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溝腸桿菌

陰溝腸桿菌

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是腸桿菌目腸桿菌科腸桿菌屬的一種細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在人和動物的糞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檢出,是腸道正常菌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陰溝腸桿菌
  • 拉丁學名:Enterobacter cloacae
  • :細菌界
  • :變形菌門
  • :γ-變形菌綱
  • :腸桿菌目
  • :腸桿菌科
  • :腸桿菌屬
  • :陰溝腸桿菌
基本信息,病因,發病機制,症狀,治療,預防,最新研究,

基本信息

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在人和動物的糞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檢出是腸道正常菌種之一,但可作為條件致病菌隨著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陰溝腸桿菌已成為醫院感染越來越重要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細菌感染性疾病,常累及多個器官系統,包括皮膚軟組織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敗血症等由於陰溝腸桿菌能產生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和Amp C酶耐藥情況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新的挑戰。
陰溝腸桿菌陰溝腸桿菌

病因

陰溝腸桿菌是腸桿菌科腸桿菌屬的成員之一。該菌為革蘭陰性粗短桿菌,寬約0.6~1.1μm,長約1.2~3.0μm,有周身鞭毛(6~8條鞭毛)動力陽性,無芽孢無莢膜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就能生長,形成大而濕潤的黏液狀菌落,在血瓊脂上不溶血,在伊紅-亞甲藍瓊脂(EMB)為粉紅色且呈黏稠狀。在麥康凱(MacConkey)瓊脂上為粉紅色或紅色,呈黏稠狀。在SS瓊脂上若生長則呈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黏稠狀在糖類發酵中:乳糖、蔗糖山梨醇、棉子糖鼠李糖蜜二糖均陽性,不能產生黃色色素。鳥氨酸脫羧酶試驗(+),精氨酸雙水解酶試驗(+),賴氨酸脫羧酶試驗(-),吲哚(-)。陰溝腸桿菌具有O,H和K三種抗原成分。大多數菌株的培養物煮沸100℃ 1h後能強烈地與同源O血清發生凝集。而活菌與其凝集微弱或不凝集,表明具有一個K抗原,在O血清中不凝集的活菌培養物在經100℃加熱1h,菌懸液經50%乙醇或1mol鹽酸處理,37℃18h變為可凝集,但在60℃加熱1h後仍不失其O不凝集性,用煮沸加熱的菌懸液製備的抗血清不含有K凝集素。由阪崎建立的陰溝腸桿菌抗原表由53個O抗原群、56個H抗原及79個血清型所組成。
陰溝腸桿菌陰溝腸桿菌
①O抗原:玻片凝集試驗是測定陰溝腸桿菌的常規方法,過夜瓊脂培養物的濃鹽水菌液,加熱100℃1h用離心法洗滌,與稀釋的O血清用於凝集雖然血清的效價在500~1000,但仍以1∶10稀釋用於玻片凝集,較好的是使用更高稀釋度的抗血清,在數秒內能發生強反應,而交叉反應更少一些在不同O抗原間可觀察到遲緩和單邊反應。雖然大多數O抗原群能用適度稀釋的未吸收血清進行測定,但經常需要使用吸收的群特異血清測定特異O抗原。
②H抗原:測定H抗原,常規方法是試管凝集試驗,使用動力活潑的過夜肉湯培養物,培養基以含有0.2%葡萄糖的胰酶大豆肉湯和浸液肉湯培養後在肉湯培養物中加入等量的0.6%甲醛鹽水,未吸收的本菌效價10000~20000的血清通常稀釋1∶10001∶100稀釋的H血清0.1ml置於一小試管中,然後加入甲醛溶液1.0ml處理的肉湯培養物試驗小管在50℃水浴1~2h後讀取結果。陰溝腸桿菌的菌屬內、外抗原關係:雖然在腸桿菌屬內有多個種陰溝腸桿菌是惟一對其進行抗原研究的因此在陰溝腸桿菌與其他腸桿菌屬種間的抗原關係目前尚不清楚。以往曾報導過大多數陰溝腸桿菌是可用克雷伯氏菌莢膜血清分型的,阪崎的研究證明陰溝腸桿菌產生的黏液不是真正的莢膜,在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間沒有明顯的O抗原和K抗原關係。

發病機制

作為革蘭陰性細菌內毒素起著致病作用除此之外該菌對消毒劑及抗生素有強烈的抵抗能力這是漸增多的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原因是它能很快獲得對抗生素,尤其是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耐藥性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
陰溝腸桿菌陰溝腸桿菌
1.宿主防禦功能減退
(1)局部防禦屏障受損:燒傷、創傷手術某些介入性操作造成皮膚黏膜的損傷,使陰溝腸桿菌易於透過人體屏障而入侵。
(2)免疫系統功能缺陷:先天性免疫系統發育障礙,或後天性受破壞(物理、化學、生物因素影響),如放射治療細胞毒性藥物免疫抑制劑、損害免疫系統的病毒感染等均可造成機會感染
2.為病原體侵襲提供了機會 各種手術、留置導尿管靜脈穿刺導管內鏡檢查機械通氣等的套用使得陰溝腸桿菌有了入侵機體的通路從而可能導致感染
3.陰溝腸桿菌產生β-內醯胺酶 陰溝腸桿菌既可產生ESBIs,又可產生Amp C酶導致其對多種抗生素高度耐藥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浙江省144株陰溝腸桿菌的藥敏檢測顯示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呋辛氨曲南頭孢噻肟環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在55%以下,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吡肟敏感率也只有60%左右僅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高達98.61%,其中高產Amp C酶菌株占24.31%,產ESBLs菌株占36.81%。
4.抗生素的廣泛套用
(1)廣譜抗菌藥物可抑制人體各部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調
(2)對抗生素敏感的菌株被抑制,使耐藥菌株大量繁殖,容易造成醫院感染細菌的傳播和引起患者發病。近年來由於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容易篩選出高產Amp C酶的陰溝腸桿菌,導致耐藥菌的流行。

症狀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大體上類似於其他的兼性革蘭染色陰性桿菌可表現為皮膚、軟組織呼吸道泌尿道、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和其他的器官的感染:
1.敗血症 多發生在老人或新生兒中,有時伴有其他細菌混合感染在成人和兒童中常伴發熱,並多有寒戰患者熱型不一,可為稽留熱間歇熱弛張熱等可伴低血壓或休克患者多表現為白細胞增多,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白細胞減少。偶爾報導有血小板減少症、出血黃疸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者。大多同時有皮膚症狀如紫癜、出血性水皰膿皰瘡等。
陰溝腸桿菌陰溝腸桿菌
2.下呼吸道感染 患者一般均有嚴重基礎疾病尤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及支氣管肺癌為多感染者常已在使用抗生素並常有各種因素所致的免疫能力低下如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套用、化療放療等。誘發因素:以安置呼吸機最多鵻,其他有氣管切開、氣管插管胸腔穿刺動靜脈插管、導尿全身麻醉等可有發熱甚至高熱多有咳痰,痰液可為白色、膿性或帶血絲但在老年人中症狀較少甚至無症狀。可有呼吸急促,心動過速。感染可以表現為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胸腔積液休克和轉移性病灶少見。X線表現不一可以是葉性支氣管炎性、空隙性或混合性,可以為單葉病變多葉病變或瀰漫性雙側病變等。
3.傷口感染 常見於燒傷創口、手術切口的感染隨著各種手術的開展幾乎各處都可有該菌感染尤以胸骨縱隔和脊柱後方相對多見。
4.軟組織感染 在社區中感染的常見形式,如指甲下血腫摔傷後軟組織感染。
5.心內膜炎 危險度最高的是中心靜脈置管、人工瓣膜術後、心臟手術後等。
6.腹部感染 由於該菌的遷徙或腸道穿孔到達腹膜或其他臟器而發病。目前胃腸源性的感染中該菌漸受重視,尤其在肝移植相關性感染者中更為多見其他如肝的氣性壞疽,急性氣腫性膽囊炎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後敗血症膽石淤積所致間歇梗阻的急性化膿性膽管炎鵻不伴腹水或穿孔的繼發於小腸梗阻後的腹膜炎等。
7.泌尿道感染 從無症狀性細菌尿到腎盂腎炎均有報導。
9.眼部感染 眼部手術是常見誘因,白內障手術多在老年人中進行,因而成為此類感染常見原因。
併發症: 併發症常見感染性休克或DIC,此外可引起肺膿腫腦膿腫等。
診斷: 根據各系統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可判斷感染髮生的部位,細菌培養到陰溝腸桿菌為確診依據應注意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感染的臨床表現可不典型。陰溝腸桿菌感染應注意與其他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相鑑別確診需培養或塗片檢測到陰溝腸桿菌。
鑑別診斷: 陰溝腸桿菌敗血症需與傷寒或副傷寒進行鑑別。

治療

1.病原治療 陰溝腸桿菌既存在ESBLs問題又存在Amp c酶的問題故耐藥情況嚴重。陰溝腸桿菌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奧格門汀)、頭孢呋辛的敏感率較低均在25%以下對氨曲南頭孢噻肟環丙沙星他唑西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也不高,僅在35%~55%之間在治療陰溝腸桿菌感染時,應根據藥敏試驗和耐藥機制檢測報告選藥,避免濫用抗生素。如果陰溝腸桿菌產生ESBLs則首選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如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複合製劑如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鈉等和頭黴素類抗生素也可選用但如需加用大劑量喹諾酮類抗生素應根據各地的藥敏情況來選擇;如果陰溝腸桿菌產生Amp C酶可選用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如亞胺培南和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吡肟頭孢匹羅;如果陰溝腸桿菌同時產上述兩種酶,則應選用碳青黴烯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第三代頭孢菌素不推薦使用於陰溝腸桿菌感染因為它極易篩選出高產Amp C酶的去阻遏突變菌落導致耐藥菌流行。
2.對症治療 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加強護理尤其是口腔的護理。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監測心、肺、腎功能等。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人血白蛋白(白蛋白)和人血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鵻還需積極治療原發病。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正確治療嚴重創傷、燒傷等基礎疾病有助於保護和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狀態;對於腫瘤或白血病患者在放療或化療的同時加強支持治療,適當套用免疫增強劑,有利於提高免疫功能,從而減少陰溝腸桿菌內源性感染的機會。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中毒症狀嚴重、出現感染性休克及DIC者在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同時可給予短期(3~5天)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防治各種併發症和合併症。

預防

預後: 早期合理選擇敏感抗菌藥物治療預後良好,如伴有基礎疾病免疫力低下病死率達21%~71%提示陰溝腸桿菌感染者預後較差。
預防:
1.加強勞動保護,避免外傷及傷口感染保護皮膚及黏膜的完整與清潔。
2.做好醫院各病房的消毒隔離及防護工作,勤洗手防止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在醫院內的交叉感染慢性帶菌的醫護人員應暫調離病房並給予治療。
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注意防止菌群失調。出現真菌和其他耐藥菌株的感染時應及時調整治療。
4.在進行各種手術、器械檢查、靜脈穿刺留置導管等技術操作時,應嚴密消毒,注意無菌操作
5.積極控制、治療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各種易導致感染的慢性疾病。

最新研究

人要是發胖,哪怕喝涼水都會長肉。”不少減肥的人士會有這種感慨。究竟什麼導致肥胖?我國科學家發現肥胖直接“元兇”陰溝腸桿菌上海交大教授發表的一篇學術成果顯示,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細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證明腸道細菌與肥胖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
上海交大教授趙立平實驗室的一項研究給“胖友”們帶來福音。他們通過臨床實驗發現,一種叫做“陰溝腸桿菌”的腸道條件致病菌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元兇之一。研究顯示,服用FOS黃金雙歧因子有益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繁殖,雙向調理腸道平衡,清理宿便,排出毒素垃圾,保持腸道健康,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肥胖症。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微生物生態學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ISME Journa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