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秘魯共和國)

秘魯

秘魯共和國一般指本詞條

秘魯共和國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l Perú),簡稱秘魯(Peru),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哥倫比亞,東與巴西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

10世紀前後,秘魯為古代印第安人建立的印加帝國所在地。1533年,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統治了近300年。1821年7月28日獨立。

現在的秘魯是一個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區則為乾旱的平原,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秘魯經濟主要依賴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如紡織品)。

秘魯人口3149萬,居南美洲第五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

2018年1月1日,秘魯正式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秘魯共和國 
  •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Peru
  • 簡稱:秘魯
  • 所屬洲:南美洲
  • 首都利馬 
  • 主要城市庫斯科阿雷基帕阿亞庫喬瓦努科伊基托斯等 
  • 國慶日:7月28日
  • 國歌:《國家進行曲》
  • 國家代碼:PER
  •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 
  • 貨幣新索爾 
  • 時區:UTC-5
  • 政治體制:總統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總統:馬丁·比斯卡拉
  • 人口數量:3205萬(2017年1月) 
  • 人口密度:24.8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印第安人印歐混血種人白人 
  • 主要宗教天主教 
  • 國土面積:1,285,216平方公里 
  • 水域率:0.41%
  • GDP總計:2153.84億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6728美元(2017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51
  • 國際域名縮寫:.pe
  • 道路通行:靠右駕駛
  • 國花向日葵坎塗花
  • 國樹金雞納樹
  • 國獸駱馬
  • 注音:ㄅㄧˋ ㄌㄨˇ
  • 西班牙語:Perú
  • 奇楚瓦語:Piruw
  • 拼音:bì lǔ
  • 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l Perú
  • 主要學府:天主教大學、利馬大學等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時區,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花,國樹,國獸,人口民族,政治,政體,憲法,議會,司法,政府,政黨,政要,經濟,概況,工礦業,農牧漁業,旅遊業,金融財政,對外貿易,外國資本,外國援助,文化,文學,美食,音樂,風俗,陶器,軍事,國防,軍力,軍費,交通,社會,飲食,媒體,體育,教育,民生,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旅遊,景點,世界遺產,簽證須知,旅遊貼士,

歷史沿革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亞、艾馬拉、莫奇卡和普基納等印第安人。公元11世紀,印第安人開始定居在庫斯科,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13世紀,屬於奇楚亞的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1438年占領整個秘魯和附近一些地區,建立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西班牙遠征隊入侵,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馬卡誘俘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勒索大量財寶後背信棄義地將他處死。1533年,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建立秘魯總督區,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當時秘魯商業發達,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占土地,強制推行“米塔制”,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1742年的胡安·桑托斯起義和1780~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建立秘魯共和國。1835年10月28日,玻利維亞和秘魯正式合併,稱秘魯—玻利維亞邦聯。1839年2月20日邦聯徹底瓦解。1854年廢除奴隸制。1879~1883年,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南美太平洋戰爭。秘魯戰敗後,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並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阿利卡兩省。
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秘魯收回塔克納省。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秘戰敗。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台。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特里當選總統。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後出任總統。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1977年宣布“還政於民”。1980年舉行民主選舉,恢復文人政府。1990年至2000年,“改革90”領導人藤森(日裔)兩任總統,2000年11月辭職流亡日本。2001年至2006年,“秘魯可行”黨領導人托萊多任總統。2006年至2011年,阿普拉黨領袖阿蘭·加西亞·佩雷斯任總統。2011年7月28日,民族主義黨主席奧良塔·烏馬拉就任總統,任期5年。2017年6月2日,聯合國大會選舉秘魯為2018年和201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2018年3月23日,馬丁·比斯卡拉接任秘魯總統。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面積為1285216㎞2。北鄰厄瓜多哥倫比亞,東界巴西,南接智利,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2254千米。
秘魯地形圖秘魯地形圖

地形地貌

安第斯山縱貫南北,山地占全國面積的1/3。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乾旱地帶,為熱帶沙漠區,氣候乾燥而溫和,有斷續分布的平原,灌溉農業發達,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終年高溫多雨,森林遍布,地廣人稀,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
首都利馬首都利馬
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為秘魯最高點。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普圖馬約河。中部的南段多火山,地震頻繁,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二大湖的的喀喀湖。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岸外海域富鯷魚(秘魯沙丁魚)等漁業資源,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森林面積占領土面積51%。

氣候特徵

全境從西向東分為熱帶沙漠、高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秘魯西部屬熱帶沙漠、草原氣候,乾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12~32℃;中部氣溫變化大,年平均氣溫1~14℃;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4~35℃。首都平均氣溫15~25℃。年降水量西部不足50毫米,中部200~1000毫米,東部在2000毫米以上。

時區

西五區(UTC-5),比格林尼治時間晚5小時,比台北時間晚13小時。

自然資源

礦業資源豐富,銀、銅、鉛、金儲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三、第四、第六,是世界第五大礦產國和世界第二大產銅國。森林面積78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8%,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漁業資源豐富,魚粉產量居世界前列。
2009年秘魯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銅產量世界第二,鋅產量世界第二,錫產量世界第三,金產量世界第六。
(1)截至2014年,秘魯石油探明儲量為6.83億桶,較2013年減少0.59億桶;天然氣14.63萬億立方英尺,較2013年減少0.42萬億立方英尺;液態天然氣儲量7.27億桶,較2013年減少1.49億桶。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的瓜亞基爾盆地,北部的普圖馬約盆地,中部的烏卡亞利盆地和阿克里盆地等。
(2)據2006年統計數據,煤儲量11億噸,2014年煤產量為22.9萬噸,主要分布在秘魯中西部拉利伯塔德省的阿爾多契卡馬(AltoChicama)地區。
(3)鈾儲量為10萬噸,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普諾省的馬庫薩尼—克魯賽羅、西南部阿亞庫喬省的坎加略、納斯卡阿雷基帕省。
(4)截至2013年,已探明銅可采儲量8160萬噸,主要分布在阿雷基帕、萬卡維利卡、胡寧、安卡什、利馬、庫斯科塔克納等省。2014年銅產量138萬噸。
(5)截至2013年,鉛儲量674萬噸,鋅儲量2538.2萬噸,主要分布在中北部胡寧、帕斯科、安卡什、利馬、瓦努科等省內的東、西安第斯山脈間。
(6)截至2013年,銀儲量為39.55億盎司,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安第斯山脈。據秘魯國家礦業、石油和能源協會報告,2014秘魯白銀產量1.21億盎司,占世界總產量的14.8%,是全球第三大白銀生產國,2014年白銀出口額達3.31億美元。
(7)截至2013年,金儲量為8979萬盎司,2014年產量約為450萬盎司(12.7萬公斤),同比下降10%。原生金主要分布在卡哈馬卡省(亞納科查)、阿雷基帕省(凱約馬、奧爾科潘帕、查帕)、普諾省(聖多明各、阿納內阿)和聖馬丁省(布爾迪布約)等地。
(8)2014年鉬產量約1.7萬噸,同比下降5.56%,大多為斑岩型礦床,且絕大多數來自斑岩銅鉬礦的副產品,在秘魯北、中、南3個銅礦帶中,以南部銅礦帶含鉬較高。
(9)鐵礦石儲量11.57億噸,2014年產量為719萬噸,同比增長8%,主要分布在伊卡省馬爾科納、阿雷基帕省阿卡里及安第斯山區。
(10)錫儲量為13餘萬噸,2014年產量為2.3萬噸,同比下降4.17%。主要分布在普諾省。
(11)截至2013年,磷塊石儲量為82萬噸,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皮烏拉省
【森林資源】森林面積達7300萬公頃,其中94%在亞馬遜地區。森林覆蓋率為58%,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在世界居第10位。但近年來森林資源破壞嚴重,聖馬丁省、烏卡亞利省及洛雷托省在2010年至2011年森林損失面積都超過2萬公頃。
【動植物資源】因為豐富的地理和氣候形態,秘魯境內的生物多樣性極高,躋身於世界17個生物多樣性大國,擁有世界上已知的117個生物區中的84個。現在已知擁有1831種野生動物,507種哺乳動物,415種兩棲動物,400種爬行動物。它也有855種淡水魚和19000種植物。
【水力資源】水力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亞馬遜河水系諸多河流多數發源於安第斯山脈東麓,落差較大且水量豐沛,蘊含豐富水力資源,但該地區地廣人稀,開發程度較低。東部有很多河流發源於安第斯山脈西坡,流向太平洋,為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提供了水源,因落差大、水流急,比較適宜進行梯級小水電開發。全國水電蘊藏量6944.5萬千瓦。
【漁業資源】秘魯海岸線長,沿海水溫適於魚類繁殖,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漁業大國之一。據考察,秘魯海域內有近800種海洋生物,包括魚類737種,目前僅有19%的魚類被開發利用。除海洋漁業外,秘魯淡水魚資源也十分豐富,有各類湖泊12200餘個,其中11670個尚待開發,淡水魚類超過850種。2014年秘魯水產品出口總額為11.56億美元。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6個一級行政區,包括24個省(大區)、卡亞俄憲法省和利馬省(首都區)。各省名稱如下:亞馬孫省、安卡什省、阿普里馬克省阿雷基帕省、阿亞庫喬省、卡哈馬卡省、庫斯科省、萬卡維利卡省、瓦努科省、伊卡省、胡寧省、拉利伯塔德省蘭巴耶克省、利馬省、洛雷托省、馬德雷·德迪奧斯省、莫克瓜省帕斯科省、皮烏拉省普諾省、聖馬丁省、塔克納省、通貝斯省、烏卡亞利省
秘魯行政區劃秘魯行政區劃
首都利馬(lima),人口781.67萬(2005年)。年平均氣溫18.7℃,被譽為“世界不雨城”。

國家象徵

國名

秘魯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Peru;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l Perú;拼音bì lǔ,不能讀成mì lǔ)在古印第安語中,秘魯意為“玉米之倉”,因此地盛產玉米而得名。

國旗

秘魯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紅色,白色長方形中間有軍徽圖案。白色象徵自由、民主、和平與幸福;紅色象徵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

國徽

秘魯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是一隻南美駱馬,為該國國獸,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徵之一;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下半部為一隻象徵豐饒的羊角,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

國花

向日葵坎塗花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國樹

金雞納樹。金雞納樹又名雞納樹、奎寧樹、金雞勒。約包含25種的物種,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當中有些是小型灌木,有些是大型喬木,高度約5到15公尺,遠望金雞納林,紅一層綠一層,互相交迭,紅的是嫩葉,綠的是老葉,夏季開白色小花,種子很小。原產地源自南美安第斯山脈。金雞納屬中尚有紅金雞納樹(C.succirubra)、藥金雞納樹(C.officinalis)和西黃金雞納樹(C.calisaya)等種,而樹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寧奎尼丁的重要工業原料。

國獸

駱馬(學名:Vicugna vicugna )是駱駝科羊駝族、駱馬屬的大型哺乳動物。是駱駝科的動物從北美洲進入南美洲的一支的後代,體型較小,無駝峰,分布於安第斯山區和南美洲南部的草原、半荒漠地區,該屬僅有1種、2亞種,是野生動物,和人工飼養的大羊駝(Lama glama)及小羊駝(Lama pacos)並非一種動物,分屬不同的屬。駱馬毛在羊駝毛中最粗最長,彈性較差。絨毛的細度為25 35μm,剛毛為150μm。長度為200~300mm。

人口民族

人口 3081萬(截止至2014年8月),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歐混血種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種占3%。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但由於傳染病散播,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西班牙人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湧入,與原住民互相融合。秘魯獨立後逐漸有來自英格蘭、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奴隸製取消後,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並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2008年秘魯華人約占10%,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部分已不懂中文。但一份原始資料聲稱有著中國血統的公民人數達500萬,等同於該國總人口的20%。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

政治

政體

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實行多黨制,政治體制為三權分立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3年12月31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可連任一屆,隔屆可再當選;增設第一和第二副總統;國會由兩院制改為一院制;對恐怖分子可處極刑等等。2000年11月2日,秘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不得連任。2005年3月11日,秘國會再次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軍人和警察投票權。

議會

稱國會,一院制,由130名議員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國會每年有兩次會期,休會期間由常務委員會主持工作。每屆國會任期5年。本屆國會於2016年7月成立。現任國會主席丹尼爾·恩里克·薩拉維里·比利亞(Daniel Enrique SALAVERRY Villa),2018年7月26日就職。國會議席分配情況:人民力量黨56席、“廣泛陣線”黨20席、“為了變革的秘魯人”黨18席,爭取進步聯盟9席,人民行動黨5席,人民聯盟5席。
秘魯總統府秘魯總統府

司法

法院分四級:最高法院、高級法院、一審法院和調解法院。各級法官均通過全國或地方法官委員會考核推薦,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院長從大法官中選舉產生,任期2年。現任最高法院院長何塞·路易斯·萊卡羅斯·科爾內霍(José Luis LECAROS Cornejo)。
國家檢察院為獨立機構,檢察長由最高檢察團選舉產生,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一次,但第二任期不得超過2年。現任臨時國家檢察長索拉伊達·阿瓦洛斯(Zoraida ÁVALOS)。審計署為獨立機構,審計署長由政府提名,國會任命,任期7年。現任國家審計署長內爾松·愛德華多·沙克·雅爾達(Nelson Eduardo SHACK Yalta)。

政府

現政府於2018年4月2日成立,由部長會議主席和18名部長組成。總統主持部長會議並任命內閣。現任內閣成員為:部長會議主席塞薩爾·比利亞努埃瓦·阿雷瓦洛(César VILLANUEVA Arévalo),外交部長內斯托爾·波波利西奧·巴爾達雷斯(Néstor POPOLIZIO Bardales),國防部長何塞·莫德斯托·韋爾塔·托雷斯(José Modesto HUERTA Torres)、財政和經濟部長卡洛斯·奧古斯托·奧利瓦·內臘(Carlos Augusto OLIVA Neyra),內政部長卡洛斯·莫蘭·索托(Carlos MORÁN Soto),司法和人權部長比森特·安東尼奧·塞瓦略斯·薩利納斯(Vicente Antonio ZEBALLOS Salinas),教育部長丹尼爾·阿爾法羅·帕雷德斯(Daniel ALFARO Paredes),衛生部長伊莉莎白·蘇萊瑪·托馬斯·岡薩雷斯(Elizabeth Zulema TOMÁS Gonzáles),農業和灌溉部長古斯塔沃·愛德華多·莫斯塔霍·奧克拉(Gustavo Eduardo MOSTAJO Ocola),勞動和就業促進部長西爾維婭·卡塞雷斯·皮薩羅(Sylvia CÁCERES Pizarro,女),外貿旅遊部長埃德加·曼努埃爾·巴斯克斯·貝拉(Edgar Manuel VÁSQUEZ Vela),能礦部長弗朗西斯科·伊塔洛·伊斯莫德斯·梅薩諾(Francisco Italo ÍSMODES Mezzano),交通通信部長埃梅爾·特魯希略·莫里(Edmer TRUJILLO Mori),生產部長勞爾·佩雷斯—雷耶斯·埃斯佩霍(Raúl PÉREZ-REYES Espejo),住房建設和用水部長哈維爾·羅曼·皮克·德爾波索(Javier Román PIQUÉ del Pozo),婦女和弱勢群體部長安娜·瑪麗亞·亞歷杭德拉·門迭塔(Ana María Alejandra MENDIETA,女),環境部長法維奧拉·穆尼奧斯·多德羅(Fabiola MUÑOZ Dodero,女),文化部長羅赫爾斯·馬丁·瓦倫西亞·埃斯皮諾薩(Rogers Martín VALENCIA Espinoza),發展與社會融合部長莉莉亞娜·德爾卡門·拉羅莎·韋爾塔斯(Liliana del Carmen LA ROSA Huertas,女)。

政黨

秘魯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
(1)“為了變革的秘魯人”黨(Peruanos Por el Kambio):2014年庫琴斯基創建該黨。主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安全。黨領導人庫琴斯基贏得2016年總統選舉。在2016年國會選舉中贏得18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2017年12月,因反對庫琴斯基總統對前總統藤森實行特赦,3名執政黨國會議員宣布退黨,執政黨議席降至15席。
(2)人民力量黨(Fuerza Popular):2010年藤森慶子(Keiko Fujimori)為參加2011年大選創建“2011力量”黨,後改名為“人民力量”黨。政治立場中右。尊重民主與法制,主張平等和社會正義,促進地區均衡發展。倡導根除腐敗、嚴打各種犯罪行為,維護社會治安。黨主席藤森慶子。在2016年國會選舉中贏得73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3)廣泛陣線黨(Frente Amplio):2012年成立。黨主席貝羅尼卡·門多薩(Veronica Mendoza)。主張維護社會公平,打擊腐敗,進行政治體制和社會改革。在2016年國會選舉中贏得20席,成為國會第二大黨。
(4)人民行動黨(Partido Acción Popular):1956年由費爾南多·貝朗德(Fernando Belaúnde)等人在原“全國青年民主陣線”基礎上創建。核心政治主張為民主、民族主義和革命。對內主張實行代議制民主和混合經濟模式;對外強調獨立自主和不結盟原則,支持拉美一體化。該黨曾於1963-1968年、1980-1985年執政,時任黨主席貝朗德出任總統。黨主席哈維爾·阿爾瓦·奧蘭迪尼(Javier Alva Orlandini)。
(5)人民聯盟(Alianza Popular):2015年由阿普拉黨、基督教人民黨、“秘魯前進”黨聯合組建,重視社會公平,維護民主繁榮。黨主席為前總統阿蘭·加西亞(Alan García)。
(6)爭取進步聯盟(Alianza para el Progreso):2015年成立,中右翼政黨。主張人本主義、地方分權和加強民主,通過增加投資實現社會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醫療體系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黨主席為前總統候選人塞薩爾·阿庫尼亞·佩拉爾塔(César Acuña Peralta)。

政要

總統:馬丁·阿爾韋托·比斯卡拉·科爾內霍,1963年3月22日生於利馬,工程師。1984年畢業於秘魯國立工程大學工程系,後在秘魯艾山工商管理學院進修企業管理專業。歷任秘魯莫克瓜大區工程學院系主任、莫克瓜大區主席等職。2016年7月就任第一副總統兼交通通信部部長。2017年5月辭去交通通信部長職務,9月被任命為駐加拿大大使,同時繼續擔任第一副總統。2018年3月23日接任總統。已婚,有4子。

經濟

概況

傳統農礦業國,經濟在拉美國家中居於中等水平。庫琴斯基政府重視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倡導自由貿易,加大對農業、礦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投入。2017年,秘經濟成長率2.5%,國內生產總值2153.84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28美元,貨幣名稱索爾(Sol)。匯率1美元=3.35索爾,通貨膨脹率3.3%,失業率6.5%,外匯儲備617億美元。
秘魯貨幣新索爾秘魯貨幣新索爾
秘魯的經濟政策在近數十年大幅擺動。1968-1975年胡安·貝拉斯科·阿爾瓦拉多政府推行激進的經濟改革政策,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徵收外資公司、實行經濟干預以及擴大國營企業規模。這些政策的目的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以及擺脫對已開發國家的過份依賴,但最終收效甚微。雖然如此,但大部分改革政策持續推行到1990年代,直至阿爾韋托·藤森政府終止物價管制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私有化大部分國營企業。自1993年起,秘魯經濟穩定增長,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曾一度陷入衰退。
從2001年托萊多政府執政開始實行“恢復經濟政策”至今,巨觀經濟運行平穩,2004年GDP增速高達7.8%,2006年、2007年創紀錄地攀至8.9%和9.8%。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秘魯在2008和2009年仍保持6.5%和3.4%的增長,增速位居新興市場前列。2010和2011年,秘魯經濟增速迅速反彈至9.2%和5.5%。但經濟發展的成果未能惠及廣大下層民眾,貧富分化等問題未得到根本扭轉。
加西亞總統就職後,表示新政府將基本延續現行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吸引投資,加快經濟發展速度;重視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實施掃盲計畫;對能源和礦業企業加征高額利潤稅;增加就業和改善勞工權利。

工礦業

工業以加工和裝配業為主。2011年製造業增長5.6%,建築業增長3.4%,礦產油氣業下降0.2%。

農牧漁業

2011年農牧業產值同比增長3.8%;漁業產值同比增長29.7%。2010年播種面積141.18萬公頃,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秘是世界主要魚粉、魚油生產國。

旅遊業

秘魯作為印加文明的發祥地,旅遊資源豐富。2011年,秘魯接待外國遊客26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29.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6%。2011年全國各類飯店數量:5星級36家、4星級52家、3星級548家、2星級1079家、1星級362家。主要旅遊景點有庫斯科城、馬丘比丘遺址、利馬大廣場、黃金博物館等。

金融財政

截至2013年2月,秘魯外匯儲備達673.48億美元。
(資料來源:秘魯中央儲備銀行)

對外貿易

秘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主要出口礦產品和石油、農牧業產品、紡織品、漁產品等。2017年,秘對外貿易總額837.1億美元,其中出口440億美元,進口397.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22.1%和9.9%。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美國、巴西、加拿大等。

外國資本

1991年3月,秘魯政府修改外資法,取消了對外國投資的某些限制措施,允許外商在能源、電信、自來水等部門投資,利潤自由匯出。2011年,秘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IDE)76.59億美元,較2010年同比增長4.5%。2012年上半年,秘累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54.4億美元,同比增長31%,在拉美排名第五。西班牙、英國、美國是秘主要投資來源國。

外國援助

2007~2013年度,歐盟向秘提供1.32億歐元援助,主要用於提高政府執政能力和發展社會事業。
2011年,秘時任外長何塞·加西亞與聯合國駐秘協調員阿里亞斯簽署2012-2016年度聯合國發展援助框架補充協定,涉及經濟發展、民主執政、社會保護、氣候變化與環保及文化遺產等五個合作領域。德國宣布將向秘提供500萬歐元援助以支持秘保護雨林及生物多樣性,並計畫於2010至2012年度向秘提供總值2億歐元援助,用於秘開展環保、權利下放和循環飲用水等領域項目。加拿大宣布在未來4年內向秘提供總額為489萬美元的援助以解決秘國內因採礦引發的社會衝突。
身穿民族服裝的秘魯姑娘身穿民族服裝的秘魯姑娘
2012年8月,美洲開發銀行與秘經濟財政部簽署協定,向秘提供1.4億美元的援助,用於支持秘衛生、教育和環境保護。

文化

文化事務原由秘魯國家文化局負責,2010年7月14日,秘魯國會通法案過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國家博物館、廣播電視局以及國家文化研究所等機構。秘魯首位文化部長,著名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胡安·馬丁·奧西奧在9月4日宣誓就職。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衝擊。

文學

秘魯文學則起源於前哥倫布時期的口述傳統。西班牙人在16世紀引入文字,殖民時期文學體裁有編年史和宗教文學。獨立後,風俗主義和浪漫主義成為主要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家有里卡多·帕爾馬。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造就了西羅·阿萊格里亞、何塞·馬里亞·阿格達斯、和塞薩爾·巴列霍等作家。20世紀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學爆炸代表作家之一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人影響下,秘魯文學變得更廣為人知。

美食

秘魯的食品和菜餚豐富多樣,別具一格。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鐘愛的食物。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製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肴。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製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秘魯菜餚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主料是魚、海味、雞和馬鈴薯,做法多為涼拌、清蒸和燒烤;名菜有:生魚“塞維切”(ceviche),Ceviche是以柑橘浸泡的海鮮菜式;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安蒂庫喬”(anticucho)等。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主料是牛、羊肉和馬鈴薯,以燉、燴、煎為主。名菜有,牛肉、甘薯和大蕉燴制的“桑科恰多”(sancochado);馬鈴薯乾煎的“丘紐”(chuo);甜鹹味的蝦菜湯“丘佩”(chupe)等。
秘魯菜餚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尤其是一種與中國廣東粵式料理與當地料理融和的Chifa在當地非常流行,在首都利馬市內,一條街上至少有一個“Chifa”的招牌,chifa的名稱由來據說是語自中國話吃飯的意思,雖然在當地這種料理被當作中國菜,並且中國餐館遍步秘魯各地,然而其料理卻早已成為當地秘魯式特色的飲食,已非原本的中國菜,而其他秘魯著名菜式包括“anticuchos”、“ceviche”、“humita”和“pachamanca”。秘魯豐富的氣候特徵為當地提供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作煮食用途。最近,秘魯菜餚因為其使用材料和煮食方法的多樣式獲得稱譽。
秘魯的傳統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製而成。一般來說,山區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皮斯科酒原產於秘魯皮斯科地區,以葡萄汁為原料,經過蒸餾釀製而成。1916年,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加入檸檬汁、雞蛋清、糖漿和冰塊,混合配製成一種味道清香、爽口的雞尾酒,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的一種餐飲文化象徵。
古柯是一種灌木,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樹高1至3米,葉含古柯鹼,有麻醉作用。當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葉泡茶,稱為古柯茶,同茶葉和咖啡一樣飲用。為了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窮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葉當作咀嚼劑,帶在身邊隨時放入口中咀嚼,以便充飢禦寒。

音樂

秘魯音樂源於印第安、西班牙和非洲傳統。西班牙人到達之前,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吹管樂器“quena”和敲擊樂器“tinya”都比較常見。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之後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charango”。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cajón”的引入。秘魯傳統舞蹈有“marinera”、“tondero”、“danza de tijeras”和“huayno”。

風俗

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都慣以握手為禮。男朋友之間相見,一般慣施擁抱禮,並互相拍肩拍背。秘魯婦女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親吻對方的面頰),嘴裡都不停地發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任何情況下,都可用花作為禮品。
秘魯人具有拉丁民族的特徵,熱情、好客,聽話最好打些折扣,不能盡信,有些會經常不守時。
利馬市每年在10月、11月的祭奠期間,每逢周日在ACHO廣場皆有鬥牛比賽。
秘魯居民中絕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秘魯基巴羅族人視巫師如神明,並對其異常崇敬。秘魯人特別忌諱“死亡”這個字眼,若以“死亡”來詛咒他人,必定會引起一場大毆鬥。
秘魯的印加印第安人,在每年9月舉行定期驅魔節日。因9月是雨季。瘟疫易於流行。為了驅除病魔,秋分後月圓的第一天,所有的人要禁食。晚上各家聚會,烤制一種摻有小孩鮮血的玉米餅。人們在洗浴之後,用這種麵餅擦頭、臉、胸、肩、腿,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病痛。然後用這種麵餅再擦門檻,證明全家都已齋戒淨身。
秘魯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都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期,遇其必將會大難臨頭。他們忌諱烏鴉。認為烏鴉是一種不祥之鳥,給人以厄運和災難的印象。他們忌諱以刀劍為禮品。認為送這些東西意味著割斷友誼。他們在飲食上忌食海參一類的奇形怪狀的食品。

陶器

秘魯文化主要來源於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印加人維持了這些工藝的製作,並在建築等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包括馬丘比丘古城的興建。巴洛克藝術是殖民時期的主要藝術,但在一定程度受到當地傳統的影響。這時宗教事物是藝術作品的主要描繪對象,當時大量興建的教堂和庫斯科畫派就是當中的代表。獨立後秘魯藝術的發展停滯,直至20世紀初期印第安主義運動的興起。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傾向折衷,且受到外國和當地潮流的衝擊。

軍事

國防

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總統任主席。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是武裝力量聯合指揮部,直屬總統領導,成員為三軍司令,並輪流擔任主席。現任聯指司令塞薩爾·阿斯圖迪略·薩爾塞多(César ASTUDILLO Salcedo),陸軍司令豪爾赫·奧蘭多·塞利斯·孔(Jorge Orlando CELIS Kuong),海軍司令費爾南多·勞爾·塞爾丹·魯伊斯(Fernando Raúl CERDÁN Ruiz),空軍司令魯道夫·加西亞·埃斯克雷(Rodolfo GARCIA Esquerre),國民警察司令何塞·路易斯·拉瓦列·聖克魯斯(José Luis LAVALLE Santa Cruz)。秘魯實行義務兵制,服役期兩年。2016年秘三軍總兵力11.7萬人,預備役38.6萬人。陸軍7.1萬人,海軍2.7萬人,空軍1.9萬人。另有約10萬國民警察組成的警察部隊。
秘魯(秘魯共和國)
1947年,秘魯加入美洲國家軍事體系。1952年,秘魯與美國又簽訂了雙邊防禦協定等軍事協定,但是後續的政變導致與美國軍事關係中斷。50年代初期秘魯開始創建小型軍事工業,主要以修理武器裝備為主。1968年10月,胡安·貝拉斯科將軍政變上台後,軍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展軍工生產,至今有些項目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生產能力,已經有軍方直屬醫藥廠和汽車修理廠、彈藥廠、通信設備廠、坦克和直升機修理廠、軍服廠,但是大致而言集中在後勤零件和彈藥自製,依然沒有大型武器自制能力,多數武器還是採購俄制產品為主,
秘魯的軍力以防禦為主,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擁有80年代向德國購入的多艘209型潛艇至今仍有不錯的靜音能力,以及10多架米格29、10多架幻象2000,使其成為中美洲一支讓他國有所忌憚的軍事力量。

軍力

2009年秘三軍總兵力10.1867萬人。
陸軍6.2057萬人,下轄4個軍區和一個臨時軍區,編有5個步兵旅、2個裝甲旅、2個摩托旅、2個山地旅、2個特種旅、1個叢林旅、1個陸航旅和1個縱隊。
海軍2.291萬人,設有5個海區,擁有現役巡洋艦1艘、飛彈驅逐艦8艘、飛彈護衛艦6艘、潛艇6艘、巡邏艇59艘等。
空軍1.69萬人,編有4個飛行聯隊,1個訓練司令部。自上世紀70年代引進蘇聯飛機;1989年購買法國幻影-2000截擊機12架; 1992年從尼加拉瓜購進蘇制武裝直升飛機19架,1996年從烏克蘭購進米格-29戰機10架。1998年採購蘇-25戰機18架。
另有約10萬國民警察組成的準軍事部隊。

軍費

2016年,國防預算14.1億美元。

交通

秘魯的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貨運量占全國運輸總量的80%。水上運輸較發達,外貿主要依靠海上運輸。
鐵路:秘是南美最早修建鐵路的國家,1851年建成第一條利馬至卡亞俄的鐵路。2011年鐵路總里程1908公里,主要有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鐵路,多用於山區農礦產品運輸及部分旅遊客運。2011年客運量176萬人次,貨運量790.6萬噸。
公路:現有公路里程7.85萬公里。2011年,公路里程12.9萬公里。其中國道2.3萬公里,省道2.6萬公里,市鎮級公路8.0萬公里。2011年,全國機動車合計197.99萬輛,公路客運量7083.10萬人次。秘魯主要公路是縱貫南北的泛美公路和橫跨東西的中央公路。
水運:秘魯瀕臨太平洋,沿海多優良港口。內陸地區尤其是亞馬遜地區河流縱橫,水路運輸便利。秘現有海港19個,河港4個,湖港1 個。2011年有各類民用船隻6053艘,貨運量2174萬噸。主要港口有:卡亞俄、派塔、欽博特、伊洛、薩拉維里等。
空運:2009年全國共有民航飛機257架,客運量1336.69萬人次。秘魯有機場66個,其中國際機場5個,國際航線可通美國、歐洲部分國家和拉美各主要國家。最主要國際機場有豪爾赫·查維斯機場和阿雷基帕、奇克拉約、皮斯科、伊基托、庫斯科機場等。(資料來源:秘魯交通與通訊部)

社會

飲食

賽馬在秘魯歷史悠久,曾是民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賽馬場地的考究和騎士馬術的高超,在國際賽馬愛好者中有口皆碑。阿雷基帕、伊卡、蘭巴耶克等省出產的駿馬,被各國騎手們爭購。秘魯大小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辟有寬闊平整的賽馬場。比賽和表演活動每周都有,首都利馬現代化的蒙特里科賽馬場曾每周多達4場。賽馬一般是先後安排速度比賽和馬技。傳統的馬術項目還有飛馬奪雞、“馬舞”等。賽馬的訊息和照片每天都在報紙上占有顯著地位。

媒體

全國共有各種報紙及刊物20餘種。主要有:《商報》,發行量約28萬份;《快報》,發行量15萬份;《共和國報》,發行量15萬份;《秘魯人報》,發行量25萬份;《太陽報》,發行量3萬份。主要政論期刊有:《假面具》周刊,發行量3.5萬份;《請聽》和《是》各發行1萬份。
秘魯新聞社和安第斯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
全國共有廣播電台1107家,除一家國家電台外,其餘均為私人電台。影響較大的電台有:國家電台、聖羅莎電台、秘魯節目電台、團結電台和聯合電台等。
全國共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90家,其中7家有全國廣播網。電視七台為國家台,其餘均為商業性電視台。影響較大的商業性電視台有拉丁台(電視二台)、美洲台(電視四台)、泛美台(電視五台)、安第斯台(電視九台)、OK台(電視十一台)和全球網台(電視十三台)。

體育

秘魯1900年開始參加奧運會,1948年在射擊項目上奪得1枚金牌,缺席過1952年奧運會,此後1984年、1988年和1992年秘魯還分別獲得1枚銀牌,之後再沒有獎牌收入。優勢項目主要是射擊和排球。

教育

秘魯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現行教育體制為:學前教育1至2年,國小6年,中學6年,大學5年。
秘全國著名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首都利馬。最著名的國立大學是聖馬科斯大學(建於1551年),亦是拉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排名前五位的私立大學分別是:天主教大學、利馬大學、聖馬丁·德彼雷斯大學、里卡多·帕爾馬大學和太平洋大學。

民生

全國有481所大型綜合醫院,43,074 張床位,2,008醫療中心和 5,463醫療保健站,還有80 家私立醫院。設有全國性的防治流行傳染病和控制結核病、瘧疾中心網路,環境、引用水監控和檢疫系統、食品衛生中心以及全國的實驗和化驗網路系統。
醫療保險主要有國立中小學生享受公費醫療,婦嬰醫保,即孕婦及新生兒4歲以前享受免費醫療。社會醫療保險主要由企事業單位和私營業主為本單位的職員、工人按每人月薪的13%購買醫療保險,員工享受免費醫療。其他個人可購買私立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按保險額度,醫療費用最高可報銷90%。
秘魯財政部長路易斯·米格爾·卡斯蒂亞(Luis Miguel Castilla)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2013年將推行醫療改革,這是政府最關切的問題之一。
衛生部長米多麗·德阿比奇(Midori de Habich)表示,只要符合併遵守統一簡化稅制(RUS)的中小企業里的員工,都可以免費獲得一份醫保。財長稱:“公共衛生是政府優先考慮的事項之一,因此必須展開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改革。”他強調,此次改革不會提高居民收入,但會改善醫療服務水平。

外交

外交政策

秘魯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主張在國際事務中遵循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和泛美體系準則,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支持聯合國改革,主張加強聯合國的權威。尊重普世人權觀。重視同美國的關係,積極發展同拉美國家關係,支持地區團結和一體化,反對地區軍備競賽,努力拓展同歐盟及亞太國家關係。現與130多個國家保持外交關係。
秘是聯合國、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美洲國家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南美國家聯盟、安第斯國家共同體、拉美一體化協會、拉美經濟體系、亞馬孫合作條約、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南太平洋常設委員會、太平洋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2015年10月,秘魯舉辦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2016年11月,秘魯繼2008年後再次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8年4月,第八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11月,比斯卡拉總統訪問智利。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雙邊政治關係
1971年11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秘魯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1972年2月,中國在秘設使館;同年3月,秘在華設使館。2002年5月,秘在上海設總領事館。
建交以來,雙邊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兩國高層互訪頻繁,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文化、科技、教育、旅遊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國際事務中,雙方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在台灣問題上,秘歷屆政府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2008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秘期間,中秘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兩國外交部於1992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迄今已舉行十次政治磋商。
雙邊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
中國是秘魯全球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12年雙邊貿易額137.96億美元,同比增長9.7%。其中我出口53.33億美元,進口84.6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6%和6.8%。中方主要出口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紡織品、服裝等,主要進口魚粉和銅、鐵等礦產品。
2009年4月,中秘簽署自貿協定。2010年3月1日,兩國自貿協定正式生效。
中秘經濟合作發展較快,秘是中國在拉美主要投資對象國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在秘直接投資約40億美元,主要涉及礦產、石油資源開發等領域。
文化、教育、科技和旅遊交流
建交以來,兩國文化交往頻繁。中國文化、教育、新聞、體育和藝術等60多個團組相繼訪秘。1986年11月,兩國簽署文化合作協定。1997年11月,簽署人才交流與合作協定。2000年3月,簽署保護和收復文化財產協定。
2005年6月,中秘簽署《關於支持在秘魯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的諒解備忘錄》。2007年12月,中國國家漢辦與秘利馬天主教大學、阿雷基帕大學和皮烏拉大學、里卡多·帕爾瑪大學分別簽署設立孔子學院的協定。
中秘兩國自1988年簽署科學技術合作基礎協定以來,在農業、林業、礦業、水產養殖、中醫針灸等領域開展了專家和技術交流。1995年,兩國簽署《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秘魯國家科學技術理事會科技合作項目計畫諒解備忘錄》。1990年至今,已舉行過2次科技混委會。
國務院於2004年4月批准開放秘魯為中國公民組團出境旅遊目的地。2005年1月,兩國簽署《關於中國旅遊團隊赴秘魯旅遊實施方案的諒解備忘錄》。同年9月15日,中國公民組團赴秘的旅遊業務正式開展。
軍事交往
建交以來,秘多位國防部長、聯指主席、陸軍司令、空軍司令等訪華。
同美國的關係
秘美1826年建交。美是秘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2006年4月,兩國政府簽署自貿協定,並於次年獲美國會通過。2011年,秘總統烏馬拉、部長會議主席萊內爾等訪美。美副國務卿伯恩斯、南方司令部司令弗雷澤及眾議院代表團訪秘。
2012年,美國主管西半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伯塔·雅各布森、美國防部長帕內塔、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分別訪秘。2013年,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約翰·凱利訪秘。
同拉美國家的關係
秘重視同地區內國家特別是鄰國的關係,積極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反對地區軍備競賽。
2012年,秘總統烏馬拉訪問委內瑞拉、智利、阿根廷,在出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峰會期間與巴西總統羅塞芙舉行會晤,與厄總統科雷亞共同主持第六屆兩國內閣部長聯席會議。秘外長龍卡利奧洛訪問巴西、哥倫比亞、烏拉圭、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厄瓜多總統、墨西哥、巴西、薩爾瓦多和阿根廷外長訪秘。秘魯和墨西哥、巴拿馬簽署的自貿協定正式生效實施,秘正式以地區觀察國身份加入中美洲一體化體系(SICA)。10月15至16日,拉美“太平洋聯盟”高級別小組和技術小組會議在利馬舉行。
2013年,烏馬拉訪問古巴,赴智利出席首屆拉共體-歐盟首腦會議和首屆拉共體首腦會議,與墨西哥、哥倫比亞和智利三國元首共同召開拉美“太平洋聯盟”第六屆首腦會議。秘外長龍卡利奧洛赴智利出席拉共體-歐盟和拉共體外長會議。
同獨立國協和東歐國家的關係
蘇聯解體後,秘政府相繼承認獨立國協各國。1997年,秘先後與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2007年俄國家杜馬副主席佩赫京、俄外長拉夫羅夫分別訪秘。2008年,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對秘進行國事訪問。2011年,俄外長拉夫羅夫訪秘。
2012年,秘外長龍卡利奧洛訪問俄羅斯,烏克蘭外長訪秘。
同日本及其他亞太國家的關係
秘是拉美國家中接受日援最多的國家。秘積極發展與亞太國家的關係,加強對太平洋事務的參與,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事務及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協定(TPP)的談判。2011年,秘同日本簽署經濟夥伴協定,同韓國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並同印度正式啟動自貿協定談判。
2012年,秘總統烏馬拉對日本和韓國進行首次正式訪問,並在出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峰會期間會晤韓國總統李明博。韓國、阿富汗和亞塞拜然外長訪秘。秘魯和日本經濟協作協定正式生效。
同歐盟的關係
歐盟是秘重要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地。2010年,秘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簽署自貿協定。
2012年,秘總統烏馬拉訪問西班牙、德國、瑞士、比利時、法國、葡萄牙,外長龍卡利奧洛訪問葡萄牙和瑞典。葡萄牙總理、德國、英國、西班牙、烏拉圭外長訪秘。秘魯—挪威貿易優惠協定正式生效,至此,秘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所有成員國貿易協定全部生效。12月,歐洲議會和秘國會相繼批准歐盟與秘的自貿協定。
2013年,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塔亞尼、西班牙首相拉霍伊、羅馬尼亞總統伯塞斯庫訪秘。秘外長龍卡利奧洛赴智利出席拉共體-歐盟外長會議和拉共體外長會議。
同中東國家的關係
秘重視發展同該地區國家關係。
2012年,秘外長龍卡利奧洛訪問摩洛哥和突尼西亞,阿聯外長訪秘。10月1至2日,第三屆南美-阿拉伯國家峰會在利馬舉行。

旅遊

景點

利馬
利馬是秘魯的首都,同時是最大的港口。位於秘魯西部的利馬瀕臨太平洋,終年少雨,是世界有名的“無雨城”,冬季多霧潮濕。利馬由於其便利的海港,利馬在1535年被選為秘魯的首都。在大部分殖民地時期,利馬始終是南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和商業權力中心。這輝煌的過去反映在殖民地時期的建築上,這些建築也為利馬贏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美名。利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聖馬科斯大學是秘魯全國最有名的高等學府,於1551年建校,是美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利馬還有許多博物館,其中黃金博物館當列首位。位於首都利馬以北185公里的卡拉爾古城建於公元前2600年,是一座與埃及金字塔處於同一時代的古城遺址,亦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
皇家費利佩城堡
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修築的最大、最堅固的城堡著稱,為典型的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城堡建築風格,是西班牙王室建築的最完整最有意義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位於卡亞俄海岸,守衛著整個卡亞俄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皇家費利佩城堡現為陸軍軍事博物館,介紹秘軍隊組建和成長史,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武器裝備、傳統等,包括一座秘魯軍隊創建者和1868年城堡保衛者弗朗西斯科·波羅內格西·塞萬提斯上校紀念碑。
皇家費利佩城堡皇家費利佩城堡
帕恰卡馬克遺址
遺址位於利馬以南20餘公里處的“魯林谷地”,在秘魯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於公元前200年左右興起,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毀壞。它原為前印加時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廟,後被印加王國征服,成為秘魯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廟,以莊嚴、肅穆、雄偉而著稱。其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被稱為太陽宮(或太陽廟),高6層,背靠大海,建在山頂上。大殿背後建有觀象台,觀看太陽出沒並據此制定農曆。在太陽廟另一側的低洼處還建有月亮宮。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位於利馬聖博爾哈區。大樓共九層,是一座造型和內結構頗具特色的建築物。建成於1976年,最初為漁業部辦公樓。漁業部遷出後成為國家銀行大樓。1988年3月14日,根據秘魯共和國關於建國家博物館的最高法令,將此樓作為國家博物館館址。1990年2月19日開館,同年3月1日向公眾開放,從此成為秘最重要的文化場所之一。
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
黃金博物館
秘魯黃金製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館,簡稱黃金博物館,位於利馬市蒙特利科區,創建於1966年,是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該館展品以農藝學家、金融家、外交家米格爾·穆希卡·加略家族收集的文物為主。
庫斯科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旅遊勝地,以印加古蹟聞名。“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臨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蔥鬱,氣候涼爽,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
庫斯科庫斯科
馬丘比丘
秘魯南部古印加帝國的古城廢墟,是秘魯最著名的遊覽勝地,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西班牙人在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後100年裡也無人涉足。“馬丘皮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位於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城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四周叢山峻岭環抱。古城兩側為600米懸崖峭壁,下臨湍急的烏魯班巴河。面積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據估計建於四、五百年前。1911年,為美國耶魯大學南美歷史學教授海勒·賓加曼發現。
帕拉卡斯自然保護區
位於利馬南部247公里處,在伊卡省境內,距皮斯科城19公里,總面積33萬公頃,是秘魯太平洋海岸著名的旅遊勝地。保護區內最引人入勝的去處是鳥島(Islas las Ballestas),鳥島由南島、北島和中島及6個礁石島組成。其中北島最大,面積為64公頃,距海岸11公里。
納斯卡地畫
美國人保羅·科索科在納斯卡地區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統時於1939年發現。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南300多公里處。是散布在250平方公里乾燥沙質地表上的眾多深幾十厘米、長几百米到幾公里不等的巨大線條。以筆直的直線和箭頭型為主,也有其它幾何圖型和動物圖案,如蜂鳥、捲尾猴等。因尺寸巨大,需乘飛機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94年12月14日決定將這一遺蹟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阿雷基帕
秘魯第三大城,南部阿雷基帕省首府,秘魯最古老城市之一。位於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2,300米的山谷中。這裡有白雪皚皚的米斯蒂火山,四周峰巒環峙,樹木蒼翠,景色清幽。傳古印加帝國最高統治者梅伊塔-卡帕克到達這裡時,對左右讚揚說:“阿雷基帕”,意為:“好,我們就在這裡住下”,城名就來源於這句話。
阿亞庫喬城
秘魯中南部的山城,阿亞庫喬省省會和商業中心。位於西科迪耶拉山東坡,海拔2,746米。周圍有起伏的丘陵,西北距首都利馬571公里。這裡的西班牙式建築保持完好,宗教氣氛濃厚,教堂很多,多飾以華麗的壁畫。 
瓦努科
秘魯瓦努科省首府。位於中部瓦利亞加河上游的山間盆地內,海拔1912米。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國古城烏努奎石頭城附近建城,此即老瓦努科城,在現瓦努科城西56公里處,後遷現址。它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西班牙城市之一。距城5公里處,有公元前1900年建造的古廟,廟中有雙手交叉的石雕像遺蹟,故稱為叉手廟,是美洲最古老的廟宇。
老瓦努科城
秘魯中部印加帝國遺蹟之一。位於多斯德馬約省,距瓦努科城140公里。曾被稱為烏努奎城,也稱瓦努科帕姆帕城。為印第安人城市,建於十五世紀,十六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時,被遺棄。城內曾有3,500座建築物,並建有500多座圓形或方形的地窖。其中以雕刻圖案的巨石建成的城堡最著名,這城堡占地2.5平方公里。
秘魯亞馬孫地區
亞馬孫河在印地安人語言中的意思是“撞碎獨木舟之河“。它源於秘魯,流經巴西入海,全長6400多公里,在秘魯境內為680公里。它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最深處達240米,河水上漲季節每秒流量30萬立方米。亞馬孫地區除少數城鎮外,分散在各地的1200個部落還處在刀耕火種狀態。
的的喀喀湖
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傳說水神的女兒伊卡卡愛上青年水手蒂托,結為夫婦。水神發現後,將蒂托淹死,伊卡卡復將蒂托化為山丘,自己則變成浩瀚的淚湖,印第安人將他倆的名字結合一起稱之為“的的喀喀”湖。面積有8,330平方公里。其中2/5在秘魯境內。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稱為聖湖。阿依馬拉族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創造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來自湖底。

世界遺產

至2011年止,秘魯共有11處世界遺產,如下:
海拔2430米,坐落於群山之間,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享有秘魯“龐貝”的美譽。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1120年前後印加帝國在此定都,系古印加文化搖籃,被譽為“安第斯王冠上的明珠”。其名在印加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大地之臍”。 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夏文考古遺址(查文考古遺址)
夏文文化系秘魯安第斯山區高原文化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300年。夏文城內有縱橫交錯的長廊,高大的廟宇和金字塔以及眾多的石碑雕刻。大型石頭建築及獸形裝飾物極富特色。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地處布蘭卡山脈——世界上最高的熱帶山脈之中,海拔6768米,幽谷眾多,植被茂盛,水流湍急,系眼鏡熊和安第斯禿鷲棲息地。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昌昌城考古地區(昌昌古蹟)
位於秘魯北部,是奇穆文明的中心。該文明大約始於公元850年,消亡於1470年。土城城區是帝國的權力中心,城市裡有上萬座建築,街道像迷宮一樣縱橫交錯,有些建築高達10米。宮殿和廟宇的屋頂四周有精心製作的浮雕。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位於秘魯東南部,面積150萬公頃,海拔150米到4200米。氣候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極豐富。鳥類總計有1000餘種,約占世界上所有鳥類的15%。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利馬古城
建於1535年,18世紀中期前一度作為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統治中心,老城內有大量殖民時期建築,被譽為“國王之城”。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里奧阿比塞奧國家公園(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
建於1983年,占地27萬多公頃,動植物資源豐富,是黃絨毛猴、長毛蛛猴等棲息地,園內有36處查查波雅人(Chachapoya)古遺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位於秘魯東南部,整個谷地布滿由寬窄不一的“溝”組成的三角形、四邊形、菱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它們又分別組成蜥蜴、蜘蛛、山鷹、仙人掌等動植物輪廓。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始建於 1540 年,老城區融合了巴洛克與安第斯本土風格,建築大多由白色光滑的火山岩方石壘築而成,享有 “ 白城 ” 的美譽。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
卡拉爾古城
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古城圍繞6座金字塔修建,中央屹立著圓形劇場和主寺廟。由於年代久遠,金字塔因風化已和周圍的山石融為一體。1994年考古發現,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標誌
由螺旋形構成的P象徵著了誕生於這片土地的各種歷史,它傳達出一種變革、改變、轉化,也象是一個線條構成的指紋,傳達出“每個人的秘魯”這個理念。同時用線條構成的手寫字型,體現出秘魯人在自己獨有的利益上追尋著自己的道路。 據秘魯相關部門說,設計團隊在2009年便已經多次進入秘魯,足跡踏遍秘魯的各個地方。 而在秘魯的一些古蹟上,確實能夠找到一些與這個標誌結構非常呼應的地方,如梯田古蹟及著名的納斯卡巨畫及線條。其實原來的標誌也是挺值得一閱的,一隻蜂鳥從地面的線條畫中飛出,化作鮮艷的真實開態,並騰空而起飛向天空。從意義上來說,雖然有些直白,但也確實很難體現秘魯的歷史,而且意義也很積極。 簡單地了解這些背景,或許會讓我們對這個標誌有更多的認識。作為一個國家的形象標誌,秘魯的標誌雖然也採用了略帶活潑的風格,但也沒有陷入更常見的那些“墨跡感”的同類型標誌中。
秘魯國家標誌秘魯國家標誌

簽證須知

根據中秘互免簽證協定,持外交、公務護照可免辦簽證。持普通公務和因私護照的中國公民可申辦進入秘魯的"臨時"或"居留"簽證,"臨時"簽證包括旅遊、商務、學習、工作、演出、過境、機組和海員等類,停留期最多90天,可延期;"居留"簽證包括學習、工作、投資、探親等類,停留期最多1年,可延期。兩種簽證簽發日起6個月有效。

旅遊貼士

秘魯國內的電壓是220伏60HZ。插座大多數是與國內一樣的雙一字型插頭。三頻的全球通手機到此能用,雙頻的不行。3G網路是WCDM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