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福建協和大學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創建於1915年的一所
教會大學 ,是今福建師範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主要前身。1951年1月,教育部決定接辦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和私立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將兩校建制撤銷,成立“
福州大學 ”。
福建協和大學
曾經的女生宿舍
民國四年(1915年)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年)二月,學校於福州
倉前山 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
閩南 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國七年(1918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
民國八年(1919年)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
建築設備 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莊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
民國十一年(1922年)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倚鼓山,面俯
閩江 之流,遠山凝翠。
民國十二年(1923年),莊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繼任。
民國十四年(1925年),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莊才偉校長,科學館命名為“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莊才偉紀念科學館)。
民國十七年(1928年),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只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準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 ”立案。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得
中華民國 福建省政府 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
邵武 設立
閩北 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
西哲 、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
抗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遷至閩北山城
邵武 。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占地1000餘畝,遍植
馬尾松 。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
水碓 及制茶試驗所。
園藝場 135畝,蕃殖各種
果樹苗木 ,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
自備電廠 及印刷所。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 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
農科 。同時將文史系分為
中國文學 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
董事會章程 (1929年2月經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
服務精神 ,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
健全人格 ,適應
社會需求 ”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十月,學校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遊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
磁器 、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
福建協和大學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複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六日,
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 。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
陳氏 任期屆滿,赴美國加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
楊昌棟 博士代理校長。
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準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
林冠彬 、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為“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意為“福建基督教大學”),後來
宗教教育 趨於淡化。
195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辦福建協和大學,並與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成立“福州大學”,農學院留在魁岐校部辦學。
1952年, 廈門大學農學院與福州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福建農學院,校址設在福州魁岐。
1958年,因建設福馬鐵路需穿越魁岐校園,福建農學院從魁岐遷往福州西郊梅峰,原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舍由鐵路部門使用。
1958年,在福建農學院林學系基礎上,創辦福建林學院,在南平西芹建校。
1972年,福建師範學院更名福建師範大學。
1978年,福建農林大學重新拆分成福建農學院、福建林學院。
1980年,
福建 農學院回遷福州金山,成為當時福建省最大高校(直到2002年)。
2000年10月,福建農業大學、福建林學院合併組建福建農林大學。
校園環境 教學樓 今片割車間。西南內,建於1925年。磚石木結構,四層,二層以上每層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813.7平方米,建築面積3012平方米。一層為石構地下室,二層以上為
磚木結構 ,檐掛均為混凝土圓柱,
單檐歇山頂 ,屋頂置雙重
椽子 ,上覆以疏璃瓦,屋脊洞開
二窗 ,窗上均建八角小亭。
教學樓,今針織車間。西南內,建於1935年,五層,每層面闊十五間,進深8間,占地面積549平方米,建築面積2358平方米。一層為石構,
半地下室 ,二層亦為石構;三層以上為磚木結構,外牆施混凝土圓柱,單檐歇山頂,上覆以
琉璃瓦 。
教授樓
教師宿舍樓 教師宿舍樓,今為
託兒所 。
南向 ,三層,每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111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一層為地下室,石構;二、三層為磚木結構,
硬山 屋頂,上覆以琉璃瓦。
房屋建築 精巧,房間內設壁爐,門庭護以瓷欄桿。
一部分為託兒所宿舍。西南向,二層,每層面闊四間,進深三間,設有後陽台,占地面積317平方米,建築面積559平方米,
懸山 屋頂。
一部分為衛生所。南向,磚石木結構,二層,一層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置有陽台(部分屋頂做陽台),占地面積151平方米,建築面積278平方米。
卷棚歇山頂 。室內建築精緻,置有壁爐。
學生宿舍樓 第一宿舍樓,今製藥廠醫藥研究所。西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一層為石構,二層以上為磚木結構。二層面闊十間,進深一間。三層面闊十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414平方米,建築面積879平方米。重檐(三檐)
歇山頂 ,上覆以琉璃瓦。房屋依山而建,整體建築呈階梯形。
第四宿舍樓,今為製藥廠職工宿舍。南向,建於1932年。
磚石結構 ,五層,每層面闊八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335平方米,建築面積1486平方米,硬山屋頂,上覆以琉璃瓦。
第五宿舍樓,今製藥廠職工宿舍。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每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建築面積642平方米,面
坡屋頂 。
辦公樓 一部分今為製藥廠行政科辦公室。西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每層面闊八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367平方米,建築面積1007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屋頂置雙重椽子,上覆以
琉璃瓦 。一層為石構地下室,二層以上為磚木結構,
檐柱 均為混凝土圓柱,二
樓門口 設門亭,檐下斗拱
出跳 ,吊柱下端飾蓮花浮雕。
一部分今為
福州鐵路分局 新光
招待所 。西南向,三層,面闊八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315平方米,建築面積946平方米。檐柱均為混凝土圓柱,單檐歇山頂,屋頂置雙重椽子,上覆以琉璃瓦,二樓門口設門亭,門亭檐下亦置吊柱,吊柱下端飾蓮花浮雕。
樓群的保護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為近現代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保存協和大學校舍為研究中國近代
教育史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
建築藝術 提供了實物例證。
1998年2月,
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政府 發布“榕晉政綜[1998]29號”檔案,將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舍列為
晉安區 第四批
文物保護單位 。其保護範圍定為:“各樓房周圍30米。”
原福建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女生宿舍)
2009年4月,配合機場高速二期工程建設,福州製藥廠(現海王福藥製藥有限公司)廠區內原福建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女生宿舍)向西南方向平移約二十米。
行政機構 學校的
行政組織 :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
校長室 ,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會議2室。
歷任校長 莊才偉(Edwin C. Jones):1916年—1923年
理科樓,建於1929年
高智(John Gowdy):1924年—1926年
林景潤 :1927年—1946年,此校長離任後不久福建協和大學撤銷
陳錫恩:1947年部分
院系設定 基本信息 學校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定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個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
農業教育 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
後轉 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
北京協和醫院 和山東齊魯
醫學院 培訓醫大前四年
基礎課 。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
教授樓
文學院 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
協大藝文 》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
他校 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
東南亞 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
農學院 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
文理學院 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
半月刊 ,刊載各種
專題文章 ,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系附設
農業試驗 場外,園藝系也設有
園藝試驗場 ,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
理學院 設備最稱完善,如
生物學系 ,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
大學叢書 ,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藥品與
實驗器材 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
修理廠 ,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
師資教育 名師 人才培養 進步思想 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
文化侵略 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來福州各校師生髮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文科樓,建於1925年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
學生自治會 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衝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
福州 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
三反 ”(“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
洋頭口 ,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
省政府 ,向當局遞交《
請願書 》。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其它 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圖書設備: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
中文雜誌 17843冊;西文雜誌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冊。
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
校歌 協和大學閩江東,世界潮流此匯通;
高山蒼蒼,流水泱泱,靈境產英雄;
萃文化,作明星,明星照四方。
無遠弗屆,真理是超;
樂民眾於一堂兮,作世界大同之先聲;
協和協和,大德是欽!
文化傳承 福建協和大學的優良文化現正由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進行傳承。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成立的“協和
文化尋根 課題組”得到了福建協和大學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協和大學的文化能得到延續。同時,福建協和大學
校友會 也設立在了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關於福建協和大學的文化追尋,可以到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官方網的“協和文化尋根”的專題網站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