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製作技藝(涌溪火青)

綠茶製作技藝(涌溪火青)

綠茶製作技藝(涌溪火青)是一種傳統技藝,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茶製作技藝(涌溪火青)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 非遺批次:第三批
工藝特徵,生長環境,傳承保護,工藝流程,社會影響,

工藝特徵

涌溪火青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皖南涇縣涌溪。曾為歷朝之貢茶,現為饋贈之佳品;產地風景秀麗,層巒疊嶂,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常年雲霧繚繞,泉水潺潺。鮮茶葉如碧玉,味似花香;採摘標準,製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泣顯毫;湯色杏黃明淨,滋味醇正甘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攜帶方便,實乃茶中之珍品。

生長環境

涌溪火青茶屬珠茶,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達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僅26%,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涌溪火青的優異品質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傳承保護

2007年被批准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工藝流程

涌溪火青採制工藝十八道,生產歷史五百載。其採摘期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涌溪火青為手工操作,鮮葉經揀剔攤放以不超過6小時為佳,要求當天鮮葉當天制完。火青製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22小時。

社會影響

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經過精心揉制,就成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成品火青,滋味醇正回甜,色清圓潤成為當地百姓的主導產業.著名的茶業專家陳椽、王鎮恆、林鶴林、嚴浩、方誌輝、莫慧琴等,都曾指導涌溪火青茶的研製和開發。經過多次試驗,結合當地茶樹鮮葉生長的特性和茶農的制茶傳統,製作成了品位獨特的優質名茶。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溪火青製作工藝得到創新,大大改善了色澤和香氣。涌溪火青茶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質獎。如今,涌溪火青已形成“特貢”、“貢茶”、“雲霧爪”等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
涌溪火青生產工藝考究,手工技術精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完全採用手工製作,工藝複雜、勞動強度大,需要長時間經驗積累,且茶園大都分布高山峻岭之上山高路險加之茶葉採摘期短、產量低、成本高,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使得涌溪火青傳統製作工藝後繼人才匱乏。而茶園產量低基地相對分散投入水平低造成採摘加工困難,茶葉產量不高,產品缺乏支撐力。此外,市場半徑小,宣傳力度不夠等種種原因使得涌溪火青處於瀕危境界。因此,挖掘和保護傳統手工技藝,使涌溪火青製作技藝能夠代代相傳,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