處理,而錯失了治療的先機。
由於幾乎所有嚴重高山症都是可以預防的,惟有對高山症有充分瞭解,才能真正防範於未然,確保登山安全。以下介紹高山病的症狀、預防及治療,提供您從事高山旅遊時參考。
症狀
一、急性高山病
1.輕度症狀:頭痛、頭暈、厭食、失眠、噁心、周邊水腫、全身倦怠等。
2.中度症狀:嘔吐、使用一般止痛藥無法緩解的頭痛、尿量減少等。
3.重度症狀:意識改變、步態不穩、休息時呼吸困難、肺部可聽到羅音、以及發紺。
二、高山肺水腫
1.早期症狀︰運動表現變差(常是最早的症狀)、乾咳、疲倦、心跳加速、呼吸加速等。
2.晚期的症狀︰休息時仍呼吸困難、多痰的咳嗽、咳血、極端虛弱、發紺等。
三、高山腦水腫
嚴重的頭痛(常會因走路、用力或平躺而加重)、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行為異常、幻覺、意識混亂、以至昏迷。其中步態不穩被認為是高山腦水腫最重要且最有用的早期臨床指標。
預防
高度上升原則:
預防勝於治療,緩慢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的變化,是預防高山症最重要的準則。
一般預防原則:
包括攜帶氧氣筒(瓶)或攜帶式加壓袋、避免劇烈的活動、保溫、不要吸菸、不要喝酒及服用鎮靜劑、吃高碳水化合物、避免吃產氣食物(如豆類或碳酸飲料),都可減輕或避免高山症的發生。
藥物預防: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丹木斯(Diamox, 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對磺銨劑過敏及蠶豆症者則禁止服用丹木斯。
其他:
1.攀登3,000公尺以上高山,應先於海拔2,500公尺左右地區適應高度(約一晚)後再從事登山活動。
2.如必須在24小時內由平地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應考慮服用藥物預防。
治療
早期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乃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其治療的主要原則為:
(一)離開高度環境(下山)
(二)矯正產生症狀的環境(給予氧氣、增加環境壓力)
(三)休息(減少氧氣消耗)
(四)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