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連安

常連安

常連安(1899年-1966年9月),原籍北京,滿族正白旗人,相聲演員。主要作品有《追車》《空城計》《山東人鬥法》《黃半仙》《山中奇獸》《新舊婚姻》《大鬧縣衙門》《雜談京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連安
  • 別名:常安
  • 國籍:中國
  • 民族:滿族正白旗人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66年
  • 職業:演員
人物生平,演藝經歷,培養兒子,與兒子同台,與趙佩如交往,相聲陣地,演出任務,表演特點,專場演出,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常連安,師從焦德海。原名常安,北京人,滿族。七歲喪父。八歲時曾赴東北,在那裡學京劇,唱黑頭,兼演老生,藝名小鑫奎。十四歲進北京富連成班學京劇老生三年,與馬連良於連泉等同科,蕭長華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連安,取藝名常連安。後因嗓子“倒倉”(青春發育期嗓音變低啞)無法唱戲回家。十九歲學變戲法,曾到張家口賣藝,在張家口,長子出生,因當地出蘑菇,取名小蘑菇。民國十二年(1923)張家口鬧水災,賣藝收入微薄,便攜妻兒到天津,在三不管搭變戲法的萬傻子(萬子信之父)班,於明地演出相聲。小蘑菇拜相聲名家張壽臣為師,取名常寶堃。民國二十二年常連安被張壽臣代收為師弟,正式改行說相聲。小蘑菇出師後,與常連安合說相聲,子逗父捧。民國二十四年起小蘑菇改由趙佩茹捧哏後,常連安便改為給二兒子二蘑菇常寶霖捧哏。父子們的相聲在天津、北京演出和由電台播放,名聲很大。民國二十七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單商場創辦了啟明茶社(其班社名為長春社),開始時白天是相聲大會,晚上是雜耍,後日夜以相聲大會形式演出。演員陣容強大,參加過啟明茶社演出的曲藝名家有張壽臣侯一塵趙靄如劉德智於俊波華子元吉坪三、郭榮啟、劉寶瑞張傑堯常寶堃、常寶霖、趙佩茹、孫玉奎荷花女白全福王長友王世臣羅榮壽等。每到茶社紀念日,還特演大型化裝相聲《福壽全》。該社還排演過《法門寺》、《連環套》等滑稽劇目。
常連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常連安任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團長,繼續致力於相聲的創作和表演。

演藝經歷

1909年隨師去東北搭班,備嘗艱辛。轉年,又從吉林至海參崴獻藝,連演三月,末打開局面。朱因負債過重,將小鑫奎轉賣給一個姓丁的京劇藝人以“童伶花臉賽金鐘”為號召,在東北各地搭班。十三歲時,一場大病
幾乎使他喪生。十五歲時他幸遇良知攜帶返京,帶藝加入“富連成”京劇科班,葉春善先生安排他入二科,蕭長華先生為其定名連安,與馬連良於連泉(小翠花)同科學藝,曾在開明、華樂園、三慶等劇場短期演出。十八歲出科後因“倒嗆”,高腔唱不上去,遂改教戲,曾協助吳鐵庵排練老生劇目,並向民間藝人學會了戲法和十不閒、蓮花落等。脫離吳家後,較長期在綏遠、包頭、張家口、宣化一帶“撂地”變戲法和唱太平歌詞。娶妻後雙宿雙飛,過著跑碼頭的流浪生活。二十四歲喜得長子,暫時定居張垣。此時,他結識了辛文利等人,他們聯合演出,在一起切磋技藝,後結拜為義兄弟。他們是大哥:辛文利,變戲法,撂地時的“穴頭”;二哥肇錫賢,變戲法,聯繫演出,著名相聲演員趙佩如之父;三哥焦少海,相聲前輩焦德海之子,趙佩如之師;四弟常連安;五弟陳榮啟原說相聲,三十歲後改說評書。故此,同行們都習慣地稱常連安為“四叔”,其實他在常家並非行四。
常連安與兒子常連安與兒子

培養兒子

常連安的長子乳名柱子,四歲時就隨父撂地,因天真活潑,被當地人戲稱為“小蘑菇”,不久就叫響了。初時只是為父親站場子,逐漸地學會打鑼、翻跟頭、拿大頂、滾毛等技巧和問答逗笑,烘托演出,造成火熾氣氛。六歲後又隨父母走遍北京、天津、濟南、瀋陽等大城市,每到一處打場子“撂地”,均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幫助,遇有干擾和勒索時,總是有一些好心的“叔叔大爺們”出來排難解紛,慷慨資助。這時小蘑菇出息得更加伶俐可愛,常連安教會了他不少的“戲法哏”(也就是小段相聲),如《蛤蟆鼓兒》、《小抬槓》、《算人口》、《家堂令》等,經他演來天然諧趣,為演戲法增添了色彩,也為正式說相聲打下良好的基礎。“小蘑菇”九歲時,經陳榮啟介紹,在天津正式拜“幽默大師”張壽臣先生為師。當時,張壽臣正和陶湘茹搭夥,在泰康商場歌舞樓為“鼓界大王”劉寶全擔任“倒二”相聲,在同行中享有很高威望。張壽臣很喜愛這個面容清秀、歡眉笑眼的男孩子,就收為授業弟子,親傳技藝。同時代師收常連安為師弟。不久,張壽臣介紹他們父子到北馬路寶和軒獻藝,由常連安為子捧哏,一炮而響。此後又在侯家後義順、北大關志成信、鳥市聚英、宮銀號天睛、北馬路北海樓、南市燕樂、通海等處擔任中場相聲,最後代替張壽臣、陶湘茹為劉寶全擔任“倒二”。在與金萬昌常澍田、王佩臣、高五姑、陳士和等前輩藝人同台中,受益殊深。此時,常連安為小蘑菇起名常寶堃,張壽臣也為其取名立侗,均末叫開。小蘑菇的藝名卻紅遍三津。特別是在仁昌、青年會電台直播節目後,更是家喻戶曉。由於小蘑菇成為一代相聲藝人的代稱,所以常連安次子寶霖、三子寶霆、四子寶華就按序以“蘑菇”為名,經過父兄的教誨,加之不斷投師訪友,在“娃娃紅”後,逐漸成長為優秀相聲藝人。
常連安常連安

與兒子同台

常連安藝術素質很好,是個聲相兼長的相聲藝人,他由於盪跡江湖有年,頗知“業精於勤荒於嬉”,他不僅上台為子捧哏,精密烘托,台下也堅持不懈地鑽研相聲技藝,和兒子一起勤學苦練。他晚年曾自豪地說:“上台不分大小,下台可得立規矩,在家裡我是寶堃的父親和輔導員,可是學相聲我們又是同學。”除了張壽臣的傳授外,還不斷向馬德祿、郭瑞林、焦德誨、焦少海、周蛤蟆等著名藝人請教,刻苦實踐,有時一天要趕三家劇場、兩家電台,由於逗捧一起學,技藝提高得很快。他們父子合演的《天文學》、《大上壽》、《大保鏢》、《對對子》、《父子詩》等,都有嫻熟的技巧和解頤的笑料。常連安常教育子女:多學能耐,別貪玩,藝不壓身,別荒廢功夫。為了練好《學四省》、《山東二黃》、《上飯館》、《拉洋片》一類“倒口活”,常連安總是認真學,反覆練。為了學山東話舌根硬,他曾用妻子做針線活的尺抵住舌低試著找準發音位置,反覆練習。三十年代,相聲還沒能普遍地登上舞台,常連安攜子上園子,登電台,走堂會,在淨化相聲語言,提高藝術表現能力上做了不少努力,使自己和兒子們都進入了“名角”、“好角”的行列。三十年代中期,童伶“小蘑菇”十二歲,常連安三十六歲,爺兒倆站到台上很好看,逗捧之間雖長幼有別,但作為小孩兒向大人撒嬌,滑稽巧辯,俗不傷雅。“小蘑菇”生得招人伶愛,逗人發笑,十四歲時仍然稚氣未消,臉上似嗔似喜,又顯得早熟。在《鈴鐺譜》、《反正話》、《切糕架子》中,父子逗鬧有些諧語仍能歸於天真淳樸。到寶堃十五歲時,常連安三十九歲,這時《天聲報》發表了觀眾意見,電台也轉來過聽眾來信,提到有些笑料俚俗,認為父子不宜過分玩笑。這些信給了常連安很大的啟發,他拿著信跟全家和一些親友進行了認真地研,聽取了大家的各種意見後說:“最好馬上給寶堃找捧哏的,我們爺倆兒不能使一場活。”寶堃懇請緩兩年再分開,常連安卻堅持立即分,理由是:“寶堃是該換一套活啦!不能再使‘小孩哏’了;藝術這事,行百里者半九十,何況你正式說相聲才五年,還是請個好捧哏的吧!”就這樣促成了常寶堃與趙佩如合作。
常連安(右)常連安(右)

與趙佩如交往

常、趙兩家本來有交往,寶堃和佩如幼年常在一起,情同手足。趙長常八歲,藝名“小齡童”(另有藝名“寶琛”,是焦少海給起的,一直未用),曾由焦德海、少海父子傳藝,在京津一帶演出,有堅實功底。唯因音量窄,難響堂,未能紅紫。二十歲後由雜耍園子返回東興市場相聲大會,逗捧兼長,尤擅捧哏。常連安覺得他與寶堃合作對雙方均有益處,就親自敦請。又宴請了張壽臣、陳榮啟和連興茶社的相聲藝人,從此“小齡童”用趙佩如名輔佐常寶堃,他們密切合作了十四年之久。當時也有人提出:父子相聲名震三津,一旦換人,深恐“小蘑菇”夭折。常連安卻認為這是從“小孩紅”過渡到“成人紅”的必經之路。他經常敦促常、趙互相倚重,互相砥礪,互通有無。他們共同創作或改編了不少新節目,如《影迷離婚記》、《家庭論》、《封建婚姻》、《新燈謎》、《牙粉袋兒》等,把對口相聲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相聲陣地

常氏父子在這時灌制了不少唱片,如《小孩語》、《相面》、《鬧公堂》等,“二蘑菇”(常寶霖)擅演“貫口”節目,常連安又為他捧哏,在京津一帶演出。常連安定居北京後,又敦促三子寶霆、四子寶華練功。1939年,常連安在北京西城區創建了啟明茶社,邀請京津相聲藝人日夜聯合演出,以“相聲大會”形式出現在小型舞台,較之“撂地”進了一步。常連安身兼業務主持、教師、演員三職,他對參加演出的同行提出三點要求:①要演完整節目,演出時儘量穿長衫;②使活要“歸路兒”(規範之意);③要淨化語言,演出前要在後台認真準備。
這個相聲陣地延續十年之久,不少著名相聲藝人如劉德智華子元趙靄如張壽臣侯一塵於俊波郭榮起羅榮壽白全福王長友、王世臣……都在這裡灑下了辛勤的汗水。一些青年演員如孫玉奎趙春田蘇文茂於連仲、於春藻和常氏弟兄寶霖、寶霆、寶華等,都在這裡得到了鍛鍊。
常連安在啟明茶社主持業務的十年,也是常氏相聲蓬勃興起的十年,他在向子傳藝、為子捧哏中,不斷積累,豐富相聲技藝,自身表演能力也不斷提高。他除捧哏外,還能逗哏和說單口相聲。他口齒伶俐,颱風瀟灑,長於摹擬人物聲音形態,各種“雜學”惟妙惟肖,不論哪類相聲節目和高難度技巧,他都要親自排練演出。他對相聲《當行論》,進行了較大的加工,其中當行人與賣估衣的老者的對話,就是從生活中發現的。
1951年成立了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常連安任團長,他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除了統籌全團業務,還進一步鑽研單口相聲、太平歌詞,並向弟子高元鈞學唱山東快書,有時還主動擔任報幕。

演出任務

由於常連安業務上是多面手,經常隨團下廠和赴外地演出,有時每月要演近百場,他從無怨言,也從不索取額外報酬,只是把排練演出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常寶堃赴朝慰問演出犧牲後,他不願涉獵對口相聲,但根據工作需要還是抑制悲痛,為張壽臣、趙佩如捧過哏。在《黃鶴樓》、《對對子》、《八遍安》、《福壽全》、《婚姻與迷信》、《戀愛漫談》、《財迷回家》中均有精彩表演,他演唱太平歌詞白猿偷桃》、《雷峰夕照》、《劉伶醉酒》、《抗日英雄贊》等,能在鋪場中即興創作笑料,成為保留節目。更可貴的是,為了豐富曲種,常連安還挖掘了“十不閒”參加1957年第一屆曲藝雜技會演。
六十年代初,他在繁忙的演出中,仍抽暇排練民間戲法,準備了“仙人摘豆”、“九連環”、“羅圈噹噹”等節目,時常在市內和外地演出。1961年市文化局舉辦魔術會演,他的“手彩”、“罩子”和鋪墊說白,引起了與會者莫大興趣。最能說明常連安思想飛躍的還是改編表演的單口相聲。建國後單口相聲創作一直是薄弱環節,常連安排除一切干擾,集中精力投入藝術創造。他說單口輕鬆活潑,口鋒輕俏,神態逼真,動作幅度大,善於和觀眾“搭鉤”,是一種有別於“講述”的“演述”。他不僅常演傳統節目《賽康節》、《彆扭上學》、《山中奇獸》等文哏,還把《山東二黃》、《空城計》、《雜學唱》、《哭笑論》等對口節目改為單口。他還整理了一些“小八棍兒”,如《謝學土》、《君臣斗》、《山東鬥法》等,還加工演出了新作品《追車》和《大師兄鬧衙門》。……為單口相聲的繁榮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表演特點

常連安說相聲活路較寬,捧逗皆能,尤其擅長說單口相聲和唱太平歌詞。他與二蘑菇合說的相聲及他唱的太平歌詞,曾長時間在北京的電台播放,家喻戶曉。他和長子常寶堃、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堃之子)、常貴德(常寶霆之子)等都說相聲,代有傳人,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常連安常連安

專場演出

1961年孟冬,天津市文化局舉辦了“常氏相聲專場”,常氏一家祖孫三代演出了豐富多彩的相聲節目。遠在蘭州的常寶霖偕夥伴全常保來津演出了《戲魔》、《洋藥方》、《報菜名》;海政文工團的常寶華李洪基合演了《昨天》、《水兵破迷信》、《買賣話》,又為侄兒常貴田捧了《黃鶴樓》、《一封信》等;常寶豐也和趙佩如合演了《五紅圖》;“攢底”由常寶霆白全福合演《不同的風格》、《百花盛開》和《夢中婚》。常連安除在中場演出單口相聲《當行論》、《空城計》、《黃半仙》外,還和寶慶、寶豐、貴田、貴祥合演了新編群口相聲《老少對》。
1963年春,常連安隨天津市曲藝團南下演出,因勞致疾,1964年組織上安排他退休。常連安不顧肝病折磨,以堅強的毅力堅持從事藝術工作,1966年不幸病逝。

主要作品

類別作品合作者
單口相聲
《追車》《空城計》《山東人鬥法》《黃半仙》《山中奇獸》《新舊婚姻》《大鬧縣衙門》《雜談京劇》等
對口相聲
《書迷鬧洞房》
常寶堃
《鬧公堂》
常寶堃
《賣估衣(兩版)》
常寶堃
《大上壽》
常寶堃
《擺卦攤》
常寶堃
《學四省》
常寶堃
群口相聲
《小孩兒語》
常寶堃,常寶霖
《報菜名》
常寶堃,常寶霖
開場小唱
《發四喜》
駱玉笙閻笑儒趙佩茹楊少奎等40位老藝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