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葉柄粗而有棱,葉片箭形。花單性,花瓣白色,基部常綠色。八、九月間自葉腋抽生匍匐莖,鑽入泥中,先端1-4節膨大成球莖,即”茨菰“,呈圓或長圓形,上有肥大的頂芽,表面有幾條環狀節。性喜溫濕及充足陽光,適於粘壤土生長。以球莖的頂芽繁殖,一般春夏間栽植,冬季或翌年早春採收。
多年生
挺水植物。形態特徵:高達1.2m,地下具根莖,先端形成球莖,
球莖表面附薄膜質鱗片。端部有較長的
頂芽。葉片著生基部,出水成劍形,葉片箭頭狀,全緣,葉柄較長,中空。沉水葉多呈線狀,
花莖直立,多單生,上部著生出輪生狀
圓錐花序,小花單性同株或雜性株,白色,不易
結實。花期7一9月。茨菰屬植物現有25種,中國約有5—6種。
生長習性
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陸地上各種水面的淺水區均能生長,但要求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層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長。風、雨易造成葉莖折斷,
球莖生長受阻。
分布範圍
原產中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並廣布亞洲熱帶、溫帶地區,歐美也有栽培。
中國分布:分布於中國南北各省,在南方各省栽培區較廣,但亦為田間雜草。
世界分布:歐洲,北美至亞洲。
栽培技術
培育
育苗:選用
寶應刮老烏、蘇州黃等茨菰品種。選擇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的肥
沃壤土地作育苗地。結合整地施河底淤泥作基肥。於3月上中旬將選好的茨菰粗壯
頂芽,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栽入育苗地,栽植深度為頂芽長的一半,每畝大田需備茨菰頂芽20公斤左右。栽後及時搭架、覆膜。植株萌芽期保持淺水層。2—3
葉期追施1~2次稀糞水。後期注意通風煉苗。
移栽:可利用肥沃低洼田作茨菰栽植大田。移栽前每畝大田施優質廄肥2 500公斤或
綠肥3 000公斤,加氨化
磷肥35—40公斤,耕翻入土,整平後上淺水。4月上中旬從育苗地起苗,並將苗的外圍葉片摘去,留葉柄20厘米長,然後按行距1米、株距16~20厘米將茨菰苗栽入大田,栽植深度10厘米,每畝栽3 300—4 000株。栽後灌一層薄水,以後淺水勤灌。
田間管理
植株移栽7—10天活棵後追肥1次,每畝施尿素10公斤或人糞尿1 000公斤。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每畝施草木灰70—75公斤或
碳酸氫銨100公斤促球莖膨大。植株生長前期要適當
擱田,擱田程度以田不陷腳為宜。及時除草和剝除植株上的老黃葉及部分
側芽,增強田間通透性。
病蟲防治
危害茨菰的主要病蟲害有黑粉病、
蚜蟲、螟蟲。黑粉病可用25%多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銹寧8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蚜蟲可用40%樂果1 500倍液噴霧防治。螟蟲可用25%殺蟲單600—8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茨菰性微寒,味苦,具有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散熱消結、強心潤肺之功效。可治療腫塊瘡癤、心悸心慌、水腫、肺熱咳嗽、喘促氣憋、排尿不利等病症。而且,茨菰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較多,能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增強腸胃的蠕動,增進食慾,保持良好的消化,對於預防和治療便秘最佳。
史料記載:
《
本草綱目》:茨菰,生淺水中,入亦種之。三月生苗,霜後葉掐,根乃練結,冬及春初,掘以為果,須灰湯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澀戟人咽也。嫩莖亦可DIE食。
烏芋、茨菰原是二物,茨菰有葉,其根散生,烏芋有莖無葉,其根下生,氣味不同,主治亦異,而《
別錄》誤以
藉姑為烏芋,謂其葉如芋。陶、
蘇二氏因鳧茨、慈站字音相近,遂致混注,而諸家說者因之不明,今正其誤。
《
唐本草》: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衣不出,搗汁服一升。
《
嶺南採藥錄》:以鹽漬之,治癲犬咬傷,並治中程蹇(即石硬)。
觀賞價值
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有載,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說茨菰一根有12個果實;而事實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個,少者也不會少過6個。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2012年優良品種的是生於廣東的“白肉茨菰”。茨菰為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形奇特,適應能力較強,可做水邊、岸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茨菰自古至今別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食用價值
營養價值
茨菰富含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和鉀、磷、鋅等微量元素,對人體機能有調節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茨菰還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醫認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所以茨菰不但營養價值豐富,還能夠敗火消炎,輔助治療癆傷咳喘。
食用方法
炒茨菰
適宜人群
宜食: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咳嗽痰中帶血、神經炎、習慣性便秘、泌尿繫結石、腳氣病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此外,茨菰宜與生薑同食,以減少其寒性。
忌食:雖然營養豐富,但不宜多食,多食則發腸風痔漏,崩中帶下,使人乾嘔,損牙齒,失顏色,皮肉干燥等;尤其對孕婦來說更要謹慎食用。
植物文化
寶應茨菰
寶應——中國茨菰之鄉。在寶應,關於茨菰,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寶應常常遭遇水災,莊稼經常失收,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觀世音菩薩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叫茨菰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茨菰長得美麗端莊,而且心地善良,她見農田變成汪洋,百姓都在挨餓,便到處去尋找食物,終於在很遠的地方找到了一種不怕淹的水生植物,它的根莖上結了許多球果,可當食物充飢度命。她如獲至寶,便把它挖起運回寶應,路上幹了她就用淚水滋潤它。她把這植物栽在寶應的湖盪邊,教會人們栽培方法。從此以後每遇大水年成莊稼失收,人們就拿這植物來充飢,為紀念這位仙女,人們便叫它“茨菰”。
茨菰在寶應種植的歷史悠久,經過幾代人的經驗總結,加之水土營養豐富,寶應生產的茨菰個個都是皮青肉白、又大又圓、堅實如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寶應的“紫圓”茨菰更是享譽國內外。
寶應縣農林部門的技術人員夏永青:“我們寶應這塊,茨菰種植時間很長了,而且這種水生植物特別適合在寶應生長,我們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結合寶應的水土特點,我們培育了“紫圓”茨菰,可以說這是茨菰中的精品。它不僅產量有保證,而且皮薄,抗破損性較好,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茨菰的營養。”
茨菰,《
本草綱目》稱其“達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潤皮毛”,中醫認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它主要成份是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鈣、鋅、磷、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無素,對人體機能有調節促進作用,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農技員夏永青:“寶應因為生態環境較好,加上我們的綠色無公害生產模式,產品品質受國內外客商的歡迎,全縣,茨菰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前幾年,我們茨菰也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性農產品。”
作為全國第一個茨菰之鄉,寶應一方面狠抓茨菰品種的培育和種植,另一方面不斷拉長茨菰產業鏈。全縣茨菰加工企業年加工茨菰5萬噸左右,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在寶應,茨菰絕大部分進行深加工,但也有一部分走上了百姓的餐桌。每到冬風一下,寶應各家各戶的餐桌上就多了茨菰熬鹹菜、茨菰燒肉、茨菰蛋花湯等美食。茨菰熬鹹菜,其味尤鮮,有的家庭一日三餐必備。就連許多早點店,都會拿它做麵點的澆頭;還有那茨菰湯,不僅是菜餚,也是一道很好的藥膳。咳嗽的人,堅持喝上兩三天的茨菰湯,症狀就會大有改善。
茨菰,不僅是寶應人冬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也給寶應帶來了豐碩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