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頭口

洋頭口

洋頭口,福建省福州市的地名,位置在今福州市台江區工業路和八一七路交叉口附近,與東街口、旗汛口、渡雞口並稱為“福州四口”。相傳,原來福州台江有浦東、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頭口就是這十八洋的農田的路口,稱之為“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頭口
  • 位置:今福州市台江區工業路和八一七路
  • 老店名鋪:三把刀
  • 公交站點:1路,11路
簡介,老店名鋪,三把刀,老天華,角梳業,未來發展,公交站點,

簡介

據清代王應山《閩都記》中的記載,地處福州市中心地段的洋頭口,從古至今都是福州城的一個交通樞紐,這裡是由台江進入福州的重要道口。當時,有一位僧人化緣為南來北往的行人建立一座涼亭,整日烹茶施捨行人。久而久之,在此地免費煮茶水給行人喝的習慣被延續下來,以後這裡茶肆林立,逐漸成了街市。到清鹹豐年間,這裡還建成樂善好施牌坊和茶亭庵,內設戲台。所以,福州人把洋頭口以北的這段路(今八一七路的一段)稱為“茶亭街”。

老店名鋪

三把刀

歷史上,洋頭口茶亭附近最出名的就是號稱“三把刀”的剃刀、剪刀和廚刀。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說,“三把刀”隨著歷代闖蕩海外的福州人漂洋過海,成了福州人在海外謀生的手段。
這三把刀中最出名的就是:增金利廚刀、永字號剃刀和正謝泰剪刀。“三把刀”當年在福州赫赫有名,堪稱整個茶亭街手工業的代表。在原茶亭國小門口,兩個石柱上留有清嘉慶二十四年的對聯:養浩然之氣配義與道,入聖者之域絕倫超群。落款就是“剃刀行敬立”。這對聯說明了當時剃刀業的一個發展情況。

老天華

歷史上,洋頭口製作二胡京胡南胡皮鼓等民族樂器譽滿榕城,福州民族音樂“十番”的發源地是洋頭口的增金利鑼鼓店,以曾疇官為主的數人是福州“十番”的創始人。
在洋頭口,曾經有家“老天華”樂器店,從清代嘉慶六年(1799年)創建到現在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老天華”樂器有二胡、京胡、板胡、椰胡、橫笛、三弦等。其選料精良,加工細緻,發音純正,清末時,就曾在巴拿馬萬國樂器展覽會上獲得二等獎,產品銷售到日本東南亞地區。

角梳業

洋頭口是福州角梳業的發源地,曾開角梳有十多家百年老店。在洋頭口除了角梳外,還有鑼鼓行業、皮店行業、五金行業等,錦順五金批發行,曾是福州五金行業的大戶,生意十分興隆,名聞福州城。

未來發展

洋頭口茶亭街在解放前是福州城區(鼓樓)對外交通的唯一通道,它見證了福州歷史變遷的重要歷程。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茶亭街的基礎設施已十分滯後,不能適應省會中心城市的發展。因此,福州市在2006年對洋頭口周圍(主要為“茶亭街”)進行全面的改造。
洋頭口周邊用地未來主要為城市居住用地,規劃區內主要為商業用地,辦公用地和居住用地等,其中東西河以北主要為現代商業用地、辦公用地,東西河以南沿茶亭街、茶亭河兩側是傳統的商業、居住用地,為原有手工藝品製作場所,體現福州的傳統商業文化(市井文化)特色,茶亭街以東為茶亭公園,沿公園周邊為科教文化用地,居住用地等。

公交站點

經過“洋頭口”站的公交線路:
1路(白湖亭 - 西門)
11路(公交鶴林站 - 海峽奧體公交樞紐站)
20路(火車站北廣場 - -福建警察學院)
33路(白沙 - 公交仁德站)
38路(閩侯甘蔗 - 公交仁德站)
66路(文山里(軟體園) - 首山)
77路(福建行政學院 - 倉山科技園(浦下村委會))
92路(尤溪洲(東)公交站 - 福興投資區)
109路(康城小區(索高廣場) - 鰲峰洲公交總站)
121路(火車站北廣場 - 金山公交總站)
136路(公交仁德站 - 公交海峽國際會展中心西站)
夜班1號線(軟體園 - 白湖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