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文藝基本創作方法之一)

浪漫主義(文藝基本創作方法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

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將浪漫主義視為是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啟蒙時代的反思。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絕對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由歐洲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自發組成,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徵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史界爭論的題材。

夏爾·波德萊爾給的定義是:“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基本介紹

歷史起源,社會背景,思想基礎,文學傳統,流派發展,積極浪漫主義,消極浪漫主義,德國,英國,法國,俄國,藝術特點,代表作家,涉及領域,文學,文學影響,美術,音樂,民族主義思潮,

歷史起源

社會背景

它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推動了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的要求,對個人獨立和自由的強調,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思想。
雖然浪漫主義精神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浪漫主義的興起,卻發生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
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
啟蒙運動在政治上為法國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在文藝上也為歐洲各國浪漫主義運動作了思想準備。但是,法國革命勝利後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卻宣告了啟蒙運動理想的破滅。
“和啟蒙學者的華美語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正是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法國革命的後果以及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種反映。

思想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康德費希特等古典主義哲學家強調天才、靈感和主觀能動性,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因而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傾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展望預測,也對浪漫主義文學有不小的影響。

文學傳統

在文學傳統上,中世紀的騎士傳奇與浪漫主義有直接的淵源關係,浪漫主義一詞即來源於傳奇一詞。而18世紀英國的感傷主義文學和盧梭對感情抒發的崇尚,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和繁榮鋪平了道路。
“浪漫主義”這一術語,是由“浪漫的”(Romantic,羅曼蒂克)這個形容詞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這個形容詞又是從法國的“羅曼司”(Romance,即“傳奇”或“小說”)轉化過來的。據現有資料證明,1654年英國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這一詞語,大致是“傳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實的”,其中明顯地包含著貶意的否定性的內涵。到了18世紀,這個詞語才逐漸轉變為肯定性的褒義詞,它被用來評價作品,並獲得"宜人的憂鬱"這樣一種附加的含義。
浪漫主義文學裡經常可以發現的特色在於對於過去歷史的批判、強調婦女和兒童、對於自然的尊重。除此之外,一些浪漫文學的作家例如納撒尼爾·霍桑,還將他們的作品根基於超自然/神秘學和人類心理學的基礎上,他們都對此深深著迷。蘇格蘭詩人詹姆斯·麥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在1762年出版的詩集獲得了國際性的名聲,大為影響了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後來的歌德司各特

流派發展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18世紀末年,隨著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文壇的勃興,浪漫主義這一術語就用得非常流行了,並且在1798年法蘭西學別的創作方法的名稱。它反映在藝術的各個領域:德國是詩和音樂英國是詩、小說和風景畫法國是繪畫和雕刻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作家都對現實不滿,企圖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但由於作家所持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是進步的潮流,它引導人們向前看,後者屬反動的逆流,它引導人們往後看。這種區別,實質上是對當時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

積極浪漫主義

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鬥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贊成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作家有英國的拜倫雪萊,史蒂文森,法國的雨果喬治·桑,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普希金(早期),波蘭的密茨凱維支以及匈牙利裴多菲等等。他們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都是同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與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繫在一起的,大多數作家是這些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消極浪漫主義

消極浪漫主義者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繫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諾瓦里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有茹科夫斯基,英國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等。

德國

浪漫主義思潮的興盛衰落,是由各國歷史條件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一種成型的文藝思潮首先產生在德國。由於當時德國容克貴族勢力猖獗,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因而消極浪漫主義得勢,積極浪漫主義發展遲緩。只有海涅登上文壇之後,積極浪漫主義在德國才有所起色。

英國

浪漫主義思潮發展得最完備,最規範,最有成就的當推英國。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
普希金普希金
首先,英國的浪漫主義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它是由少數作家自由活動的形式出現的。
其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源遠流長,猶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斷,歷時達150年之久。早在18世紀末,從威廉·布萊克(1757--1827)和農民詩人羅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詩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義的苗頭,以19世紀20年代拜倫雪萊的詩作為高潮,直到19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執政的時代,依然還可以從丁尼生羅伯特·白朗寧和他的夫人伊莉莎白·巴雷特·白朗寧等人的詩歌中,看到浪漫主義的餘聲。
再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明顯地分為對立的兩大派別。消極浪漫主義先於積極浪漫主義登上文藝舞台,主要代表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與之相對立的,就是以拜倫,雪萊、濟慈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者。

法國

法國的浪漫主義思潮,猶如大海的波濤,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來勢迅猛,激烈異常。它的產生與發展是與封建貴族的復辟和資產階級的反覆辟鬥爭分不開的。
浪漫主義首先從古典主義設定的種種障礙中衝殺出來,歷經短兵相接的搏鬥,一舉獲勝。繼而在浪漫主義內部角返相爭,積極浪漫主義者組織了包括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內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打敗了消極浪漫主義。
在19世紀20年代以前,消極浪漫主義稱王稱霸,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於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勝利,積極浪漫主義驟然興起.並取得了主導的地位。

俄國

在俄國,浪漫主義的發展是較遲的。它在19世紀初期才形成為一種流派。其中積極浪漫主義與俄國十二月黨人運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貴族革命中起過顯著的進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藝術特點

思想
1、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
浪漫主義對法國大革命後的現實極為不滿,往往把非資本主義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義作家深感古典主義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創作是一種枷鎖,於是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圍,把情感和想像提到首要地位。他們特別重視愛情題材,對人的夢境也進行了大量的描寫。
2、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
由於厭惡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反感庸俗醜惡的現實,對工業化的恐懼和憎惡便成為浪漫主義詩人共有的特點,而雄偉瑰麗的大自然和遠方奇異的情景,則成為浪漫主義作家寄託自由理想之所在。在他們的筆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醜惡鄙俗形成強烈的對比,一些非凡的人物往往出沒在大自然中間或奇異的和具有異國情調的環境裡。他們標舉盧梭的“回歸自然”的主張,把自然看作一種神秘力量或某種精神境界的象徵。浪漫主義作家不僅歌吟本國自然之美,而且樂於描繪異國風光,如美洲的叢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哥德式的建築,古代的廢墟等等。
3、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
從司各特開始,至雨果、大仲馬等浪漫派小說家,許多以歷史題材為描寫對象。他們的描寫不重在反映歷史真實,而在表現自我的想像,往往只是擷取歷史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插曲在史書上語焉不詳,可以任憑作者自由馳騁。有的浪漫主義者美化了中世紀封建宗法制度,把中世紀當作“黃金時代”以與資本主義來對立。
4、重視民間文學,尤其是中世紀的民間文學。
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都是從蒐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的,為此還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這是因為中世紀的民間文學不受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束縛,其想像豐富,情感真摯,表達自由,語言通俗。
手法
1、浪漫主義文學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於詩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詩體長篇小說是在詩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視野寬廣,擴大了詩歌反映現實的範圍。
2、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誇張和想像,用詞也傾向於華麗一路。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這些都離不開對比、誇張和想像的手法。
3、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憂鬱是浪漫主義者與周圍現實不相協調而產生的精神狀態,既有貴族的懷舊式的憂鬱,也有資產階級不滿現實的憂鬱,“世紀病”即是憂鬱病,勒內乃其典型。

代表作家

威廉·布萊克
威廉·布萊克(1757——1827)。許多學者視布萊克為英國浪漫主義時代的起點詩人,從他開始,英國文壇進入一個思潮澎湃的時期。但有人表示異議,這是因為他在世時幾近無人知曉,對同時代人無實質影響,其主要詩人地位是20世紀的學者確立的。其次,布萊克筆法奇異,不像華茲華斯那樣以樸實、平直的語言代表現代詩風。尤其是布萊克熱衷於建立特有的思想體系,他提出並能以不同的姿態玩味許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華茲華斯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評論家曾指出華茲華斯是西方抒情詩壇兩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現代詩的鼻祖。在文學史上,以他為主、由柯爾律治參與寫成的《抒情歌謠集》被認為是文藝復興後最重要的詩集,因為它在題材、風格、思想等方面啟動了現代詩歌的創作。其詩歌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後,這裡的中間階段是他的顛峰期。
華茲華斯華茲華斯
塞繆爾·柯爾律治
塞繆爾·柯爾律治(1772——1834)。生於英格蘭的德文郡,與華茲華斯一樣,也是少年喪父,後去倫敦寄讀十年,又去劍橋上學。雖為名校學生,卻是酒、妓、鴉片無一不沾,時常情緒激烈……柯爾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友情詩或他所謂的“交談詩”,另一類是象徵詩或神秘詩。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這個菩提樹的蔭棚》、《霜夜》、《沮喪》和《致威廉·華茲華斯》等。後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貝爾》等。
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拜倫現象是19世紀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體現了那個不朽時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羅米修斯式的孤獨的反抗意志,在上個世紀歐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響,以致改變著“社會結構、價值判斷標準及文化面貌”。(羅素)
這個獨立不羈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氣質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細膩。但他也是個放浪形骸的公子、虛榮傲岸的爵爺和孤高悒鬱的自我主義者。他崇尚偉大的精神,嚮往壯麗的事業,卻被黑暗的時代所窒息。他的心是傷感的,他的嘆息充斥了整個生涯……別的詩人編織夢想,他卻曾被認為是夢想的本身,在詩、行動、人格之間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生命。
他融入文學,但又大於文學。他說兩種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實質:熱愛自由,痛恨虛偽(政治的、宗教的、社會的、情愛的等)。但他是個複雜的矛盾集合體:生來微跛,卻愛四方漫遊;身為貴族,充滿等級觀念,卻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識;他時而陰沉、焦躁,但更多時表現出和藹、幽默或玩世的輕鬆;他崇尚自由,卻堅守浪漫時代之前的古舊文體;他主觀自信,卻富有經驗式的常識;他有強烈的男權中心意識,卻常陷入他所謂的“女性思維”;他痛恨戰爭,但熱衷於“爭取自由的戰役”。
最後,他從物質和行動上投入戰爭,似乎是對他超越或毀棄文學文本而去用行動創造人生文本的詮釋。
波西·比希·雪萊
波西·比希·雪萊(1792——1822)。《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因體現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萊詩中占中心位置。該詩劇分四幕,寫到了普羅米修斯的被縛與解放。該詩使雪萊的兩大主題)——社會變革與人間情愛——交織互補,並配之以兩條線索:普羅米修斯與朱庇特的善惡關係和他與亞細亞的分別與重逢。這兩條線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來串連,由他來影響眾神之命運,決定不同人物的勝敗。
這位埃斯庫羅斯筆下的巨人吸引詩人,是因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無私、無野心、無妒意,集人類靈智與永恆靈智為一體。雪萊寫這首詩時不再過分強調外在變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愛的力量,不再涉及具體的政治自由,而聚焦於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
因此,《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實際是理念詩,旨在展現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啟示。相對拜倫的現實革命精神而言,雪萊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徹底,是對現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學否定。“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即是雪萊對未來美好世界必將來臨的預言,發人深省。
雪萊還以抒情詩著稱於世,繼承華茲華斯的傳統,以大自然入詩,《西風頌》、《雲》、《致雲雀》等作品,音韻鏗鏘,感情真摯,閃耀著深邃的思想光輝。
約翰·濟慈
約翰·濟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都壽命短暫,濟慈最令人嘆息,享年僅26歲,卻留下許多精美的詩篇,包括莎翁但丁在內的巨筆在那樣年輕時尚未寫出相當水平的作品。就詩藝,有人認為他是19世紀最傑出的詩人,他不獨屬於浪漫主義,唯美派與頹廢派都受到他的影響。
儘管相對歐洲歷史而言,濟慈的影響力不及拜倫,但說到英國詩歌史,拜倫的聲望則無法與濟慈相比。與雪萊比較,濟慈更願以熱心而冷眼的觀者姿態繪製生活的戲劇畫面,對在真實的生活中扮演各種角色的真人表現出藝術家的興趣,他並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厭棄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體人間情感證實無限的存在。濟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華茲華斯彌爾頓“更深刻。濟慈發展了有關信念,認為人間是“造就靈魂的深谷”,除此無其他途徑。
有評論家認為,濟慈的傾向是要發掘新的永久價值,他主要不是讓我們相信世間充滿苦難與壓迫,而是讓我們鼓足勇氣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世界充滿歡樂、健康、自由。這些都屬於他人,但只要爭取,也能屬於我們自己。濟慈思想與藝術的精髓就是讓我們有勇氣相信他人是幸福的,並能為此感到由衷的喜悅。

涉及領域

文學

浪漫主義的理論策源地在德國,但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卻是英、法兩國。歐洲的浪漫主義在發展歷程中出現過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這一時期是英國的湖畔派詩人創作的高峰期,法國的夏多布里昂和史達爾夫人開始引介德國的浪漫主義理論。第二次高潮則從英國詩人拜倫開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間風靡歐洲,雪萊和濟慈緊隨其後。這一時期法國文壇相對沉寂,但也有拉馬丁和維尼等才華橫溢的詩人。此外,義大利的白爾謝、曼佐尼以及德國的霍夫曼等人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第三個高潮發生在法國,約從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維克多·雨果為代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也波及俄國、東歐和美國,在美國產生了梅爾維爾、惠特曼等浪漫主義大師。 1848年以後,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基本結束,但是浪漫主義思潮卻並沒有銷聲匿跡,一直持續發展到今天。
最知名的浪漫主義文學早期作家之一是歌德,他在1774年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描述一名帶有豐富感性和熱烈情感的年輕作家的故事,引發了全歐洲成千上萬青年的崇拜和模仿。當時德國仍然是由大量分離的州所組成,歌德的作品對德國民族主義意識的崛起給了極大的助力。德國重要的浪漫主義早期作家還包括了路德維希·提克(Ludwig Tieck)、諾瓦利斯〔Novalis〕。海德堡接著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中心,許多詩人和作家如都在當地的文學圈裡進行聚會交流。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通常注重於情感和想像,其他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經常出現的題材還包括了旅行、自然、以及古代的神話。晚期的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則通常帶有較為陰暗的風格、並且還帶有一些哥特小說的成分。
浪漫主義在英國文學裡則在後來發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與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類似,他們兩人共同撰寫的《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一書企圖拋棄奧古斯丁風格的詩詞風格,改以較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來自民間傳統的題材取代之。兩位詩人的作品也與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產生的烏托邦社會思想有所關係。威廉·布萊克則成為了在英國最強調浪漫感覺的詩人和畫家,他還主張:“我必須要另外建構一套風格,否則便會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萊克的作品也受到許多中世紀書籍的影響。威廉·特納(J. M. W. Turner)、約翰·康斯特勃都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畫家,而拜倫雪萊瑪麗·雪萊濟慈等人也被視為是浪漫主義在英國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湯瑪斯·卡萊以及英國的前拉斐爾派則代表了浪漫主義後期轉型為維多利亞時代文化的階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葉芝還將他的這個時代稱為是“最後的浪漫主義時期。”
而在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浪漫主義的發展則沒有像德國和英國那般明顯,而且發展的也都較晚,多是在拿破崙之後才出現,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有時還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之父”。在法國,浪漫主義主要是出現於19世紀,尤其是體現在熱里科歐仁·德拉克羅瓦的繪畫中,以及維克多·雨果所撰寫的劇本、詩詞、小說中(例如《悲慘世界》),司湯達的小說也包含在內。而作曲家埃克托·白遼士也相當重要。
在俄羅斯,亞歷山大·普希金成為了浪漫主義理念的主要倡導人。米哈伊爾·萊蒙托夫則試圖研究並分析出藏在浪漫主義的背後,人們心理中對於社會和自我的不滿,他也被拜倫所影響。詩人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秋切夫也是浪漫主義運動在俄羅斯發展的重要人物,並且受到德國浪漫主義的強烈影響。
浪漫主義對許多中歐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起了極大作用,讓他們感覺到缺乏自己民族國家的困境,尤其是在波蘭。自從反叛運動被尼古拉一世以軍隊平息之後波蘭就一直喪失了主權地位,而透過浪漫主義詩人和畫家所重新引進的古代神話的、傳統、以及習俗,這些地區的人民開始得以將他們自己的文化從支配國的文化中獨立出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革命以及武裝的獨立叛變都成為這個時期相當普遍的現象。亞當·密茨凱維奇是這個時期最為突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浪漫的將波蘭描述為世界各國的救世主,就好像耶穌基督拯救了全人類一般。
在美國,哥德式浪漫主義最早在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的《瞌睡谷傳奇》 (1819)等小說中浮現,強調簡單的英雄形象塑造,並且以強烈的背景將那些帶有異國色彩的邊疆人民描繪為“高貴的野蠻人”,這也與讓-雅克·盧梭的哲學思想類似,歐文的散文和遊記中也帶有浪漫印象的成分。愛倫·坡小說中的驚悚風格和他的民謠詩歌在法國發揮的影響力還要高過在美國,而真正將浪漫主義小說風格發展成熟的美國作家,則是納撒尼爾·霍桑的作品。後來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作家如亨利·戴維·梭羅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也都還保有一些來自浪漫主義的影響,包括浪漫現實主義的沃爾特·惠特曼也是。但到了1880年代,心理學上和社會上的現實主義開始與浪漫主義相競爭,美國作家所寫出的詩歌一直都保有一些浪漫主義的風格直到1920年為止。迪更生所寫的詩(在她有生之年都少有人注意)以及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著的小說《白鯨記》都可以被視為美國浪漫文學的代表、或者是浪漫主義運動的變革。如同其他地方(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的文學浪漫主義也帶來了視覺藝術上的浪漫主義運動,尤其常以未經開墾的地帶如哈德遜河為描繪的題材。
英國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不滿於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歸隱自然的傾向。 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萊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在英語詩歌文體和語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則具有象徵意義和神秘色彩,在20世紀大放異彩,影響了整個現代英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於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
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雲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遊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並最終因傷寒而死於希臘戰場。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瓮頌》,沉醉於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說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
德國
德國是浪漫主義思潮的發源地。政治經濟的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決定了德國早期的浪漫主義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施萊格爾兄弟是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理論奠基人,他們以《雅典娜神殿》為陣地,闡述個性解放、藝術無目的論的浪漫主義理念。在施萊格爾兄弟的影響下,德國出現了包括諾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內的一批早期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的《夜的頌歌》歌頌“神聖的、不可言傳的、神秘的”夜,並讚美死亡的美妙感覺。蒂克則著有《民間童話集》三卷,開創了童話小說的新題材。
1805年以後,德國出現了“海德爾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萊門斯·布侖塔諾(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爾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詩《催眠歌》具有民歌風味,詩情濃郁。兩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號角》,蒐集收錄了德國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兄弟是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他們編成《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稱為世界童話作品中的精品。約瑟夫·封·艾爾興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說《一個無用人的生涯》將夢幻與現實混合起來,充滿神秘情調。
1809年以後,德國浪漫主義在德國形成另一個中心。克萊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劇《破瓮記》抨擊普魯士官場和司法制度的腐敗,充滿民間喜劇的幽默諷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貓穆爾的人生觀》展示一個爾虞我詐、男盜女娼的市儈世界,想像和構思奇特。大詩人海涅早年也是一個浪漫派詩人,後來轉向現實主義
總體上看,德國的浪漫主義特徵並不明顯,風格變化也比較多。到後期,逐漸融入強大的現實主義文學潮流。
法國
維克多·雨果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達爾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前者帶有貴族傾向,《基督教真諦》主張復興中世紀禮教,但其作品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富於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濫觴。他的小說《勒內》和《阿達拉》都描寫世俗愛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惻纏綿。而史達爾夫人則具有民主傾向。她的《論文學》和《論德國》致力於傳播浪漫主義理念,不遺餘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傳統。
法國浪漫主義中期的代表包括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年-1869年)和阿爾弗萊·德·維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長寫抒情詩,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對照和象徵筆法;後者則以哲理詩著稱,《古今詩集》和《命運集》宣揚孤傲堅忍精神,表達悲天憫人的思想。
1830年以後,維克多·雨果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對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國。在詩歌和戲劇領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語詩歌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筆法,極大的豐富了法語詩歌的修辭技巧,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雨果逝世的時候,全歐洲共有逾200萬人來到法國參加他的國葬。
和雨果同時代的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還包括女作家喬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創作拓展了浪漫主義文學陰柔的特性,尤其擅寫女性問題小說和田園小說。代表作《康素愛蘿》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說,充滿詩情畫意和真摯情感。曾和喬治·桑有過短暫戀情的青年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1810年-1857年)是這一時期法國詩壇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組詩》具有夢幻般的色彩。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第一次將「世紀病」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義小說創作中。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年-1855年)的抒情詩奇詭深邃,形式精美絕倫,對20世紀現代詩歌影響深遠。大仲馬(1802年-1870年)創作了大量歷史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將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極致。
俄國和東歐
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1812年拿破崙入侵失敗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革命之後出現的。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以詩歌為主,富有強烈的戰鬥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對俄國浪漫主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譽為第一位俄國抒情詩人。他的《俄國軍營的歌手》歌頌軍人的愛國壯舉,讚美俄羅斯民族偉大的復興。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創辦《北極星》,宣傳浪漫主義思想。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後來轉向現實主義。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國最堅定的浪漫主義詩人,長篇敘事詩《童僧》和《惡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達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說《當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餘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說的先驅。
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波蘭的亞當·密茨凱維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徵是和反對異族奴役、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結合起來。密茨凱維奇的《先人祭》抨擊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殺,揭露賣國貴族的行徑。裴多菲則以《民族之歌》和《自由與愛情》等詩作歌頌為爭取自由的鬥爭。
美國
沃爾特·惠特曼由於美國和歐洲在歷史、文化上的種種不同,以歐洲通行的文學流派的概念來衡量美國文學的發展實際上並不十分準確。但由於美國文學也是整個西方文學的一個部分,因此通常人們也將美國文學史放入整個西方文學史的框架內來研究。
美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深受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 19世紀上半葉,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高漲,擺脫英國文學的束縛、重視人的精神創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驗主義蔚為大觀,至此美國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蓬勃發展。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羅(1817年-1862年)是超驗主義理論家,最先提出浪漫主義的主張。他們強調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覺的意義,認為自然界充滿靈性,人應該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亞瑟·洛夫喬伊亞瑟·洛夫喬伊
美國前期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華盛頓·歐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庫柏(1789年-1851年)和愛倫·坡。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在他的小說中,“美國文學”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國文學的拘束。庫柏是美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了以《皮襪子故事集》為代表的邊疆傳奇小說,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後一個莫希乾人》。愛倫·坡主張藝術要使讀者獲得刺激而達到靈魂的升華,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死亡、兇殺、復仇為題材,揭示人的幻覺狀態和變態心理,他和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共同被尊為象徵主義文學的先驅。
美國後期的浪漫主義文學以納撒尼爾·霍桑(1804年-1864年)、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年-1891年)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對「隱秘的惡」進行挖掘,《紅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統治的黑暗以及教會的虛偽和不公,象徵手法運用純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經歷編纂、擴充詩集《草葉集》,歌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鼻祖。梅爾維爾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長描寫航海奇遇和異域風情,代表作《白鯨》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中的“白鯨”“已經成為一種超然的、對人類懷有敵意而又難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圖騰

文學影響

浪漫主義文學是西方近代文學兩大主流體系之一,對整個西方文學產生的影響是勿庸置疑的。縱向上看,浪漫主義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徹底摧毀了統治歐洲文壇幾千年的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是西方文學在近代歷史上的又一次“文藝復興”。 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的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義文學蛻變、演進的結果。很多現代主義者自稱“新浪漫派”,可見浪漫主義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之間密切的聯繫。
在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看,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文學思潮和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如此密切的結合。浪漫主義文學是近代歷史上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浪漫主義顛覆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許多浪漫主義者重視對民歌、童話等民間文學的整理和蒐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並發揚了西方文學的民間傳統。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就是從蒐集民間文學開始的。浪漫派廣泛從民間傳說、神話、童話中擷取題材,極大的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手法,為現代主義文學題材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美術

十九世紀初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於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這一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於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創作題材取自現實生活,中世紀傳說和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但丁歌德拜倫的作品)等,有一定的進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畫面色彩熱烈,筆觸奔放,富有運動感。
浪漫主義產生的哲學基礎,是這一時期流行的德國古典哲學和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空想社會主義。它強調主觀、天才和靈感;強調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藝術創作中,浪漫主義強調藝術家的主觀創造性,表現出對於歷史的興趣和對社會現實中重大事件的關注,另外在對歷史懷念的同時又表現出對東方異國情調的嚮往。
在藝術表現上,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學院派是完全對立的,它反對純理性和抽象表現,強調具體的、具有特徵的描繪和情感的傳達;反對類型化和一般化,主張表現個性化,描繪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狀態;反對用古代藝術法則來束縛藝術創作,主張自由奔放熱情的主觀描繪,使藝術家的感情在創作中得到充分的傳達;反對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過分強調素描為主要表現手段,竭力強調光和色彩的強烈對比上的飽和色調,以動盪的構圖、奔放而流暢的筆觸,有時以比喻或象徵的手法塑造藝術形象,藉以抒發畫家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

音樂

在整體上,“浪漫主義”一詞在音樂領域是用以形容一段從大約1820年代至1918年為止的時期。當時的“浪漫”所代表的內涵與現代的定義並不相同,在1880年樂評家E.T.A.霍夫曼將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列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爾(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風格”來形容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里的其中一個段落。嚴格來說莫札特是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而貝多芬則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開端。到了20世紀初期,由於主流音樂風格的大變,19世紀時期的音樂開始被人冠上“浪漫時期音樂”的稱呼了,後來的音樂史學上也都採取了這種區分法。
現代對於浪漫主義音樂的研究重點包括了構成其音樂的元素—例如對於民間音樂的大量使用,這也直接反映了當時浪漫民族主義的潮流。浪漫主義音樂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紀音樂里便已出現,狂飆突進運動中展現出的強烈精神和情緒成為了哥德小說的先驅,而法國大革命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帶有血腥而激情風格的歌劇,浪漫主義音樂便是在這時期開始顯現出其獨特的風格。洛倫佐·達·彭特替莫札特撰寫的歌劇劇本,搭配上莫札特譜出的獨特音樂,呈現出了一股帶有個人和自由特質的新音樂風格。浪漫音樂的世代將貝多芬視為是他們理想中的偉大作曲家—他撕碎並重譜了英雄交響曲,以抗議拿破崙皇帝的權威。在貝多芬的費德里奧中,他豎立了“救人質歌劇”這樣的典型歌劇劇本,這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一種音樂文化的表現,以讚揚那些在維也納會議年間期盼自由的所有
在當時的音樂文化中,浪漫音樂走上了開放的大眾路線,主要依靠敏感的中產階級觀眾支持,而非宮廷內部的人士贊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劇世代,大量音樂家以獨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李斯特
貝多芬對於音調變化的大量使用也激發出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和結構,讓它們成為音樂里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尤其是後來的鋼琴音樂和弦樂四重奏,都證明了音樂世界裡還有一大片尚未被開發的領域。身兼作家、樂評家、和作曲家的E·T·A·霍夫曼還曾主張樂器音樂可以比歌唱音樂還具有表達潛力,這個概念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樂家也是文人,他鼓勵應該以音樂“有系統的”述說一個故事,許多大眾開始對此產生興趣,雖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批評。19世紀早期樂器科技的各種新發展—如鋼琴的鐵架、弦樂器的纏弦,都使樂器得以發出更高更廣的音帶、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夠表現出他們個人獨特的技術層面。這樣的科技不但擴展了鋼琴的長度,也引入了更多音樂的結構,並且創造出許多新的音樂類型,例如站立的歌劇序幕演唱、鋼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協奏曲,都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中心。
在歌劇上,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的《魔彈射手》成為一篇根基於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驚悚與緊湊劇情的浪漫主義經典作品,法國的埃克托·柏遼茨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現出了豐富的音色和音質。身為後來被嘲笑為“未來音樂家”(依據華格納自己的說法)的激進份子,李斯特和華格納作品中都帶有對於自由、靈性、魅力、以及近乎標新立異的個人特質的浪漫崇拜。
從1815年至1848年的這段期間被視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這段期間完成他們最後的作品,另外還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蕭邦(1849年去世)。柏遼茨與華格納則在這時開始他們的創作生涯,年輕的李斯特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也在這時嶄露頭角。在這段時期之後,隨著蕭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華格納也暫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亞獲得贊助人為止,而柏遼茨仍在堅持以激進的音樂路線對抗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風格。音樂里的浪漫主義思想至此可以說已經結束了其首要的影響階段,而進入了更為廣泛的浪漫音樂時期了。
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最早見於十八世紀的文學作品中,這些作品將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方面,浪漫主義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格格不入。古典主義音樂象線條一樣鮮明;而浪漫主義音樂則偏重於色彩和感情,並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然而,這只是原則上的區別,要想在不同的創作風格之間,譬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按照那些講究條理的音樂史家的願望劃一道涇渭分明的界線,從來不是那么容易的。簡單地下定義行不通,這些定義總是因為忽視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過於簡單化。
例如,假使斷言古典主義音樂是客觀的,浪漫主義音樂是主觀的,那么豈不是說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某種程度上像電腦一樣,從不創作反映自己個人感情的作品了?這顯然是非常荒謬的。同樣地,如果說浪漫主義作曲家“擺脫”了傳統形式的原則,那么這實際上就是否定了他們在繼續使用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場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爾第就用賦格曲式結束他的喜歌劇《法爾斯塔夫》。另外還需明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風格曾經共存了一段時期,重要的浪漫主義歌劇作曲家、德國理想主義者韋伯就先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僅比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這兩種樂派之間實際上又存在著我們很容易把握的區別,這些區別大多是源於非音樂的原因。到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在社會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變,他們已不再是一個城市、宮廷或教堂的雇員。
貝多芬也只是贏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真正獨立,因為不管那些貴人們多么慷慨地讓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計仍維繫於貴族的庇護。理論上說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實際上也就是大眾的僕人。
為了滿足大眾的需要,各種各樣的音樂會社團和音樂節網路迅速地發展起來。如果一個作曲家,比如孟德爾頌,能為這個眾多的占統治地位的中等階層提供他們所喜聞樂聽的音樂,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視時代的審美觀,只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後代創作,那么他在公眾的心目中就必然是個“怪裡怪氣”的孤僻藝術家。這一類作曲家常以為他們是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是未來藝術的預言者。
“藝術家”一詞的使用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整個十九世紀的作曲家都這樣看待自己。他們這樣稱謂自己很有理由,因為一旦擺脫了私人的庇護,投身到社會中去,他們便開始和文學作家等富於創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觸。
弗雷德里克·蕭邦弗雷德里克·蕭邦
事實上,韋伯舒曼柏遼茲除了作曲還寫過一些有關音樂的書,而華格納不僅自己寫劇本,還寫出了許多關於音樂、戲劇和哲學的著作和論文,真難以想像他何以還有時間創作出那么多的樂曲來。這新的一代作曲家對瀰漫在社會上的各種新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不管是科學的、民族的、還是藝術的。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文學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們的前輩僅滿足於用器樂表達純粹的音樂思想,浪漫主義音樂家則致力於讓音樂在表達的廣度上與語言並駕齊驅。
當然,給歌詞譜曲一直是作曲家們的實踐之一,可是當時流行的是用器樂表達或描繪一種特定的場面,甚至講述一個故事。這起始於貝多芬的同代人韋伯,後來又被李斯特理察·施特勞斯發展為描述性的交響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義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同樣表現了一種奇異的超自然的東西,如柏遼茲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響曲》中所表現的那樣。作曲家們很快就對周圍的大自然發生了新的興趣,這種自然已經不是貝多芬《田園》中的那種簡單的自然,而是大寫的“自然”,一種因為他們超脫於芸芸眾生才與他們有著特殊聯繫的力量。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浪漫主義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強調單個的人,而不是那種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被仔細地劃入某個階層而根本無法擺脫其束縛的人。
因此,對獨立個性的重視使作曲家們有意識地追求個人的特點,有時成了自我主義。這樣,他們離那些因為循規蹈矩而壓抑了自己部分創造才能的古典主義作曲家就越來越遠了。
想用寥寥數語概括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其結果非常容易使讀者誤以為浪漫主義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雖然他們中間有人確有行為出軌的時候,但是總地來說,他們有足夠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
威廉·特納所繪的《勇莽號戰艦》威廉·特納所繪的《勇莽號戰艦》
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仍繼續運用傳統的交響曲奏鳴曲四重奏等形式,雖然在這些形式里出現了與莫扎特不同、會使他的審美觀受到侵害的新東西。
需要記住的是,審美的好惡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這一代認為“過分”的行為在下一代眼裡卻是規範,昨天的“頑皮的孩子”,逐漸長成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註:法國詩人戈蒂耶早年參加浪漫主義運動時被稱為“頑皮的孩子”、“老伯伯”則是英國人對曾經擔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萊斯的尊稱]。
浪漫主義運動內部也一直存在兩個不同的流派,一個是以柏遼茲李斯特、華格納為代表的激進派,另一個是以孟德爾頌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義可以說明分裂是怎樣產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樂曲的作曲家(孟德爾頌、柏遼茲)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與鋼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劇方面的韋伯)區別開來。

民族主義思潮

浪漫主義最為人所知的影響之一是它帶來的民族主義思潮,民族主義成為了浪漫藝術和政治哲學的一個中心題材。從早期開始,浪漫主義就注重於國家語言和民俗的發展,強調地方的傳統和習俗,直到後來重塑歐洲國家版圖並且掀起了民族自決風潮,民族主義一直是浪漫主義的主要題材,也成為其扮演的主要角色、表達方式、和內涵。
早期的浪漫民族主義受到讓-雅克·盧梭的強烈影響,以及德國的約翰·高特菲·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赫德在1784年主張地理因素形成了一個人的自然經濟情況,同時也形成了他們的傳統和社會。
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崙的崛起後,民族主義的本質隨之快速轉變。拿破崙的民族主義和共和主義在剛開始時激發了其他國家的類似運動,民族自決以及一個民族的統一意識被視為是法國得以在戰役中擊敗其他各國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法蘭西共和國轉變為拿破崙的帝國後,拿破崙迅速被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運動所拋棄,並且成為他們對抗的目標。而在普魯士,浪漫主義的發展被康德的學生費希特視為是一種對抗拿破崙的文化運動。德語中的Volkstum(民族)一詞也是在這時產生,像征了對拿破崙侵略的對抗。
民族主義的思想也激發了對於民俗文化的收集,例如格林兄弟等人,將古老的史詩復興為國家的文化傳統,或者是形塑起新的史詩,例如《卡萊瓦拉》,替民族豎立起了古代的文化。而那些記載了古老幻想神話的文獻,除非是與其他族群的故事重疊,都沒有被浪漫民族主義者所排斥,反而是切好襯託了他們的理論,用這些神話證明人們最初的原始狀態。舉例而言,格林兄弟便排除了許多被他們認為類似法國作家查理·佩羅(Charles Perrault)所收集的故事,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故事不是真的德國故事;不過他們留下了《睡美人》的故事,因為他們認為故事中沉睡公主身份的是德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