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是存在於心肌的多種酶的總稱,包括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或L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a-羥丁酸脫氫酶(a-HBD)等,急性心肌梗死時因心肌細胞壞死而釋放出心肌內多種酶,因此測定血清中心肌酶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評價溶栓後效果有一定的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肌酶
- 標本採集:清晨空腹時採血2~3ml
- 臨床意義: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價值
- 注意事項:標本應是血清而非血漿
標本採集
2.避免脂血和溶血,不可使用已被污染的標本。
臨床意義
(1)心肌梗死時血清CK水平明顯升高,於心肌梗死發病後2~4小時即開始升高,24~36小時達到高峰,3~5天即可恢復正常。心肌梗死患者CK增高以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為主,CK-MB對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診斷的靈敏度明顯高於總CK,其陽性檢出率可達100%,且具有較高特異性。CK-MB一般在AMI發病後3~6小時增高,16~20小時達高峰,3~4天恢復正常,且增高程度與梗死面積大小基本一致。另外,溶栓蛋白CK-MB尖峰時間前移,提示溶栓成功、血管開通。
(2)其他心肌損傷,如心絞痛、心包炎、心臟手術、射頻消融和安裝心臟起搏器等CK-MB也可增高。
(3)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骨骼肌損傷和全身性驚厥時CK增高,主要以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為主。
(4)腦血管意外、腦部手術、嚴重平滑肌損傷如腸梗阻,可見腦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增高。
(5)甲狀腺可抑制CK的活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CK可升高,甲狀腺功能亢進血清CK可降低。
(6)劇烈運動後血清CK升高。
2.乳酸脫氫酶
(1)LD增高主要見於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骨骼肌病、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及惡性貧血等。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時,LD於發病後12~24小時達高峰,並能持續升高達10天。
(2)惡性腫瘤發展到嚴重階段LD可升高,腫瘤所致的胸水、腹水中LD可升高。
(3)慢性腎小球性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膀胱及腎惡性腫瘤時患者尿中LD升高達正常人的3~6倍。
(4)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血栓形成並出血者,腦脊液中LD升高。
(5)LD下降無意義。
3.a-羥丁酸脫氫酶(a-HBD)
(1)心肌梗死患者血清a-HBD增高,發病後12~18小時開始升高,2~3天達峰值。為正常值的2~3倍,持續7~20天后恢復正常。
(2)a-HBD、LDH、AST、CK及CK-MB一起構成了心肌酶譜,對診斷心肌梗死有重要意義。
(3)活動性風濕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因LD1增高,故a-HBD亦增高。
(4)肝臟疾病患者a-HBD不升高,肝病時則a-HBD/LDH<0.6,故當LDH升高而難於確定為心肌梗死或肝病時,測定理a-HBD有助於鑑別。
4.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AST的測定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AST升高常見於以下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AMI):在發病後6~8小時AST開始上升,18~24小時後達高峰,但心絞痛時,AST正常。
(2)肝臟疾病:傳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動期、肝膿腫、脂肪肝、梗阻性黃疸、肝內膽汁淤積或淤滯、膽管炎、膽囊炎等。
(3)其他疾病: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腎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傷、壞疽、溶血性疾病。
參考值
連續監測法:男性38~174 U/L (37℃),女性26~140U/L (37℃);肌酸比色法:8~60 U/L。
2.肌酸激酶同工酶參考值
(1)瓊脂糖電泳法
CK-BB為0,CK-MB為0~3%,CK-MM為97%~100%,CK-MB的陽性決定水平>5%。
(2)瓊脂糖膠等電聚焦電泳法
CK-MM1為(57.7±4.7)%,CK-MM2(26.5±5.3)%,CK-MM3為(15.8±2.5)%。
(3)免疫抑制法
CK-MB<25U/L,總CK比值<6%。
(4)酶免疫螢光法
CK-MB為0.8~5.0μg/L,心肌損傷的決定水平>9μg/L。
3.乳酸脫氫酶
連續監測法:血清200~380U/L;尿:42~98U/L。比色法:腦脊液7~30U/L。
4.a-羥丁酸脫氫酶(a-HBD)
比色法:61~155U/L(37℃);連續監測法:72~182U/L(37℃)。
5.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速率法:成人8~40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