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
李自成軍攻占北京以後,在江南的明朝官僚於五月在南京擁立
福王朱由崧為帝。史稱弘光帝。
君主
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南明皇帝。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
朱常洵庶長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號弘光,史稱弘光帝。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於福王京邸,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其父
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為福王世子,
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後,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後,同年五月朱由崧被
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
弘光”,建立弘光政權,在位僅八個月。弘光元年,清軍攻破南京,朱由崧逃亡蕪湖,後被捕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
後永曆帝朱由榔為其上廟號安宗,諡號“奉天遵道寬和靜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政治
朱由崧即位後於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諡號孝哀慈靖恭惠溫貞偕天協聖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鄭貴妃為孝寧太皇太后。父福恭王朱常洵為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後改謚孝皇帝),立廟於南京,墓園稱熙陵。上嫡母鄒氏尊號為恪貞仁壽皇太后。生母姚氏為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符天篤聖皇太后。贈洛陽城陷時遇害的胞弟潁上王朱由榘(矩)為潁王,謚曰沖。六月上崇禎帝廟號為思宗(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廟號毅宗),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崇禎帝周皇后諡號孝節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聖烈皇后。七月追復
懿文太子廟號興宗,諡號和天敬道憲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興宗皇后常氏為孝康皇后。追上
建文帝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惠宗皇后馬氏為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聖讓皇后。追上
景泰帝廟號代宗,諡號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代宗皇后汪氏為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后。
就任監國之後,朱由崧依照廷臣會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入閣辦事;
馬士英加
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銜,仍任鳳陽總督。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為禮部左侍郎,與原禮部尚書王鐸,二人兼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召
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門官員也先後作了安排。按照史可法、
高弘圖、
張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儘量讓“正人”占據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氣象。
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朱由崧是萬曆
鄭貴妃之孫,
鄭貴妃是東林黨的政治宿敵,朱由崧即位挫敗了
東林黨人士擁立
潞王朱常淓的計畫。圍繞帝位的勾心鬥角,並沒有就此平息。弘光續統一年之內,先後發生了“妖僧”
大悲案、
太子案、“
童妃案”三大案。這三個案件表面上是孤立的,互不相涉,卻都貫串著對朱由崧繼統不滿的政治背景。參見:
南渡三案軍事
弘光政權的基本國策以“
聯虜平寇”為主。其對手有兩個:
大順的農民軍與滿清。由於弘光政權兵力有限,不兩線作戰難度很大。因此,不是聯寇抗清,就是“聯虜平寇”,二者必居其一。弘光則是採取聯虜平寇的政策。
史可法與
馬士英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
財政
弘光朝廷擁有淮河以南遼闊的地盤,清軍入關前,明朝廷每年要從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糧食、銀錢、布帛等財物,彌補北京宮廷、諸多衙門以及九邊龐大的耗費。按理說,北方各地既已相繼淪沒,分屬農民軍和清軍,弘光朝廷在財政上應該是綽有餘裕的,百姓的負擔至少不應加重。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由於豢養大批只知禍國殃民的軍隊,統治集團的貪慾有增無已,弘光朝廷的財政竟然入不敷出。在弘光立國的一年時間裡,所得金錢卻幾乎從來沒有用於救濟災民、興修水利等實政。除了豢養軍隊以外,財政收入的另一部分耗費於皇帝、宮廷和官僚,供他們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朱由崧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時期的皇帝看齊。他下令為自己和太后修建宮殿,為籌備大婚四出購買珠寶。弘光君臣的大肆搜括民財,經營自己的安樂窩,其直接結果一是大失人心,二是文官武將囊橐既富,身家之念重,一旦形勢危急,多數非降即逃,卒至以國予敵。
覆亡
防禦
崇禎十七年十月,清廷以
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2萬騎兵征討南明。不久,因陝西
李自成大順軍日熾,多鐸奉命轉兵西向(參見
清滅大順之戰),從而給弘光政權以喘息之機。為抵禦清軍南下,兵部尚書史可法部署兵力:以總兵劉澤清轄淮、海,駐淮安,經理山東一路招討事;總兵高傑轄徐、泗,駐泗州,經理開、歸一路招討事;總兵劉良佐轄鳳、壽,駐臨淮,經理陳、杞一路招討事;靖南伯黃得功轄滁、和,駐廬州,經理光、固一路招討事。以上江北四鎮同武昌的左良玉部組成江淮防線,防大順軍或清軍南下。然而,由於弘光政權黨爭不斷,內訌不已。十一月,
史可法抵
清江浦(今江蘇淮陰),籌劃淮河防禦,先後數十次上疏,但朝廷不予重視,失去了寶貴的時機。
兵敗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清軍攻破
潼關(參見
潼關之戰),擊敗大順軍之局已定,於是清廷便命
多鐸率部轉兵分道南下。命沂州、濟寧兵由
廟灣南渡
黃河,趨邳、宿二州;命彰德、
衛輝兵由
孟津東渡黃河,逼歸德、徐州。南明駐
睢州總兵許定國、駐河南總兵李際遇分別向清軍約降。史可法飛章告急,並調總兵
高傑至徐州,預趨歸德,以掣清軍。次年正月,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弘光朝的積極行動告止。不久,弘光朝內訌又起。三月,駐武昌之寧南侯
左良玉以“清君側”之名,率所部東下,自
漢口達
蘄州,200里舳艫相接。南京
馬士英急調
黃得功部赴長江抵禦。清軍乘機趨徐州,大明總兵
李成棟登舟南遁,清軍遂連陷
潁州(今阜陽)、太和。四月初一日,弘光朝廷
密詔史可法督軍倍道入援南京,以御
左良玉。時清軍入
亳州,向邳州(今江蘇睢寧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急還揚(州)、泗(州),但黃得功、
劉澤清、
劉良佐三鎮兵仍應詔入衛南京。清軍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碭山,於初九日占領徐州。十三日,泗州守將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揚州。清軍渡過黃河。
十八日,降將
李成棟引清軍包圍
揚州城,史可法急檄各鎮赴援,無一前來。二十二日,城中
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降清,揚州城中兵力益單。二十三日,總兵
劉肇基請求乘敵不備背城一戰,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
紅夷大炮,試轟揚州,滿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不報。二十五日,清軍急攻破城,
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參見
揚州之戰)。劉肇基率殘部和百姓繼續巷戰,直至矢盡人亡。五月初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克鎮江。大明沿江守軍皆潰。總兵
鄭鴻逵、鄭彩部水師東遁入海,退回福建。十四日,清軍自鎮江南下丹陽,西趨
句容,直抵南京城下。弘光元年(1645)五月十五日大臣
趙之龍、王鋒、
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清軍占領南京。清軍攻克南京後,
多鐸命降將劉良佐帶清兵追擊弘光帝。眾叛親離的朱由崧只好和愛妃逃到蕪湖,清軍追來,朱由崧只好與清軍作戰。明軍支架不住。五月二十二日,總兵
田雄、
馬得功、丘鉞、
張傑、黃名、陳獻策衝上
御舟,劫持弘光帝,將其獻給清軍。
結果
延續
閏六月二十八日,明魯王
朱以海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官吏縉紳的扶持下監國於紹興。即監國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