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早年經歷,社會活動,海牙密使,去世以後,死因,家庭,著作,評價,相關影視,
生平
早年經歷
李儁出身全州李氏,是朝鮮王室的遠房親戚,系朝鮮太祖李成桂之兄李元桂的18世孫。父親是李秉瓘。1860年1月10日(舊曆鹹豐九年己未十二月十八日),李儁出生於鹹鏡道北青。他早年學習漢學,於1887年參加科舉考試,並在鄉試中舉,當時名為“璿在”。他曾去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等地遊歷,謁見大院君、崔益鉉等名人,並一度做了大臣金炳始的門客,金炳始曾為其賦詩道:“山風撼屋客衣寒,為客何如涉世難。夢裡浮生都是客,惟將樽酒好相看。”後因與金炳始之子金容圭不睦而離開了金家。
李儁為人剛直豪爽,正氣凜然,熱衷新事物。史載他“為人強勁,富於冒險,有百折不撓之氣”。甲午更張以後,李儁留心近代文明,於1895年入學法官養成所,畢業後進入法部,任漢城裁判所檢事試補。1896年2月11日“俄館播遷”之時,法部大臣張博被朝鮮高宗列為“逆賊五大臣”之一而下令逮捕,張博聞訊逃走後,李儁害怕自己受到牽連,也翻牆躲進日本公使館並亡命日本。他到日本後,進入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學習法律,1898年畢業後,隨朴泳孝的心腹李圭完、黃鐵等潛回韓國。
社會活動
李儁回國時,正趕上如火如荼的獨立協會運動。李儁積極投身這次運動,他加入了獨立協會,多次在萬民共同會上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要求伸張民權。獨立協會被鎮壓以後,李儁遭到政府的迫害,“自是被嫌疑目,囚放無常”。然而他依然不屈不撓,與原獨立協會運動參與者李商在、閔泳煥、李相卨、李東輝、梁起鐸等人秘密結社,並於1902年暗中成立了“改革黨”,試圖推進國家政治的改革。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起初李儁支持日本,號召民眾給日軍捐款,甚至為此被韓國政府逮捕,被“笞八十”後釋放;但不久後又轉向反日,其原因可能是當時日本要求大韓帝國政府將朝鮮半島的荒地開墾權轉移給日本人,使李儁看清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還有可能是因為反日的閔泳煥、李容翊等人的影響,特別是同為李元桂後裔的李容翊,他從日本回國後便以其掌握的皇室秘密資金資助李儁的反日活動。李儁在1904年6月加入了反對日本荒地開墾權要求的“保全會”,8月又同李相卨等人組織了“大韓協同會”,他任副會長。當時親日組織“一進會”出籠,李儁對此十分反感,於1904年12月3日組建了“共進會”與之對抗。1905年1月,李儁又被逮捕,並以“凌逼政府、執辱大官”的罪名被流放到黃海道鐵島。一個月後在閔泳煥的周旋下被釋放。1905年5月,他又組建了“憲政研究會”,在政治改革的名義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他還讓其夫人李一貞在漢城安峴開設“女人商店”,引導婦女解放,被譽為“大韓婦女商業之嚆矢”。在從事啟蒙的過程中,李儁逐漸接觸基督教,特別是在流放鐵島期間更是閱讀《聖經》度日,由此他成為了一名基督教徒,加入了漢城尚洞監理教會。
1905年11月17日,挾戰勝俄國之威的日本強迫韓國政府簽訂了《日韓保護協約》(乙巳條約),剝奪了大韓帝國的外交權,將韓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此前後,李儁等愛國志士奔走呼號,企圖挽回國家主權。當時李儁主張依靠美國,他在1905年9月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女兒訪韓之際,向負責接待羅斯福女兒的閔泳煥大力建議趁機成立韓美攻守同盟。其後,李儁又受閔泳煥委託,前往日本和中國上海,向朴泳孝等亡命日本的人士仔細詢問日本政情,並在上海聯絡韓國皇城基督教青年會副會長美國人訖法(Homer B. Hulbert)等人,尋求國際援助。《乙巳條約》簽訂後,閔泳煥自殺,尚在國外的李儁亦悲痛欲絕,他趕回國內,聯合全德基等基督徒發起上疏運動,反對締結條約。此後李儁投身教育事業,參加愛國啟蒙運動。1906年4月,他擔任了國民教育會的會長,設立了普光學校,採取教育救國的方針。1907年又積極回響國債報償運動,在漢城建立了國債報償聯合會議所。李儁還在當年4月加入了安昌浩等人組建的秘密結社“新民會”,是抗日救國活動的積極分子。由於李儁長期的社會活動,在韓國知識界頗有威望,因此日本人為了籠絡他,就授給他平理院檢事一職。但是李儁為人剛正不阿,所以很快就因為忤逆上級而於1907年3月被罷免。1907年4月20日,他在大韓自強會上發表了題為“生存之競爭”的演講,兩天后就踏上密使之途,一去不復返。
海牙密使
早在1906年初,李儁就從《大韓每日申報》的編輯梁起鐸那裡聽說1907年將在荷蘭海牙舉辦萬國和平會議的訊息,他非常興奮,認為這是挽回國家主權的大好良機。他在新民會會員李會榮、宮中女官朴尚宮等人的幫助下與高宗皇帝李熙秘密在宮中見面,請求高宗以他為大韓帝國特使出使萬國和平會議,得到了高宗皇帝的許可。高宗授予李儁以及前議政府參贊李相卨、前駐俄公使秘書李瑋鐘委任狀以及高宗給萬國和平會議的親筆信,讓他們三人秘密前往荷蘭海牙,向各國抗議日本的侵略行徑,宣布乙巳保護條約無效,希望藉此得到歐美國家的同情和援助以收復主權。
1907年4月22日(一說21日),李儁攜帶高宗的親筆信和委任狀從漢城出發,乘火車來到釜山,又經海路抵達俄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在這裡與李相卨會合後又乘火車沿西伯利亞大鐵路抵達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與前駐俄公使李范晉之子李瑋鐘會合,一同前往荷蘭海牙。6月25日,李儁等3人到達了海牙,將高宗的親筆信及授予他們的委任狀出示給會議主席、俄國代表涅利多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ли́до)伯爵,企圖獲得正式列席權。涅利多夫把韓國代表問題推諉給主辦國荷蘭,於是他們又去找荷蘭政府,荷蘭人以各國均已承認《日韓保護協約》、韓國無外交權為由拒絕他們列席會議。
此時日本人已經知道韓國密使抵達海牙,對此十分震怒,日本外相林董及韓國統監伊藤博文電令日本駐荷公使都築馨六阻擾李儁等人,同時英國代表也與日本串通一氣,在各國代表間活動,千方百計阻止李儁等人列席會議。李儁等人幾番拜訪荷蘭外長和各國代表,均無結果。於是李儁等人又準備喚起國際輿論,以此抗議日本的蠻橫行為。他們在旅館外插上韓國太極旗,並寫成了一份揭露日本罪行、宣稱乙巳條約無效的控告詞,在海牙萬國宮散發給各國代表及旁聽民眾,甚至在與萬國和平會議同時同地舉行的國際協會上向各國記者和萬國和平會議代表的隨行人員登壇演說,得到了當地新聞的大幅報導,許多人士紛紛要求萬國和平會議通過同意韓國代表列席的決議。日本人怒不可遏,而列強代表也為日本張目,反對李儁等人列席。李儁憂憤交加,於1907年7月14日在旅館中病逝。
去世以後
“海牙密使事件”發生以後,伊藤博文以此為藉口逼高宗皇帝退位,扶植皇太子李坧登基,是為純宗。純宗剛即位,就在伊藤博文的指使下頒布詔書,稱:“李相卨、李瑋鐘、李儁輩賦何凶性,包何陰謀,潛投海外,偽稱密使,恣行炫惑,幾使邦交乖損。究厥所為,合置重辟,其令法部照律嚴勘。”1907年8月8日,被日本控制的大韓帝國政府將李相卨缺席判處死刑,李儁、李瑋鐘判無期徒刑。
死因
關於李儁之死,當時日本和韓國的說法截然不同。日本稱其死於丹毒病,其說法來自奉命探察3名韓國密使的日本記者高石真五郎。高石真五郎在1907年7月13日奉都築馨六的命令接近韓國密使,企圖拍下他們的委任狀,以便確認其身份,遭到拒絕,但意外得知李儁因臉上長有腫瘡(丹毒)而呆在房間,其後在1907年7月17日當地的《海牙新聞(Haagsche Courant)》報導李儁雖接受手術切除腫瘡,但為時已晚,最終於7月14日病死。7月17日下午,日本外務省次官珍田舍巳電告韓國統監伊藤博文稱:“韓人李儁切除臉上之腫物,結果罹患丹毒,於前日死亡,今早埋葬,會葬者只有旅館傭人和同行韓人,雖有自殺之風傳,但相信前記之事實將會逐漸大白於世。”而韓國的報導則是李儁剖腹自殺。1907年7月18日《大韓每日申報》最早報導了李儁死去的訊息,稱:“昨日據東京電報,該氏(李儁)不勝忠憤之志氣,因以自決,於萬國使臣之前一灑熱血,驚動萬國。”次日韓國《皇城新聞》也刊登訊息說:“三名密使中的李儁不勝憤激,以剖割自己的腹部自決。”其後李儁自殺殉國的訊息傳遍韓國,情節也被不斷渲染,韓國人普遍相信這種說法,其悲壯的結局成為韓國獨立運動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徵符號,幾乎到了談及韓國獨立無不引用李儁殉國的程度。
不過,當時也有一些韓國人記載李儁系憂憤交加而病亡。張志淵所撰文章《李儁傳》就是如此描述,朴殷植《韓國痛史》亦言“李儁憤劇頓死”。值得注意的是此二人與李儁等密使的人脈關係,所以他們的證言是比較有分量的。此外,海牙和平會議的中國代表陸征祥致清政府的報告中也說三位密使的結局是“一人適病故,二人遂他去”,病故者無疑是李儁。1956年,大韓民國文教部國史編纂委員會成立專門小組對李儁死因展開調查,經過對相關文獻資料和各界人士證詞的詳細調查研究以後,得出結論是:李儁割腹自殺的說法是為了引起民族公憤而被虛構出來的,是《大韓每日申報》的編輯梁起鐸和申采浩經過商量以後炮製的“假新聞”。據金光熙的回憶,他當時流亡海參崴,見到了李相卨,問及李儁死因時答覆說是因腫氣而殞命,後來到了滿洲,見到了梁起鐸,問他過去新聞是否誤報了李儁之死,梁起鐸坦承是他與申采浩及《大韓每日申報》的英國老闆裴說商量後,為了將民族氣概宣揚萬方而把李儁先生的憤死修改為自殺。後來公布的當事人的記錄更驗證了李儁是病死而非自殺,如訖法在1907年7月15日的日記中明確說李儁是病死的;李相卨日記(李瑋鐘所藏、張志淵摘抄)中則寫道:“李儁憂憤鬱悒,致減飲食,因以得病,七月十四日不幸自靖”。故對李儁的死因,無論韓國國史教科書還是李儁烈士紀念館,都採取了“憤死”的說法。
儘管李儁自殺說被澄清為杜撰,但其對於當時爭取民族獨立的韓國人影響至巨,難以抹殺,一直延續到今天。
家庭
李儁有兩任夫人,第一任是新安朱氏,生1子1女;第二任是畢業於梨花學堂(今梨花女子大學)的李一貞,生1女。其中他的兒子李鏞(李鐘乘)後來流亡中國,參加了大韓義勇軍、高麗革命軍,後來信仰共產主義,加入高麗共產黨,在蘇聯學習。1925年隨蘇聯軍事顧問團來到中國廣東,參加大革命。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以後追隨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後來轉移到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後來又長期在東北抗日聯軍參與戰鬥,1945年歸國,1948年成為金日成內閣的城市建設相,後歷任司法相、無任所相等職務。1954年去世。
著作
李儁遺著有《韓國魂復活論》,這是他在秘密出發去海牙的前夕所寫,並在臨行時交給其夫人李一貞保管,大約半個世紀後被發現。該文用漢文寫成,鼓吹民族主義,試圖喚醒“韓國魂”,同時強調以“大義名分”來建構韓國對內對外的秩序,帶有濃厚的東洋和平思想和理想主義的色彩,反映了愛國啟蒙運動時期韓國知識分子的主流思想。
評價
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為李儁題字“百世清風”,韓國獨立運動之父金九為其題字“萬古流芳”,韓國首任副總統李始榮題字“超類高風、遺芳千秋”。韓國總統朴正熙題字“殉國大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袖金日成盛讚道:“李儁在帝國主義列強代表們的面前切腹自盡,顯示了朝鮮民族真誠的獨立精神”,並曾親自創作話劇《血噴萬國會》以紀念他。儘管李儁自殺殉國的說法已被證實為虛構的,但韓國人仍習慣稱其為“李儁烈士”。
李儁在中國也頗有影響。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為李儁題詩曰:“剖胸濺血示心真,壯節便驚天下人。萬里魂歸迷故國,天家淚灑哭忠臣。豈緣妻子難暝目,為報君王不有身。大義堂堂懸日月,泉台應結夷齊鄰。”亦有以李儁為題材的川劇《海牙剖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