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白瓷

邢窯白瓷

邢窯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窯瓷場,有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窯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和臨城縣一帶,因唐時地屬邢州,故名邢窯。唐代,邢白瓷與越州窯青瓷都作為貢品向宮廷進貢,內丘也發現有"盈"字款,"翰林"字款白瓷("盈"字款瓷,應為唐宮中大盈庫的定燒器,專供皇帝宴飲賞賜之用)。如今邢窯的所在內丘被當稱為瓷都,內丘現有如今位於河北省內丘縣的邢窯博物館、邢窯遺址博物館,邢窯文化體驗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白瓷
  • 時期:唐
  • 窯址:今河北省內丘縣和臨城縣
  • 別名:邢窯
簡介,窯址之謎,邢窯沉浮,歷史地位,唐宋特點,

簡介

邢窯燒造白瓷外,還制青、黑、黃釉瓷等產品。而白瓷亦分粗細兩種,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潔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作為護胎釉。尤為難得的是其細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陸羽《茶經》中所贊“邢瓷類銀”,“邢瓷類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窯產品器型規整,製作精緻,有碗、盤、缽、托子、杯、硯、盒、瓶、壺、罐等,多為日常用品,均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風格樸素淡雅。
中國唐代出現了瓷業“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而這個時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窯。歷史上對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新唐書》,提到了“邢州貢瓷”,說明初唐邢州已生產出質量較高的白瓷,邢窯因而得名。後來《國史補》又具體提到產地內丘(在歷史上,丘同邱)。
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西安郭家灘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蓋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隋代白瓷在河南、陝西、河北內丘、安徽亳縣都有出土。
邢窯到唐代已十分成熟,並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目前已發現的河北內丘與臨城的邢窯、曲陽窯、河南的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省境內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省耀州窯、安徽省的蕭窯等都燒白瓷。湖南、廣東、江蘇、浙江等省,近幾十年內都有白瓷相繼出土。
據文獻記載,廣州、四川大邑都曾製作白瓷。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他就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詩:“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芭齋也可憐。”短短四句詩,對距成都不遠的大邑白瓷概括得十分細緻確切。對燒制地點,胎質輕薄堅緻,燒結瓷化音質好,釉質細膩潔白,蜀中家喻戶曉的社會聲譽高,天下無貴賤通用等都描述明白了。唐新修《本草》有"白瓷屑廣州良"的記載。只可惜,廣州和大邑至今沿未找到唐代白瓷窯址。
五代·邢窯白瓷唇口大碗五代·邢窯白瓷唇口大碗

窯址之謎

歷史典籍對邢窯的記載是比較多的,邢窯瓷器傳世與出土物也都比較豐富,邢窯在歷史上的存在當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從一定意義上講,邢窯還是一個千古之謎,這個謎就在它的確切窯址的問題上。
史籍稱,邢窯在今河北省的內丘,而長期以來,卻無人能在內丘發現這個名窯的窯址。這件事牽動了一位在邢台地區工作的歷史教師的心。他從50年代起,就從自己活動所能達到的範圍找古窯址。日積月累,在靠近內丘的臨城縣境內撿拾了不少古陶瓷殘器,做過許多研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成立了地方的邢窯研究組,終於在他們長年累月的勞動下,首先在臨城初步找到屬於邢窯性質的古窯址,發現的遺存極為豐富。器形都是碗、盤、壺、盆之類的日用器皿。其中碗類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緻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它不僅在器物造型、生產規模和內在質量方面都和史書相符。而且與同時期其它窯址器形和工藝特點的時代性上也是一致的,這使古陶瓷學術界大為振奮。1980年,專家們將其考察出土實物與這個研究組的仿製品進行了評價與鑑賞,在臨城召開了學術討論會。
之後,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窯研究組,經過他們數年努力,特別是有些專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質學的觀點在內丘考察,終於在1984年~1986年於內丘有了重大發現,在120平方公里的內找到了更多的實物和28處古窯址。特別是在內丘縣周圍發現了密集的窯群,證實了唐代邢窯制瓷中心就在內丘,而且細白瓷生產所占比例比臨城任何一個窯址的都大,內丘和臨城窯址連成一片,是個巨大的瓷窯區。除了細白瓷,還生產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黃釉瓷和芝麻醬釉瓷。至此,為隋唐傳世白瓷找到了確切燒造地點的歸宿,這個邢窯窯址在何處的“千古之謎”終被解開。
2012年內丘邢窯白瓷遺址被發現,列為“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17年8月20日內丘邢窯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是國內首家以邢窯為主題的遺址博物館、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遺址之上的博物館和邢台市最大專業性博物館。

邢窯沉浮

邢窯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3.1  北齊至隋是白瓷發展的前期
公元575年北齊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胎質白色,釉色乳濁淡青,釉薄處呈乳白色,是較早的尚不成熟的白瓷。
隋開始用化妝土裝飾青灰色的胎體,燒造青白色瓷器。爾後進一步用白色粘土製胎,燒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變化是發展了白瓷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比北齊顯著提高,胎料製備精細,輪製成形旋削工整,裝燒講究。器物品類顯著增加,立式器皿顯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大業六年(610年)姬威墓和安陽開皇十四年(594年)張威墓等,先後出土了許多白瓷,質量較好,胎質較白,釉面光潤,基本上看不到北朝白瓷泛青或閃黃的痕跡。內丘邢窯隋代窯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質潔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純正瑩潤。
3.2  唐代邢窯處於成熟時期
唐代內丘邢窯已經形成一個規模很大的產地,南北約30公里,成為一代名窯。內丘邢窯“盈”字款白瓷,胎薄質堅,潔白細膩,釉質瑩白滋潤,臨城亦有發現。以邢窯的精細產品用現代標準衡量,亦不失為優質白瓷,這時期內丘白瓷窯址出土的白瓷品種很豐富,有小唇沿撇口淺腹玉璧形底碗,圓沿弧腹玉環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環形底杯,瓣口盤狀玉環形底托,圓沿短頸鼓腹罐,短戲耍短流鼓腹雙泥條系執壺,矮圓形子母口粉盒等。這裡制瓷工藝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規範,裝燒更趨科學,採用裝匣正燒,消除了器內支痕,火候適度,產品瓷化而不過燒,保證了造型應有的神韻,強調了產品實用功能,注意了審美作用,體態豐盈,莊重大方,具盛唐之風。這些質地細膩的白瓷,同陸羽《荼經》描寫的“如銀似雪”的細白瓷完全相符。邢窯產品品種之豐富,數量之大也與《國史補》所述“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相符。
3.3 五代之後邢窯走向衰落
邢窯因受戰亂和優質原料枯竭的影響而趨向衰落。
唐末至五代前期,由於藩鎮割據,政局混亂,爭戰頻繁,僅邢州一帶60多年之中就發生戰禍28起。《資治通鑑》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戰禍使得這個地區野無稼穡,生靈塗炭,大批勞力被迫服役,或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細白瓷已不生產,粗白瓷質量明顯下降。這是社會原因。
從自然條件來看,這裡地質構造條件複雜,地層嚴重斷裂分割,瓷土層位不定,產狀凌亂,數量有限,有的呈雞窩狀,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料。於是又使用起化妝土來。自然條件的劣化,不可人力逆轉。
再次是技術漸趨保守落後。到宋時,邢窯北鄰的定窯和南鄰的磁州窯皆憑藉當地資源條件的優勢而崛起。爾後,金元時期恢復生產的邢窯原址的少數窯場,已不可當日而語,僅模仿定窯、磁州窯生產,工藝落後,只能步南北二鄰的後塵而興嘆了。邢窯的衰落自然還有其它原因:朝廷的苛政,官府的敲詐,洪水衝擊等等,終於將邢窯淹沒於漫漫的歷史之中。

歷史地位

在中國陶瓷史上唐代邢窯的生產規模和套用及社會影響,都是巨大的。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說明,它既是給朝遷的貢品,也滿足廣大民需。公元九世紀中,段安節樂府雜錄》記唐大中初時的樂師郭道源“用越甌、邢甌十二,旋加減水,以盤擊之,其音妙於方響。”筋即箸,是筷子。這段文字說明邢窯白瓷質量之好,胎骨堅實緻密,叩擊時有金石之聲,所以能與越窯瓷器一直用作樂器,(邢瓷極有可能是作為高音部)合奏出的音樂,而陶器是絕對沒有那樣好聽的。大家知道戰國有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趙國上大夫藺相如迫使秦王一擊缶,缶是陶罐,使秦王難堪,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為了說明邢窯的地位,現在把唐代僧人陸羽茶經》中的觀點再引述一下。
陸羽說“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從這話不難看出,當時社會上確實有“邢勝越”的觀點無疑。陸羽是南方人,好飲青茶。揚越抑邢是他個人的偏好 ,因此這話只代表他自己的觀點而以。再看陸羽排列的諸窯名次。邢窯也是與越窯並列抗衡的地位。再看陸羽說的三個不如越:“其一,邢類銀不如越類玉;二,邢類雪不如越類冰;其三茶色丹不如茶色綠。”這完全可以說是其個人好惡。客觀上看,很難說“玉勝銀,冰勝雪,綠勝丹”就是唯一的標準。許多人認為各有所長,每人可以各有所好。陸羽單單拿邢窯比越窯,可見邢窯確已動搖了越窯的一統地位。
另一時尚是追崇白瓷。《陽羨敬壺錄》稱:“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氣滿閒軒’也”陽羨是宜興的別稱,茗壺就是茶壺。
唐代文人士大夫階層中,有一部分人品茶也喜愛用白瓷茶具,大書法家顏真卿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饒州當官中,與朋友多人,其中也有一位僧人,一道品茶作詩,他們就不用青瓷茶具,而選用白瓷茶具,體現了他們自己的一種文化價值的選擇。還有詩人白居易也喜歡使用白瓷茶具,還在他寫的詩中倍加讚譽。前面提到的杜甫的詩中,也表達了他得到大邑白瓷如匹敵至寶的心情。他們的名氣絕不在陸羽之下。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約834~883年)《茶甌》詩:“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這詩不但說清楚了兩窯的製品造型規整、明潔、胎薄、質堅,而且兩者並提不分伯仲。上面提到過的郭道源擊甌,邢越相提並論,一道使用,具有相同互補的功能。因此可以說,從古人的評價來看,多數人是將兩窯作最優秀代表來評價的。
還有人對陸羽的作品進行了考證與質疑。從陸羽寫的《陸文學自傳》可知《茶經》成書時越窯瓷器生產規模還很小,質量也差,根本談不上“類玉”,“類冰”。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南移,越窯瓷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瓷器質量逐漸提高。到了晚唐,越窯才真正達到“類玉”、“類冰”的程度,並開始用於土貢。土貢就是以土產為貢品。唐人對越瓷的讚美之詞,也是在晚唐大量出現的。《陸文學自傳》只用一年多的時間,即撰書8種61卷,而當時陸羽年僅28歲,無論從時間還是從閱歷來說,都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他的自傳很可能為後人增補修改。此外,《茶經》中提到的“鼎州”,僅在690~701年和906年以後建置過,在陸羽生活的年代根本沒有“鼎州”。有人認為《茶經》的最後完成是在北宋。由於晚唐五代越窯昭灼地位,文人墨客倍加褒譽,於是就是《茶經》中補入了許多內容。但越窯與邢窯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無疑都已同時載入史冊了。
邢窯作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產技藝有了突破性的科學進步的一個標誌,它為開闢白瓷時代作出歷史貢獻,當時的邢瓷精品幾與今日的高檔細瓷無異。儘管五代後衰落了,但河北、河南、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興起,發展勢不可當,山東淄博的磁村窯也於五代有了白瓷生產。白瓷給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帶來劃時代的變化,進一步開闢了美化瓷器進行各種彩繪裝飾的良好條件,把瓷器工藝成就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唐宋特點

邢窯燒造白瓷外,還制青、黑、黃釉瓷等產品。而白瓷亦分粗細兩種,邢窯白瓷胎質堅實,胎質細潔純白,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間有一層化妝土,作為護胎釉。尤為難得的是其細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陸羽《茶經》中所贊“邢瓷類銀”,“邢瓷類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邢窯產品器型規整,製作精緻,有碗、盤、缽、托子、杯、硯、盒、瓶、壺、罐等,多為日常用品,均少帶紋飾,以突顯釉質之美,風格樸素淡雅。
中國唐代出現了瓷業“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而這個時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窯。歷史上對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新唐書》,提到了“邢州貢瓷”,說明初唐邢州已生產出質量較高的白瓷,邢窯因而得名。後來《國史補》又具體提到產地內丘(在歷史上,丘同邱)。
與唐代邢窯白瓷的素淨有別,宋白瓷還以刻花,印花的裝飾手法來梅花美化器物,所裝飾的紋樣在、暖白色的較薄的釉層掩映下相得益彰,其精緻的水平可謂獨步一時、冠絕當世。白瓷所這一特有的藝術風貌是唐代邢窯白瓷所不及的。宋代定窯白瓷的裝飾和耀州窯青瓷器物,都承了越州的工藝傳統。 北宋後期定窯白瓷的印花達到高峰,它用刻有花紋的陶模,在瓷坯末乾說印出花紋,一般多為模塵陽文。裝飾內容有蓮花、牡丹、萱草、水波游魚、龍鳳等。印花作品圖案的組織嚴密、花紋規整。由於模印,致使花紋突出,具有一定的厚度。文飾在暖白色釉面上產生微妙的深淺變化。這種裝飾多以規則的均齊圖案施與盤、碗之中。像上海博物館收藏?quot;宋定窯印花雲龍紋盤",主紋為龍紋,四周輔以雲紋,統一和諧,主次分明。從此盤也可以看出定窯印花的線條更是精秀工整,紋飾繁縟細膩,結構嚴密緊湊,所印花紋一絲不苟,給人以精邐、幽雅的美感。定窯印花能達到如此清晰工整的程度,也反映了其高超的模印和脫模的技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宋人的審美意識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制瓷藝術的領域了,宋代對陶瓷造型的審美追求不再是唐代器物所給人的雍容博大、豐滿圓渾的印象,和同時代的藝術風格一致,宋瓷的造型挺拔、俏麗,而且逐漸趨向於一種特有的美的程式。在樣式繁多的宋瓷造型中,形象端莊舒展、體態修長豐實的梅瓶,便最嫩個體現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時人稱為"頸瓶"。陶人之為器有酒頸焉,晉安人以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上海博物館收藏兩件宋磁州窯燒制的梅瓶,上面分別畫有"清潔美酒""醉鄉酒海"的文字轉裝飾,表明其用途確如文獻所說的是一種聹酒器皿。梅瓶在宋時不少窯場廣為燒制。 定窯白釉器物在北宋時以獨特的風貌名揚四海,定窯白瓷的精美致使各地競相爭放仿,影響所及除邢窯和山西的平定、陽城、介休等北方一些窯場,還遠涉四川的彭城窯,而邁代、西夏的白瓷和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也在其裝飾手法的影響下,其刻、印花的技巧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曲陽為代表的定窯白瓷,體現了有宋一代白釉制瓷藝術的時代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