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鹽
- 外文名:salt
- 套用學科:化學(一級學科)
- 定義:金屬離子,銨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
定義

鹽巴
yánbā
〖commonsalt〗[方言]∶食鹽
鹽槽,鹽坑
yáncāo,yánkēng 〖saltpit〗一種容納並蒸發海水的槽或坑
鹽場
yánchǎng
〖saltern;saltworks;saltfield〗出產鹽或配銷鹽的場所
鹽池
yánchí
〖saltpond〗生產食鹽的鹹水湖
鹽分
yánfèn
〖saltcontentinsidethebodies〗物體內所含的鹽量
鹽膚木
yánfūmù
〖sumac〗漆樹屬(Rhus)的一種灌木或喬木--通常是此屬的無毒的種類
鹽湖
yánhú
〖saltlake〗無通海出口的內陸鹹水水體
鹽花
yánhuā
〖alittlesalt〗∶極少量的鹽
〖finegrainsofsalt〗[方言]∶霜鹽;細鹽
鹽鹼土,鹽鹼地
yánjiǎntǔ,yánjiǎndì
〖saline-alkalisoil〗土壤里鹽分較高的土地,不適於植物生長
鹽井
yánjǐng
〖saltwell;brinepit〗為汲取含鹽質的地下水來制食鹽而挖的井
鹽滷
yánlǔ
〖bittern〗鹽結晶後在鹽池中留下的苦味母液,其中包含有其他的鹽(如氯化鎂、硫酸鎂、溴化物和碘化物)
鹽霾
yánmái
〖salthaze〗由於在空氣中存在很細的海鹽粒子所產生的霾。鹽粒通常來自海沫的蒸發
鹽民
yánmín
〖saltproducer〗舊時以生產鹽為業的人
鹽汽水
yánqìshuǐ
〖saltsodawater〗一種供在高溫條件下工作的人飲用的加了鹽的汽水
鹽泉
yánquán
〖brinespring〗有一定含鹽量的鹹水泉
鹽霜
yánshuāng
〖saltefflorescence〗含鹽分的東西乾燥後表面上呈現的白色細鹽粒
鹽水
yánshuǐ
〖salinewater;brine〗∶含鹽的水;尤指含氯化鈉、硫酸鈉和硫酸鎂的礦質水
〖marinade〗∶一種醃泡汁,通常含有醋或酒、油、香辛料與芳香藥草,用以浸漬食物(如肉或魚)以便加重味道
〖brine〗∶用普通食鹽飽和的或浸濃的水,由氯化氫溶於水生成
鹽酸
yánsuān
〖hydrochloricacid〗一種帶腐蝕性和刺激氣味的液體強酸HCl
鹽田
yántián
〖saltpan;saltern〗
不排水的天然的窪地,其中聚集水和蒸發後留下沉積鹽
藉助於蒸發製鹽的大鹽池
鹽坨子
yántuózi
〖saltheap〗露天的鹽堆
鹽梟
yánxiāo
〖saltsmuggler〗舊時指結夥私販食鹽的人
鹽業
yányè
〖saltindustry〗鹽的開採,加工和銷售行業含有氫離子的鹽叫酸式鹽,如:碳酸氫銨(NH4HCO3);硫酸氫鈉(NaHSO4);磷酸二氫鉀(KH2PO4)
出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又《史記·天官書》臯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正義曰》凌雜,交亂也。米鹽,細碎也。
又澤名。《史記·大宛傳》于闐之東,水注鹽澤,潛行地下,則河源出焉。
又白鹽,山名。在四川夔州,南連赤甲山。《杜甫詩》赤甲白鹽俱刺天。
又國名。《山海經》鹽長之國。
又無鹽,古國名。
又地名。鹽城,在蒲州安邑縣。一名司鹽城。《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
又《前漢·地理志》無鹽縣,屬東平郡,海鹽縣,鹽官縣,屬會稽郡。
又牛兩膁上曰陽鹽。《甯戚相牛經》陽鹽欲得廣。
又金鹽五加皮別名。
又姓。《魯國先賢傳》有北海相鹽津。
又毋鹽,複姓。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又無鹽,古之醜婦人。
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以贍切,音豔。《廣韻》以鹽醃物也。《禮·內則》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
又同豔。《禮·郊特牲》君親誓社,以習軍旅,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以觀其不犯命也。《注》流,猶行也。行田也。鹽,讀為豔,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豔之,觀其用命不也。
又曲之別名。凡歌詩謂之鹽者,謂如吟行曲引之類也。《古樂府》有昔昔鹽,神雀鹽,黃帝鹽諸名。𠀤讀作鹽。○按鹽,卽古曲前之豔。但歌此曲,不定為曲前曲中,直如《九宮譜》之所謂慢詞也。 《字彙》俗作𥂁。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中華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