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芬稅收思想是指馮桂芬重視富國,提出 “籌國用” 的思想,主張以發展生產來“裕國”。 對田賦不均的問題,他贊成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主張統一田畝度量標準,清丈土地,其應稅額以一縣應納之糧均攤於一縣之田,按畝均收,以後永...
《校邠廬抗議》是一部政論集,也是近代思想家馮桂芬的代表作。“校邠廬”是作者居住處,“抗議”二字語出《後漢書·趙壹傳》,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針對清鹹豐朝以後的社會大變動,以及當時科技水平落後於西方國家的狀況,向當權者...
馮桂芬故居,即顯志堂,位於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鷺飛橋畔,現作為景點“榜眼府第”開放。建於清代中期,坐南朝北,今占地面積6.4萬平方米,分成東西兩路。東路依次門廳、大廳和後樓。大廳額“顯志堂”。面寬三間,深九檁。西路有書房...
《馮桂芬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是2014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月之。內容簡介 馮桂芬迄今沒有完整的文集問世。本書從存世的馮氏各種已刊、未刊著作、文稿中,選取能夠比較全面反映馮桂芬各方面思想面貌、學術成就...
馮桂芬祠位於史家巷20號。蘇州紳民為他立祠奉祀。由本地地方官和百姓來致祭他的業績。祠堂建於光緒元年(1875)。1991年,馮桂芬祠被列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 位。文物信息 馮桂芬祠,共三路兩進,祠門高大、兩旁八宇牆,享堂為硬山頂,...
《馮桂芬評傳》是2011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熊月之。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了清末思想家、政治家馮桂芬生平活動及主要學術思想,尤其對採納西學、勸行賦稅、被誣舞弊、乞師援滬、借師助剿等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剖析。書中更以極大...
《“大家精要”叢書:《馮桂芬》》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雯 內容簡介 “禍兮,福之所倚。”馮桂芬的人生是老子這話的最好註腳。本書展現了馮桂芬的人生際遇——他前半生作為閒居高位的清廷官員,可以說是碌碌無為...
馮桂芬故居東路大廳,由軒廊、抬頭軒、內四界組成。遠遠便可看見堂中懸掛的白地黑字的“顯志堂”匾,字型古樸凝重,是馮桂芬當年親自題寫的。顯志堂是主人接待貴賓之處,因馮桂芬有《顯志堂稿》存世,故此得名。廳堂為內四界結構,...
清馮桂芬行書聯 清馮桂芬行書聯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書法作品。
馮桂芬故居東路門廳,門廳位於東路第一進,門廳三開間,門外有一對石獅,屋面為兩坡硬山頂,哺雞脊,屋脊中間為一隻螃蟹、兩朵菊花的造型,喻為“一甲二名”,螃蟹即“榜眼”諧音。中間有將軍門,左右有一對石鼓,上方顏體正楷的“...
校邠學派是清人馮桂芬所創立的學派。馮桂芬(1809~1864),字林一,又字景亭,清吳縣(今屬江蘇)人,因其室名校邠廬,故名其學派為校邠學派。馮桂芬弟子較多,較著者有吳大澄、王頌蔚、董昌熾、管禮耕、袁寶璜等。其交遊者有姚...
榜眼府第位於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下塘街,為林則徐弟子晚清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的故居 ,其宅坐南朝北,門對胥江,前宅後園結構,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園林建築風格。前宅現存三進,分為門廳、大廳和樓廳。出大廳西折有花籃廳...
采西學議,清代馮桂芬的散文。該文寫於1860年(鹹豐十年),收《校邠廬抗議》一書。文中先引經據典,提出學者要“博古而兼通今”的命題,接下論述“今之天下”已不下百國,而西方的多種科學技術,“多中人所不及”,因此要采西學,鑒...
《復莊衛生書》選自《顯志堂集》卷五,是馮桂芬寫給莊衛生的覆信。文中批評了桐城古文派的“義法”說,提出了“稱心而言,不必有義法;文成法立,不必無義法”的見解。這對改革當時文風起了促進作用。所以,《復莊衛生書》在近代...
《議論與傳記》是馮桂芬所著作品,出自於《馮桂芬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今蘇屬完漕之法,以貴賤強弱為多寡,不惟紳民不一律,即紳與紳亦不一律,民與民亦不一律。紳戶多折銀,最少者約一石二三斗當一石,多者...
《校邠廬抗議·匯校》是2015年7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馮桂芬。內容簡介 《校邠廬抗議·匯校》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著作和歷史文獻,也是近代思想家馮桂芬的代表作。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
《顯志堂稿》是2018年朝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馮桂芬。內容簡介 《顯志堂稿(套裝共3冊)/清末民初文獻叢刊》根據光緒二年(1876)校邠廬刻本影印,馮桂芬著,總計十二卷。卷一為序,有宗法論一篇;卷二為壽序;卷三、...
采西學制洋器論是清馮桂芬提出的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和工業技術的思想。刊行於1861年的《校邠廬抗議》一書中,收有《采西學議》和《制洋器議》兩篇,較為系統地表達了這一思想。馮桂芬指出西方的算學、重學、視學、光學、化學等自然...
顯志堂集 《顯志堂集》,近代馮桂芬創作的書籍。內容簡介 顯志堂集,文別集。 近代馮桂芬著。十二卷。附《夢柰詩稿》一卷。前有吳雲、俞樾、吳大微序,左宗棠所作家傳,李鴻章所作墓志銘。有光緒二年(1876)校那廬刊本。
以工巧為幣論是清馮桂芬提出的以增加鑄造大錢所用工價的辦法來增加大錢價值的觀點。太平軍攻占南京後,清政府鑄行大錢以應急需,引起物價波動,加劇了財政貨幣危機。1855年馮桂芬著《以工巧為幣議》,認為清政府所鑄大錢的實際含銅量與...
改科舉議,篇名。馮桂芬撰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要求改革培養和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揭露科舉制度的嚴重弊端,指責八股時文是“禁錮生人之心思才力”、“英雄入彀之術”,“意在敗壞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社會影響 改革...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清末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套用。初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系統闡述。“中學”指以三綱八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
維新思想,主要存在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介於清末洋務運動和民國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間,以康有為和梁啓超為領袖人物。早期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有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維新思想,在甲午戰爭後蓬勃發展,並掀起...
《校邠廬抗議》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著作和歷史文獻,也是近代思想家馮桂芬的代表作。內容簡介 《校邠廬抗議》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個方面。書中提倡向西方學習,體現了作者的開放思想。其中采西學、制洋器、改...
繼之而起的以彭紹升、潘曾沂、馮桂芬、余治等人為代表的慈善勸善活動,雖各有特點,卻是一脈相承,互為影響。本書對晚明清朝時期江南地區的慈善事業進行縱向考察與分析,探討不同階段慈善家的活動內容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