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歷史,傳說,起源,擴張,內戰,滅亡,政治,軍事,文化,宗教,文化融合,文學,奇譜,農業,城市,庫斯科,馬丘比丘,建築,交通,歷任君主,特色食物,薯片,奇扎啤酒,
國名
“印加”一詞有國王之意,這個帝國的真正名稱是叫“塔王汀斯尤”,意為“四州之國”。
這片土地有著明顯不同的地形和氣候,它不僅有其間貫穿著富饒灌溉渠的狹長沿海沙漠帶;而且還包括了
安第斯山脈高聳的山峰和肥沃的峽谷;山脈邊緣的
熱帶雨林則一直延伸到東部。
印加人指的是印加帝國的統治者和帝國首都庫斯科流域的人民。有時候,印加人被用來代表包括在塔王汀斯尤中的所有人,但是嚴格說來,這種叫法並不正確。許多南美洲的小國雖然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受控於印加,但是它們中的大部分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身份。
當
西班牙人到來的時候,雖然印地安語是通行的官方語言,並在帝國的大部分領土都比較流行,但是在帝國各地至少有20種地方性的語言保持著它們旺盛的生命力。
歷史
傳說
有許多關於第一代薩帕·印加曼科·卡帕克和他妻子瑪瑪·奧克略創建印加帝國的傳說。這些傳說都是虛構的、憑空想像而又引人入勝的。這些傳說還構成了今秘魯這一南美國家文化史的主要內容。
有則傳說講述了四兄弟(阿亞爾·卡奇、阿亞爾·烏丘、阿亞爾·奧卡和阿亞爾·曼科)的故事。他們家在帕卡里坦博洞穴里;那是安第斯山中的一處深洞。四兄弟跟他們的四姐妹離家尋求更好的生活。大哥阿亞爾·卡奇擁有神力,致使他的兄弟、妹妹們忌妒不已。兄弟們騙阿亞爾·卡奇返回洞穴,然後用石塊封死洞穴,以防阿亞爾·卡奇出洞。
其他兄弟姐妹們繼續其行程。他們走到瓦考里山時,阿亞爾·烏丘變成了石頭,成了一座神殿(亦即瓦卡),深受印加人崇敬。這就只剩下阿亞爾·奧卡和阿亞爾·曼科了;他們走到一個小村落,阿亞爾·奧卡受驚逃跑。他慌不擇路,跋山涉水,弄得精疲力竭;他坐地歇息,也跟他哥哥一樣成了石頭。
阿亞爾·曼科跟他的姐妹們繼續前行,到了烏魯班巴河與阿普里馬克河之間的一處地方。阿亞爾·曼科在那兒興建起庫斯科城,安置族人。這些人就是後來的印加人。曼科選他姐姐瑪瑪·奧克略為妻,因為她和藹可親、助人為樂。這一婚姻說明了薩帕·印加通常娶其姐(或妹)為妻這一印加習俗的歷史緣由。
阿亞爾·曼科改名為曼科·卡帕克,宣告自己為這一新社會的統治者。後來薩帕·印加這一稱號通常傳給coya(王后)的兒子。(薩帕·印加還可能有許多妃嬪)。王位並非總是傳給長子;王位哪個兒子最合適,就繼位為王。
印加帝國發祥的另一種說法與曼科·卡帕克、瑪瑪·奧克略和太陽神印蒂有直接關係。故事開頭說是個氏族的成員跟隨曼科·卡帕克遷徙。途中太陽神授予曼科·卡帕克一根金棒,讓他在到達一處他認為適合定居的地方時將金棒插入地下,他選定了一個地方之後將金棒插下,結果金棒不見了,這就是他和族人興建庫斯科城的地方。曼科·卡帕克接著就在金棒入地不見蹤影的地方修建起神廟印蒂瓦西,供奉太陽神。
這些傳說父傳子、母傳女。歷史學家們認可曼科·卡帕克為生活在安第斯山地區人群的始祖為首位統治者。庫斯科城今猶在。而帝國始於何時及其發祥的情況仍是個謎。
起源
印加人的祖先是在大約1.1萬年前越過
白令海峽來到
美洲大陸的。印加人到達美洲後的幾十個世紀裡,歐亞大陸上的居民與印加人接觸很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第安人在
南美洲創造了自己的文明,建立起了疆域空前遼闊的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的早期歷史似乎只記載在神話傳說中。後來,西班牙入侵者提供了一個官方版的早期印加帝國歷史,但是即使這個官方的版本也很難把印加帝國的真實歷史和與它糾纏在一起的神話和傳說區分開來。
印加帝國的開端可能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王國,這個小國和十四世紀
安第斯山脈附近的許多小國沒有什麼區別。而最終,印加帝國成為了以現在位於
秘魯共和國Ayacucho附近的HUARI為中心的一個強有力的國家,一直延伸到
庫斯科的北部。很明顯的證據表明,幾個世紀前,這個國家控制著這片土地,並且直到十世紀,和它是世仇的另一個小國才接手了這片土地。為什麼早期的印加人能夠戰勝它的鄰居,這是不得而知的。即使傳說中建立了印加帝國的首領
曼科·卡帕克也不知是否確有其人。
擴張
在
帕查庫特克 (1438-1471)的統治之下,開始了印加歷史上非凡的領土擴張。根據
西班牙人的記載,在
帕查庫特克的統治期內,印加獲得了它全盛時期三分之二的領土。儘管有帕查庫特克任期較長的原因,但是,考慮到印加人有限的運輸和通信方式,這種擴張已經是相當迅速的了。當時,不僅還沒有開始使用車輛,甚至當地連馬匹都沒有。
所獲得的這些擴張的領土部分只是印加軍隊征服計畫的附屬品。征服戰不斷的通過粉碎鄰國的頑強抵抗而取得勝利,並因此能夠殘忍的入侵別國。但是,並不是所有帝國擴張所得的土地都是直接通過軍事行動獲得的。有一些領地的加入來自於帝國的和平建議。其它一些領地的加入則是因為害怕一旦拒絕帝國締結聯盟的建議,將會導致殺身之禍。
大約1470年的時候,印加人戰勝了位於
秘魯北部海岸的
奇穆王國,該王國不僅富有,而且強大。隨著這次主要征服戰役的勝利,南美洲剩下的小國中幾乎再沒有能夠挑戰印加帝國的國家存在,更不用說阻止印加帝國的擴張了。因此印加帝國的擴張遍及南美,隨後組成了所謂的南美“文明世界”。
在印加的王位繼承人
圖帕克·印卡·尤潘基(1471-1493)繼承王位之前,印加帝國的邊界已經推進到了今天
厄瓜多共和國的北部邊界。在圖帕克·印卡·尤潘基在位期間,又征服了秘魯的南部海岸(1476),智利的北部,阿根廷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
玻利維亞高原的一部分。帝國巨大領土的一部分,很明顯沿著秘魯的南部海岸線,而且征服的代價也是高昂的,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交戰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甚至導致了某些小部落的整體滅亡。另外,在先前征服的那些土地上定期發生的暴亂又不得不被鎮壓。
在西班牙入侵之前的最後幾年,印加帝國仍然在北部進行著擴張。
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7),印加王朝最後一代帝王
阿塔瓦爾帕的父親,在他1527年離世時,已經統治了位於
厄瓜多首都
基多的帝國北部前沿。
內戰
印加統治者
瓦伊納·卡帕克的死亡使印加帝國陷入了內戰。因為印加帝國並沒有制定明確的繼承法規。因此,一直和父親在北部生活的
阿塔瓦爾帕聲稱瓦伊納·卡帕克已經決定把帝國重新劃分,並在基多建立了一個新的北部首都,這個國家由阿塔瓦爾帕統治。而阿塔瓦爾帕在庫斯科的兄弟
華斯卡爾則聲稱他才是整個帝國的合法統治者。最終阿塔瓦爾帕取得了這場血腥戰役的勝利。
滅亡
公元1492年,
哥倫布到達
加勒比海諸島。從此,先進的“
舊大陸”與美洲“新大陸”開始發生碰撞。伴隨著宗教的狂熱和尋寶的夢想,一批批歐洲殖民者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其中,最富戲劇性的,是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率領168名士兵征服龐大的印加帝國。
美洲盛產的黃金和白銀更讓貪婪的歐洲殖民者趨之若鶩。1532,西班牙的強盜俘虜了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並要求以一屋子的黃金和兩屋子的白銀交換皇帝的自由,但在暗地中得知阿塔瓦爾帕私下召集軍隊企圖推翻皮薩羅,皮薩羅勃然大怒,在得到了一屋子的黃金和白銀後仍然殺死了阿塔瓦爾帕。
由於內戰,印加軍隊已經四分五裂,在內戰中損失了十分之一,這種混亂的局面正中殖民者的下懷。在1531年,得到
西班牙國王的允許,
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帶了不到200個人從
西班牙港口起航,開始了征服一個擁有六百萬人口的帝國的旅程。其實,事前
弗朗西斯科已經通
阿茲特克人獲得了印加正在爆發內戰的秘密,因此他意識到這是征服印加帝國的最好時機。1531年,168名西班牙殖民者他的率領下發動了對印加帝國的進攻。
儘管西班牙人到達的時候,印加帝國仍然在擴張,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印加帝國已經接近了一系列的地理政治的極限,這些極限的接近排斥著擴張。印加統治者一直認為,相對穩定的土生土長的生活方式不僅提供了政治統治體系,而且也成為了用於維持帝國組織所需產品生產的基礎。印加人侵入東部叢林和其它的移民區的嘗試從來沒有成功過,對那些移民進行統治所需的努力十分巨大,而且這樣並不利於資源的充分集中和動員。
皮薩羅的一名部下曾經在回憶錄中寫道:“皮薩羅希望從來自
卡哈馬卡的印加人口中得到情報,就叫人拷打他們。印加人供認,他們聽人說阿塔瓦爾帕正在卡哈馬卡等待皮薩羅的到來。印第安人的營地看上去像一座美麗的城市。他們的帳篷如此之多,使我們充滿了恐懼。” 進入四面有圍牆的卡哈馬卡廣場之前,西班牙人仔細商量對策。畢竟他們的人數太少了,連同皮薩羅在內只有168人,而且根本不可能得到支援。印加帝國的精銳部隊卻有8萬人之多。 當天夜裡,西班牙殖民軍不分職位高低,也不分步兵或騎兵,每人都拿起武器站崗;連皮薩羅本人也不停地跑來跑去為部下打氣。皮薩羅的兄弟
埃爾南多為了讓士兵們寬心,欺騙他們說印加士兵只有4萬———這個數字已經足以讓他的士兵們不寒而慄了。
1532年11月16日,也就是西班牙人到達卡哈馬卡的第二天,阿塔瓦爾帕的一名信使來到了西班牙人中。皮薩羅對信使說:“請轉告貴國君主,歡迎他大駕光臨。至於何時來和怎樣來,都可以按照他的意思辦。不管他以什麼方式來,我都會把他當朋友和兄弟接待。我求他快來,因為我渴望和他見面。他將不會受到任何傷害或侮辱。”
信使走後,皮薩羅在卡哈馬卡廣場的周圍迅速布防。他把106名步兵一分為二,分別由他和他的兄弟
胡安率領;62名騎兵也分為兩部分,由他的另一個兄弟埃爾南多和德索托指揮。騎兵的使用使得西班牙人受益匪淺。
因為此時的印加帝國雖然強大,但在南美大陸的印第安人根本不知道馴化馬。在他們看來,胸披鎧甲、騎著戰馬的西班牙殖民軍簡直就是天神。
與此同時,皮薩羅又命令
坎迪亞和3名步兵帶著喇叭和1尊小炮到卡哈馬卡廣場邊緣的一個小堡壘上埋伏。他們的計畫是:當印加大軍簇擁著阿塔瓦爾帕進入卡哈馬卡廣場時,皮薩羅給坎迪亞一個暗號。得到暗號後,坎迪亞和他的部下便吹喇叭,埋伏在兩翼的西班牙騎兵一同殺出,合圍印加大軍。
當天中午,阿塔瓦爾帕集中他的部隊向西班牙人駐紮的廣場開進。走在最前面的是2000名清掃道路的印第安人,他們身穿五顏六色的棋盤花紋衣服,一邊行進一邊撿起路邊的石頭和小草。他們身後是三群身著不同顏色服裝、載歌載舞的印第安人。再往後是大批的印加武士。他們抬著巨大的金屬盤子和金銀打就的皇冠和許多金銀製品。 在眾人的簇擁下,坐在肩輿上的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出現了。肩輿的木支架用銀皮包裹,四周插滿五顏六色的鸚鵡羽毛,並用金銀飾品裝飾,由80名印加領主扛在肩上。阿塔瓦爾帕本人錦衣繡服,頭戴皇冠,脖子上套著用綠寶石穿成的巨大項鍊,坐在肩輿中的裝飾華麗的鞍型小凳子上。在肩輿兩邊的轎子和吊床上,坐著用大量金銀飾品裝飾起來的高級領主,後面又是抬著金銀製品的印加武士。印第安人唱著嘹亮的歌聲進入了卡哈馬卡廣場,擠滿了廣場的每一個角落。埋伏在廣場四周的西班牙人內心充滿恐懼,許多人竟尿了褲子。
在廣場中央,阿塔瓦爾帕正在與皮薩羅派出的托缽會修士文森特·德
巴爾維德搭話。德巴爾維德手捧《聖經》,宣稱“以上帝和西班牙國王的名義”要求阿塔瓦爾帕皈依基督教。阿塔瓦爾帕把德巴爾維德修士手中的《聖經》要了過去,想看看這個小冊子裡究竟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印加人當時還不知道怎樣造紙,更談不上印刷書籍,所以皇帝並不知道怎樣把書打開。德巴爾維德修士把手伸過去幫忙,阿塔瓦爾帕感覺受到了蔑視,一拳打在修士的手臂上。隨後,阿塔瓦爾帕把書翻開,發現裡面並無神奇之處,一怒之下把書扔出幾米遠,說:“我們只相信太陽,不相信上帝和基督。” 阿塔瓦爾帕的舉動使西班牙人找到了動手的理由。德巴爾維德回到皮薩羅身邊大喊:“出來吧!出來吧!基督徒們!向這些拒絕上帝福音的敵人衝過去吧!那個暴君竟敢把《聖經》扔在地上!……向他們衝過去,我會寬恕你們的罪孽的!”
與此同時,皮薩羅向坎迪亞發出信號。一時間,喇叭與炮聲齊鳴,全副武裝的西班牙殖民軍叫喊著從兩翼殺出。西班牙人事先在戰馬身上系了許多能發出巨大聲響的響器。皮薩羅的部隊中只裝備了十幾支前膛槍,這些槍枝既難填裝、又難發射,但對印加人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印加帝國雖然疆域遼闊,但生產力落後。印加武士的裝備僅是石頭、青銅或木棍棒、短斧、彈弓和護身軟墊。印加武士被西班牙人砍成幾段,而印加人的棍棒雖然也能打傷西班牙殖民者的人或馬,卻不能將他們直接殺死。 在西班牙騎兵的衝擊下,印加大軍陷入混亂,彼此踩壓,許多人窒息而死。
皮薩羅本人一手拿劍、一手
高擎匕首衝進了印第安人群中。他想親自抓住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皮薩羅衝到阿塔瓦爾帕的肩輿旁邊,揮劍斬殺了幾個抬著肩輿的印加領主,但馬上又有幾個人跑過來扛起肩輿。眼見皮薩羅一時難以得手,七八名西班牙騎兵策馬衝過來,撞翻了皇帝的肩輿。印加帝國的皇帝就這樣被活捉。失去了皇帝的印加人設法推倒了廣場的一段圍牆逃了出去,幾十名西班牙騎兵繼續追殺,山谷中全是印加人的哀號聲。要不是西班牙人因夜幕降臨收兵,恐怕這8萬印加大軍會全軍覆沒。 據統計,卡哈馬卡一戰中被殺死的印加人大概有7000人,西班牙人卻損失很小。更重要的是,他們俘獲了印加帝國不可一世的皇帝阿塔瓦爾帕。皇帝身邊的那些高級領主和大臣,在這場
大屠殺中被悉數殺死。
西班牙人讓印加人用黃金堆滿一間長22英尺、寬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間。阿塔瓦爾帕儘管身陷囹圄,他的臣民們仍聽從他從獄中發出的命令。當從帝國各地源源不斷運來的黃金堆滿了西班牙人的寶庫後,西班牙殖民者卻背信棄義地殺死了阿塔瓦爾帕。在阿塔瓦爾帕死前幾個月里,曾經強大的印加帝國未對169名西班牙殖民者發起過有效的抵抗,這使得皮薩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分兵征服印加帝國其他地區,並從巴拿馬調來援軍。直到阿塔瓦爾帕死後,印加人反抗西班牙人的戰爭才真正打響,而此時的西班牙殖民軍的實力已大大加強了。皮薩羅在向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進軍途中,仰仗鋼鐵和騎兵優勢,又先後在豪哈、比爾卡蘇阿曼、比爾卡康加和庫斯科四次戰役中大敗印加軍隊,參加這些戰役的西班牙人分別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每次戰役擊潰的印加軍隊則往往數以萬計。不過,印加帝國皇室在
曼科(Manco)及其繼承人的領導下繼續抗擊西班牙殖民者,直到1572年才被最終消滅。
政治
印加帝國在它的統治者的絕對統治之下也沒有保持統一性。它是一個複雜的混合體,即使不是由幾百個,也至少由幾十個不同的政治集團、種族,甚至是操不同方言的部族所組成。為了維持帝國的統一,所做的一個努力是在帝國使用統一的組織和管理模式。但是,這個方案一直到1532年都還遠沒有完成,而且管理模式在帝國的一個部分和另一個部分之間大為不同。在帝國的某些地方,來自庫斯科的印加領袖人物能直接統治當地居民;在帝國的其它地方,帝國的領導方案則從未實行過,取而代之的是間接統治的盛行。當涉及到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的時候,無疑軍事威脅總是重要角色。
印加帝國的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它有能力驅使人們離開家園,作為“殖民者”開闢新的帝國疆域。這種國內殖民的習俗使得印加統治者能夠把一些忠於帝國的部族安置在帝國難於統治的一些地方。這種遷移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人民能夠重新定居,在新的地方開發新的土地、新的礦山或者其它資源。使用殖民者開發安第斯是一種舊的傳統,這種傳統使得印加的版圖得以擴展到國家的規模。
對印加人來說,政治和經濟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在印加帝國的統治時期,市場的作用非常有限,許多產品的交換都是通過政治的渠道完成的。交換的產品被看作禮物,交換很多時候是出自喜歡的目的,產品純粹的經濟價值還要依賴於產品或服務所涉及到的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統治者們通過提供奢華的產品和精美的娛樂作為禮物來保持他們的威信。人們對統治者禮物的回報就是勞動。這樣的勞動構成了印加帝國的稅收。定期的男性人口普查是和勞役聯繫在一起的。
可能印加人的一個最大的功績就在於他們能夠有效的動員和組織帝國勞動力加入軍隊進行征服戰,或者進入官員階層,或者作為統治者階層的侍從。但是,更為偉大和長遠的是設計和執行一些用於增加產量和改良資源管理的建設性方案。印加人所使用的大部分技術都來自於幾個世紀之前的那些創新的改進,但是印加人在這些現存的技術中融入了他們自己的組織技能,因此產生出了一系列非凡的公共建設工程。
軍事
印加帝國的軍隊人數非常多,多達七至八萬多人,可是所使用的武器卻非常落後,甚至比中古時代歐洲人的武器更落後。當時印加士兵的主要武器是木棒、石斧、標槍、
長矛、弓箭和彈弓(彈射小石塊)。當西班牙人還沒有到達美洲大陸之前,印加帝國是一個雄霸南美洲西部地域的大國,當時的印加士兵經常東征西戰,消滅了不少在南美洲地區的部落,擴大帝國的領土面積。印加士兵的武器對付南美洲的小部落可能還是足夠的,可是當西班牙人到達南美洲之後,印加人的軍事優勢就一去不復返。西班牙來的征服者皮薩羅所帶領的軍團只是一支一百五十多人的烏合之眾,而且當時他們要進入一個離其總基地
巴哈馬大約一千多公里的地區,他們勝利的真正關鍵不是在於西班牙的槍械。當時西班牙士兵所使用的槍枝是
火繩槍(Matchlock),這是一種性能並不優秀的火器,火力單薄,而且裝彈速度繁複且緩慢,當時即使是優秀的士兵,每分鐘最多也只能裝上一至兩發的子彈,這種裝彈速度還要是沒有戰鬥壓力的情況下才能做到,且一遇水就要報銷,而當時皮澤洛的軍團中只有數十把這類型的槍枝,作用不大。真正令西班牙士兵致勝的原因是因為馬匹和金屬防具。根據皮薩羅部下的書信記載,當時一位牧師在印加士兵的看守下與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會面,那位牧師問阿塔瓦爾帕能否接受基督教的洗禮,並效忠於天主的名和西班牙王國暨
神聖羅馬帝國國王,阿塔瓦爾帕聽後大怒,並把牧師給予的聖經狠狠拋到地上。這時牧師大叫,而潛伏在四周的數十名
西班牙騎兵部隊立即向阿塔瓦爾帕的方向衝去。印加士兵雖然人多勢眾,可是當他們看見有種不知名的動物向他們衝過來的時候,立即丟下武器逃跑,西班牙騎兵繼續追殺逃跑中的印加人,而其他西班牙士兵見狀立即把坐於皇座上的阿塔瓦爾帕拉下來。當日有數千名印加人被西班牙的騎兵殺害。往後的情況也是一樣,根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哪怕西班牙人只出動了數十名騎兵去作戰,也能把印加士兵嚇得膽戰心驚,棄械逃亡。印加士兵之所以如此懼怕馬匹,是因為他們對這種動物未有任何認識,這樣就給予西班牙人一個滅亡印加的好機會。還有,金屬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印加人對金屬的認識不多,金屬很多時候只套用於藝術品和貴族的餐具上,況且當時印加人鑄鍊金屬的技術還不如舊世界的人民,更遑論會用金屬為士兵打造良好的防具或者是武器,可是西班牙的情況卻不像印加,他們的鑄煉技術比印加人高很多,可以用金屬為士兵製造防具,所以當時印加士兵即使向西班牙士兵發出猛烈的攻擊,很多時候都會被西班牙士兵身上的金屬甲冑和鋼鐵頭盔擋去,反而只穿布衣的印加士兵經常抵抗不了西班牙士兵手中的長槍和刀劍。
文化
宗教
印加帝國主要信仰太陽神,並自認為太陽神的後裔。傳說中太陽神派了他的一對兒女
曼科卡帕克和馬奧克約向印加人民教導曆法、律制等。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節日-太陽節,印加人民會在這個時候把自己的農作物和家畜獻祭予太陽神,感謝太陽神每年賜陽光到大地,令動物可以成長和農作物可以豐盛。
中美洲墨西哥的
阿茲特克人與印加人一樣,都是膜拜
太陽神。而
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則不然,瑪雅人是膜拜羽蛇神(但印加人也有類似羽蛇神的神祇:創世神-
維拉科查)。而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都有大規模活人獻祭的宗教儀式,印加人倒沒有,印加人會把自己貴重的物品,黃金,或者農作物和家畜獻給神明,卻不會把人的生命作獻祭。
文化融合
印加王推行了有效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體系,如派遣使者、遷移部落等措施加速了蓋丘語的傳播。隨著語言的傳播推行領主制、文化模式和經濟制度。這樣,
印加文化每到一地都融合了當地的特徵。
文學
印加有一首長詩《
奧揚泰》。詩中記述英雄奧揚泰在印加王帕查庫蒂時期,愛上了印加王的女兒,並請求印加王賜婚,但被受阻撓的故事。此詩在15世紀被改編成戲劇。1770年至1780年間被西班牙傳教士用拉丁文記載下來。
奇譜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印加人的繩結困惑不已———大多數文明早期都使用象形文字或圖像,然而印加人(古代秘魯土著人)留下的卻是棉線和繩結,難道印加帝國沒有任何形式的書寫方式?若是這樣,那國家大量的數據信息將如何保存和傳遞?這些繩節僅僅是算盤一樣的計算工具還是用來記數的,或者具有比記數形式更加複雜的書寫形式———繩索的
三維空間書寫方式?
科學家發現奇譜的記數方式,並成功破譯了第一個印加文字———印加的宮殿所在地。
神秘的繩結被印加人稱為奇譜,是用棉線、駱駝或羊駝毛線製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繩上串著上千根副繩組成。主繩通常直徑為0.5-0.7厘米,上面繫著很多細一些的副繩,一般都超過100條,有時甚至多達2000條。每根副繩上都結有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繩結,副繩上又掛著第二層或第三層更多的繩索,編織形式類似古代中國人用於防雨的蓑衣。在目前所發現的700個左右奇譜中,大多數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間打的結。不過,其中還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
一直以來,科學家拒絕承認奇譜是一種書面檔案,而認為這些繩子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即一種個人化的記憶
輔助工具,頂多是一種紡織品算盤,而沒有任何統一的含義。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學者越來越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格里·烏爾頓及其同事、數學家兼編織專家凱利·布熱利通過電腦對這些繩索的各種元素進行長期的分析和研究,結果發現,奇譜代表的數字記錄方式,並成功破譯了第一個印加文字———印加的宮殿所在地:普魯楚柯城。此發現發表在《
科學》雜誌上。
奇譜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三維立體的書寫體系,記載著5500公里帝國的信息。科學家為每一塊“奇譜”都創建了相應的資料庫,詳細記錄了它們的各種情況:繩索的大小、長度與顏色,垂掛的穗的數量,繩結數目,每股繩的旋轉方向與次數、年代等,第一次系統地對奇譜進行分解與分析。他希望通過數據分析找到某些規律。
在現存700個左右奇譜中,科學家目前共收錄有300件奇譜的目錄。當他們在這個資料庫中搜尋1956年在印加重要的政治中心普魯楚柯發現的21個奇譜繩結的共同點時,結果令人震驚,他們發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數學聯繫———在某些奇譜的副繩上的繩結結合起來後,正好和另一個更為複雜的奇譜上的數字相同。這表明,奇譜曾被用來記錄這個縱寬達5500公里的帝國的信息。
烏爾頓說,奇譜代表的數字通常有三種:8字結代表1;長結依據其扭轉的次數依次代表數字2至9;單結代表10 、100和1000等等。0結當然就簡單了,根本不用打節,只在繩索上留一空段繩子就行。單根繩子代表幾個數字,可能是小計或總和。假設一根繩子從上到下有一個4個單結串,再有一個5個單結串,還有一個扭了兩圈的長結,這一繩子將表示數字452。
每一個當地的會計師將從下級得來的賬目總和通過繩結的形式表現在奇譜上,並將這些數據匯總在一根主繩上,然後層層上遞。這種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國家最重要的信息記錄上,包括農作物的產量、國庫的收入賬目以及其他與人口、財政和軍事相關的數據。經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他們還成功破譯了第一個用“奇譜”記載的印加文字。他們認為既然不同的奇譜表示從不同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那么,一個單一的繩結位於其他結之上就可能是一個單詞,表示的是這個地方自身或財政數據。其中,一種繩結的組合模式可能表示印加的宮殿所在地就是普魯楚柯城,這很可能是從印加的奇譜上認出的第一個文字。
烏爾頓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理解那些繩子中所蘊含的文字信息。烏爾頓先前的研究還發現,在陵墓中發現的奇譜還用作日曆。有730根繩子吊在24個位置上,表示兩年中的月份和日子。烏爾頓說:“可以充分相信“奇譜”是印加人的三維書寫系統。如果它們只是為了幫助主人記住數字,是不必要那么複雜的。”在烏爾頓看來,奇譜這一書寫體系應包括:所用材料的類型(棉線或毛線),繩索的纏繞方向和結的方向(向前或向後)等。利用奇譜記錄,印加統治者憑藉廣大的道路系統和政府體制就可以將食物、人力和原料從安第斯山脈的首都
庫斯本運送到其他眾多下級城市。印加人的“奇譜”屬於“會意文字”。
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所有用於日常交流的文字型系都是書寫、繪製或者雕刻在平面上,而奇譜與這些文字完全不同,是由一些三維立體的繩結組成的。如果烏爾頓他們是對的,那么奇譜將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三維立體的“文字”。除此之外,它還可能屬於少數幾種“會意文字”。會意文字中的字就像數字或者舞蹈符號,表示意思,而不像英文一樣表示讀音,比如
瑪雅文字和中文。雖然在我們看來,用結繩進行交流非常陌生,但是在安第斯文化中卻有很深的根源。在安第斯文化中,紡織品從固定式樣的包和束腰外套,到彈弓投擲的炮彈以及吊橋,都是“人們交流各種信息和製造工具”的方式。
烏爾頓說,破解奇譜密碼對於了解在16世紀統治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印加帝國,可能是一個“獲得內幕的巨大的潛在資源”。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證據去證明“奇譜”的文字功能。烏爾頓說,對奇譜的深入分析將有助於揭開其生活細節,他們希望根據奇譜能告訴科學家這是否是駱駝、勞工或其他貢品。不過,要破解印加人在“奇譜”中保存的信息,需要付出類似解讀
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樣的努力。
農業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
灌溉系統,綿延的驛道等。考古學家大都認為印加人的建築技術、醫學、織布和染色技巧相當發達。他們僅有的家畜是羊駝和駱馬。
城市
庫斯科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 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展成為一個複雜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 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占領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但同時又在這衰落的
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庫斯科(有資料譯為“
科斯科”)古城位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海拔3410米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谷中。這裡氣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蔥鬱的林木圍繞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稱。在
克丘亞語中,“庫斯科”,意為“肚臍”(另一資料:意為“世界的中心”)。11世紀印加帝國初期,皇帝曼科卡
巴克主持興建了這座城市,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和征服之後,在遼闊的印加帝國時代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發展成為帝國的首都和神聖的城市,是印加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國的社會組織是非常等級制的,這種觀念影響了城市的設計布局。
在印加帝國統治下,庫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頭裝飾外部與廣場接壤的城鎮。殖民者保持著泥瓦建築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採用了新的建築結構。數量眾多的狹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築的兩個城牆間蜿蜒,就像石頭走廊。
巴洛克和混血人種的教堂的圓屋頂與
城市廣場毗鄰。離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分布著白色外牆的低矮民居。
儘管庫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據直角方式設計。直線的布局和中央廣場為庫斯科提供了四條道路連線帝國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藝復興的都市規劃原則適用於新世界的城市規劃。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這個城市,使之遭到毀滅的命運(另一資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
庫斯科城)。經過內戰歲月之後,城市在同一時期與
波托西併入秘魯總督管轄區,
利馬城成為首都。城市化發展時期,庫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護。
16世紀,新的城市規劃者在印加廣場上增加了德阿馬斯廣場。他們的工作也保護了其他的城市廣場和印加棋盤式街道布局。
17世紀,庫斯科的經濟依賴于波托西的礦山而繁榮,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壞而毀於一旦。1670年城市按照
巴洛克風格重建,並使它成為藝術中心。今天,庫斯科的主要建築物屬於這一時期。因此,庫斯科的建築既有印加帝國的痕跡,又有西班牙的風格。
庫斯科城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毀又重建的命運,所幸的是雖然幾經風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價值的遺蹟。1790年,庫斯科整座城市被占領。這以後,與波托西的礦山息息相關的利馬,享受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繁榮,庫斯科則隨著利馬的興起而衰落。城中保存了一塊“十二角石”,稱為“哈圖姆魯米約克”,考古學家相信它是印加曆法計算工具的一種。
在庫斯科城內,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廣場正中,一位
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聳立在那裡,廣場四周則環繞著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
天主教堂。廣場東北是建在高聳的金字塔頂的太陽廟、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左右對峙的蛇神殿和太陽女神大廈的牆壁遺蹟位於廣場東南。為迎接帝國軍隊凱旋歸來的歡慶廣場坐落在武器廣場的西南,當地人把歡慶廣場稱為“庫西帕塔”。陳列著印加帝國時期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館位於這兩個廣場附近。城中還有1692年建立的大學。
庫斯科的主要建築是薩克
薩瓦曼圓形古堡和大教堂。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世界聞名,距庫斯科城1.5公里處,舉世聞名的薩克薩曼圓形古堡是舉行“太陽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築在一個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禦系統。從上至下有三層圍牆,每一層牆高達18米,長540米,均用巨石壘砌而成。古堡高處有3座塔,上塔是圓柱體,塔內有溫泉。古堡下層台階用石板鋪成,長達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頭砌成的網狀地道,它和3座塔樓相通。古堡最高處是由3座塔樓圍起來的一個非常整齊的三角形。圓柱體主塔基層呈放射狀。其他兩座塔呈正方形,是駐軍之處。據說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庫蒂於15世紀70年代動工修建的,持續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還沒完全竣工。這裡也是印加王的行宮。這一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顯示了印加帝國的強大,從建築藝術上,其結構新穎而複雜,建築龐大而堅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另一主要建築是大教堂,大教堂頂端的福音鐘樓懸掛著一口130噸重的大鐘,據說是
南美大陸最大的鐘,鐘聲能傳到40千米之外。
馬丘比丘
今日印加帝國最著名的遺址為建在馬丘峰和華伊納峰之間的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
秘魯(Peru)境內
庫斯科(Kuscow)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
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
在1983年,馬丘比丘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
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受旅遊業破壞的擔憂。
人們認為馬丘比丘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Pachacuti)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發現(加上對早期殖民檔案的解讀)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場所(類似羅馬莊園)。圍繞著庭院建有一座龐大的宮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廟宇,以及其他供維護人員居住的房子。據估算,在馬丘比丘居住的人數,在高峰時也不超過750人,而在沒有貴族來訪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國選擇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和地質特點。據說馬丘比丘背後的山的輪廓,代表著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而山的最高峰“瓦納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認為不該從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從周圍尋找分散的石塊來建造城市。一些石頭建築連灰泥都沒有使用,完全靠精確的切割堆砌來完成,修成的牆上石塊間的縫隙還不到1毫米寬。
1913年,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用了整個4月刊來介紹馬丘比丘,這處遺址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003年有大約400,000人參觀馬丘比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大規模旅遊對遺址帶來的損害表示關注。秘魯當局堅稱這不是問題,遺址的偏僻會對旅遊業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斷有建議要在遺址修建
纜車,但至今一直未獲批准。
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聖區、南邊的通俗區、祭司和貴族區(居住區)。
在神聖區里獻給最偉大的
太陽神Inti的“Intiwatana”、“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有重大考古學價值的主要寶藏。在居住區中有一部分是專屬於貴族們的,這裡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個緩坡上;Amantas(
智者)們的住宅有紅色的牆,Ñustas(王子)們住宅則有著梯型的房間。在主城堡中還有一片區域是專門關押和懲戒犯人的監獄。石頭建造的紀念陵墓是宗教儀式和獻祭
犧牲的場所,裡面的空間呈拱形,牆壁上還有雕刻。
馬丘比丘的全部建築都是印加傳統風格的:磨光的規則形狀的牆,以及美妙的接縫技巧,牆上石塊和石塊之間的縫隙連匕首都無法放進去,讓人簡直無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們拼接在一起的。
讓人注意的是,雖然印加人了解圓形(太陽神Inti就是用它表現的),卻並不把它運用在建築中。建築用的龐大數量石塊究竟是如何搬運的至今是個謎。還有,雖然印加人不使用圓形,但卻利用了斜坡。據信他們讓成千上萬的工人推著石塊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並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沒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個遺蹟由約140個建築物組成,包括廟宇、避難所、公園和居住區。這裡還建有超過100處階梯——每個通常由一整塊巨大的花崗岩鑿成。還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間由穿鑿石頭製成的溝渠和下水道聯繫,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統。
至今沒人明白
印加文明能夠把重大20噸的巨石搬上馬丘比丘的山頂。
建築
帝國的建築諸如通道、水渠、水道、渡槽、道路、客棧、倉庫以及改善農業體系的重要設施,保證了日趨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同時有利於其他部族的臣服。儘管印加王自庫斯科地區推行了一些藝術和建築模式,如壁龕、不規則四邊形的門窗、雙側柱門,但應該肯定,印加帝國的文化匯總了千年傳統並達到了頂峰,今天展出的陶器藝術就證明了這一點。
交通
印加帝國的版圖可以說是所有美洲古國(包括
瑪雅和阿茲特克)中最大的一個。為了保持帝國中各個城邦的交流,印加人建設了大量的道路,這些道路穿越了安第斯山脈、熱帶雨林、河流,把各個城邦連線起來。西班牙的征服者之所以如此輕鬆地消滅各個印加帝國的城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道路的幫忙。
歷任君主
印加君主使用
薩帕·印卡作為稱銜,意思是“獨一無二的君主”。
中文名 | 外文名 | 備註 |
---|
| | 傳說中的開國君主,約在1200年間在位 |
| | |
| | |
| | |
| | 約在14世紀在位 |
| | |
| Yahuar Huacac | |
| Viracocha | 約在15世紀在位 |
| Pachacuti Inca Yupanqui | 大地震撼者 |
| Tupac Inca Yupanqui | |
| Huayna Capac | |
| Huáscar | |
| Atahualpa | 1533年被西班牙人殺害 |
圖帕克·瓦爾帕 | Tupac Huallpa | |
| Manco Capac II | 皮澤洛所立傀儡,後竭力抵抗,最終被西班牙人所殺。 |
保柳·印卡 | Paullu Inca | 西班牙人所立傀儡 |
塞里·圖帕克 | Sayri Tupac | 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 |
蒂圖·庫西 | Titu Cusi | 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 |
| Tupac Amaru | 繼續與西班牙人抗爭的君主,最終失敗被殺害 |
特色食物
印加人的主食主要是平地玉米和8000英呎高地的馬鈴薯(馬鈴薯的原產地是
的的喀喀湖),相對於舊世界來說,印加人的肉食並不豐富。薯片和奇扎啤酒則是印加人的特色食品,這兩種食品的製作方法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很不衛生。但當時的印加人卻認為這是珍饈佳肴。製作方法如下:
薯片
先把收成後的馬鈴薯放在地上一日一夜,讓其水份蒸發。接著再接集起來,讓工人不斷踐踏這些乾馬鈴薯,令其變成片狀或塊狀,完成後不要收集,讓這些已被踐踏成塊狀的馬鈴薯再蒸發內里的水份。幾天后,就會有人將這些馬鈴薯收集,這就是印加式的薯片。印加人會將這些薯片放在穀倉中,食物短缺的時候就可以用來應一時之急。在節日慶典時,也可以拿來當祭品獻給神靈們。
奇扎啤酒
將溫水倒滿一個大罐,放在陽光猛烈的地方,再收集大量的小麥,然後由一些少女拿起這些小麥放在口中咀嚼,把這些小麥嚼成糊狀物之後就吐在溫水中,之後讓這罐充滿小麥糊的水放在原地發酵,最後就會變成糊狀的啤酒,這就是奇扎啤酒,印加人會在慶祝的時候拿出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