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痛史

韓國痛史

韓國痛史》(朝鮮語:한국통사)是韓國近代學者朴殷植撰寫的一部斷代史,主要記述了從1864年到1911年間朝鮮半島的歷史事件,即韓國一步步走向滅亡、淪為殖民地的進程。該書於1915年在中國上海首次出版,是最早問世發行的一部韓國人寫的韓國近代史著作,以漢文寫成,系統而詳實地記錄了這一時段韓國發生的各個重要事件,著重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表達了亡國的悲痛之情。每章節往往附有作者的評價(即按語),最後專辟一章結論,反映了作者鮮明的“國魂史觀”。該書對於研究韓國近代史民族主義思想具有相當高的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韓國痛史
  • 別名:한국통사
  • 作者朴殷植
  • 類別:歷史書
  • 出版社:大同編譯局
  • 出版時間:1915年6月
  • 頁數:345 頁
  • 指導思想民族主義(國魂史觀)
創作背景,主要內容,作者介紹,意義評價,流傳狀況,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的韓國經歷了愛國啟蒙運動以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並出現了以民族主義觀點重塑韓國歷史的熱潮,由此誕生了民族主義史學。韓國民族主義史學的奠基人是申采浩和《韓國痛史》的作者朴殷植,其中申采浩起步稍早,且著重研究韓國古代史;朴殷植是在1911年亡命中國以後才開始正式研究歷史。當時韓國已在1910年根據《日韓合併條約》而遭日本吞併,作為一名愛國知識分子的朴殷植對此感到痛心不已,他認識到了歷史對維繫民族靈魂的重要性。因此,他開始注意蒐集歷史,並編寫了《略紀便覽》(現藏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成為後來的著作《韓國痛史》的底稿。他亡命中國以後,在1914年完成了《韓國痛史》,並於次年由上海大同編譯局出版,署名“太白狂奴”,並邀請中國著名思想家康有為作序。朴殷植在《韓國痛史》中鮮明地提出了“國魂史觀”,他認為一個國家主要由國魂和國魄兩樣東西組成,“蓋國教國學國語國文國史,魂之屬也;錢穀、卒乘、城池、船艦、器械,魄之屬也”“魂之為物,不隨魄而生死”,所以國魂比國魄更重要,魄亡魂不亡,國家仍有望。他說:
“……歲月如流,不我少延,余又廢此職也,則四千年文明舊國,亦將不類乎渤海之國亡史亡耶?雖天下之人,誚我以蠻,亦烏得以辭耶?然四千年全部之史,有非孤陋衰鈍所能為役,且非可以時月告功,是則有望於能者。而自餘生世以後目擊之近史,庶可勉焉,乃自甲子迄辛亥,為三編一百四十四章,名之曰痛史,不敢以正史居也。幸我同胞,認以為國魂所存,而勿棄置也否。”
這段為《韓國痛史》一書的結尾,可看作是朴殷植創作此書的動機。首先他是為了保全韓國的歷史,其次他在尚無條件完成四千年通史的情況下先著述斷代的“痛史”,即他平生所目睹經歷的韓國亡國史;最後他創作“痛史”就是為了保全韓國的“國魂”。總之,基於民族主義的“國魂史觀”是該書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1919年“三一運動”以後,朴殷植又開始創作《韓國獨立運動之血史》,於1920年由上海維新社出版,該書進一步闡明和發揮了“國魂史觀”,可以看作是《韓國痛史》的姊妹篇。

主要內容

《韓國痛史》的書名可能借鑑了中國清末小說家吳趼人所創作的《痛史》,後者是反映南宋亡國史的小說,而前者則是記載韓國亡國史的歷史書籍。《韓國痛史》沒有拘泥於傳統史學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形式,而是以一個事件或主題作為一個章節,按時間順序對各章節進行排列,敘事清晰,前後連貫,這既區別於紀事本末體由各獨立成篇的事件敘述構成,也不同於編年體純粹按年代來編排史實,而是究明歷史發展過程與因果關係的近代史學方法。在每章節內除了客觀的敘述以外,還附有作者以按語形式的評論性文字,有助於深化了解該章節所敘事件或主題的性質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
韓國痛史
《韓國痛史》書影及康有為序
《韓國痛史》主體敘述的時段為1864年朝鮮高宗即位到1911年“105人事件”,此外還有朝鮮半島的地理、歷史情況概況和插圖,正文前有康有為所作的序,書尾附有一段作者所撰的“結論”,升華全書主題,堪稱點睛之筆。全書用流暢的漢語文言文寫成,總計約15萬字,由1冊3編114章構成,第一編由“地理之大綱”和“歷史之大概”兩章構成,記述了韓國的地理和歷史,為後文作鋪墊;第二編由51章構成,敘述自朝鮮高宗即位到俄館播遷期間的歷史,作者以興宣大院君攝政作為“痛史”的開端,並將這一時段朝鮮半島風雨如晦的亂世景象完整呈現出來。第三編由61章構成,占本書近60%的篇幅,時段為自大韓帝國建立到日韓合併後的“105人事件”,也就是正式展開對韓國滅亡的過程敘述,對日本侵略韓國種種罪行的披露尤為詳盡。
《韓國痛史》一書雖然著重控訴日本的侵略及謳歌韓國人的愛國運動,但也進行了充分的反省,對作者認為對民族有害的文化、集團或個人加以強烈批判,以使韓國人在讀了這本書後除了銘記對日本的仇恨、激發愛國心以外,還能進一步吸取亡國的教訓。朴殷植在後來寫的《韓國獨立運動之血史》中對《韓國痛史》中的一些觀點有所修正,如對開化黨、東學黨的評價等。

作者介紹

朴殷植(1859年—1925年),韓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儒學家、新聞工作者、歷史學家、獨立運動家。聖七謙谷白岩太白狂奴無恥生本貫密陽朴氏,出生於朝鮮黃海道黃州。他曾任《皇城新聞》和《大韓每日申報》的主筆,在國家危亡的情況下,大力鼓吹民族主義和儒教改新,倡導陽明學日韓合併後亡命中國,投身韓國獨立運動,1925年當選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第2任總統,同年死於上海。他的遺著被收錄於《朴殷植全書》(共3卷)中。
韓國痛史
朴殷植

意義評價

《韓國痛史》是第一部韓國人撰寫的韓國近代史,亦是以民族主義史觀闡述韓國歷史的開山之作。該書標榜“國魂史觀”,首次將韓國近代史系統化,同時以近代史學方法為基準,對後世韓國史學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韓國痛史》無疑是研究韓國近代史民族主義思想的重要資料。
就史料價值來看,《韓國痛史》也是一部內容充實、可信度較高的文獻。朴殷植親身經歷了不少事件,亦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特別是他曾長期擔任《皇城新聞》和《大韓每日申報》的主筆,比一般人更熟悉當時的史實,對大韓帝國的社會狀況也有相當深入的把握。但作為私人著作,仍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參照。
一般認為《韓國痛史》比之後朴殷植寫的《韓國獨立運動之血史》更可靠。

流傳狀況

朴殷植的《韓國痛史》自1915年在上海大同編譯局出版以後,就引起了海外韓人社會的較大反響,1917年被夏威夷韓僑翻譯為韓文,甚至成為海外韓僑的教科書。同時,此書因其直接揭露與抨擊日本侵吞韓國,也是日本殖民當局嚴加防範的重點對象,嚴禁其流通於朝鮮半島。為了抵制《韓國痛史》的影響,朝鮮總督府還在1916年組織了“朝鮮半島史編纂委員會”,按日本的意思編寫《朝鮮史》,日本人在《朝鮮史編修事業概要》中特地提到:“朝鮮人民與其他殖民地愚昧的民族不同……自古以來,他們存有大量史書,且有不少新的著作,例如在國外的朝鮮人的著作《韓國痛史》……這些書籍不顧事實的真相,胡亂編造謊言,對人心的腐蝕是無法估量的……與其禁止這些書籍,不如編寫一部正確的史書取而代之,此即編寫《朝鮮史》的主要理由。”日本人對《韓國痛史》的攻擊反證了《韓國痛史》所具有的巨大價值與影響。
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韓國痛史》得以在韓國公開發行。由於朴殷植以純漢文創作此書,已不符合韓國人的閱讀習慣。故樸魯庚將《韓國痛史》譯為國漢文(韓文漢文混寫),於1946年由三乎閣出版。後來李章熙將其翻譯為韓文,於1974年由博英社出版,此後3次再版。1999年泛友社亦出版了金勝一的《韓國痛史》翻譯本。此外還有崔惠珠譯本(造知之知出版社,2010年)、金泰雄譯本(阿卡納出版社,2012年)和尹在瑛譯本(東西文化社,2012年)等。2009年有漫畫版《韓國痛史》問世。《韓國痛史》還於1975年被收錄進“檀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編的《朴殷植全書》(共3卷)上卷中。
此外,《韓國痛史》作為中國出版的書籍,在中國境內亦有流傳。當時中國不少反映韓國亡國史的文明戲或戲劇(如《高麗閔妃》、《海牙剖腹記》等)都是依據《韓國痛史》相關內容改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