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

鄭芝龍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初名國桂,小名一官,字曰甲,又字(一說號)飛皇(亦作黃、虹)。天主教名尼古拉,是福建南安石井鎮人,為明末清初東南沿海第一大海盜。

鄭芝龍原為閩浙沿海海盜。後去日本經商,娶妻日本人田川氏。1628年受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明亡後南明弘光政權封為南安伯。1645年弘光政權滅亡,擁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封平國公,排擠首輔黃道周,把持軍政大權。次年清軍入閩,鄭芝龍不聽其子鄭成功的勸告降清,後被軟禁北京,封同安侯。多次招降鄭成功不成,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殺。

鄭芝龍一生的重要活動之一是經營貿易事業。其移民開發台灣,推動台灣社會跨進發展時期;大規模進行海外貿易,加強同日本與南洋各國通商,促進東南沿海地區商業經濟發展繁榮。明人承認鄭芝龍經營海外貿易給沿海人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肯定他把安平建設成為繁榮港市的業績。當然,鄭芝龍與同時代的人生活在封建社會,他們只簡單看到經營海外貿易大有洋利可圖,但並不理解經營海外貿易的實質和意義。

基本介紹

  • 別名:鄭一官
  • :甲
  • :飛黃(或稱飛虹)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福建南安)
  • 出生日期:1604年4月16日
  • 逝世日期:1661年11月24日(57歲)
  • 主要成就:開台先驅
    抗荷英雄
  • 本名:鄭芝龍
  • 鄭成功,田川七左衛門等
  • 妻室田川氏
  • 官職:福建總兵
  • 爵位:平國公
  • 地位:世界史上的第一船王
  • 勢力範圍:東南海域
  • 職業:海商,貴族,民族英雄鄭成功之父
人物生平,家族背景,成年經歷,自立門戶,歸順明朝,降清被殺,主要成就,政治,軍事,經濟,家庭成員,父親,兄弟,妻子,子女,文物遺蹟,藝術形象,小說,舞台劇,影視,

人物生平

家族背景

《漳浦營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於五胡亂華後的東晉永嘉年間,避中原戰亂到閩,其後代定居南安
鄭芝龍先祖約在1144年至1210年間,遷往龍溪縣,後代再遷南安。約在1144年至1210年,鄭成功先祖鄭伯可自莆田遷龍溪縣居北村(今龍海榜山鎮),其次子均賢於元朝初年,自北來到漳州,居古縣一帶開基立業,是漳龍衍派鄱山鄭氏之始祖。
鄭芝龍
鄭芝龍畫像
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龍海榜山鎮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福建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後,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成年經歷

鄭芝龍小名一官,父鄭士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石井一個小官吏家庭,鄭一官十七歲時,赴香山澳(澳門)依舅父黃程,一官到過馬尼拉,並學會了盧西塔語和葡萄牙文,在與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響,接受天主教洗禮,取教名賈斯帕(Gaspard),另名尼古拉,外國人稱他尼古拉·一官(Nicholas Iquan
黃程營商置舶,興販東洋,見外甥鄭一官能幹,天啟三年(1623年)遣其附日本平戶華僑李旦(泉州人)之舶,押送一批白糖、奇楠、麝香、鹿皮等貨物,從香山澳放洋,遠赴日本,僑居長崎,鄭一官從事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幫助李旦做生意,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李旦的屬下,並以父事之。李旦擁有一支船隊,專門從事海外貿易,是當地華僑的首領,李旦覺得一官能幹,交給他一部分資產和船隻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大利。不數年,鄭一官成為巨富,常往來中國、日本間,居日華僑,鹹推重之。
鄭一官還熱心學習劍術,身為華僑領袖,晉謁已退隱的前幕府將軍德川秀忠於駿府(今靜岡縣)獻藥品,秀忠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鄭一官受幕府召見,日本人視為光榮顯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貴常從交遊,稱為“老一官”。
鄭芝龍
鄭芝龍
平戶藩為當時日本對外貿易中心,各國商船雲集。由於鄭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為日本政府所重視,初召後“屢訪藩士家”。後遷肥前國平戶,受到當地諸侯松浦氏優遇,松浦氏為其在平戶附近的河內浦千里濱(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里濱)賜宅地建新居,並介紹平戶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締婚。
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生長子鄭森(幼名福松,後名成功),1629年生次子七左衛門。
鄭一官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華僑富商李旦門下,初時擔任翻譯等工作,逐漸成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信任,天啟五年(1625年)身為日本長崎、平戶地區僑領的李旦向荷蘭長官宋克請領了出航許可證,在7月從大員啟程回到平戶,但一個多月後,就在平戶去世了。李旦身後沒有留下妻室子女,他在台灣的產業和事業都贈給了鄭一官。

自立門戶

天啟六至七年(1626~1627年),閩南發生嚴重旱災,赤地千里,許多村落連草根樹皮都被吃盡。農曆二月,鄭芝龍招撫了泉州饑民數萬人赴台拓墾,鄭芝龍至1627年已有船700艘,由於明朝實行海禁,視其非法,更誣衊其為海盜。海商對手許心素建議荷蘭東印度公司聯手打擊鄭芝龍,但東印度公司未允,鄭芝龍打敗副總兵俞咨皋,殺死許心素。鄭芝龍對百姓很仁慈,不但不殺人,還救濟貧苦,威望比官家還高。“所到地方但令報水(即通報官府蹤跡),而未嘗殺人。有徹貧者,且以錢米與之。”

歸順明朝

荷蘭人還不能統治中國沿海,其原因是此時的東方海洋經濟世界並不是權力的空白。雖然明朝官方從海洋退縮,但民間海上力量的日益擴張強盛,荷蘭船隻一在中國海露面,就被鄭芝龍截獲,為此,天啟七年(1627年)還發生一場駐台荷軍與鄭軍的戰爭,結果荷軍敗北。
鄭芝龍
崇禎皇帝
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又遭大旱,饑民甚眾。鄭芝龍在熊文燦支持下,再度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台灣墾荒定居。在台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鄭芝龍對朝廷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仍率領原部,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盜倭寇和荷蘭人進攻,官至總兵。不久便返回福建泉州南安老家。
崇禎三年(1630年)季春,鄭芝龍在晉江安海鎮建置豪華府地,歷時3年又2個月告峻,據清·《嘉慶·赤店鄉土志》載:鄭府位於安平橋以北,西從西埭抵西港,北達西垵頭,南臨安平橋頭,直通五港口岸,占地138畝。主構為歇山式五開間十三架,三通門雙火巷五進院落。兩旁翼堂、樓閣,亭榭互對,環列為屏障。東有“敦仁閣”,西有“泰運樓”,前廳為“天主堂”,中廳為“孝思堂”,規模宏聳。大厝背後辟有“致遠園”,周以牆為護,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橋、曲徑、佳木、奇花異草。 迄永曆九年(1655年),鄭成功毀家報國,自焚宅第。
1633年芝龍於福建沿海金門海戰擊潰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鄭芝龍的通商範圍廣及東洋、南洋各地: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麻六甲高棉暹羅,據估計,兵力有:包括漢人、日本 人、朝鮮人、南島語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種高達廿萬人的軍力,擁有超過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隊,成為華東華南海洋世界的強權。
不久福建省內發生旱災,鄭芝龍提議載饑民移民台灣,並給予移民十分優惠的資助條件,有人認為其為開創了大規模移民台灣之先河。
台灣土地肥沃,因此而引發了漢人向台灣島移民的浪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由大陸向台灣移民。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南部,在大員(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此外本業的貿易商業上,在日本鎖國後,只許中國人和荷蘭人前往貿易,鄭芝龍藉由對日本的貿易,因而更富。
崇禎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
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

降清被殺

南明實力最強大的弘光政權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崩潰,清軍過了長江占領了南方最具政治意義的南京城,浙江的魯王政權亦完結,清軍之精銳,進展之神速讓人始料未及,時對福建造成重大衝擊,鄭芝龍自知不敵,心灰意冷,然其保明保閩的初心交付給了他的兒子鄭成功(國姓爺朱成功),弘光元年六月,清軍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逃竄,清兵陷仙霞嶺,隆武帝汀州,被執,後絕食死於福京
弘光元年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兵占福州,不久,清兵乃疾取興化泉州漳州諸郡縣。同月,博洛遣泉州紳士郭必昌持書往安平招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鄭芝龍知其為權益之計及調虎離山之計,然其坐以待斃,人到中年亦不願逃亡,被執往北京,其子鄭成功勸止鄭芝龍未果,遂至孔廟哭廟、焚儒服,對自己的父親說:“若父親一去不回,孩兒將來自當為父報仇。”後率部出海,繼續抗清,同年,清軍攻克福建,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堅持抗爭滿清,英勇鬥爭並開拓台灣,這支海上力量如幼子守灶般成為最後的明軍和華夏衣冠,堅持戰鬥到了17世紀80年代,其保留的光復國家的火種,在海外生根發芽,南洋只知有國姓爺朱成功而不知有鄭成功者,在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精神感召和激勵下,南洋的華僑對漢族光復鼎力支持,此系後話。
鄭芝龍被執送京師,編入漢軍正紅旗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以歸順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晉封同安侯。為安撫鄭成功,清朝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芝龍數次奉令命鄭成功歸順,鄭成功已在閩南奠定抗清戰鬥基礎。二月,清廷命鄭芝龍派其家人李德與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閩,招成功降,福建總督劉清泰並附書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勸之。鄭芝豹鄭彩皆降,唯鄭成功均堅辭不受。
永曆八年(1654年)十一月,鄭成功派遣五鎮營兵及戰艦百餘艘南下,會西寧王李定國併力勤王破敵。十二月,鄭成功攻漳州,屬十邑俱下;轉攻泉屬,各縣望風迎降;轉大擾福州、興化等郡。清廷無法,特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等,偕同鄭芝龍四子渡,送漳、泉、潮、惠劃分鄭成功安屯兵將,敕命入閩。鄭成功於安平見使臣,請其諳詔。清使曰:“爾等既無剃髮者,不為清臣,不能出詔。”遂回泉州。鄭成功冷笑曰:“忽來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書鄭芝龍,言表拒未投降之因:“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清廷怒囚鄭芝龍於高牆、鄭芝豹寧古塔
鄭芝龍
《鄭成功和鄭芝龍之畫像》
永曆十年(1656年),鄭成功督師北上,克閩安及羅星塔,攻連江,進攻羅源、寧德等邑,於護國嶺擊殺清將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鄭芝龍差家人謝表持巡撫佟岱書到寧德見鄭成功,再度相勸就撫。鄭成功怒叱不理,令謝表持書還,自是撫議永絕。
永曆十五年(1661年)農曆十月初三日(11月24日),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矯詔令斬鄭芝龍與其親族於燕京菜市口,鄭芝龍為閩人懷念,其為民族英雄鄭成功之父,其部為最後的明軍和華夏衣冠。

主要成就

政治

明清鼎革之際,神州震盪,天下大亂。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農民軍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中原,清軍定京師。清攝政王多爾袞入北京之後,反客為主,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未至一年,席捲明朝半壁山河。弘光元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定江南。
鄭芝龍
鄭芝龍
馬士英史可法等遺臣,擁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為南明,以史可法晉師江北。八月,鄭芝龍與鄭鴻逵原任總兵,加封安南伯及靖虜伯。
弘光元年(1645年),鄭鴻逵、鄭彩自京口退至杭州,迎唐王朱聿鍵入閩。
隆武元年(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立唐王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受封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三弟鄭鴻逵(原名鄭芝彪)為定西侯(二弟鄭芝虎之前戰死),旋進定國公,四弟鄭芝豹(小字莽二)封澄濟伯,侄兒鄭彩亦封永勝伯,鄭家官居極品。八月,隆武帝詔賜,晉平國公鄭芝龍加太師。

軍事

崇禎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企圖用武力強占大陸沿海,派出8艘戰艦,不宣而戰,明朝的廈門官員在駐軍遭到荷蘭人痛擊後,採取息事寧人態度,找人與荷蘭人疏通,然求和失敗,福建巡撫鄒維璉檄調諸將,大集舟師,準備痛擊荷蘭侵略者,身任“五虎游擊將軍”的鄭芝龍擔任戰鬥前鋒,實際負責運籌指揮這場戰鬥。鄭芝龍舟渡漳州海澄,誓師出發。不久在澎湖的遭遇戰中,焚毀荷船一艘,生擒荷將一名,擊斃荷兵數百, 10月,由鄭芝龍帶領,明軍150艘左右的帆船(其中50艘為大戰船)在金門料羅灣追上荷蘭軍艦,鄭芝龍報仇心切,奮勇當先,使用鐵鉤鉤住敵船縱火焚燒戰術,共焚毀荷蘭快艇一艘,並捕獲另一艘快艇,普特曼斯狼狽退回台灣。
鄭芝龍
鄭芝龍
福建巡撫鄒維璉在奏捷書中稱:“此一舉也,生擒夷酋一偽王、夷黨數頭目,燒沉夷眾數千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戫斬夷級二十顆,燒夷甲板巨艦五隻,奪夷甲板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創聞。”
經此一役,鄭芝龍聲勢大振,荷蘭方面轉而表達今後想在台灣、而不是強勢前往福建尋求對華貿易的意願,由鄭芝龍派船到台灣進行貿易。鄭芝龍也不願長期樹敵,因此在一位住在熱蘭遮城的同安商人林亨萬居間協調下,雙方同意進行貿易往來。於是福建商船開始駛抵台灣。東印度公司史料說: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須把一官這一根刺從公司腳下拔除。鄭芝龍勢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見。
鄭芝龍剪除群雄,並把海上力量納入地方官府體制,取得制海權,合法掌控東西洋貿易制度的運作,原來害怕海賊伏擊的中國商船開始源源駛向台灣。如1636年11、12兩月,自大陸到台灣的船只有33艘,次年8月達29艘,1638年6月更達31艘之多。崇禎十二年(1639年),日本襖地鎖國,退出東亞海洋競爭;荷蘭殖民者也不得已與鄭氏達成海上航行與貿易協定,規定荷蘭的對日本貿易,需經鄭芝龍將中國特產運至台灣,轉手之後,方由荷蘭方面運往日本出售。鄭芝龍遂成為東方海洋世界的強權。
幾年間,鄭芝龍平粵寇,征生黎,擊退侵廈荷夷,消滅海上巨盜劉香,福建巡撫表奏朝廷:“芝龍果建奇功,俘其醜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崇禎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

經濟

他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中國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自築城於安平(今晉江安海),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他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巨額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同荷蘭、日本、南洋各國商貿公司競爭逐角,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人物。至南明隆武帝政權,也以鄭氏海上力量為支柱,正如鄭芝龍所說:“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即無家。”
鄭芝龍從事海外貿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城日誌》與《平戶荷蘭館日誌》記錄:崇禎四年(1631年)鄭芝龍兩艘商船從日本長崎載貨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禎十二年(1639年)駛往長崎的鄭芝龍商船多達數十艘。崇禎十三年(1640年)兩艘鄭芝龍商船滿載黃白生絲及紗綾、綢緞等貨物,運往日本。另據《長崎荷蘭商船日誌》記錄,從1641~1643年(崇禎十四至十六年)間,鄭芝龍運載大量生絲、各類紡織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藥物,運往日本,頗受歡迎。
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占當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係。他運往日本的絲織物,有一部分是從澳門購進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鄭芝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高棉、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咬留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相繼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數十艘。
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台灣墾荒定居。在台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台灣土地肥沃,因此而引發了漢人向台灣島移民的浪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由大陸向台灣移民。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南部,在大員(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

家庭成員

父親

鄭士表(有的史書記載為鄭紹祖)

兄弟

鄭芝虎:字曰蟠,號韜遠。
鄭芝鳳:字曰漸,號羽公,又字聖儀;
鄭芝豹:字曰文,號若唐。
鄭芝鵬:諱鳴都,字曰 都,號舜臣;一號里萬,一號礪園。

妻子

田川氏,(鄭成功母),另有側室莊、林、史、蔡、曾、蔡諸氏。

子女

  1. 鄭成功,原名鄭森,鄭芝龍長子;
  2. 田川七左衛門,一名“鄭宗明”、小名二官,鄭芝龍將他過繼給妻子娘家。鄭芝龍實際上的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
  3.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子;
  4.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5.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6.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7. 鄭世默(見於《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後與父親一同就戮。

文物遺蹟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參拜連雲港市花果山,於齊天大聖廟前,嘯天犬石刻"望天迎佛"。
鄭芝龍
鄭芝龍

藝術形象

小說

1993年《龍虎風雲》壹、貳:陳舜臣著,遠流出版社。
鄭芝龍
龍虎風雲
1998年《鄭芝龍大傳》:陳文德著。
2002年《台灣第一世家之一:船王鄭芝龍》:秦就著,實學社。
2004年《開拓台灣的先驅:鄭芝龍傳奇》:華文出版社
2017年《萬舸盈樽》:醉了翁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年《北海和觴》:俞不周著,中國華僑出版社

舞台劇

《一官風波》:邱坤良編導。2001年5月台灣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夏季公演。2002年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秋季公演,廣州、北京巡迴公演。

影視

影視作品中的鄭芝龍
2000年
中國大陸電視劇《民族英雄鄭成功
杜志國飾演鄭芝龍
2001年
中國大陸電影《英雄鄭成功
杜志國飾演鄭芝龍
2002年
中國央視電視劇《大英雄鄭成功
劉穎濤飾演鄭芝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