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景洲和他的登封窯
李景洲使失傳達千年之久的登封窯歷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劃花得以恢復,填補了鄭州及河南的一項陶瓷文化空白。“白地黑花”是登封窯在宋、金、元時期的主要裝飾形式之一,這種裝飾黑白對比鮮明、反差大、視覺衝擊力強烈,但由於和背景之間缺少色階和過渡而略顯生硬。李景洲創新的“水墨瓷”,在傳統裝飾“白地黑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將意境豐厚的中國傳統水墨畫“搬”上了的瓷身。
“水墨瓷是在選用特定礦物原料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水墨的表現技法,採用特定的傳統燒造工藝而完成的。”,這種創新更能表現出傳統水墨畫的詩情畫意,畫面更含蓄、更有意味,比傳統“白地黑花”陶瓷裝飾更富有詩意。並在傳統“白地黑花”瓷的基礎上,把傳統水墨畫的技法移植到陶瓷裝飾上,創新出了登封窯新品種——登封窯“水墨瓷”。李景洲創新的“釉下水墨瓷”,在傳統裝飾“白地黑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它是在選用特定礦物原料的基礎上,結合傳統水墨的表現技法(墨分五彩),採用特定的傳統燒造工藝而完成的。這種創新的特點是綜合利用登封窯傳統的裝飾元素以及獨特的陶瓷材料、製作工藝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語言充分結合,表現出傳統水墨畫的詩情畫意,使畫面更含蓄、更有味道。簡而言之,也就是把陶瓷的製作燒造工藝與繪畫技法高度統一,從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新的陶瓷裝飾藝術形式,使傳統“白地黑花”陶瓷裝飾更完美、更富有詩意。從收藏到研究,再從研究到仿製,李景洲走過的路儘管艱辛,但不無成就感。“收藏要繼續,珍珠地瓷器的恢復和傳承還要進行。”李景洲說,他不僅要讓民眾了解珍珠地瓷器,還要將傳統製做工序展給世界,他正為此努力。登封的陶瓷歷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仰韶文化時期遺蹟中所發現的白陶被專家稱為瓷之源頭,隋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宋金元時期的“神前窯”被譽為“中原民間第一窯”,特別是唐宋時期的曲河窯(即登封窯)尤為著名,現存故宮博物院的珍珠地刻劃花雙虎瓶、日本出光美術館的白地刻劃花執壺均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簡介
登封窯”始燒於隋、唐,衰落於金、元,北宋達到其全盛時期。登封窯歷史悠久,工藝精道,品類豐富,裝飾獨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貢窯之一,是中原地區民窯系最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也是北宋時期陶瓷裝飾的集大成者。
登封窯不僅包括唐、宋時期的曲河窯;隋、唐、宋、金、元時期的“神前窯”;宋、金元時期的白坪程窯,還包括大冶、徐莊、君召等地的古瓷窯。曲河窯位於告成鎮曲河村,始燒於晚唐,終燒於金元時期,該遺址品類豐富:主要有黑白釉、青釉、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白釉刻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宋三彩、宋加彩、小型瓷塑等。曲河窯裝飾技藝齊全,有細線劃花、珍珠地劃花、刻花、繪花、鑲嵌、鏤雕、貼塑等,可謂應有盡有;裝飾題材豐富,有花鳥、人物、動物、蟲魚等五大類、五十多個品種,尤以宋代珍珠地劃花、白釉刻劃花最為著名,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珍珠地刻劃花“雙虎紋橄欖瓶”、日本出光美術館的白地刻劃花執壺精美絕倫,可謂該窯系的經典之作。
前莊窯(神前窯)位於登封東南部的潁河、馬峪河交匯處。該遺址規模最大,核心區面積達二十餘平方公里,被專家譽為“中原民間第一窯”;歷史跨度最長,始燒於隋、唐宋達到其全盛時期,金、元時期漸趨衰落,歷經八百年之久;品類最全,主要有隋代青瓷,唐代黃釉褐彩、黑釉、白釉、花釉,宋代白釉細線劃花、白釉剔、刻、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鑲嵌、瓷塑、元鈞等。尤其是唐代花釉,宋代白釉剔刻劃花綜合裝飾是該遺址的代表之作。
白坪北宋早期青瓷遺址,位於登、汝、禹三縣交界的大雄山北側,涉及登封的徐莊鄉,白坪、告成、東金店、大金店等五個鄉鎮,面積達二十多平方公里。該遺址始燒於北宋早期,終燒於金、元時期,除個別窯口兼燒黑白瓷外,多以專業燒造青瓷為主。由於地處鈞、汝之間,白坪的青瓷風格獨特,既有鈞瓷特徵,又有汝瓷神韻,被專家譽為“兼鈞汝之美”。尤其是北宋早期的產品:全包釉、支釘燒、胎質細膩、釉色純正、造型規整,可與官窯媲美。
登封窯燒
瓷品種較多,以自
釉為主,有
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畫黑花等,還燒瓷塑玩具、
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劃花品種,受密縣窯(今新密市)影響,產量在同類
瓷器中居首位,遺物有
瓶、
枕、
罐、
洗、
碗等,以瓶、枕較多,瓶高達40厘米左右。遺址附近的殘廟內有清嘉慶碑記一座,碑文載:"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均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描繪了
宋時的繁盛情況。
文物特徵
在今河南登封市,故名.始燒於唐代,
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於元代,以燒
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徵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後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後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考古發現
1962年發現,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窯址附近府內一座清嘉慶二十一年碑記載:“地名曲河,面水勢也,其中風景物色,宋以前渺無可稽。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場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金元兩代亦歸淹沒……”。
據宋王存《元豐九域志》記載,曲河為宋時
登封三大鎮之一,其南為潁河,交通便利,窯場當時就設在曲河東、江西、北三面。燒瓷品種豐富,以白釉為主,有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此外還行黑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珍珠地劃花最具代表性,此裝飾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裝飾的瓷器中居首位。遺物有瓶、罐、洗、碗、枕等,其中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口底大小相近,瓶身細長,腹部稍廣,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約40厘米左右,窯址中採集的多屬這種瓶式。瓶下部胎體厚重,劃蓮瓣紋。剔花柳斗紋杯也很有特色,一種為白釉,剔刻出柳斗紋後上化妝土及釉,另一種先上白色化妝土,然後剔刻出柳斗紋,再罩一層透明釉,白赭相間。白釉剔花亦很精緻,以往定為磁州窯系的白釉剔花壺中,就有該窯的產品。白釉綠彩是此窯燒造較多的一個品種,有壺、瓶、碗、瓜棱罐、花口缽等,白釉潤而亮,飾以綠彩,淡雅純淨虎紋經瓶,系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宋代瓷器。
這件瓷器在造型上與登封“
高陽酒徒”經瓶相似,唯其腹部略肥碩,素底圈足。器身高31.9厘米 口徑7.1厘米,用化妝土敷地,剔刻花紋,並以褐色彩細密地作出圓點紋,在圓點紋上覆以釉質,俗稱“珍珠地”。這種紋飾與上述登封窯經瓶一樣,是屬於登封窯紋飾製作的一大特點,頗具時代風格。在腹部正中加飾雙虎搏鬥的主題紋飾,老虎作後肢著地、前肢直立、咧齒顧首狀,生動有力,兇猛異常。
經瓶
概述
在出土的文物中,常可見到身形修長的酒瓶,如安徽六安縣九墩墓出土的長身瓷瓶上有“內酒”二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的元代黑釉長瓶上有“葡萄酒瓶”四字,在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中,有人手持長瓶,旁書“晝上崔大郎酒”。北京大學宿白教授引據有關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考證此即為“經瓶”。
酒器
“經瓶”一詞,始於宋代。宋人趙令疇《侯鯖錄》卷三說:“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
焉。”袁文《瓮牖閒評》卷六說:“今人盛酒大瓶謂之京瓶。”京瓶即經瓶。可見,“經瓶”一詞在宋代很是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