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朝行政區劃
- 外文名: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the Qin Dynasty
- 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 統轄於:皇帝
簡介,沿革,疆域,官制,郡縣,關中地區,河南地區,河北地區,淮漢以南,待考證,
簡介
公元前221年,秦國最後滅齊國,秦王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常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沿革
郡縣的設定,早在春秋時代便已開始。秦國自商鞅變法時,擴大推行郡縣制度,凡侵略所得的土地,大者置郡,小者置縣,及至消滅六國,六國的城邑土地皆置為郡縣。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曾提議恢復封建,要求分封皇帝諸子為王以輔翼中央,經廷尉李斯的堅決反對而作罷,遂正式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與京畿(內史),京畿地方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後又得東越、南越與匈奴河套土地,又增置五郡共為四十一郡。直接統轄於皇帝(中央政府)。
唯一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史記·秦始皇本紀》僅記秦始皇二十六年 (前221年)立三十六郡。《漢書·地理志》列舉了秦置三十六郡,此外還有四十郡、四十八郡、五十四郡之類說法。甚至三十六郡的具體所指、郡治、範圍也是歷來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研究的課題。而縣的數目,據後曉榮考證,可考縣數為756縣。
根據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20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目前秦朝四十八郡之說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叚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到另外一枚秦簡則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叚守”,可以推測為“清河也是郡名。”
疆域
秦朝統一六國時,國土面積為214萬平方公里,後北收河套、南征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帝國版圖,國土面積達347萬平方公里,一說340萬平方公里。但因三世而亡,所以未能穩固擴張的疆域,然其當時疆域已東至朝鮮、南據嶺南、北達陰山、西抵高原,為之後的西漢鞏固漢地奠定了基礎。
官制
郡置守、丞、尉。郡守、郡丞掌管民政,都尉掌管軍事,另有監御史(一稱郡監)掌管監察。
郡下分設若干縣,縣有大小,大縣置縣令,小縣置縣長,縣令、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
這些地方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隨時可以調換,不同於秦朝之前,世襲相守私有其土、私有其民的諸侯。而地方上一切軍政經濟之權都直接統一於中央,到這時全國的政治才算是真正的統一。這項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為後代所承襲。
郡級官員 | 縣級官員 | 鄉間組織 | |||
京畿 | 郡 | 鄉 | 亭 | 里 | |
內史 | 郡守 | 縣令 | 三老 | 亭長 | 里魁 |
主爵都尉 | 郡丞 | 縣長 | 有佚 | ||
郡尉 | 縣丞 | 嗇夫 | |||
監御史 | 縣尉 | 游徼 |
郡縣
下表暫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項下。
關中地區
秦朝郡級行政區 | |||||
關中地區 | 內史直管 | 鹹陽 | 今陝西鹹陽東 | 嶽麓書院秦簡 | |
1 | 今甘肅臨洮縣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 |||
2 | 膚施縣 | 今陝西榆林東南 | 《史記·匈奴傳》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 ||
3 | 義渠縣 | 今甘肅寧縣西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 ||
4 | 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河水注》 | |||
5 | 今內蒙古包頭西南 | 《史記·趙世家》 《漢書·地理志》 | |||
6 | 新秦中郡 | 《秦代政區地理》 |
河南地區
秦朝郡級行政區 | |||||
河南地區 | |||||
7 | 雒陽縣 | 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 |||
8 | 今河南禹州 | ||||
9 | 今河南商丘市 | 《水經·睢水注》 《漢書·地理志》 | |||
10 | 今河南濮陽西南 | ||||
11 | 今山東曲阜 | 《水經·濟水注》 《水經·泗水注》 《漢書·地理志》 | |||
12 | 今山東郯城西南 | 《史記·陳涉世家》 《史記·絳侯世家》 《史記·秦始皇本紀》 | |||
13 | 四川郡(西漢誤作泗水郡) | 今安徽淮北 | |||
14 | 淮陽郡(西漢誤作楚郡) | 今河南淮陽 | |||
15 | 今河南南陽市 | ||||
16 | 臨菑郡 | 臨菑縣 | 今山東淄博市東 | ||
17 | 廬縣 | 今山東長清 | 秦封泥“濟北太守” | ||
18 | 博陽縣 | 今山東泰安東南 |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 | ||
19 | 今山東諸城 | ||||
20 | 今山東平度東南 | 秦封泥“即墨太守” | |||
21 | 膠西郡 | 王國維《秦郡考》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 | |||
22 | 今山東莒縣 | 王國維《秦郡考》 秦封泥“城陽侯印” |
河北地區
秦朝郡級行政區 | |||||
地理區域 | 序號 | 郡名 | 治所 | 治所今所在地 | 郡名所見文獻 |
河北地區 | 23 | 今山西夏縣北 | 《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24 | 今河南沁陽 | 嶽麓書院秦簡 | |||
25 |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 ||||
26 | 今山西長子縣 | ||||
27 | 今河北尉縣西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 |||
28 | 今山西左雲右玉鎮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 |||
29 | 今河北邯鄲市西南 |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30 | 今河北平鄉 | 《水經·濁漳水注》 《漢書·地理志》 | |||
31 | 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 | 嶽麓書院秦簡 | |||
32 | 疑漢治清陽縣 | 今山東臨清市北 | 嶽麓書院秦簡 | ||
33 | |||||
34 | 今北京市 | 《水經·漯水注》 | |||
35 | 今河北薊縣 | 《漢書·地理志》 《水經·鮑邱水注》 | |||
36 | 今河北懷來東南 | 《史記·匈奴傳》 《漢書·地理志》 《水經·聖水注》 | |||
37 | 今北京密雲西南 | 《漢書·地理志》 《水經·鮑邱水注》 | |||
38 | 潦西郡 | 今遼寧錦州市西 | |||
39 | 潦東郡 | 今遼寧遼陽市 |
淮漢以南
秦朝郡級行政區 | |||||
地理區域 | 序號 | 郡名 | 治所 | 治所今所在地 | 郡名所見文獻 |
淮漢以南 | 40 | 今陝西南鄭東 |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41 | 今四川成都 | 《水經·江水注》 《漢書·地理志》 | |||
42 | 今重慶市 | 《水經·江水注》 《漢書·地理志》 | |||
43 | 今湖北江陵 | 《史記·秦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44 | 今安徽壽縣 | ||||
45 | 今湖北鄂豫皖交界處 | 嶽麓書院秦簡 | |||
46 | 今江蘇蘇州 |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47 | 今湖南長沙市 | 《漢書·地理志》 | |||
48 | 巫黔郡 | 秦封泥“巫黔 邸”、“巫黔右工” | |||
49 | |||||
50 | |||||
51 | 臨塵縣 | 今廣西崇左縣境內 |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52 | 今廣東廣州 |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53 | 今廣西貴港北區 |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書·地理志》 | |||
54 | 閩中縣 | 今福建福州 | 《史記·東越列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