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窯

曲陽窯

曲陽窯地處河北曲陽縣澗磁村,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曲陽窯地處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唐宋屬龍泉鎮),《舊唐書·河北道·定州上》

卞向和認為:曲陽窯其實就是定州窯,因為產地在定州曲陽,故有了定瓷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陽定窯
  • 出土地點:曲陽定窯遺址北鎮古墓
  • 館藏地點:上海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代
簡介,器型,歷史,

簡介

曲陽窯地處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唐宋屬龍泉鎮),《舊唐書·河北道·定州上》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澗磁村位於曲陽縣城北30公里,村東1公里為北鎮,南1公里為南鎮,古稱龍泉鎮。窯址主要於澗磁村東與村北兩地,東西距離為1400米,南北為1000米,總面積約1 1 7萬平方米。
燒造歷史:唐初開始燒造,中晚唐模仿刑窯燒白瓷,如玉璧底碗,五代時期花口形碗、杯、缽等大增,釉色澤純白或略青。器物底部刻畫“官”、“新官”。
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定窯,因是在定州的曲陽燒制,當地人為了區別現在的定州市縣級市與曲陽縣平級,才出現了“曲陽窯”的新說法。

器型

曲陽窯白瓷器皿,有托盤、注壺、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發現:河北、西安、長沙、北京、赤峰、埃及、朝鮮
技術:出現覆燒技術,“芒口”。設定官員監造、收稅。約在晚唐,變為官窯。可見《曲陽縣誌》。

歷史

清光緒《曲陽縣誌》載錄的立於後周顯德四年(957年)的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紀碑,立碑人中有“使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殿中使御史充龍泉鎮使鈐轄瓷窯商稅務使馮翱”的署名,由此可知,五代後期因這裡商品瓷產量已經很大,已派瓷窯稅務使馮翱在此收取瓷器稅。
五代時定窯瓷器釉色與晚唐相同,純白或白中閃青者居多。器類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和各種玩具等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即如食器的碗有近1 0種之多。碗、盤的胎質較之唐代輕薄,有的盤、碗口沿稍外撇,常作五花瓣口,外壁亦是瓜棱形,圈足窄,製作精緻。如五代窯址中採集到的器沿作四出花瓣的盤,器形就與江蘇新海連市海州五代墓出土的花瓣口瓷盤相同。燈敞口、折沿、高圈足、腹部及圈足均飾有弦紋。碟沿作葵花形,圈足,內底稍隆起,釉色白中泛青,有光澤,外壁釉厚處如堆脂,色淡青,近底處露胎。這類白瓷碟在湖南長沙五代墓亦有出土。
五代定窯瓷器上,已開始出現劃花裝飾,但較簡單,但線條還非常洗鍊。
定窯發掘中,發現了五代時期的一座瓷窯和一些窯具。窯的結構分煙囪、窯床和火坑三部分,坑內沒有爐篦的痕跡,坑底還存有少量炭屑堆積,窯的附近也沒有發現煤渣,可見所用的燃料是木柴。柴是燒還原焰最理想的燃料,因為木柴的火力軟而火焰長,易於燃盡,投柴多時又往往不易充分燃燒,因而窯室中所含co較多。因此五代時期定窯瓷器的釉色純白或白中泛青,與這種窯爐以及這時期燒窯技術有直接關係。唐、五代定窯白瓷進行分光反射率與透光度計檢測結果也證明:“唐後期及五代的定窯白瓷是用還原焰燒成,北宋和金代的白瓷則是用氧化焰燒成,故白瓷的呈色有明顯的差別。”
唐、五代時期的定窯,燒制一種“官”和“新官”字款的白瓷。可能是適應官方特殊需要燒制的。加工精緻,造型新穎,釉色的純白和白中閃青。這類白瓷在湖南長沙、浙江臨安等地的晚唐五代墓中均有出土,在河北、遼寧等地的北宋早期以及早期遼代葚中也出土過不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