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壺(物品概念)

執壺(物品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

執壺介紹,執壺歷史,各種執壺,最新發現,

執壺介紹

又稱“注子”、“注壺”,隋代出現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壺體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雞首壺、鳳首壺等。這時期執壺式樣繁多,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於壺口,平底變為圈足並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後,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繁昌窯磁灶窯等均大量燒造。元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器為多,龍泉窯也生產部分青釉製品。

執壺歷史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明代青花執壺,採用了金銀器執壺造型的優點,安定、秀美而靈活。因為瓷的質料和青花繪畫的關係,青花執壺顯得高妙雋雅,正如明代同形狀的雕漆器‘仙盞瓶’一樣,能夠喚起一種夢幻感覺。
執壺執壺
壺身主體採取了瓶的形狀。如果把蓋子、柄(把手)、流(壺嘴)都省略去,它便是一隻美麗的花瓶。這隻花瓶口小、頸長、肩削、腹重、足底短小而踡縮,圈足宛然一隻玉壺春式的花瓶,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穩。其他附屬檔案則是為了使這個美麗的瓶狀器物具有壺的作用而加上去的。
壺嘴的設計對於線的運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使一條向上斜挑起來的弧線,從壺身的一端向空間延伸開去,略呈拋物線形狀。壺嘴的頂端和壺身保持較大的距離,構成大約30°的銳角。同時頂端微細,增加了自然飄灑的感覺,避免了突兀鈍重的缺點。壺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條彩結一樣,滑膩而婉轉地附在壺身上。有的執壺還在把手的兩端塑造成如意形圖案,表示它不是和壺身生硬接上去的,而是從套用出發,又顧及到審美要求的一種配合。同時還對稱地調整了壺嘴和壺身的關係,使它左右均衡,不偏不倚,重心適宜。
執壺附屬檔案的次要部分是壺蓋以連在壺嘴和壺頸之間的雲形托子,還有壺身下面的底足……底足把壺身托住,使它的主要部分更加明顯,起著連線作用的一塊雲形托子,安排靈巧而適當。它和把手對稱起來,補充了壺嘴上部和壺身之間的空隙,使向上斜挑出去的壺嘴穩定下來,改變了壺嘴孤單細弱的情況,同時還增加了裝飾的美。而且因為壺嘴細長,有了這個飾件還可以在燒造時防止壺嘴變形。而這種立體圖案,這種空間藝術是完全服從使用的需要,不是單純為了追求裝飾的美才這樣做的。
商代青銅執壺商代青銅執壺
青銅執壺局部青銅執壺局部
現代,執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茶用具。它的樣式繁多,常見的有“秋梨”“扁柿”“一把抓”“馬蹄”“銅鐘”“圓西瓜”等。一把好壺必須具備“三平”,要求把手、壺口、流口高度在一個平面上,再配上精美的瓷畫,更是錦上添花。每當你沏上一壺新茶倒入杯中,那一縷縷熱氣透著清香,沁人心
脾,一種閒適、雅致、寧靜之感油然而生。品茗賞壺,真乃快事。
執壺執壺

各種執壺

遼白釉盤口瓜棱執壺
這件執壺,出土於河北宣化遼代張恭誘墓。張氏葬於遼天慶七年(公元1117年)。執壺的通高為21.6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7.8厘米,系盤形花口,頸細長,腹圓有瓜棱,嘴位於肩部,頸、肩之間有曲柄,可惜已殘缺。這件執壺,與在同一墓中出土的點茶圖中燒水的壺相似,表明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對品茶的執著。從張恭誘墓中同時出土的壁畫點茶圖,可以看出,執壺是遼代用點茶法飲茶的主要器具。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壁畫右側繪的是一個紅色長方形桌,桌上放置茶具有6個茶盞,3個茶托,還有盤、盒等。桌的左前方著地放著一隻三足鐵爐,爐中炭火熊熊。炭火之上,置一白色長頸瓜棱執壺。其旁有一茶僮,手執團扇,躬身用力扇風,以加大火力,儘快將執壺中的水燒熱。桌後站著兩個人,從穿著打扮看,右邊的似為主人,手握一隻白色大盤,盤中有兩隻白色茶盞,似是等持執壺中水燒開,以便注湯入盞;左邊的一人雙手拱胸,側耳恭聽主人的吩咐,這是一幅為品茶作準備的點茶壁畫。壁畫點茶圖中的執壺與同一墓中出土的白釉瓜棱執壺相比,兩者均為白色,盤形花口,細長頸,長嘴稍彎,曲柄置於肩、頸、腹有瓜棱;這是我國遼代北方契丹民族所特有的點茶壺。出土壁畫圖中的執壺,腹呈橢圓,口上有蓋;而這件執壺,腹為圓形,口上無蓋,這正反映了遼代契丹族執壺造型的多樣性。
執壺執壺
黃釉葫蘆式執壺
高24.8cm,口徑2.8cm,足徑6.7cm。壺為葫蘆形,上小下大,上為唇口,口下如蛋形,中部束腰,下腹圓而碩大,底為圈足。肩部飾弦紋兩道,一側為曲狀流,另側為環形長柄,柄上印陽紋卷枝紋,柄下飾一乳釘。通體施黃釉,近足部露胎,足邊有5個支燒痕,釉下施白色化妝土。
執壺執壺
青花執壺
青花執壺的造型在變化中保持了均衡,運用各種不同的外部輪廓線構成整齊流利的規律感。它的外部輪廓包括了長、短、粗、細幾種不同的線條,但是這些不同的線條組織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卻因為配合適宜而引起了舒適、暢快、穩定的感覺。青花執壺許多部分是相互對稱的,然而卻是形態各不相同和富於變化的。壺身和附屬檔案、壺嘴和把手……它的上下左右、主要、次要的每一個部分,彼此是互相關聯、互相對稱。在國外拍賣市場上,明清青花執壺受到了一些藏家的追捧。2003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明洪武青花纏枝菊花紋執壺以670萬港元成交。目前在國內收藏市場上,宋代及宋以前的單色釉執壺為多,除精品外,總體上成交價格並不高,而明清以來的青花執壺則較少露面,雖上拍數量不多,但成交價格要高於一般的單色釉執壺。業內人士認為,明代青花執壺融合了金銀器的造型美,又體現了青花瓷的優雅,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執壺執壺
元釉里紅人物執壺
釉里紅瓷器因當時技術有限,溫度火候難以控制,極易燒黑燒飛,圖案大多不清楚,故有“千窯一件”之說,此壺人物故事應為三國故事裡的“諸葛論道”,人物表情清晰,在元釉里紅瓷器中極其罕見,在香港以往拍賣的元明時期的此類執壺多為花卉植物,且每件都在千萬港幣以上,這件元釉里紅瓷執壺堪稱孤品,極其稀少。
唐代白釉執壺
1996年廣饒縣傅家遺址出土。高21.5、口徑10.7、足徑8.9厘米。喇叭形口,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八棱形短流,相對一側有一帶狀把手,把手中部深凹,兩側飾兩道對稱的凹弦紋,下部飾一乳釘,足根外撇,通體施白釉,泛青色、釉下除足部均施化妝土,腹內不施釉。造型豐滿端莊。
執壺執壺

最新發現

2015年4月6日,河北獻縣職教中心在建工地日前發現一座唐代古墓,出土了三彩執壺、白瓷碗、鐵熨斗、黑釉燈盞等器物,反映了唐代人的富足生活。
據滄州市文物局工作人員鄭志利介紹,古墓距離地表兩米多深,是一座南北方向的磚室墓,墓壁為單磚錯縫平鋪,墓磚為溝紋磚。墓室總長約6米,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圓形墓室組成。墓室為穹隆頂,已經塌陷,但墓室內的擺設受影響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