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富連成社
- 總部地點:北京
- 成立時間:1904年
- 經營範圍:培養京劇學員
- 公司性質:京劇科班
- 主要學員: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
簡介,成員列表,代表人物,成員名單,訓詞,歷史資料,社團周年,社團周年,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簡介
中國京劇科班。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資、京劇演員葉春善籌辦,於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連升,後改喜連成。牛子厚為班主,葉春善任社長。1912年夏,因業務不振,牛子厚倒讓給沈姓接辦,改名富連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後任班主,仍由葉春善掌理。後沈因破產虧累,退出。1935年葉春善去世,由其長子葉龍章繼任社長。至1948年,無力延續下去,第八科慶字輩學生剛剛入科,即告停辦。
富連成社招收學生沒有定期,只收男生,隨到隨考,入學年齡為6~11歲,坐科年限一般為7年。訓練方法為口傳心授,從形體基本功開始,然後按學生氣質、性情、嗓音、扮相、體態等不同條件,劃歸不同行當,文武兼學,要求極嚴。富連成社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7科學生近700人。
它改變了傳統的口授傳藝方法,實現了京劇教學的突破性變革。在喜、連、富、盛、世五科學生中,產生了好幾位流派創始人和許多京劇藝術家,連梅蘭芳、周信芳也曾帶藝到富連成“進修”;在元、韻兩科和半個慶字科中,也出現了一些京劇藝術家。富連成造就了七科半學生,富連成是京劇史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京劇科班,為京劇藝術的繼承、發展作出了貢獻。
成員列表
代表人物
喜:侯喜瑞(淨)
連:馬連良(生)
富:譚富英(生)
盛:裘盛戎(淨)
世:袁世海(淨)
元:譚元壽(生)
韻:冀韻蘭(旦)
慶:因戰亂停辦,學員轉出
成員名單
喜字班
吳喜昆 張喜廣 田喜豐 張喜汶 王喜沅 王喜翠 彭喜鳳 張喜和 律喜雲 梁喜祥 王喜樂 張喜公
梁喜方
附:自1906年始相繼帶藝入科學戲並參加演出之學員
趙松樵(九齡童)等多人
連字班
富字班
宋富壽 方富之 賈富通 張富相 趙富台 陳富濤 李富臣 閻富林 榮富華 盛富增 王富鼎 李富珍
附:1915年左右帶藝入科學員名單
盛字班
艾盛蒲 李盛秋 馬盛龍 於盛籠 仲盛珍 董盛喜 陳盛菊 景盛廣 南盛山 王盛濤 張盛亭 羅盛才
世字班
朱世木 於世文 王世棟 李世潤 羅世保 費世延 蘇世明 曹世才 肖世佑 陳世鼐
元字班
張元珍 樊元吉 劉元太 李元年 高元峰 高元阜 周元伯 劉元亨 余元龍 李元盛 孟元偉 刑元令
韻字班
王韻通 王韻達 劉韻亭 常韻久 趙韻甫 王韻虎 郭韻和 趙韻秋 郭韻恩 郭韻華 趙韻蓮 張韻山
白韻濤 閻韻喜 李韻達 蕭韻田 茹韻英 郭韻桐 關韻賢 劉韻榮 陳韻永 張韻涌 吳韻英
訓詞
“富連成”科班還有“學規”,也叫“訓詞”,全文如下:
傳於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
自古人生於世,須有一計之能。
我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
以後名揚四海,根據即在年輕。
何況爾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
並且所授功課,又非勉強而行?
此刻不務正業,將來老大無成,
若聽外人煽惑,終究荒廢一生!
爾等父母兄弟,誰不盼爾成名?
況值講求自立,正是寰宇競爭。
至於交結朋友,亦在五倫之中,
皆因爾等年幼,哪知世路艱生!
交友稍不慎重,狐群狗黨相迎,
漸漸吃喝嫖賭,以至無惡不生:
文的嗓音一壞,武的功夫一扔,
彼時若呼朋友,一個也不應聲!
自己名譽失敗,方覺慚愧難容。
若到那般時候,後悔也是不成。
並有忠言幾句,門人務必遵行,
說破其中利害,望爾日上蒸蒸。
歷史資料
然而這么一個大名鼎鼎的戲班,關於它的書卻少之又少。在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搜尋中,鍵入“富連成”這一主題,只顯示有唐伯弢的《富連成三十年史》和吳小如的《鳥瞰富連成》兩部作品。
一本《京劇的搖籃——富連成》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它雖非學術史料,但作者對富連成知之甚詳,掌握著許多第一手資料,因而使本書有不小的閱讀價值。
當年譚派老生譚元壽曾說:“我演遍了大半箇中國,每去一處都有富連成培養出的演員。富連成培養出了那么多名角,‘生產’的藝術家最多,對京劇的發展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可現在很多年輕人卻不知道富連成為何物……”
這樣遺憾的情緒,其實不應該出現在關於富連成的話題中。這個堪稱為“第一科班”的故事,隨著它的解散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里。但在京戲最為鼎盛的那幾十年里,它確曾書寫過一部傳奇。
包緝庭與富連成
包緝庭1903年出生於京城的一個官宦之家,年少時就喜愛京劇。他和富連成中的許多教師、弟子都有著密切的往來,因而熟諳其中的人情世故。至二十餘歲的時候,他開始在報刊上撰寫戲評,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後來包緝庭一直在香港等地致力京劇事業,靠自己的默記,與他人合作還原了《白蛇傳》《大名府》等戲的全本,助一些劇團重新排練,同時在各大報刊上撰寫劇評,影響頗大,有“北派京劇劇評家第一把交椅”的美譽。
當年包緝庭曾在香港一本雜誌上刊登《富連成興衰四十年》一文,詳述富連成軼聞掌故。這篇文章特別長,分期刊登長達兩年之久。不過這么多年過去,這些期刊多已散佚,不易重尋。
多年後,一位京劇票友有心將包緝庭的這些文章重新搜羅在一起,於是發動諸多友人蒐集了當時的那份雜誌,將《富連成興衰四十年》全文湊齊,同時找出當年唐伯弢的著作以及民國年間的相關雜誌,整理成《京劇的搖籃——富連成》一書。其中有許多珍貴照片,諸如富連成學員訓練情景等等,都極為罕見。
社團周年
富連成科班對中國京劇事業,對中國戲曲教育,特別是對京劇藝術人才培養上的跨時代深遠影響,在我們中國戲曲學院身上表現得尤為集中和突出。
持續了44年的富社科班,共培養京劇表演人才近800名,建校55年的中國戲曲學院(校)培養表演、導演、音樂、舞台美術、文學等方面的戲劇戲曲藝術人才近6000人。富社科班與中國戲曲學院,一為舊學(或舊藝學),一為新學(或新藝學),一為民辦,一為國立,在辦學的性質、宗旨、方針、任務、辦學模式上確有根本上的區別,但是從京劇藝術人才培養的角度,從傳統民族藝術教育及民族藝術人才培養規律的角度講,兩者又確有其一脈相承之處。這就是,以富社科班為代表的(當然還包括如中華戲校等其它戲曲科班)民族藝術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經驗,對中國戲曲學院產生了持續、積極的重要影響,以富社科班為代表的藝術教育傳統和育人經驗,在中國戲曲學院身上得到了延續、繼承、豐富和發展,得以推陳出新。
作出這樣的判斷,自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這不僅在於藝術的規律和藝術教育的規律是相通的,不會因時代的轉換而改變,更在於另外一個事實,即如蕭長華、雷喜福、侯喜瑞、王連平、於連泉、蕭連芳、貫大元、孫盛文等一批先後參與富社科班創業的京劇藝術家教育家,他們的後半生也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中國戲曲學院的教育事業;還在於在中國戲曲學院辦學的55年間,先後有宋富庭、高富遠、蕭盛萱、高盛麟、王世續、閻世善近百名富社科班的畢業生和他們的嫡傳弟子到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也正是他們把富社科班的優良藝術教育傳統和育人經驗帶到學院,在教學實踐中在學生身上得以延續繼承、豐富發展。富連成社的辦班經驗,以及從富連成社到中國戲曲學院,在戲曲教育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問題上,談幾點想法。
社團周年
100年前,由牛子厚先生和葉春善先生共同創辦的”喜(富)連成社”,是中國京劇史上開辦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培養人才最多的京劇科班;是傳統藝術教育機構傑出的典型。在它長達40餘年的歷史中,走過了一條極其艱辛的創業與辦學之路,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保留、整理、創作、排演了大量優秀劇目,為我們民族的傳統藝術教育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可說是碩果纍纍、成績斐然、影響深遠,為百年來中國京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為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振興作出了承前啟後的卓越貢獻。
富連成科班對中國京劇事業,對中國戲曲教育,特別是對京劇藝術人才培養上的跨時代深遠影響,在我們中國戲曲學院身上表現得尤為集中和突出。
持續了44年的富社科班,共培養京劇表演人才近800名,建校55年的中國戲曲學院(校)培養表演、導演、音樂、舞台美術、文學等方面的戲劇戲曲藝術人才近6000人。富社科班與中國戲曲學院,一為舊學(或舊藝學),一為新學(或新藝學),一為民辦,一為國立,在辦學的性質、宗旨、方針、任務、辦學模式上確有根本上的區別,但是從京劇藝術人才培養的角度,從傳統民族藝術教育及民族藝術人才培養規律的角度講,兩者又確有其一脈相承之處。這就是,以富社科班為代表的(當然還包括如中華戲校等其它戲曲科班)民族藝術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民族藝術人才的培養經驗,對中國戲曲學院產生了持續、積極的重要影響,以富社科班為代表的藝術教育傳統和育人經驗,在中國戲曲學院身上得到了延續、繼承、豐富和發展,得以推陳出新。
作出這樣的判斷,自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這不僅在於藝術的規律和藝術教育的規律是相通的,不會因時代的轉換而改變,更在於另外一個事實,即如蕭長華、雷喜福、侯喜瑞、王連平、於連泉、蕭連芳、貫大元、孫盛文等一批先後參與富社科班創業的京劇藝術家教育家,他們的後半生也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中國戲曲學院的教育事業;還在於在中國戲曲學院辦學的55年間,先後有宋富庭、高富遠、蕭盛萱、高盛麟、王世續、閻世善近百名富社科班的畢業生和他們的嫡傳弟子到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也正是他們把富社科班的優良藝術教育傳統和育人經驗帶到學院,在教學實踐中在學生身上得以延續繼承、豐富發展。富連成社的辦班經驗,以及從富連成社到中國戲曲學院,在戲曲教育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問題上,談幾點想法。
富連成社創辦107周年紀念大會
2011年11月22日(周二)14:30,在全國政協禮堂金廳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動,“大使搖籃,百年追憶”——富連成社創辦107周年紀念大會。
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於”育人”、”樹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一向尊崇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孔子講,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富社的創辦者們,繼承這一傳統教育理念。在辦學實踐中,富社科班,十分重視對師德、藝德和對學員品德的要求與教育,富社的”科班訓詞”(即學規)就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四要四戒”的品德規範:”要養身體、要遵教訓、要學技藝、要保名譽;同時要戒拋棄光陰、戒貪圖小利、戒菸酒賭博、戒亂交朋友”。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意味深長,很多體現了富社藝術家、教育家高尚道德情操和注重師德、藝德的事例,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頌。富社的德育教育,還不可能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指導的道德觀的教育,其本質仍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範疇。但這是我們不能苛求於前人的。這種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對那個時代戲曲人才的優良品德與藝德的形成和完善,無疑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正因為如此,諸如“學戲先學做人”、“藝高還需德高”等傳統戲曲教育的格言,在被賦予了時代的新意後,也就很自然地由包括富社教師在內的前輩,承傳至今,並成為極具戲曲院校德育特色的內容。包括中國戲曲學院在內的新中國戲曲教育的50餘年曆程中,堅持“德藝雙馨”,堅“育人以德為先”的宗旨始終未變。即便是從1996年起由中國戲曲學院舉辦的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這樣的特殊人才培養上,首重德育的傳統和宗旨仍未有絲毫放鬆或改變。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從富連成社到中國戲曲學院乃至新中國的整個戲曲教育,與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是一息相通、一脈相承的。
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的精華。堅持因材施教,量材教藝,是富連成科班一貫的堅定的教學方針之一,同時也是富社培養藝術人才取得巨大成功的寶貴經驗。葉龍章先生在其《喜(富)連成科班史末》中寫道:”科班一貫量才教藝,從無遠近親疏之分,從不埋沒人材,更不越軌提拔。三弟盛章入科後,老師們都願他學武生,徵求蕭長華老師同意教他改學文武丑角,在科時已為觀眾所喜愛,出科後,成為文武名醜。四弟盛蘭入科較晚,初學青衣、花旦,因他本性倔強,做戲欠溫柔,先父認為他不適合演青衣,又和蕭老師商量,叫他學文武小生,出科後一舉成名,後來更得到葉派小生的稱號。類似葉先生所舉的例子,在富社辦學的實踐中舉不勝舉。正因為持之以恆地堅持因材施教、量材教藝,富社不但成功地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後來享有盛譽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教育家,還包括了眾多的京劇研究家、管理家,以及器樂伴奏、舞台美術等多方面的人材。新中國建立後,眾多的富社前輩進入了中國戲曲學校或各地方的戲曲學校任教。因材施教的傳統,在新型的戲曲院校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首任院長史若虛同志,成功地把因材施教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到了社會主義戲曲院校的教學實踐中。他多次援引富社科班為例,科學地總結戲曲教育在選材、識材、辨材、育材等人才培養諸多環節的經驗,明確提出了“普遍培養,因材施教”,“大膽選拔、培養尖子人材”。事實證明,中國戲曲學院55年來,培養出了一大批活躍在新中國京劇舞台的優秀京劇表演藝術家和各方面的京劇藝術人才。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的教學實踐,再一次把因材施教的理論,推向了一個與時俱進的新境界。這就是在青研班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案設計上,堅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員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培養計畫。青研班學員的人才特點是著名演員多,主要演員多,流派演員多,大多數學員是在藝術上已小有成就,而我們的教學培養方案,正是依據這一特點,要為他們從優秀演員成長為戲曲藝術家奠基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