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認為,混合型慢性高原病(mixed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是既有低氧性紅細胞增生過多,又有肺動脈高壓所致高原心臟病為表現的慢性高原病。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發生於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數世居者一般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兒童少見。據報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世居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喜馬拉雅山地區世居者,推測認為,可能與人群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居住時間比安第斯高原長有關。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呼吸科
- 多發群體: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
- 常見病因:高海拔環境
- 常見症狀:頭痛,頭暈,感覺異常,記憶力減退,睡眠紊亂,食欲不振,運動耐力降低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常見於長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的人群。病因多與高海拔(≥3500m)相關。此外,吸菸、肥胖低通氣綜合徵、睡眠呼吸紊亂等亦是高原人低氧血症發生的重要誘發因素。
臨床表現
本病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頭暈,感覺異常,記憶力減退,睡眠紊亂包括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運動耐力降低等。
檢查
1.血常規檢測
血常規檢測,外周血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濃度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在正常範圍,血小板與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細胞系統主要特點為紅系細胞增生旺盛,紅系細胞占有核細胞的33.3%,以中、晚幼紅細胞為明顯。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無明顯變化。動脈血氣分析酸鹼度(pH值)測定pH降低。血氣分析表現為顯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標準碳酸氫鹽相對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氣道功能輕度異常外,其他無明顯變化。小氣道功能表現在患者的閉合容積增高。用力呼氣中段流量降低。
2.心電圖
心電圖以右心室肥厚為主要表現,電軸右偏,極度順鐘向轉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勞損等。僅少數患者P-R及Q-T間隙延長及雙室肥厚。右室肥厚與肺動脈高壓呈正相關。
3.最大中段呼氣流速
最大中段呼氣流速,臨床上有時高心病與肺心病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損傷性疾病,而後者是由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所致的氣道阻塞性疾病,故肺功能檢查對兩者的鑑別具有重要價值。高心病患者僅輕度小氣道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用力呼氣中段流量(FEF25%~75%)、閉合氣量(CV/VC%)等降低。
4.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特別是都卜勒超聲心動圖,是最理想的無創傷性定量化診斷肺動脈高壓的方法。
5.X線檢查
X線檢查,多數患者肺血增多和肺淤血可同時存在,有的病例肺門影擴大,肺紋理增加。心臟改變為肺動脈段凸,圓錐膨隆,有的甚至呈動脈瘤樣凸;右心房和(或)右心室增大,心臟呈二尖瓣型,右下肺動脈外徑增寬。個別患者也可出現左右心室都增大。高心病X線診斷標準:右下肺動脈乾橫徑>17mm,右肺下動脈乾橫徑與氣管橫內徑比值>1.10。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影響右心功能,出現顯著的右室肥厚擴大、甚至衰竭,但有時也可同時累及左心功能。因此,除了與肺氣腫、肺心病、先心病等進行鑑別外,也應與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病相鑑別。
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是轉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區。對繼續留在高原的輕型患者,休息和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療措施,但重型者若出現右心衰竭,應勸其脫離低氧環境。據報導,患者轉至低海拔地區3~4個月後臨床症狀可明顯改善,患者在平原恢復後如再返回高原時症狀又可重現,並且可能會加重。
預後
慢性高原病發生的出血性腦血管病相對少見,一旦發生則症狀嚴重,多數預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