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秀堂譚
懷仁堂沈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醇和堂羅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羅文森有五女兩子,長女適
貫大元;次女適張鑫奎(
方榮翔岳父);三女適
金鋼鑽之兄;四女適場面慈永順;五女適一外行;長子
羅萬祥,工武場面,次子羅萬增,工場面,羅文林子羅萬芳,工老旦,早夭。羅文翰生有四子一女,女早夭。羅文翰的長子
羅盛公,工醜,次子
羅盛遠,工
淨行,三子羅世鳴,工小生,四子
羅世保,工醜。羅文瑞長子羅萬通,工武生,次子羅萬喜,工醜,三子羅萬仲,工場面。羅文奎長子羅萬華,工老生,次子羅小奎,工醜,三子
羅萬才,工武生,四子羅榮貴,工淨行,與花臉演員
凱慶泉為親家。羅文田長子羅萬金,工文場面,有
月琴大王之美譽,次子羅世宏,工武生,三子羅萬年,未從藝,四子羅萬銀,工場面,妻室耿慧雯,為名琴師
耿少峰之女。
第五代
羅萬祥有三子一女,長子
羅榮庭,工老生,羅榮庭之子羅群未從藝;次子羅榮舫,工老旦,三子羅建昆,原習
武生後改行參軍;女
羅秀珍適建築工人湯承錦。羅盛公有兩子三女,長子
羅長德,工花臉;次子
羅長勝未從藝;長女羅雅英適武丑
翟韻奎,次女
羅雅蘭適
武淨程長松;三女適外行。羅萬銀之子羅建軍,工場面。
第六代
德春堂楊
第一代楊五工醜。
第五代:林余華,工旦行,
楊孝亭之女楊迪貞,之女;
林慶華,鼓師,楊迪貞之子;林幼華,工旦行,楊迪貞之子;
楊深泉,琴師,楊寶忠之子;楊醴泉,工花臉,楊寶忠之子;
楊元詠,工老生,楊寶忠之子。
第六代:
楊宏鈞,琴師,楊深泉之子;楊宏英,工旦行,楊深泉之女。
蕉雪堂王
第二代:
王毓樓工武生,梅蘭芳大師的內弟,
余叔岩先生的把兄弟。
第三代:
王少樓是余叔岩先生的弟子、義子,曾任北京戲校教務主任(
郝壽臣先生任校長)。
第五代:王學棟的女兒
王怡現為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當紅的著名青衣、刀馬旦表演藝術家,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畢業。曾獲北京市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1991年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優秀表演獎。
榮春堂楊
第五代:楊盛春的長子
楊少春,次子
楊鐵柱,三子楊鐵虎,四子楊鐵嗣,均工武生。次女楊鐵珠,工
武旦。
善林堂葉
第一代
葉忠定,是老嵩祝科班出身的花臉,在四喜班,與老生王久齡並稱台柱。
令輝小冬
孟家第一代
孟福保(老孟七)祖籍山東濟南,他和胞兄孟六同是老
徽班出身,擅演
武淨兼武生。
孟家第二代:孟七是位多子的父親,共有七個兒子,其中第四、七子未承父業不唱戲,另外五個兒子,在他的精心教導下,個個生龍活虎,各展其才,表現出非凡的技藝。長子
孟鴻芳,自幼隨父學武生,並喜歡讀書,聰明絕頂,因嗓子好,又口齒伶俐,後改文武丑。次子
孟鴻壽,
文丑,藝名第一怪,或天下第一怪。三子
孟鴻榮,攻
文武老生兼武淨,藝名小孟七,他是孟七幾個兒子中最能傳承其父衣缽者,因此呼其“小孟七”。五子
孟鴻群,秉承父業,攻武淨兼文武老生,得到老孟七真傳。六子
孟鴻茂,是老孟七續弦所生,與鴻芳等為同父異母。亦為小金台科班出身,本工
銅錘,倒嗓後,改隨大哥二哥習文丑。
孟家第三代:孟鴻群的女兒
孟小冬是著名老生演員,宗
余叔岩。孟小冬的胞妹
孟幼冬(仇樂弟)是孟鴻群的第四女亦以文武老生享名。幼冬三哥
孟學科,亦即冬皇之胞弟,原唱花臉,後學武生,在一次練功翻滾中,不慎摔壞了腦子,造成輕度腦震盪,遂改行學做會計。
第四代:孟學科娶妻何淑純,生有一女二男,長子
孟喜平(孟俊誠),坐科
尚小雲辦的榮椿社,先學老生,後改花臉。學科的四子
孟俊泉,花臉演員,他是
郝壽臣和
裘盛戎的高足。
怡春堂孫
榮華堂蕭
第一代
第二代
蕭長華,京劇丑角大師。1922年後,與
梅蘭芳長期合作,並輔佐
馬連良、
於連泉、
尚小雲、
譚富英、
張君秋等人演出,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飲譽大江南北,倍受推尊,與慈瑞金、
郭春山並稱“醜行三大士”。。他於1904年始,應
葉春善聘請,入
喜連成(後改
富連成)科班任任
總教習達三十六年之久,除教授醜戲外,還教授生、旦、淨各行角色。同時仍在
玉成班、同慶班等演戲。他終生以"傳道授業"為己任,一九一三年,為專心執教喜連成科班,曾輟演八年,不外出搭班演出,專心致志於教學。從此,他享譽
梨園,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著名
戲曲藝術大師和卓越的戲曲教育家。建國後,
蕭長華歷任
中國戲曲學校教授、顧問、副校長、校長,為京劇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在梨園行里,蕭長華是公認的伯樂,不光自己戲唱得好,還培養出了
馬連良、
譚富英、
裘盛戎、
葉盛蘭、
葉盛章、
袁世海等一大批京劇名角,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第三代
第四代
1961年進入中國戲曲學院附中,跟隨
丑角前輩系統學習丑角藝術,接受了嚴格的專業訓練,認真刻苦的精神使他在藝術上打下紮實基礎。1966年畢業後,同年進入
上海京劇院。先後與
童芷苓、
李玉茹、
趙燕俠、
李慧芳等眾多南北京劇名家的合作演出,表演當行出色,為人配戲,從不喧賓奪主,鋪墊陪襯,嚴密得體。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態各異的丑角人物。
花臉世家
第二代:裘桂仙次子
裘盛戎繼承其藝術特色,並有較大的創新,為
裘派花臉創始人;
裘盛戎五女
裘芸繼父音韻,自幼酷愛京劇,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場,活躍於當今票界,頗受好評。
裘盛戎的長子裘鳴,後改名
裘少戎,畢業於中國戲曲學校,師從
孫盛文等老師,舞台形象嗓音酷似其父。
第四代:裘少戎之子
裘繼戎,工
銅錘花臉,畢業與北京戲曲學校,現經常活躍在京劇舞台上。
景和堂梅
梅蘭芳:1927年評選
四大名旦,梅的扮相是100分,台下的梅蘭芳是一位蘊藉風流的美丈夫,據說有人為看他的《
太真外傳》,搞得傾家蕩產。
武生世家
四維堂李
位於北京宣武區大吉巷路南原41號(現22號),曾居住一李姓梨園世家,堂號四維堂李。該宅第原系
余派老生創始人
余叔岩之房產。1924年,名淨
李永利以4500銀元購入。自此,李永利與子萬春、桐春、慶春、圜春及孫小春均居此寓所。該院落窄長、南房為上共4間,為李永利夫婦居室。北、東、西房各為3間,為慶春、小春等居住。南房西側有遊廊通往後院,院內有兩明一暗的西房三間,為
李萬春、
李硯秀伉儷居室。該房建築風格與前院不同,房上的女兒牆為磚雕花圖案。前院門窗及樑柱均以傳統彩繪油飾。1966年夏,文革時李萬春全家被掃地出門,自此,他們再未回歸這居住四十多年的寓所。
李永利
(1884-1955),祖籍河北省雄縣,為滿族正黃旗人。其父以做豆腐、打草鞋維持生計。
李永利自幼酷愛戲曲,每逢集日或廟會有野台戲時,待隨父賣完貨後,便獨自留下觀看,回家後便模仿學演,並苦練出翻跟斗的過硬本領,曾充任臨時的武戲演員。投身梨園後,據其身材魁梧等天賦條件,歸工
武淨行當。享名後與李春利、劉春利、
王永利被譽為武淨四利。其演《
白水灘》之青面虎,打灘時的跟斗過人;《
嘉興府》之鮑賜安,盜私娃時從三、四張桌高的樓窗內雲里翻下高,而手中竹籃內的喜神從未掉出;《
收關勝》之
關勝,扎靠、厚底、甩髮並手執大刀從高台雲里翻;《
八蜡廟》之費德功,手執大刀翻跺子、蠻子過桌接鏢走
搶背,這都是令人叫絕的傑作。二十世紀初,與
何月山合演《戰馬超》,旗鼓相當,享譽一時。25歲時與15歲的孫炳財結婚,生有六子二女。長子、長女及五子夭折。萬春名為長子實為次子,下面依次為桐春、慶春、圜春;次女慧英排行為四,為
武旦李金鴻前室。1955年
李永利病故大吉巷寓所,享年71歲。
李萬春
(1911-1985),清宣統三(辛亥)年農曆八月十二日生於哈爾濱。譜名伯,號鳴舉,乳名長順。4歲隨父母遷居上海。6歲上學讀書,後隨其父練功習藝,並從徐德增、崔鳳鳴、項鼎新等學《珠簾寨》、《
碰碑》、《洪羊洞》、《
逍遙津》、《
斬黃袍》、《狀元譜》、《
盜宗卷》、《
烏龍院》、《
轅門斬子》等。7歲便以客串李為藝名於上海在白牡丹(
荀慧生)主演的《
三戲白牡丹》中首次登台飾仙童,表演
五子奪魁。自此隨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戲,曾演出《捉放曹》、《
黃金台》、《打棍出箱》、《
珠簾寨》、《
摩天嶺》等。8歲時便由其老姨陪同赴
蕪湖、
安慶、揚州、無錫、蘇州等地演出。後又隨其父赴杭州演出,自此小有名氣。其父好友中醫趙安伯為其取藝名萬春,意在萬古長春。載譽返滬後,其父為使他博採多學,廣請名師授藝,從
楊瑞亭學《戰馬超》、《
戰冀州》;從張德祿學《
潞安州》、《湯懷自刎》、《驅車戰將》;從何月山學《三江越虎城》、《
長坂坡》、《金錢豹》;從
張德俊學《花蝴蝶》、《
四傑村》、《
快活林》;從
劉奎童學《追韓信》、《
徐策跑城》;從
馬連良學《李陵碑》、《
南陽關》、《打棍出箱》;並從應寶蓮學了《目蓮救母》,此劇雖為老旦戲,但劇中劉清提有接叉、摔踝子並從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雖學會並未演出,後來將此戲傳給了王鳴泳。藝成後隨父由滬至津。1923年9月應
俞振庭之邀晉京於三慶園演大軸《戰馬超》,一鳴驚人,被譽為童伶奇才。後隨
斌慶社赴濟南演出,應邀的
余叔岩演《
八大錘》,讓
李萬春飾
陸文龍,這是余氏有意的提攜,親傳了此戲,並收萬春為義子。後讓李氏全家遷入大吉巷余氏之房。 李萬春戲路寬廣,長靠、短打、箭衣戲皆能。唱念吞吐有力,身段
邊式利落,能戲數百出,《佟家塢》、《陰陽魚》、《
田七郎》、《
大力將軍》等為其獨有劇目。武松與
黃天霸戲均有獨到之處。黃(月山)派戲《
獨木關》、《
百涼樓》、《劍峰山》、《
蓮花湖》、《麒麟山》等,受教於李古瑞,並得其岳父
李桂春指點。關羽戲受教於程永龍、
林樹森、
李洪春。
猴戲尤為所擅。《
安天會》為清貝勒
載濤所授。通過多年舞台實踐,他總結出要猴學人,不可人學猴的藝術經驗。1926年,得
梅蘭芳提攜,邀其南下上海演出《
林沖夜奔》、《戰冀州》等,享譽滬上,並得小達子李桂春青睞,將其次女紉秋(少春二姐)許與萬春。1931年,組永春社挑梁演於京、津、滬、漢及山東、東北各地,該年完婚,二李結為秦晉。1936年,
新華影業公司,為其拍攝了黑白有聲京劇影片《林沖夜奔》。1938年,長子小春出生,並收
姜鐵麟為徒。同年在其父支持下,於大吉巷8、9號(今
北大吉巷19、21號)兩四合院內創辦科班,取鳴舉、萬春之號各一字定名
鳴春社。該科班原計畫招收鳴、春、佳、樂四科,實際只辦了鳴、春兩班。1948年報散,培養出於鳴奎、馬鳴喆、
王鳴仲、王鳴泳、關鳴林、朱鳴秀、劉鳴才、劉鳴寶、劉鳴恭、吳鳴申、李鳴升、李鳴鶴、陳鳴彤、張鳴福、
張鳴祿、張鳴字、楊鳴慶、楊鳴孝、周鳴歧、胡鳴忠、趙鳴復、洪鳴珠、郝鳴超、郝鳴振、徐鳴策、錢鳴業、常鳴晉、常鳴蓮、蕭鳴董、焦鳴榮、董鳴壽、蔡鳴棻、
谷春章、吳春奎、
張春孝、
張春德、張春林等及其弟桐春、慶春、圜春等。鳴春社常演
連台本戲《濟公傳》、《
文素臣》及
應節戲《
天河配》等戲,都極為叫座兒。
1948年。永春社赴滬演出時,台灣來員邀該社赴台演出,因情況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隨言少朋前往,孰料一去未歸兄弟再未團聚。北京解放後,彭真市長派遲景泉、傅世鈞將全團接回,組建"首都實驗京劇團",1952年更名北京市京劇一團。1957年
李萬春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與明來京劇團合併,下放崇文區更名
新華京劇團。1960年支邊組建西藏自治區京劇團,1年7個月後,又調往呼和浩特,成立
內蒙古自治區京劇團。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開始,被揪回內蒙古批鬥。1978年9月31日來京演出《鬧天宮》。1979年落實政策遷回北京,後與
吳素秋、
姜鐵麟組建
北京京劇院二團。1981年赴津與
趙松樵合演《白馬坡》,並收
馬少良為徒。1982年被提名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京與
畢谷雲合演《
平貴別窯》。1983年與夫人
李硯秀赴港探親,與五弟圜春會面,於
新光戲院演出《
古城會》、《
武松打虎》、《獅子樓》。1984年赴太原講學。1985年8月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為其錄製了《落馬湖·酒樓》、《惡虎村·進莊》、《武松打虎》及林沖戲的幾個片斷的錄像資料。9月11日住進友誼醫院,9月14日凌晨4時46分,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因
肝硬變不治病逝,享年75歲。20日於北京
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1990年,周桓先生為其撰寫了近20萬字的回憶錄《
菊海競渡》,由
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桐春
為萬春二弟,生於1927年。幼入
鳴春社習藝,排名鳴俊,工武生兼紅生。40年代曾於《濟公傳》前飾伏虎羅漢,與慶春的降龍羅漢的雙人舞,頗受觀眾讚譽。後部戲與張鳴祿分飾陳亮、雷鳴。擅演《
古城會》、《
漢津口》、《
華容道》、《水淹七軍》、《
走麥城》等關羽戲及武松戲。1949年初,與其弟圜春隨言少朋等赴台演出,後未能回歸落戶台灣。曾搭
顧正秋京劇團,後又轉入大宛、陸光、海光等劇團,並于海光、國光等劇校任教。在台灣享有"活關公"之譽。1983年本應兄弟會聚香港,惜因身有大鵬京劇團團長之軍職不便前來與兄嫂會面,實為憾事。桐春夫人李學彬,生有三子二女,長子
小祿,已故。長女璉珊。次子義民,工武老生,於復興劇校任職。三子龍吟,影視界工作。次女璉瑛,現居美國。
李慶春
(1929-1998),為萬春三弟。家學淵源,幼入
鳴春社學藝,排名鳴傑,兼學文武大小花臉。1941年一1946年因演連台本戲《
濟公傳》而名噪一時。從
降龍羅漢變成
李修緣,再成為
道濟和尚,表演層次分明,人物形象可愛,所穿之破 袈裟,上有彩色電珠,發出閃亮之光,顯示其法力無邊。加之燈光、布景的變幻烘托,頗具神化色彩,一時轟動劇壇。1993年元宵節,應觀眾要求在京又演出了濟公片斷。他嗓音響亮吐字清晰,且一專多能,其文丑戲素以冷眼著稱,配以小動作,頗具幽默感。武丑能《
三岔口》劉利華,《徐良出世》徐良等。與兄配演《
武松打虎》酒保、《野豬林》高衙內或
陸謙、《
落馬湖》酒保或李佩、《
古城會》張飛、《連環套·拜山》竇爾墩、《
武松打店》孫二娘及"
猴戲"豬八戒、"
三國戲"曹操等均配合默契錦上添花。在病故的當年元月還在京演出《溪皇莊》之"金頭蜈蚣"竇氏,這是他在京的最後演出。12月7日病逝於呼和浩特,享年69歲。夫人張文秀,生有四子一女,長子小林,曾任
烏蘭牧騎演出隊長,現任內蒙古京劇團書記兼團長。次子小冬、長女小秋、三子小福、四子小月、均未入梨園。
李圜春
為萬春五弟,生於1932年。
鳴春社成立時,年僅6歲。隨兄在科內練功習藝,工武生,個頭、扮相、嗓音俱佳。功底深厚,長靠、短打皆能。常演《打虎》、《夜奔》、《
三岔口》、《兩將軍》、《
翠屏山》、《
伐子都》、《
挑滑車》等,更擅演
猴戲。1949年,年僅17歲,便與桐春赴台演出。除在劇團演出外,亦到劇校任教。1983年,為去新加坡路經香港,得與闊別34年的兄嫂會晤。夫人沈涪,生有二子為雙胞胎,兄名志希,弟名志奇,均從父藝工武生,現改入影視界。
李硯秀
系萬春夫人,1918年生人,為黃派武生李順來之四女。其姐李硯琴,藝名花硯琴;李硯芳,藝名花硯舫;李硯秋,藝名花硯賓。關外人稱"花氏三硯"。其弟
李鳳翔,工武生,其女文雲,為京城名票,文雲愛人
胡學禮為
中國京劇院武淨。鳳翔子少翔,原為琴師後改行。1985年。李鳳翔從台灣取道
巴拉圭回到北京與夫人及子女團聚。二弟
李睿舟,為台灣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現居美國。小妹
李硯萍,為名武生
周雲亮妻室,夫婦均為
江蘇省京劇院著名演員。李硯秀家學淵源,13歲即組班"硯社"挑梁演出。17歲得
尚小雲青睞,收其為弟子,親傳了《
花蕊夫人》、《漢明妃》、《白玉蓮》等。她戲路寬廣,能戲數百出,擅演《木蘭從軍》、《漢明妃》、《貪歡報》、《千里送京娘》、《
北漢王》、《貂蟬》、《
雁門關》、《秋香三笑》、《
妻黨同惡報》及前後部《
玉堂春》等。尤其《紅龍澗》為其獨有劇目,所飾娟娘頗見光彩。劇中
宋遇春飾周莊,
姜鐵麟飾高通海,
貫盛吉飾歐陽德,該劇曾於滬上紅極一時。《霸王別姬》為其常演劇目。曾與
金少山、
劉硯亭、
周瑞安、
孫毓堃及
李萬春等諸多名家合作,在上海與金少山合演此劇達69場之多,且上座不衰。四十年代與李萬春結為伉儷,有三女二子。長女淑媛。次女新蘭,1960年入
新華京劇團學藝,後隨團至西藏、內蒙古,1962年因精減人員返京,後至邢台藝術劇院深造。文革時改行,包頭工作常於票界演唱。三女新華,為票界老旦,她精明強幹,美國工作。四女新喜,現名李丹。次子卜春。三子藝春。
李小春
(1938-1990),學名菊申,乳名福來,為萬春之長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並得舅父
李少春傳授。後於
鳴春社學藝練功,打下了堅實的功底。他文武兼備,11歲出台即紅。隨父演於首都實驗京劇團、北京市京劇一團、
新華京劇團,直到赴西藏、內蒙古,演於京津滬、河北、山東、東北及江南各地,頗受讚譽。為提高技藝,曾向
張世麟、
鮑吉祥、
朱家夔等問藝,是位難得的文武全才。1957年赴莫斯科參加
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演出《
哪吒鬧海》,戲中耍圈、武打、槍下場令觀者讚嘆不已,榮獲金質獎章。1975年於太原參加華北地區文藝會演,主演《氣壯山河》之王若飛,獲演員一等獎。1978年赴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
舊金山、
明尼阿波利斯等地演出30餘場,所演《鬧天宮》極受讚譽。美國總統
卡特上台祝賀演出成功。他除演《
三岔口》、《
武松》、《馬超》、《挑滑車》、《
長坂坡》、《鐵公雞》、《
野豬林》、《
獵虎記》、《
十八羅漢收大鵬》、《智激美猴王》等武生戲外,亦演《失·空·斬》、《
擊鼓罵曹》、《
定軍山》、《
將相和》、《
四郎探母》等老生戲及現代戲《
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30多年間,演出劇目近百出,曾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7月29日,因肝硬變病逝,享年僅52歲。妻室閻秀蘭,生有一女一子,女李蕊未從藝,子
李晶(繼春),亦工武生。
李淑媛
1946年生人,自幼隨母習藝,工青衣兼刀馬旦,曾為
新華京劇團學員,從華世香學《二進宮》等,從
李金鴻學《扈家莊》等。隨團輾轉西藏、內蒙古。婚後調往南京市京劇團。擅演《
白蛇傳》、《樊梨花》、《漢明妃》等。1985年來京探親,隨父至瀋陽演出《
昭君出塞》極獲好評。夫君周洪武繼承其父周瑛鵬翻跌勇猛的藝術特色,所演《
伐子都》能從四張桌上翻下。其子周季未從藝。
李卜春
1951年生人,其扮相、嗓音酷似乃父。惜未趕上好時機。1962年,入南京戲校習藝,工武生。因常演現代戲,故傳統戲基礎較差,文革時至湖北建築工程部八局一公司宣傳隊。1982年調至
北京京劇院一團,演出劇目有《
三岔口》、《
古城會》、《
武松打店》等。曾為其父錄製《
連環套》音配像。現年已半百,除演出外,與其愛人蔡晉萍將主要精力投在培養其子
李磊身上,使其成為李門第四代傳人。其次子
李鑫入影視界。
李磊
1976年生人,受家庭藝術薰陶,自幼酷愛京劇,深得其祖父喜愛並親傳其技藝,曾為祖父配演《鬧天宮》小猴、
哪吒。1988年入
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學藝,亦工武生,1995年畢業分配到
中國京劇院,演出劇目有《
三岔口》、《
武松打店》、《戰馬超》、《
小商河》、《獅子樓》、《
挑滑車》、《
火燒裴元慶》、《鬧天宮》等。曾獲哈六杯電視大賽表演獎,並隨團赴港、台演出。(摘自《中國京劇雜誌》)
勝春堂余
張吉羅家
桂春少春
李桂春的兒子
李少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
武生,幼從父練功。後文戲師承
余叔岩,武戲主宗
楊小樓。在北京以演《
兩將軍》、《
擊鼓罵曹》文武雙出同場演出,轟動劇壇。20世紀50年代,組織中國實驗劇團。曾赴西歐、南美及日本、印度、緬甸等國家訪問演出,博國際聲譽。
李桂春的孫子
李寶春,又名小寶,李少春之子。工
文武老生,戲曲學校畢業,功、嗓皆優。
中國京劇一團主要演員。曾在電影《杜鶻山》中飾演李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