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婺州舉岩茶的製作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唐五代時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宋代已被列為中國茶苑中的一枝名秀,明清時期成為進獻皇家的貢品。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黃一正《事物紺珠》、張謙德《茶經》、詹景風《明辯類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舉岩茶列為當時的名茶之一。
清朝末年,茶葉生產衰落,“舉岩茶不知處”,婺州舉岩茶失傳,湮滅人間。
20世紀70年代,科技人員根據歷史記載,對婺州舉岩茶的製作工藝進行挖掘,經過精心培植,舉岩茶終於獲得重生。
工藝特徵
婺州舉岩茶葉細緊略扁,微帶茸毫;色澤銀翠交輝,香味持久;沖泡時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入口則鮮醇甘美,清新宜人。
婺州舉岩茶味濃,性甘,且營養豐富,含有茶單寧、蛋白質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胺基酸含量高。這種茶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唐代的《本草拾遺》、宋代的《茶賦》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此都有記載。
工藝流程
婺州舉岩茶大多生長在岩石縫隙或山岡斜坡上,一般在清明至穀雨期間茶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時採摘,炒制1000克乾茶需採摘6萬片左右的芽葉。婺州舉岩製作技藝主要由揀草攤青、青鍋、揉捻、二鍋、做坯整形、烘焙、精選儲存7道工序組成。炒制時以焙為主,炒焙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工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婺州舉岩歷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稱,有著厚重的歷史傳承,是中國貢茶歷史上悠久的茶品之一。
傳承狀況
婺州舉岩原材料緊缺,茶園面積不足百畝,其周邊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難以擴大種植面積。同時,許多制茶技師年事已高,年輕人大都不願學習這門傳統手工藝。能夠製作舉岩茶的技師只剩下6人,婺州舉岩茶製作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狀況,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胡招余,男,1939年出生,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舉岩茶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浙江采雲間茶業有限公司獲得“綠茶製作技藝(婺州舉岩)”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綠茶製作技藝(婺州舉岩)項目保護單位浙江采雲間茶業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1年,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婺州舉岩被列為浙江省四大名茶之一。
1984年,婺州舉岩獲“浙江省名茶”稱號。
2007年,在奧運聖火採集之際,婺州舉岩被奧林匹亞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0年2月,婺州舉岩茶入駐上海世博會,同年5月獲得了“中華文化史名茶” 稱號。
社會活動
2009年4月11日,金華市舉辦第二屆名茶推介暨“清茗酬知音”萬人品茶大會,包括婺州舉岩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發布會等系列活動。
2021年1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臥舟雙龍洞 養生金華山】,介紹婺州舉岩等,追溯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