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景
《同光十三絕》是晚清畫師沈容圃繪製於清光緒年間的,該畫中所展現的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徽調、崑腔的徽班進京後揚名的13位著名京劇演員。十三絕是
徽班進京後由演唱徽調、崑腔衍變為京劇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藝非凡的表演藝術家。
當時一畫家叫沈容圃,他參照了清朝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把這十三位前輩畫在一幅畫面上,掛在北京前門廊房頭條東口聽誠一齋店鋪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傳很廣,成為重要的戲曲史料。
清光緒年間,畫師沈容圃以彩色繪製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名
崑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劇裝畫像,傳世以後,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繪老生4人:
程長庚飾《
群英會》之魯肅,盧勝奎飾《戰北原》之諸葛亮,張勝奎飾《
一捧雪》之莫成,
楊月樓飾《
四郎探母》之楊延輝。武生1人:譚鑫培飾《惡虎村》之黃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飾《
群英會》之周瑜。
旦角4人:
梅巧玲飾《雁門關》之蕭太后,時小福飾《桑園會》之羅敷,余紫雲飾《彩樓配》之
王寶釧,朱蓮芬飾《
玉簪記》之陳妙常。
老旦1人:郝蘭田飾《行路訓子》之康氏。
丑角2人:劉趕三飾《探親家》之鄉下媽媽,楊鳴玉飾《思志誠》之閔天亮。
這幅畫的面世,正值京劇盛世的歷史時期,這對了解當時演員的扮相、服飾及前輩藝術家的風采,是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現將“同光十三絕”所繪之演員和他們扮演的角色,按生、旦、醜行當分別介紹。
人物簡介
程長庚
(1811~1880),譜名程聞檄,字玉珊,號榮椿,乳名長庚。祖籍安徽省
潛山縣河鎮鄉程家井,為程氏51代裔孫。清嘉慶十六年農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
道光年間入京,曾先後居住宣
南石頭胡同和百順胡同,享名後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緒年間曾掌
三慶班,同仁尊稱其“大老闆”。工
文武老生,腹笥淵博,能戲300餘出,擅演《
群英會》《
鎮潭州》《
八大錘》《
戰長沙》《
華容道》《
戰太平》《
取成都》《
龍虎鬥》《
舉鼎觀畫》《
文昭關》《
捉放曹》等,亦能反串
花臉《白良關》
尉遲恭等。他與春台班
余三勝、四喜班
張二奎,為京劇第一代演員的三位老生傑出人才,雖比余、張享名較晚,但其威望極高,名列
三鼎甲之首。清光緒五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亥時歿,葬於彰儀門(今
廣安門)外石道路旁北側。妻室莊氏無後嗣,收養兩侄,一名章圃為養子,一名章瑚為從子。僅章圃入梨園,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僅長子章遵孔從藝,幼入李鐵拐斜街的小榮椿社,排名春德、與
楊小樓(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
程繼先,為
俞振飛、
葉盛蘭之師。
盧勝奎
盧勝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說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愛戲曲,常與劇界人士交往,因考試不中遂入
梨園,初演即為
程長庚賞識,約其入三慶班。入劇界後隱去真名,時張二奎正值紅極之時,便取“勝奎”為藝名。所演老生戲講究劇情戲理,尤擅
孔明戲,有“活孔明”之譽。由於文化高,不僅熟讀史書,鑽研文學,且通透戲場,極善編劇,三慶班所演36本
連台本戲《
三國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貴征東事之《
龍門陣》及《
法門寺》(又名《郿塢縣》或《硃砂井》)等,據傳亦為
盧氏所編。一生所編劇本,大都流傳至今。因劇本為一台戲之根本,故人稱其“盧台子”。可謂最早的京劇劇作家,為
程長庚得力輔弼,
盧乃丑角巨匠
蕭長華之義父。
張勝奎
張勝奎(生卒年月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曾於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勝之法,嗓音雖不沖,但唱腔流利曲折。精於說白、做工。其念頗帶情感,做派神態逼真,擅演忠臣義士一類“
衰派老生”角色。如《
徐策跑城》之
徐策、《
四進士》之
宋士傑、《清風亭》之
張元秀。亦能演丑角戲,所演《
渭水河》之
武吉,為人所稱道。
楊月樓
楊月樓(1844~1890),譜名久先,從藝後改名久昌,字月樓。其父
楊二喜,為清道光年間徽班
武旦演員。相傳
鹹豐年間,二喜攜子由家鄉
懷寧進京,於
天橋賣藝,為“忠恕堂”張二奎賞識,遂聘二喜為教師,收久昌為弟子,排名玉樓,與俞玉笙(即
俞菊笙,為
俞振庭之父)為師兄弟。月樓體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儀表堂堂,有“天官”之譽。文以《
打金枝》《
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戲見長。武戲《
長坂坡》《
惡虎村》《
賈家樓》等為傑作。
因演《
安天會》《
水簾洞》《
泗州城》的猴王
孫悟空,故有“楊猴子”綽號。楊、俞為張二奎左膀右臂,一時有“忠恕堂文武雙璧”之稱。鹹豐末年滿師後,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華堂”課徒授藝。同治末年赴滬演出,轟動上海灘。張二奎過逝後,他被
程長庚約入三慶班,
光緒四年(1878)底,由程長庚呈請,
楊月樓被保選為四品頂戴的
精忠廟(梨園公會前身)廟首。程故後月樓接任掌三慶班達10年之久。光緒十四年十一月經
張淇林保薦,與
王楞仙同被選入
昇平署進宮承差。光緒十六年六月初一故於宣南右順胡同寓所,年僅47歲。在其彌留之際、託孤於盟弟
譚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
楊小樓)成才,並囑三元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按氏家譜排名嘉訓,後成為一代國劇宗師。
譚鑫培
譚鑫培(1847~1917),譜名金福,字鑫培,號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縣
大東門外田家灣。其父
譚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為其獨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歲隨父遷居京城,11歲入小
金奎班習武丑,後改
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歲搭三慶班,以演《
神州擂》《
三岔口》《
白水灘》及“
八大拿”等武生戲為主。曾傍
程長庚演《
青石山》馬童,得“大老闆”賞識,委以武行頭。在《同光十三絕》畫中,譚是唯一的武生演員。以老生享名劇壇則是光緒十年以後的事了。程長庚曾預言:“吾死後,鑫培必成大氣候。”
譚鑫培曾師事程長庚、余三勝,並向張二奎、
盧勝奎、
王九齡問藝,博採眾長化為己有,終成一家,與
汪桂芬、
孫菊仙被譽為“新三鼎甲”,並成為京劇史上第一個老生流派——
譚派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與
孫秀華、
陳德霖、
羅壽山四人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宮內藝名譚金培。1905年,
豐泰照相館於
琉璃廠的土地祠,為其拍攝了《
定軍山》片段,該片成為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無聲影片。百代唱片公司為其灌制了七張半寶石唱盤傳世,計《賣馬》《
托兆碰碑》《捉放曹》《
桑園寄子》《
烏盆記》《
四郎探母》各一張,《
洪羊洞》《戰太平》《
慶頂珠》各半張。其弟子有
王月芳、
賈洪林、
劉喜春、
李鑫甫、
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0日晚8時病逝於京城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號寓所,享年71歲。葬於
戒台寺栗園莊墓地,界樁上刻“英秀堂”。今譚門已是七代
梨園世家。
徐小香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別名炘,字心一,號蝶仙,寓所名“聞德堂”,位於宣南小安瀾營,後改“岫雲堂”,遂有“岫雲主人”之稱,小香為其藝名,有時亦寫為“小湘”。祖籍江蘇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於蘇州
吳縣,幼隨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愛小生藝術,私淑
曹眉仙。其父故後,投吟秀堂潘氏門下習藝,滿師後初搭四喜班,後入三慶班。能戲甚多,昆亂不擋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麗,故不演
窮生。擅演《拾畫·叫畫》《驚夢》《喬醋》《
奇雙會》《舉鼎觀畫》《
玉堂春》《
石秀探莊》《
八大錘》《
雅觀樓》《起布問探》《
轅門射戟》《
羅成叫關》《
監酒令》《
孝感天》《
借趙雲》《鎮潭州》《取南郡》等,與
程長庚、
盧勝奎、
楊月樓等合作演出連台本戲《三國志》,所飾
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譽。清光緒三年(1877)賣掉房產,南返蘇州頤養天年。據
曹心泉、
王瑤卿等撰《
徐小香專記》文載,徐氏故於民國初年(亦有說卒於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兒,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
徐如雲,工昆旦與花衫。小香弟子頗多,以
程繼仙最為神似。
時小福
時小福(1846~1900),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
阿慶。寓所名“綺春堂”,位於宣南豬毛胡同(今
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順胡同,祖籍江蘇吳縣,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歲隨父母來京,後入四喜班名旦
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昆旦兼皮黃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能戲極多,曾以《
三娘教子》享譽一時。與孫菊仙、
穆鳳山合演《
二進宮》一時無雙。亦能演小生戲《孝感天》《雁門關》《打金枝》等。常於春台、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
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與孫菊仙、李燕雲、
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昇平署進宮承差。曾以
旦角演員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中年後於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頗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
張雲仙、
張紫仙、
吳菱仙、吳藹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此“八仙”與其師時小福同樣嗜酒,且均海量,人稱“醉八仙”。每年重陽日,此八位弟子必來師府祝賀,人稱“八仙慶壽”。據傳小福演戲常以白酒飲場。庚子年已臥床不起,又遭
八國聯軍兵擾驚嚇,於農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年55歲。後葬於
永定門外。其女為陳德霖繼室;四子
時慧寶,為著名老生,亦是梨園界的書法家,位於櫻桃斜銜的“北京梨園公益會”之館額“梨園新館”及門楣上的“梨園永固”即為其所書,至今尚存。
梅巧玲
(後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門關》之蕭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號雪芬,別號蕉國居士,自號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稱景和堂主人,綽號胖巧玲。祖籍江蘇泰州
鳳凰墩鮑家壩。清道光二十二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貧困,8歲時過繼江姓,後被輾轉販賣,11歲入福盛班從班主
楊三喜學昆旦兼皮黃
青衣,又從夏白眼習藝,後與四喜班名旦
羅巧福習
花旦,藝成後即嶄露頭角,且極有人緣,遂為四喜班主要
旦角。擅演演《雁門關》《
四郎探母》《梅玉配》《閨房樂》《
盤絲洞》《得意緣》《玉玲瓏》《胭脂虎》《
浣花溪》《彩樓配》《二進宮》《
思凡》《
百花亭》《
小宴》《密誓》等,戲路極為寬廣。他為人正直,辦事公道,30多歲就掌四喜班。其弟子眾多,最有成就的當屬
余紫雲。光緒八年農曆十一月初七病故於宣南李鐵拐斜街45號(舊門牌)寓所,享年41歲。妻室為
陳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長子
梅雨田,為著名琴師,曾傍
譚鑫培多年;次子
梅竹芬,初學老生後改小生,最終歸旦行繼承父藝,惜23歲時患大頭瘟病故,其子
梅蘭芳年僅3歲。至
梅葆玖,為四代梨園世家。
余紫雲
(後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樓配》之王寶釧。
余
紫雲(1855~1910),原名金梁,字艷芬,號硯芳,乳名昭兒,寓所名"勝春堂",曾先後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李鐵拐斜街。祖籍湖北羅田,其父余三勝與
程長庚、張二奎被譽為
老生三鼎甲。紫雲生於清鹹豐五年農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隨父來京,入“景和堂”從
梅巧玲習花旦,並私淑
胡喜祿之青衣戲。其戲路極寬,尤精蹺工。同光年間搭四喜班,擅演《彩樓配》《
三擊掌》《
趕三關》《
梅龍鎮》《梅玉配》《
祭江》《玉堂春》《
蘆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橋》《二進宮》《
虹霓關》《
宇宙鋒》等。因善琵琶,演《
昭君出塞》,自彈自唱享譽一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因不應堂會,得罪某
巡城御史,並由此年始輟台罷演。遂改以鑑賞古董為生,造詣甚高,古董界頗為知名。青年
旦角演員常登門拜訪請益,其中以王瑤卿受益最多。
宣統二年(1910年)辭世,享年56歲。其子余叔岩,為
余派老生創始人。
朱蓮芬
(後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記·琴挑》之陳妙常。
朱蓮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
水芝,號福壽,寓所名“紫陽堂”,位於宣南櫻桃斜街。祖籍江蘇元和,清道光十六年農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為“景春堂”
朱福喜胞弟。幼學昆旦兼習皮黃,尤精
崑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一時。擅演《思凡》《琴挑》《尋夢》《寄扇》《相梁刺梁》《
金山寺》《三怕》《盤秋》《雙拜月》《雙沙河》《貪歡報》《虹霓關》《
小放牛》《挑簾裁衣》等。常與名醜楊鳴玉合作,與王楞仙之《奇雙會》,曾享譽劇壇。且擅長書畫。弟子有陳德霖等。
郝蘭田
(後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訓子》之康氏。
郝蘭田(1832~1872)祖籍安徽,為“通天教主”王瑤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戲演員,初習青衣,後工老生,以《
借東風》而聞名。清道光、鹹豐年間來京,因與
程長庚同鄉,遂入三慶班。初演《天水關》之孔明,頗受讚譽。於連台本戲《三國志》劇中,與
盧勝奎分飾孔明。因當時
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視,故缺少老旦演員,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長,並把老生唱法糅進
旦角唱腔,創出風格獨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當的地位。凡老旦應工之戲,無一不會,尤以《
釣金龜》《行路哭靈》《滑油山》《
目連救母》《
游六殿》《
徐母罵曹》《
遇皇后·
打龍袍》等最為拿手。與張二奎、
梅巧玲演《
四郎探母》飾
佘太君,為時小福配演《
探寒窯》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譽一時。其唱高亢有力,蒼老深沉。念白猶如老婦一般。與譚志道均為京劇老旦的奠基者。後學者
謝寶雲、
龔雲甫等,以龔氏最為出色。
劉趕三
(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親家》之鄉下媽媽。
劉趕三(1817~1894),原名
寶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連趕三處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人們常呼其為“趕三兒”,晚年則稱其為“老趕”或“趕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學老生,下海後入京搭
永勝奎班,後入三慶班,從郝蘭田學藝,常演《金水橋》《打金枝》《
三娘教子》《桑園會》《
武家坡》《天水關》等老生戲,藝宗張二奎。因當時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後各班爭相聘請,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雙奎、承慶、九和成、
勝春奎、永勝奎等諸班。擅演《
老黃請醫》《絨花記》《
連升店》《
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燈》《入侯府》《下河南》《貪歡報》《一兩漆》《雙搖會》《雙沙河》《紅門寺》《
鴻鸞禧》等諸多劇目。尤精婆子戲,如《送親演禮》《浣花溪》《變羊記》《
拾玉鐲》《鐵弓緣》《玉玲瓏》《金玉墜》《普球山》《思志誠》等。其《
探親家》名噪京師,每演此劇騎真驢上台,必叫滿堂。入內廷演此劇,被破例允其牽驢進宮。其嗓音清亮響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雋詼諧,所演人物無不幽默風趣。常於台上抓哏,嘲諷權貴,抨擊時弊。在劇界頗有威望,曾被選為精忠廟首。他與楊鳴玉、
黃三雄為第一代京劇丑角代表人物。光緒二十年農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歲。其弟子多為
旦角,如
王順福、張梅五、
張芷芳等,丑角僅
羅百歲(
羅壽山)一人。
楊鳴玉
(後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誠》之閔天亮。
楊鳴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儷笙,號鳴玉,乳名娃子,排行為三,人稱“楊三”。祖籍江蘇揚州甘泉縣,清嘉慶二十年農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習昆生,後改醜行。入京後曾搭和春、雙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專演昆醜,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戲均有絕妙。所演《盜甲》《問探》《訪鼠》《蘆林》《驚醜》《掃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
盪湖船》《思志誠》等,均堪稱傑作。尤與
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兒》被譽為雙絕;與
朱蓮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譽一時。
甲午戰爭後,清廷簽訂賣國條約,曾流傳“楊三(鳴玉)已死無蘇醜,李二(鴻章)先生是漢奸”之說,足見其影響之深。他為人耿直,不苟世俗,為後人所讚譽。
流傳情況
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後來這幅畫幾經周轉,後傳到梅蘭芳家,成為梅家家傳之寶。
梅蘭芳逝世後,把這幅畫獻給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