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評價
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
余三勝,並向
張二奎、
盧勝奎、
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
汪桂芬、
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譚派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
孫秀華、
陳德霖、
羅壽山四人被選入
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藝名譚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於
戒台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
梨園世家。
弟子流派
譚派的弟子很少,但私淑者極多,當時幾乎“無生(老生)不學譚”,傳人分新老兩派,老譚派代
相比“
四大名旦”的家傳至今大都不過三代的歷史,另一梨園世家——譚家卻成為京劇史上的一個傳奇。自1863年譚鑫培隨父親
譚志道在京城“廣和成”搭班演戲算起,這個世所罕見的藝術家族七代都從事同一戲種、同一行當,且一脈相承,整個家族算下來共40多人從事京劇事業,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京劇史”。
梅蘭芳之子、著名梅派表演藝術家
梅葆玖說道:“譚鑫培先生是與我曾祖父
梅巧玲同一時代、同光十三絕的人物。譚鑫培先生念我曾祖父的交情,100年前,65歲的譚鑫培就和19歲的
梅蘭芳唱《
桑園寄子》,直到譚鑫培最後的半年中還提攜梅蘭芳合作演出《
汾河灣》《
四郎探母》等,給
梅蘭芳以後的成名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譚鑫培就沒有
梅蘭芳。以後我父親又和
譚富英先生有多次重要合作。譚梅兩家的淵源正是中國
京劇史的縮影,譚在先、梅在後,這是歷史。 ”
被尊為京劇界鼻祖的譚鑫培是其中的最傑出代表,所創唱法世稱“譚派”,行內有“無腔不學譚”之說。
譚鑫培的兒子
譚小培不僅繼承了全部家學,更培養了他的兒子
譚富英。譚富英發展創新了“新譚派”,後被譽為“四大鬚生”之一。譚派第五代譚元壽少年進入富連成科班,有紮實全面的功底,他將譚氏門風的精華體現無遺,並因主演現代京劇《沙家浜》而馳名全國。
譚元壽之子
譚孝曾是北京京劇院譚派當家老生,他的兒子譚正岩是譚家第七代,剛30歲出頭,其扮相、唱腔頗有譚富英遺風。值得一提的是,譚門七代既保留著譚門藝術中一脈相承的譚派精華,又結合各自的特色發展創新,使譚派藝術始終葆有時代的活力。
“高祖創下譚派藝術不容易,我們頂著光環,責任感很強、社會壓力也很大。”如今,譚家上下已把眼光轉移到譚正岩身上,為他量體裁衣整理劇目。“日後,如果譚正岩生了兒子,我們也希望他能繼承祖上基業。”譚孝曾說。
家庭
譚鑫培有子女共12人,共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為善、瑞、祥、榮、賓、樂、祜、祿。譚鑫培八個兒子中,前五位均從藝梨園。
長子譚嘉善,小名大鎖,習武老生,後專管理家事,妻李氏,有兩子一女。長子譚豫仁早夭;次子譚豫禮工武生,有兩女一子:長女適武生錢富川;次女早夭;子譚國梁管戲箱,妻馬學茹工旦行。嘉善之女適河北梆子演員李吉才,有子李世琦,富連成五科之學生,習老生;有女李玉英適富連成四科學生名淨裘盛戎。
次子譚嘉瑞,小名七兒,字海清,娶丑角沈莊之妹為妻,原習武丑後操琴,曾在內廷承差,常年為其父伴奏,人稱“譚二”,譚鑫培所灌唱盤大部為嘉瑞操琴。嘉瑞妻劉氏,有兩子四女。長女譚豫德習老生,未婚即逝;次子譚世英,譜名豫武,習淨;長女譚淑誠為武生吳彥衡之續室;次女譚淑瑜,適一劉姓大夫;三女譚鳳英適淨行演員吳潤衡;小女譚淑英適淨行演員郭元汾。譚世英妻張瑞英,有三子四女,長子譚韻揚、三子譚少英均習淨;次子譚韻龍習老生,小女譚明珠習旦角。 三子譚嘉祥,小名寶兒,習武旦兼青衣,嘉祥之子,長名譚春桐,習武生,在滬多年;次名譚盛英,亦習武生,富連成四科學生。
四子譚嘉榮,小名常明,習文武老生。
五子嘉賓,小名五兒,即譚小培,從許蔭棠習老生,有獨子譚富英,有女適楊盛春、葉盛長。譚富英,譜名豫升,小名升格,藝名譚富英,習老生,富連成科班三科之學生,有六子三女,長子譚壽頤(譚元壽),習文武老生;次子譚壽豐(譚韻壽),習醜;三子譚壽永(譚喜壽),習武生;四子譚壽昌,習場面;五子譚壽康;六子譚小英。長女譚鳳雲,次女譚鳳霞,三女譚鳳珠。
六子譚嘉樂,未從梨園、業丹青,娶妻屠氏,僅生兩女。將譚嘉祥次子譚豫智過繼為子,豫智娶妻繹氏,生有五子兩女。長女、次子均早夭;長子譚世秀,幼入富連成初習旦行後改武場面,為著名鼓師;三子譚世安、四子譚世強均習武場面,世安尤精大鑼,被譽為“鑼音鑑定師”,響器製造廠家及各劇團常登門求教。譚世秀妻室李秀玲,與丑角演員楊元才妻室李秀英,為親姐妹。世秀生有兩子四女,均不從業梨園。長子譚長友,學冶金專業,因家庭影響,酷愛京劇藝術,且頗有研究,亦擅司鼓,與其愛人李英商定,支持其愛女譚娜習旦行,使其早日成才。世秀長女譚婉華愛女譚曉令,習老旦,為李金泉關門弟子;三女譚秋萍愛女譚小羽,習老生。
七子譚嘉祜早夭。八子譚嘉祿業讀書,未從業梨園。
長女適夏月潤;二女適王幼宸;三女四女早夭。
藝術特色
藝術形象
譚鑫培一生創造了為數眾多的藝術形象。由於他善於體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氣質,因而演來無不形神畢肖。熟悉
譚派藝術的著名票友
陳彥衡說:“譚鑫培演
孔明有儒者氣,演
黃忠有老將風,《
胭脂褶》之
白槐居然公門老吏,《
五人義》之
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講求藝術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創造。當時的“老生三傑”中,
孫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勝;
汪桂芬善用“腦後音”,以雄健剛勁勝;譚鑫培不取孫、汪的實大聲寵、
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而用“
雲遮月”的嗓音,以聲調悠揚婉轉,長於抒情取勝,但有時不免略帶感傷。同一劇目如《
文昭關》、《
捉放曹》、《
魚腸劍》等,三人演來,各有特色。譚的唱腔不但集
程長庚、
余三勝、
張二奎、
王九齡、
盧勝奎、
馮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廣泛吸取了
青衣、
老旦、
花臉各行的唱法以及
崑曲、
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巧妙地融於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跡,又能統一於自己的獨特風格之中,自成一家。
演唱風格
他還善於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運用襯字、虛字潤腔,靈活地轉變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瓏活潑,變化多端,於平淡中見靈巧,並能細膩而鮮明地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如《
賣馬》中
秦瓊的抑鬱感傷,《
洪羊洞》中
楊廷昭的悽愴沉痛,《
戰太平》中
花雲的激昂慷慨,《
李陵碑》中
楊繼業的悲憤蒼涼等,無不曲盡其妙。他的
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暢,《
空城計》的“三報”、《
八大錘》的“說書”等,都是他的精心傑作。
身手敏捷
譚鑫培早年曾演
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所以無論演靠把戲、箭衣戲或褶子戲,都能做到身段靈活灑脫,乾淨洗鍊,在很多戲裡還表現了獨特的技巧,如《
四郎探母》的“吊毛”、《戰太平》的“虎跳”(一說“撥浪鼓”)、《八大錘》的“斷臂”、《李陵碑》的卸甲丟盔等,都有獨到的功力;全本《瓊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來卻遊刃有餘,顯示了他的腰腿功夫;《
當鐧賣馬》中的耍鐧、《
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獨到之處。
藝術革新
譚鑫培在藝術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劇,在劇詞和表演藝術上多有加工改革之處。又能揚其所長,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戲;演《定軍山》的
黃忠,不戴帥盔而戴扎巾,都是為了掩其所短而發揮其所長。
代表劇目
唱腔資料
電影
唱片
陳彥衡整理的《譚鑫培唱腔集》3冊,收《
空城計》等10個劇目。
歷史貢獻
譚鑫培為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深遠,在京劇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於他,世稱“譚派”。 譚鑫培以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繼承和發展了民族傳統的戲曲藝術,從他開始,老生藝術進一步規範 化、體系化了,基本穩定了京劇的格局;他在60餘年的演劇生活中,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鄉鎮村野,占領過當 時中國各種樣式的舞台,贏得了各種層次的觀眾。他創造的譚派藝術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國戲曲的傳統風範。他出色地 傳承了前輩
程長庚、
余三勝等
徽派、漢派的精華,文武兼擅,昆亂不擋,唱念做打全方位的發展,並且開“韻味派”之先河,使京劇逐漸趨入精美的境界。他創始的譚派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枝葉最為繁茂的一 個
藝術流派,在京劇歷史上,始終被認定為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後來的
余叔岩、
馬連良、
言菊朋、
楊寶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從譚派衍化出來的。
主要劇目
《文昭關》(程長庚)
《
群英會》(楊月樓,盧勝奎,徐小香,錢寶峰,孫二官)
《活捉三郎》(楊明玉,朱蓮芬)
《一門忠烈》(譚金福)
《定軍山》(譚金福)
《捉放曹》(盧勝奎,何桂山,劉桂慶)
《狀元譜》(小叫天,孫二官,
陸杏林)
《大小騙》(楊明玉,宋趕升)
《北詐》(何桂山)
《桑園寄子》(盧勝奎,陳德霖)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人物生平
1879年,光緒五年(己卯):譚鑫培首次赴滬。
譚鑫培與
孫彩珠同赴滬。譚鑫培年三十五,隸金桂茶園,藝名譚金福,專演武生戲。時秦腔方盛於上海,有陳彩林者實執牛耳。彩
林本隸京中
勝春班,班為某內監所蓄,彩林恃寵勢,不赴其侍御之召,侍御銜之,遂飛章彈劾宦官不得私蓄
梨園,班遂報散。彩林至上海,歷金桂,傾倒一時。譚不得志,明春回京,始蓄志研究皮簧劇,譚本充
三慶班武行頭,父唱老旦兼老生,其音左嗓,故稱之譚叫天,非美名也。譚早年坐科於金奎班,文武昆亂,皆所兼習,出科後拜
程長庚為師,但程為安徽人,而譚籍湖北黃陂,鄉音不改。及後成名,宗譚者反以湖廣音咬字為正宗,而並誤皮簧為黃陂者,可謂數典忘祖矣。(摘自《春申舊聞》:《譚鑫培五次蒞滬》)
1879年9月4日,光緒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慶班應
史家胡同仁和
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
農曆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並外串四喜班。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譚鑫培二次赴滬。
譚鑫培二赴滬演唱,藝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慶茶園,後改丹桂。老生
武生兩門抱,時孫菊仙在滬,出演天仙。
譚鑫培、陳德霖、孫秀華、羅壽山四人,同時以民籍學生的身份入選昇平署當差。
1908年6月29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緒三十四年六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二十六刻十。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教子》(二刻五)(譚鑫培,王瑤卿)
《青石山》(三刻)(李順亭)
《萬壽無疆》(二刻)
1908年9月5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四十刻十分。
演出劇目
《福祿壽》(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八大錘》(五刻)(侯俊山,錢金福)
《探親》(一刻五)(王瑤卿,張二鎖)
《昭關》(二刻)(王鳳卿)
《查關》(二刻)(楊德福,朱素雲)
《竹簾寨》(七刻)(譚鑫培)
《萬壽無疆》(二刻)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夏:譚鑫培首次在營業戲中貼演《珠簾寨》。
是年夏,譚鑫培於慶升園貼《珠簾寨》,此為
譚氏入宮後首次在營業戲中貼演此劇。
言菊朋聞訊急請假往觀,倉促不及更換制服,恰遇學校監督亦在座中,遂得記大過一次。而菊朋渾不為意,只以得觀《珠簾寨》為樂。
1909年3月3日,宣統元年(己酉)二月十二日:德宗與孝欽後雙國孝除。
德宗與孝欽後雙國孝除,各戲園恢復營業戲。譚鑫培因家人弟子促請,勉力登台。言菊朋因之每演必至。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譚鑫培三次赴滬。
譚鑫培三次赴滬,演
于丹桂園。專貼老生戲,未久即遄返。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
時慧寶搭春慶班及雙慶班。
1910年至1917年,時慧寶搭入譚鑫培的春慶班及俞振亭所組的雙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
馬鞍山》、《魚腸劍》、《
烏龍院》、《捉放曹》、《
硃砂痣》等。
1910年4月12日,宣統二年(庚戌)三月初三日:1910年4月12日丹桂園演出,當日丹桂園由春慶班演出日場戲。
大軸:《飛叉陣》(余筱琴)
1912年,農曆壬子年:譚鑫培四次赴滬。
譚鑫培四次赴滬,演於
新新舞台,始以“伶界大王,內廷供奉”頭銜與滬人相見,並正名為譚鑫培,而年已六十五矣。同行配角,有
金秀山、
孫怡雲、
德珺如、文榮壽、
慈瑞泉,陣容之盛,煊赫一時,金秀山、德珺如均以票友下海,與孫菊仙合唱《
二進宮》,向有“三羊開泰”之稱(內行稱票友羊毛)。滬人以耳為目,不知輕重,而楊四立方出演丹桂,紅極一時,
楊本武丑兼唱老生,演《空城計》讀“昭烈”為“罩笠”;讀“馬謖言過其實”為“馬謖年過七十”笑話不一而足,而滬人喜灑狗血,竟認楊四立為京朝南下,唯一老生;而視譚為瘟功。一日,楊貼《豬八戒盜魂鈴》,學唱各種生、旦、淨、末、醜兼四個台,滬人空巷往觀。譚本擅武功,不甘示弱,次日亦貼《豬八戒盜魂鈴》,滬人亦空巷而往。及唱,無學南北腔調,觀者已漸嘩矣。及登四個台,以年老失功,竟無法翻騰,而緣著桌腳子爬下。有小報界人劉束軒者,少年氣盛,在包廂中大呼倒好。時許少卿為新新舞台主,亦恃勢氣盛,自後摑束軒頸。而風波軒起矣。次日小報界無不攻擊譚鑫培,至於體無完膚,劉許亦相見公堂。譚大憤,不終約而北返,立誓不再至滬唱戲(按
余叔岩亦曾立誓不至滬唱戲)。
1912年,農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劇場。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
李吉瑞、孫菊仙、金秀山、
馮子和、江夢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薰陶。
1912年,農曆壬子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梅蘭芳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1914年6月7日,農曆甲寅年五月十四日:1914年6月7日慶升園演出,當日譚鑫培、黃潤甫、李順亭、
劉春喜在慶升園演《罵曹》。
1914年10月19日,農曆甲寅年九月初一日:1914年10月19日文明園演出,當日譚鑫培、何桂山、
李秀峰在文明園合作《罵曹》。
1915年,農曆乙卯年:譚鑫培五次赴滬。
九畝地
新舞台二次成立,虧損累累,其婿
夏月潤(新舞台老闆)、王又宸(新舞台台柱)親蒞北平,跪求老爺子幫忙。譚鑫培始允南下,為第五次赴滬,演十天,首日《空城計》,末日《珠簾寨》。票價樓上樓下一律五元,滬人始震動,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無空椅,立無隙地,而譚年已七十矣。時楊四立亦隸新舞台,唱倒第二,譚上演必誤時,楊輒拉長馬後,以延時間。台下不知,以為
楊好賣弄,則鬨堂報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門》,台下竟享以茶壺蓋、銅板、桔子皮,楊至頭破流血,然亦無法不唱也。
譚前後來滬凡五次,
京戲近百年瑣記稱為六次南下者誤,因譚初次北返以後,未幾即入內廷供奉,清制供奉賞四品
白石頂戴,例不得出外演戲。庚子之亂,清後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戲以為餬口者;未幾迴鑾,孫菊仙已逃滬,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則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當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7年4月14日,農曆丁巳年閏二月廿五日:譚鑫培最後一次演出。
北京官府為了歡迎廣西督軍陸榮庭,在
金魚胡同那家花園,設盛宴唱堂會,其時70歲高齡的譚鑫培衰弱多病,只好婉言辭卻,不料,因此觸犯了當局,便傳出話來,如果不去,不但不釋放他的孫子譚霜(曾因犯案在押),還要拉他去一起關押。並且,派了4名巡警上門,名為迎接,實則押送,譚便不得不勉強扶病而去,到場一看,戲碼貼的是《
洪羊洞》,又吃了一驚,因為,戲中他演的
楊六郎是以死殉職的,而且他的師父
程長庚生前最後唱的也是這一齣戲,觸景生情,便有大難臨頭的預感。這一次演出實在不能唱全本,經再三請求,從“探病”一場唱起,他拚老命全力以赴,唱做一絲不苟,至終場,還是渾身抖擻,精彩紛呈,但是一到後台,就伏在桌子上,暈倒了。據同台配演
八賢王的
賈洪林說:“我與老闆一起演唱多年,從來未有見過像他這一次的神情異常,特別是雙目炯炯發光,咄咄逼人,嚇得我不敢正眼看他。”譚回家後,又氣又累,病勢日重,不久去世。
電視劇
劇名:譚鑫培
題材:近代傳奇
集數:30集
許可證號:(京)字第822號
製作公司:北京紅色世紀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少年譚鑫培受父影響痴迷京劇,隨父北上尋訪名師。在天津首次亮相後,進入金奎班學習,幾年後初露頭角,並與童年玩伴侯玉兒訂婚。侯家因譚鑫培倒嗓而要悔婚,譚鑫培赴津與侯家理論,博玉兒芳心,二人赴京闖蕩。在楊月樓引薦下,他進入三慶班。後拜余三勝,程長庚等人為師,博採眾長。楊月樓冤案後,譚鑫培改演武老生,並培養楊小樓,譚小培,余叔岩等新人,創立譚派藝術,成為伶界大王。八國聯軍進京後,譚鑫培聯合伶界進行反抗,並鼓勵楊小樓將京劇發揚光大。譚鑫培演出的電影《定軍山》震撼世人,譚鑫培與楊小樓合作演出大獲成功,並與梁啓超等人在湖廣會館結下深厚友誼。家鄉湖北受災後,譚鑫培捐出家產賑災,之後被總督府威脅演出時,譚鑫培悲憤交加,在舞台上用演出結束了自己輝煌而慘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