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

百幕大一般指本詞條

百慕達群島(英語:Bermuda),港台譯百慕達群島,舊稱薩默斯島。位於北大西洋,是自治的英國海外領地。位於北緯32°14′至25′、西經64°38′至53′。

北美洲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自英國國王Sammy時期占領百慕達群島。

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布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行政區劃,首府,主要城市,人口,政治,政要,總督,軍事,外交,經濟,貨幣,農業,金融,財政,對外貿易,文化,教育,宗教,新聞,社會,生活,婚俗,假期,交通,旅遊,失蹤之謎,對神秘失蹤事件的研究,百慕達三角神秘失蹤事件,失蹤解釋,

歷史沿革

16世紀初,大概是1503年,百慕達被西班牙探險家胡安·百慕達(Juan de Bermudez)首先發現,但他的記載只作粗略描述。
百慕達群島
百慕達群島旗幟
及至1511年,彼得·馬特(Peter Martyr d'Anghiera)所著的《Legatio Babylonica》一書中提及百慕達和該名西班牙人。同年,西班牙把島嶼加進航海圖。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船艦把百慕達群島用作鮮肉和水的補給站。但是,幽靈和魔鬼的傳說,令人們不敢在“魔鬼島”上長期定居。有關據稱是由刺耳的雀鳥很可能是百慕達海燕(Bermuda Petrel)叫聲和持續的風災(多數早期的旅客在這種情況抵達)造成。
Gonzales Ferdinando d'Oviedo在1514~1515年左右投機百慕達,意圖在島上卸下食用豬作為鮮肉期貨,將來賣給來往的船隻。然而,百慕達氣候嚴酷,打消了他們登入的念頭。
數年後,一艘從聖多明哥回航的葡萄牙船艦擠進了暗礁的兩塊岩石中。全體船員盡力營救,並花費了接下來的四個月用百慕達柏樹建造新的船身,返回原先的出發點。據稱,其中一個擱淺的船員在西班牙岩石上刻上了起首字母“R”和“P”與及年份“1543”。起首字母可能是象徵“Rex Portugaline”,其後誤傳是西班牙人所為,以致該石被誤名為“西班牙石”。
在其後的世紀裡,大概有人在百慕達多次逗留,但尚未有人定居。英國在維吉尼亞州的首兩個殖民地宣告失敗,英王詹姆士一世和英格蘭詹姆士六世毅然決定向維吉尼亞州公司授予皇家憲章。1609年,公司的艦隊司令──薩默斯(Admiral Sir George Somers)帶領艦隊駛離英格蘭,前去救濟已在兩年前殖民的詹姆斯鎮(Jamestown)殖民地。薩默斯曾經隨同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和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航海,累積了經驗。艦隊在風暴中損毀,而旗艦──海洋冒險號(Sea Venture)在百慕達對開的海域失事(正如百慕達的紋章所描繪),生還者唯有在新領土上生活(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暴風雨》可能受威廉·斯特雷奇William Strachey)。對這次海難的記述影響英國皇室聲稱擁有百慕達,維吉尼亞州公司的憲章遂增訂有關條文。1615年,百慕達轉交一家新公司──薩默斯島公司(“薩默斯島”仍是殖民地的正式名稱),公司由相同的股東組成。美國的第一枚英國硬幣在這裡鑄造。
1610年,海洋冒險號的大多數生還者獲兩艘百慕達制的船艦接載至詹姆士鎮。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是生還者之一,他遺下了在百慕達埋葬的妻子和孩子。其後,他在詹姆士鎮與波瓦坦(Chief Powhatan)之女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結婚,而羅爾夫獨力開展維吉尼亞的菸草業(伐木將成為殖民地的經濟基礎)。1612年,隨著Plough號的抵達,經過仔細研究的百慕達殖民終於展開。
由於土地不足,百慕達面對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在首兩個殖民的世紀,當地依靠穩定的移民以控制人口。美國獨立戰爭前,有超過1萬名移民的百慕達人,他們主要移民至美國南方。在那裡,英格蘭(後稱大不列顛)正取代西班牙成為支配歐洲的帝國。18世紀末前,穩定的對外移民流尚未停止,航海業變成的實業。當時,至少三分一的島上人力隨時在海上航行。
然而,在17世紀,薩默斯島公司壓製造船業,因他們需要百慕達人耕作以賺取收入。百慕達不能成為成功的農業殖民地。據報,運載菸草往英格蘭的百慕達柏樹箱子,比內里的貨物還要值錢。但是,維吉尼亞州殖民地出產的菸草,無論質、量均比百慕達的優勝。薩默斯島公司倒閉後,百慕達人隨即捨棄農業,改投造船業。他們在農地重新種植本土柏樹(百慕達圓柏,學名“Juniperus bermudiana”,又稱“百慕達柏樹”),樹木在全島迅速生長。百慕達人充分利用特克斯群島,砍伐森林後便開展世界最大的鹽貿易。鹽貿易在往後的世紀成為百慕達的經濟支柱。
百慕達船員希望進行貿易,而非純粹供應食鹽,然而,捕鯨業、私掠巡航和商人貿易卻得到穩健的發展。百慕達單桅帆船的速度與機動性受到高度重視。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後期,百慕達的單桅帆船、英國皇家海軍最快的船艦之一──HMS Pickle,甚至帶著勝利的喜訊和海軍上將尼爾森勳爵(Admiral Lord Nelson)的死訊全速返回英格蘭
美國革命後,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改善海港,在愛爾蘭島建立了大造船廠。往後,海軍把基地視作戰略資產,後來基地更有利於美國(見下段)。百慕達讓美利堅聯盟國的封鎖突圍者(blockade runners)飛船可先稍作停泊,再向南航行。一家小型博物館保存了南部聯邦軍隊用作間謀活動的辦公室。
20世紀初,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系統的發展,百慕達成為受美國、加拿大和英國遊客廣為歡迎的旅遊目的地。1930年,美國頒布《史慕特郝雷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向其貿易夥伴中斷百慕達盛極一時的農業出口貿易(主要是供應美國的新鮮疏菜),鼓勵百慕達發展旅遊業。在經濟角度而言,旅遊業的重要緊隨國際金融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北美洲。位於北大西洋西部,距美國南卡羅來納州917公里。北大西洋西部島群,在北緯32°18′、西經64°-65°,距北美大陸約928公里。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衛星圖
百慕達群島由7個主島及150餘個小島和礁群組成,呈魚鉤狀分布。百慕達島最大。僅20個島有居民。年平均氣溫21℃。

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毫米,是世界最北面的珊瑚島群之一。島上多火山岩熔,低丘起伏,最高海拔73米。附近水域產魚和龍蝦

行政區劃

首府

哈密爾頓

主要城市

聖喬治、自由港

人口

6.65萬人(2008年估計),黑人占54.8%,白人占34.1%,混血人占6.4%。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
昔日非洲奴隸之後裔占人口的3/5,白人包括英國人和葡萄牙勞工的後裔。英語為主要語言和官方語言,亦有使用葡萄牙語者。宗教以基督教為主,1/3以上的人口信奉英國國教。百慕達人口之年平均成長率以世界標準而言偏低,出生率死亡率亦屬西印度群島的最低者之列。15歲以下的人口不及1/4。約20個島嶼有人居住,人口密度以大百慕達最高,這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

政治

政要

總督:喬治·弗格森;總理:麥可·鄧克力

總督

百慕達歷任總督
姓名
任期
羅德·馬頓梅勒
1964年-1972年
理察·沙普勒斯
1972年-1973年
埃文德·里瑟
1973年-1977年
彼得·拉姆斯博頓
197年-1980年
理察·帕斯內特
1980年-1983年
維斯肯特·頓羅斯爾
1983年-1988年
德斯蒙德·朗雷
1988年-1992年
羅德·瓦德丁頓
1992年-1997年
約翰·索羅爾德·梅斯菲爾德
1997年-2002年
約翰·維里克
2002年4月11日-2007年10月12日
馬克·卡佩斯
2007年10月12日-2007年12月12日
2007年12月12日-2012年5月18日
大衛·B·阿克力
2012年5月18日-2012年5月23日
喬治·弗格森
2012年5月23日-
【注】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自治海外領地,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1968年百慕達群島獲得內部自治權。總督代表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通過總督委員會掌管外事、防務和內部治安,外交由英國掌管。

軍事

軍事事務原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管理。美利堅合眾國在百設有軍事基地美利堅合眾國英國加拿大三國駐百軍事人員達3000人。現美利堅合眾國在百的軍事基地已撤銷。百地方國防軍有一個團,約700人。

外交

外交由英國掌管。百慕達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參加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美利堅合眾國在百慕達派有總領事

經濟

貨幣

百慕達元(等值於美元

農業

國內生產總值2.5%。有可耕地839英畝,主要種植蔬菜柑桔香蕉等。80%食品靠進口,奶、蛋基本自給。農業勞動力缺乏,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1.1%。

金融

第二大經濟部門。由於百慕達政局穩定,沒有外匯管制,並嚴格遵守金融保密法。該群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境外金融和商業中心之一。1999年以來,從業人員保持在3200多人。保險業相當發達,約占世界意外險種再投保量的1/3,1996年保險業務收入達198億百慕達元。公司註冊業發展勢頭強勁。2000年增長高達9.5%。其中大部分為保險公司,其次為商貿公司、航運集團、個人投資公司。與開曼群島,BVI群島並稱為三地離岸避稅天堂之一。百慕達是世界第五大船舶註冊地。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

財政

關稅、公司稅、印花稅土地稅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7年主要生產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58.5億美元(2007年)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1,447美元(2007年,當年世界最高)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6%(2004年估計)
匯率:1美元=1百慕達元
通貨膨脹率:2.8%(2005年11月)
失業率:2.1%(2004年估計)

對外貿易

幾乎所有商品依賴進口。進口產品的75%來自美利堅合眾國。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利堅合眾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外貿歷年巨額入超。主要進口產品為機械和運輸工具、食品、飲料、製成品和燃料等。出口以藥品的再出口為主,本地主要出口產品為化妝品和鮮花。

文化

教育

公立學校為5歲~16歲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並為高等教育及教師培訓提供大量獎學金。成人文盲率僅為1.6%。1998/1999財政年度,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開支占預算總額的31%。1997年在校學生共10533人,其中6378人在公立學校學習,3512人在私立學校就讀。現有國小18所,中學14所,特別學校5所,私立學校5所。有一所百慕達學院,大專性質,國內無大學。學生中學畢業後一般赴美利堅合眾國、英國或加拿大的大學深造,如學生被這些國家的名牌學校錄取,百政府將為每位學生提供獎學金。

宗教

英國聖公會主教派教會、羅馬天主教和其它基督教

新聞

有一份日報,兩份周刊,一份月刊和一份雙月刊。
《皇家日報》:晨報,發行量17500份;
《百慕達太陽》:周刊,發行量15500份;
《中洋新聞》:周刊,發行量14500份;
《百慕達人》;
《畫報月刊》:發行量14000份;
《工人之聲》:雙月刊。
百慕達廣播公司經營兩家商業電視台和五家廣播電台。另有一家聖喬治廣播公司。百慕達許多地方可收看有線電視節目。

社會

生活

政府實行社會保險養老金制度,為所有就業者提供養老金。1970年政府頒布醫院保險法,為所有居民提供醫療保險,並為兒童提供免費醫療,為老人提供醫療補貼。

婚俗

百慕達島民在他們的多層婚禮蛋糕的頂層插上一株小樹苗,新婚夫婦要將這株樹苗種在家中,這樣他們可以目睹樹苗伴隨著他們的婚姻一起長大。

假期

假期
日期
假期
備註
1月1日
新年
/
不定
百慕達人會放自製的風箏慶祝復活節
5月24日
百慕達日
原將維多利亞女王誕辰定為帝國日;後改稱“百慕達日”,正式慶祝群島的傳統和文化
6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英女皇壽辰
/
7月最後的星期四或8月首個星期四
解放日
世界盃球賽首日
8月的首個星期五
Somer's Day
世界盃球賽翌日
9月的首個星期一
勞動節
/
11月11日
/
12月25日
/

交通

公路:總長約611公里。2002年註冊車輛46662輛,包括私人小汽車20775輛,客車計程車819輛。為緩解交通擁擠狀況,每個家庭限購一輛客用汽車。
水運:有三個主要港口:哈密爾頓聖喬治愛爾蘭島自由港。2002年有商船113艘。
空運:肯德利費爾德是唯一的國際機場。有通往英國、美利堅合眾國的航線。1999年客運總量354,026人次,貨運量4,761,444噸,空運郵件422,897噸。

旅遊

旅遊業是百慕達群島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外匯總收入的40%。旅遊業從業人口占全國勞動力的60%,主要接待高收入遊客。20世紀90年代旅遊業不太景氣,1997年接待外國遊客562619人次,下降1.7%;旅遊總收入13.96億美元。2000年上半年旅遊業繼續下降了6%。百慕達群島85%的遊客來自美利堅合眾國,其餘的來自加拿大和西歐國家。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百慕達群島風光

失蹤之謎

對神秘失蹤事件的研究

《百慕達騙局》
馮·丹尼肯所持外星球生物來訪過地球的論點是對早期人類聰明才智的一種輕視。與此相同,一味相信“超科學”說也是對人類健全發展起來的運用“正常”感官能力的一種輕視。再也找不出任何相信超科學,即相信有超出科學可知性範圍的事,會比相信百慕達三角更為糟糕的了。百慕達三角是超科學、偽科學科學幻想和宣傳上胡作非為的最典型的例證。
對百慕達三角最普遍的錯覺是,為證實想像中的奧秘,所報導的失蹤事件乃是對“遠處”正在發生的情況的描述:儘管關於原因的解釋可能不同,儘管對是否需要作出超科學可知性的解釋可能有爭論,但我們“的確知道”遠處確實發生了非比尋常的事情:唯一的問題是如何對這件事從根本上作出解釋。這種推理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經常發生奇異失蹤事件的百慕達三角只是存在於紙上和電影中,只是靠一些拙劣的調查資料和謠傳來證明和支持的,既屬謬見,又缺乏邏輯性
要了解有關百慕達三角的幻想是怎樣產生的,最好是仔細看一下我在寫作《百慕達三角之謎—已經解決》時我所研究的兩個奧秘。這本書已被倫教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及其他有名望的組織和科學家譽為這一問題上最有權威的著作。書中還有大約65個例子也可以看一下。
1972年,我在開始撰寫關於百慕達三角的書之前,已經收集了許多雜誌、報紙的文章和書中的章節,這些文章和章節將百慕達三角說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下秘密話題。照這些文章的說法,自哥倫布時代以來水手們就談論著百慕達三角,談論著輪船如何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們說,這完全可能是一種巧合,然而經資料證明的奇怪情況太多了。人們說,一切普通的解釋,如風暴、機件失靈和人為的過失等,都不足以解釋這一奧秘:還說,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和第一流的科學家也迷惑不解。
支持這種“超出現今科學所知範圍的”現象的證據,主要由一張假想的船舶、飛機和船員的神秘失蹤事件清單構成。當我開始寫書時並沒有想到我會發現什麼,或者我的調查研究將會得出什麼結果。我也沒有想去試圖揭示這一奧秘,而只是想報導我對它所能發現的每一件事。
1972年談論百慕達三角最多的資料是自由作家文森特·加迪斯寫的兩篇文章。他的“致命的百慕達三角”一文刊登在人的冒險活動雜誌《大商船》1964年2月號上。翌年,這篇文章經過稍微修改和補充,成為他《看不見的地平線》一書中的第13章“死亡的三角”。加迪斯談論的事件成為神秘事件的核心。
我所研究的第一批事件中,有一件是“薩達弗科”號案件。據加迪斯稱,“薩達弗科”號是一艘貨輪,它於1926年“由紐瓦克港新澤西)向南航行時,連同它的29名船員從此一去不復返”。整個神秘事件只牽涉到一艘輪船。然而,案件對情況陳述之簡短,使我懷疑加迪斯實際上究竟作了多少調查。我納悶的是,這一事件是真的神秘莫測,還是僅僅由於缺乏資料。一些人對這兩者分辨不清。我注意到有些作者提出的資料同樣簡短,他們明顯地用加迪斯的著作作為資料來源,並且不耐煩去做進一步的核實。對新奇事物調查研究的欲望看來低得驚人。
要得到這艘船的資料並不難。紐約時報對於輪船遇難事件有著出色的報導,它先後發表過五篇有關這艘貨輪的文章。據第一篇文章揭露,貨輪失蹤後的三個半星期內,輪船公司方面一直未能請到海軍去搜尋“薩達弗科”號的蹤跡。文章的最後一句寫道:“薩達弗科”號沿著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而加迪斯和其他作者一次也沒有提起風暴之事。據其餘幾篇文章報導,搜尋未獲進展,最後於五月初大家公認這艘船已經丟失。我還發現了一篇關於“阿基塔尼亞”號遠洋航輪的文章。這條船到達紐約時,“薩達弗科”號正離開港口。“阿基塔尼亞”號船長報告說,船是在他前所未見的糟糕夭氣里航行的。“象熱帶旋風一樣的大風”迫使輪船不得不返航。
我的結論是,以“薩達弗科”號作為百慕達三角發生的一件難解之謎,乃是草率研究的結果。
在我進行研究的初期,我發現了一本當時還鮮為人知的1969年版平裝書,書名為《一去不返》,作者是約翰·華萊士·斯賓塞。當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其中大部分是經過改寫和節略的紐約時報文章(在斯潘賽描述“薩達弗科”號輪船的一節中,有一個22字的句子,除了變換一個動詞的時態外,與紐約時報文章中的報導完全雷同)。然而,斯潘塞的書中卻不見該報中最關鍵的一句:“‘薩達弗科’號沿著海岸航行時,海岸上正颳起大風暴。”他在報導其他幾則神秘事件時也做了同樣的刪節。
1974年秋季,在我的手稿完成後6個月,離該書出版也還有6個月時,另外有兩本關於這一題目的書問世。理察·威納爾寫的《魔鬼的三角》和查爾斯·伯利茨寫的《百慕達三角》都說到“薩達弗科”號事件是一個未解之謎。從詞句上看,威納爾的寫作材料取自紐約時報,而貝里斯的則取自加迪斯的文章。他們誰也沒有提到大風暴。應當說,加迪斯、斯潘塞、威納爾、伯利茨及其他一些作者遺漏了這一關鍵的情節,至少也是研究中的疏忽。我在研究其他一些事件時發現,所有將這一問題寫成神秘事件的作者都是仿照這種蹩腳研究方式行事的。
也許,百慕達三角的主要故事之一“埃倫·奧斯汀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個例子說明各個作者如何處理一份並不可靠的給定“原始”資料。對大多數作者來說,不論他們是否已經知道,這一故事的出處是1914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占星家談話集》的書,作者是魯珀特·古爾德。以下是他的全部敘述:
“最後的,也是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適於航海的環境中出現棄船的情況。英國輪船“埃倫·奧斯汀”號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了這種情況,時間是1881年。“埃倫·奧斯汀”號派遣一小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陌生棄船的甲板,並指示他們開往紐芬蘭聖約翰,那也是“埃倫奧斯汀”號的目的地。兩條船在濃霧中分手了,幾天后再次相遇。那條陌生船隻又遭遺棄,押送捕獲船的船員們和他們的前任一樣,也永遠消失了。
遺憾的是,古爾德沒有讓他的讀者知道,他是從哪裡得到這一資料的。為了與以後的文章對比,現將古爾德文章的基本材料列舉如下:
字數統計:86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於航海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幾天后兩船再次相遇,這條陌生棄船再次被遺棄
棄船的最終命運:未提及
這一故事後來又在文森特·加迪斯的文章和書中出現。他承認古爾德的文章是他書中資料的來源。加迪斯1964年的文章摘要如下:
字數統計:115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一切正常,有(在暴風雨中)掙扎過的痕跡。
兩船分離的原因:暴風
第二次發現:縱帆船被拋棄,新船員消失
最終命運:在第二批救援隊員經勸說登上被拋棄的船隻之後,又颳起暴風,使兩船分開。縱帆船及其船員即不復見
在加迪斯一年後出版的書中,描述情況與他的文章不同,也與推測中他取材的古爾德的文章不同。
字數統計:188
地點:大西洋中部
時間:1881
棄船的環境:適合於航海的天氣,一切正常,無任何物件丟失,無(在暴風雨中)掙扎過的跡象
兩船分離的原因:濃霧天氣
第二次發現:兩天后,濃霧消散,船長發現被拋棄的船隻。他看到它的航線飄忽不定而感到驚奇,遂命令舵工使船接近它。給予信號,而無反應。登船人員搜尋了陌生船隻的每一角落,但未發現有關失蹤人員命運的任何線索
最終命運無法勸說“埃倫·奧斯汀”號的其餘水手再次登上棄船。“埃倫·奧斯汀”號駛離時,它被遺留在後面,最後消失在地平線處。
加迪斯關於這一事件的兩次說法相當矛盾。他在書中的描述比他資料來源的古爾德報導要長一倍多,主要是由於他增添了描述的細節。他告訴我們,船長曾感到驚奇,棄船的航線飄忽不定,船長給舵工下達了命令,向棄船發出信號,並搜查了它的每一個角落等。如果這一事件當真發生過,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合乎邏輯的,而且完全可能如此。然而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他作出如此詳盡的敘述,但在其引以為資料來源的著作中又沒有這樣的描述,這就是不正當的了。
在加迪斯的兩次報導中有幾處重大的矛盾,其中包括地點的矛盾。他在文章中寫道:“有掙扎跡象”,但在書中寫的是“無掙扎過的跡象”。這可能是由於排字工人在文章中排漏了一個“無”字,因此這一矛盾不一定是加迪斯的錯誤。可是,古爾德唯一提到縱帆船當時所處環境是適合於航海的。加迪斯沒有絲毫根據可以說有掙扎跡象或者無掙扎跡象。兩種情況的證據他都沒有。關於掙扎的任何說法都會使讀者以為加迪斯實際上掌握著更多的資料。
兩次說法中關於兩船分離時所處環境的矛盾以及救援隊員人數的矛盾,表明研究工作做得既匆忙又粗糙,可靠程度很小;然而,我也不贊成將事實小說化,例如描寫船長的驚奇以及古爾德書中所沒有的另外一些情節。如果這看起來有些吹毛求疵,那么讓我們研究一下以下有關這個事件的報導。
伊萬·桑德森在七十年代出版的《看不見的居民》一書中說明,他使用加迪斯和古爾德的書作為他敘述“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來源。我再總結如下:
字數統計:對事件的描述——242,分析——187,合計429
地點:大西洋北部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上無人,其他情況完全正常。發現時船隻完好,食物和水都很充足,無暴力或事故的跡象。船舵受到波浪衝擊,船隻處於下風,在微風吹拂下飄忽不定。橫桅索鬆開。船長向縱帆船發出詢問,未獲回答,於是派出登船搜查人員,並決定由押送捕獲船的人員設法援救。
兩船分離原因:當他們駛向紐芬蘭時,天降大霧
第二次發現:大約兩晝夜後,大霧消除得見縱帆船在海上飄忽不定。它再次被捨棄了。但船上一切都很正常。索具已修復,船帆已揚起。
最終命運:其餘船員拒絕登上縱帆船,船被留在後面
桑德森在分析這一事件時報導說:這一事件可能與海上搶劫、(通常為得到保險金而謊報輪船遇難的)欺騙行為或“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員有關;在第一次發現縱帆船後並沒有找到船的證件;救援隊寫的臨時航海日誌或已丟失,或未找到,也沒有進一步提到。(“進一步”這三個字的意思是,這件事曾經提到過,但他不說是在哪裡提到過。)桑德森提出,這件事可能是個神話,或許根本就沒有什麼押送捕獲船的船員,或許他們已經被謀害。但另一方面他卻寫道:“他們的名字已記錄在案”(也不說記錄在什麼地方)。還說,剩下的船員能若無其事地乾一場暴行,而每個人又頂住盤問,這未必可能。(他並不說明假定他們受到的審訊的細節或根據推測從哪裡可以得到關於這一事件的記錄。)這裡請再讀一下古爾德的著作,它會使我們想到這就是桑德森所用資料的直接出處,也是他通過加迪斯的著作所得資料的間接出處。然後,請想一想,桑德森告訴讀者的其他“資料”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查爾斯·伯利茨於1974年寫的《百慕達三角》一書中也講到“埃倫·奧斯汀”號的故事。他在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加迪斯和桑德森的書名,但沒有明確談到關於“埃倫·奧斯汀”號的資料是從哪裡來的。雖然,出處很明顯是加迪斯的文章,他卻沒有列舉出來。他也沒有列舉古爾德的著作,顯然他並不知道,這本書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資料。
字數統計:172
地點:亞速爾群島以西
時間:1881
棄船的情況:船被拋棄,一切井井有條,船帆捲起,索具完整
兩船分離原因:風暴驟然而起
第二次發現:兩天后重新發現棄船,派人登上該船,前一批登船人員已消失,無跡象表明他們為什麼離開和到哪裡去了。伯利茨還告訴我們船長堅持查清情況,船員的態度有保留,但他最後說服第二批船員登上棄船
最終命運:又颳起一場暴風,失去聯繫,縱帆船和第二批船員均不復見。伯利茨並未將該船的目的地告訴讀者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故事怎樣發展起來以及著作者創造偽科學的生動例子。桑德森報導中對船長的行動、船桅的鬆散支索、修復的索具的詳細描寫以及對航海日誌的渲染,使人們看起來好像作者確實做了深入的研究。多少讀者在聽了這些完美的細節之後,最終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切是否真正發生過?作者真正了解的有多少,有多少又是虛構的?
有一種荒誕的說法。認為有些作者在思考超科學可知範圍的問題,深入研究院的科學家們看來不敢涉足的領域,探索“科學的邊緣”方面是領路人,他們是勇敢地用光輝照亮崎嶇小路的先驅者,有朝一日墨守成規的科學研究機構也將不得不遵循他們的道路。我完全不能贊同這種說法。我發現,有一些人的意見和這類作者對自己作用的看法相反。這些作者往往以不合邏輯的錯誤資料和公眾的錯誤意願將科學界搞得混亂不堪,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或至少妨礙了公眾對科學進步的了解。我在他們身上著不到一點對問題的好奇心和徹底的探究精神,看到的只是十足的輕信和疏忽。他們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的兜售者。
我不知道,對“埃倫·奧斯汀”號和其他一些事件十分好奇,因而去作一些有益的研究並試圖找到當時對實際發生事情進行報導的作者在哪裡?我也不知道,由於十分尊重民眾智慧因而將實際情況告訴他們的作者在哪裡?我希望了解“事實真象”,並開始親自去弄清“事實真象”。
在開始調查研究之前,我分析了古爾德對這一事件的描述,其他說法都是由它而來的。我認為他的資料來源和報導都是不充分的;否則他所報導的日期會更加精確。人們未予注意的一個關鍵之點就是他所報導的事件發生地點為大西洋中部,那是至少在百慕達以東1000英里處。任何人如果把這一事件寫作發生在百慕達三角地區之內或附近,那么他不是十分粗心就是以為他的讀者是十分粗心的,以為讀者不會自找麻煩地到地圖上查找這個地點。然而我在調查研究了其他事件之後,了解到百慕達三角的“邊界”是極為靈活的,它的“邊緣”十分寬廣。有些作者把百慕達三角描述為“佛羅里達海岸附近的一小片海洋”,但他們把實際發生在“百慕達三角邊緣地帶之謎”包括到遠至紐芬蘭、亞速爾群島、加那利群島,甚至令認不可思議地遠至太平洋!為了探討這一誤差的範圍,如條件允許,請參看一下地球儀,否則看看地圖也可以。首先請確定一下百慕達—佛羅里達—波多黎各三角地帶的位置:然後看看上述的其他地方位於何處,並自我詢問一下,另外的一些作者怎么會出現這樣大誤差?
我從事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訪問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這一機構保存著此類海上事件的記錄(要不是古爾德死了30多年,我還要找他詢問此事)。不過,這次事件是異常複雜的,因為不知道縱帆船的名字,因此勞埃德船舶協會不能找出有關它的任何資料。我查閱了許多講述船隻失事的權威書籍,但一無所獲。我也查閱了《紐約時報》和倫教《泰晤士報》的索引,這兩家報紙對於研究船隻事件頗有價值,但沒有一份列出這一事件。由於報導中說那船是開往紐芬蘭聖約翰港的,所以我與當地圖書館取得聯繫,看看他們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結果在檔案中或在1881年的《電訊晚報》上都沒有查到有關資料。我借了聖約翰另一家報紙《紐芬蘭人》的縮微膠片,由於不知道確切日期,我就從1881年1月1日到1882年7月1日,逐日、逐頁、逐欄地查閱,也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資料。細讀這種通常沒有大字標題的文章中的小而模糊的印刷字型,是一件使人厭煩的工作。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每晚都要花費幾個小時。在1881年,聖約翰完全不是世界觀注的中心,任何一件有趣的當地新聞都能登上頭版甚至可能冠以大字標題。然而在那一年及其後的半年內,根本沒有提到“埃倫·奧斯汀”號或任何一艘船隻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假如發生過那樣轟動的事件,會在報紙上登載好幾天。有些遠為遜色的船隻事故都以顯著的地位刊登了。
正當我結束對“埃倫·奧斯汀”號事件的調查研究之時,在1974年下半年出版的里查德·威納爾所著《魔鬼的三角》一檔中又出現了關於這一事件的新說法。作者提出的日期是1881年8月20日,地點為巴哈馬群島和百慕達之間,目的港波士頓。威納爾在此書的第198頁上寫道“許多作者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多少有點歪曲事實。但完全歪曲事實,就是聳人聽聞了。”威納爾在這段話里,明顯地寬恕了“為了更好地引起讀者興趣”而“歪曲事實”的作法。而且,這種作法的一個實例卻充分表現在他在“埃倫·奧斯汀”號的論述中。他的大部分論述讀起來象是一部小說,而且明顯地超出了他的實際知識範圍。他談到當縱帆船停駛在大西洋巨浪中時,靠三眼滑輪拉緊的索具如何隨著緩慢漂移的船身節奏而令人悲嘆地嘎嘎作響”。他描述了現代的上面鋪有砂石磨麵的柚木艙面,整齊捲起的船帆、縱帆前緣的主帆、旋線和隨著船身擺動而不時砰然開關的廚房門。他寫道,貝克船長為了證實他的四名船員仍然和他同在,如何“扭頭從右肩上向後觀望”,以及當他揮舞科爾特左輪手槍指揮這四名船員隨著他向前沖時,如何把一隻拇指大小的蟑螂踩在腳下。威納爾甚至“告訴”他的讀者,當這位船長登上棄船的甲板時還在想著“瑪麗·賽萊斯特”號。按照威納爾的說法,當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登上棄船的甲板後,風暴把這兩條船吹散了。幾天以後,有人發現這隻船在海上飄忽不定。人們登上棄船的甲板,看到押送捕獲船的船員的食物原封未動,床鋪也沒有睡過,哪裡也找不到新的航海日誌,而縱帆船看上去還是初次被發現的樣子。威納爾詳細地敘述了保證第二批登船人員安全的預防辦法以及這隻縱帆船如何在一個午後雨天的潮濕濃霧中慢慢地消失了,從此再也沒有看到這隻船或聽到它的訊息。
我懷疑報導中冗長而又添枝加葉的虛構故事,但還是重新開始調查,希望能根據這一新的日期和地點我到當時發表的某一報導。過去在倫敦勞埃德船舶年鑑上、《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上沒有找到,我必須核查波士頓的報紙。查找了當年到10月15日的那些結果仍然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的文章或記載,僅僅從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獲知,的確有過一隻名叫“埃倫·奧斯汀”號的船,可是無法證明確實發生過棄船事件。
我長時同研究的結果表明,那些談論所謂“埃倫·奧斯汀”事件的作者們的立足點並不穩固,他們以想像出來的、小說化了的說法作為依據,卻不想提供有權威性的資料出處。他們不能證明事件確實發生過。他們實際上在告訴讀者要毫不懷疑地信賴他們。在調查研究了這些作者們撰寫的其他事件並發現他們常常是錯誤的之後,我不能接受他們對這一事件的說法。“埃倫·奧斯汀”號事件是“超科學可知範圍”報導的一個典型例證。公眾應該要求作者們為他們說過的一切提供依據,而不是接受報導的本身。
在我深入研究百慕達三角同題時,我調查了將近七十起“令人費解的神秘事件,”按照推測,這些事件提供的證據表明,百慕達地區存在著奇異的力量。我在《百慕達三角之謎——已經解決》一書中逐項表明的調查結果是十分廣泛的,此處就不打算概括了,但卻可以介紹一下結論。
我將百慕達三角客氣地稱之為“虛構之謎”。另外有些作者更為直率地稱它為徹頭徹尾的騙局或詐欺行為。一些作家和電影製片人有效地利用了粗心的研究,各種各樣的錯覺,錯誤的推理,技術上的誤差和聳人聽聞的手法,將這一傳說說成是不朽的。
從百慕達三角之謎的解答中也可以吸取到積極的教訓。我們必須極其謹慎地對待我們讀到或看到的事情。“言論自由”的意思,一方面是作者們具有憲法規定的權利,可向他們的讀者談論任何他想要談論的事情,而不論這些事情的真假;但另一方面,別人也應有權指出這些在真理和邏輯面前站不住腳的錯誤。
作者簡介
拉里·庫什是亞利桑那州坦佩人,飛行170多小時,其中包括民航飛行、教學飛行、儀表飛行、儀表教學飛行和研製飛行的額定時間。他對百慕達三角發生興趣,利用可靠的原始資料進行了廣泛的研究.1975年問世的《百幕大三角之謎——已經解決》是他的處女作,書中包括研究結果和結論,認為百慕達三角是“虛構之謎”。這本書在許多國家出版,受到倫敦勞埃德船舶協會、美國海岸警備隊和其他團體及科學家的稱讚,被譽為關於這一問題的最權威的著作。庫什在1980年又寫了一本書,名叫《第十九飛行小隊的失蹤》,其中對五架海軍復仇式魚雷轟炸機和一架偵察機於1945年12月5日起飛後未返航這一百慕達三角地帶最有名的失蹤事件作了詳盡的研究。庫什為進行研究親自按失蹤飛機的航線作了飛行。他已有好幾百次在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並在美國許多大學裡作過演講。
補充信息
小註:關於光速與時間的關係。
光速可以被用作衡量時間的標準。
當一個物體的速度越接近光速時,這個物體所處的時間越慢,無限接近光速物體時間進程會變慢到幾乎靜止,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尚未有飛行器能夠加速到光速的一半,但只有超光速才能時光倒流,所以時光倒流是不可能的事。
死神的居住地——百慕達三角
背景:1609年,百慕達第一次被安定了由遭到海難的英國殖民朝向為維吉尼亞。旅遊業到海島逃脫北美洲冬天第一次顯現了出在Victorian時期。旅遊業繼續是重要對海島的經濟,雖然國際事務追上了它。百慕達顯現了出成一個高度成功的近海財政中心。1995年,公民投票在獨立酣然地被擊敗了。
地點:北美洲,小組海島在北大西洋,在南卡羅林納(美國東邊)
地理坐標:32 20 N, 64 45 W
地圖參照:北美洲
區域:總計53.3平方公里
水:0平方公里
土地:53.3平方公里
區域-比較詞:大約三分之一華盛頓特區的大小
土地界限:0公里
海岸線:103公里
具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百慕達三角的傳說是這樣的:1000多人以及幾百條船、上百架飛機在這片海域消失了……沒留下一點蹤跡。
很多神秘的事件已經被記錄下來。一些經過百慕達三角的船員和飛行員抱怨,電力系統曾停止工作,儘管天氣晴朗,但是在略呈綠色的雲層里發出奪目的閃光。
克瑞司特佛·哥倫布是記錄一切不尋常的偶發事件的第一人。哥倫布第一次航海,正在風平浪靜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火柱呼嘯著從天而降!船上的指南針突然轉到相反的方向!
1929年,一艘叫做卡羅A-迪瑞號的船平穩地駛進位於北美的北卡羅來納港。可是當碼頭工人爬上船,沒發現一個人影!一鍋滿滿的、熱氣騰騰的飯煮在瞭望台的火爐上!
1945年12月,有一宗稱為“飛行19號”的意外事故。那是海軍五架轟炸機消失在百慕達那場事故的代號。當天,飛機起飛執行例行的巡邏使命,一個小時之後,其中一個飛行員報告出事了,聽到過幾次信號,之後……一切歸於沉寂!
浮游生物普查 發現20新物種
百慕達三角”是地球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區域之一,傳聞中曾有一連串的飛機、航船在此失蹤。不過,科學家的勘查船卻勇敢地闖進了這片傳說中的恐怖海域,發現它的海底世界其實像海洋其它地方一樣生機勃勃,物種豐富,其中不少還是百慕達獨有的新物種。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科學家在百慕達進行了為期20天的考察,將生活在海面到海底4.8公里深處的浮游生物“一網打盡”。在捕獲的數千種生物中,科學家已經對500種進行了分門別類,並對其中220多種的基因序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至少有20種浮游生物是第一次發現。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120餘種魚類,其中有幾種也是百慕達的“特產”。
這次考察是全球性的“海洋生命大普查”項目的一部分。負責考察的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彼得·維貝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繪製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圖,就像天文學家繪製太空星圖一樣。”世界有7000種已知的浮游生物,到2010年數目可能翻番。科學家希望能將所有的浮游生物登記在冊,揭示它們在地球氣候和海洋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
根據粗略估計,每1萬磅浮游植物能養活1000磅小浮遊動物,後者又能為100磅大浮遊動物提供食物,而它們又能餵飽10磅小魚。最後這10磅小魚將成為1磅大魚的盤中餐。浮游生物不僅是海洋魚類最根本的食物來源,而且對淨化大氣功不可沒。海洋能吸收空氣中的元素,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浮游生物的活動。

百慕達三角神秘失蹤事件

百慕達三角即指北起百慕達、西到美國佛羅里達洲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聖胡安的一個三角形海域。有傳聞說,在這片面積達40萬平方英里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裡神秘地失蹤。
說明:
“時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人們最普遍的認識誤區之一。根據科學家們判定:在通古斯隕石墜落的地區、核武器實驗地區、車諾比原子能發電站附近以及其他有死亡威脅的地方,即使最精確的表也會不準。有時發生的某種不可思議的事,好像“時間斷裂”一樣……神奇的海洋上,似乎也時時向人們展示著時間斷裂。以下神秘事件均系偽科學,並不真實可信,讀者須知。
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風號的英國遊船在“魔鬼三角”——百慕達海區突然失蹤,當時船上六人驟然不見了蹤影。
百慕達群島(百幕大)
神秘的“百慕達三角”
不料,時過八年,這艘船在百慕達原海區又奇蹟般地出現了!船上六人安然無恙。
這六個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當時已失去了感覺,對已逝去的八年時光他們毫無覺察,並以為僅僅是過了一霎間。當調查人員反覆告訴他們已經過去了八年,最後他們才勉強接受這個事實,當問他們都做了些什麼事時,他們無話以對,因為他們只感覺過了一會兒,似乎什麼也沒幹。
調查人員之一澳大利亞UFO專家哈特曼對此十分興奮,因為在百慕達海區失蹤的人員重新再現,這還是首次。雖然以前曾有失蹤的船隻出現,但無法弄清楚事情始末。儘管這六個人未能圓滿回答調查人員的話,但他認為,用催眠術很可能搞清他們這次奇遇的細節,從他們身上會得到驚人的發現。
這件怪事,雖然出現了時間差異,這對於研究第I類世界和II類世界之間的時間差異問題是絕好的案例。也是對“時間隧道”進行研究的好素材。這是在諸多不明飛行物案例中,當事者產生時間丟失或產生衰老現象是同樣重要的案例,引起了有關科學家極大的重視。
1954年在加勒比海,駕駛員夏里·羅根和戴歷·諾頓駕駛氣球和其他五十個參賽者參加氣球越洋比賽。當時天氣晴朗,視野清晰。突然,在眾人面前,這個氣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後的氣球又突然在古巴與北美陸地的海面上出現。它的出現曾使古巴和美國政府大為緊張,特別是古巴,誤以為美國派出秘密武器來進攻了呢。
古巴飛機駕駛員真米·艾捷度少校說:“一分鐘前天空還什麼也沒有,一分鐘後那裡便多了一個氣球。”當時古巴軍方在雷達上發現了這個氣球,以為是美國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飛機想把它擊落,最後大氣球被古巴飛機迫降在海上,兩名駕駛員則由一艘巡洋艦救起,送到古巴一個秘密海軍基地受審。
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驚訝,連兩個駕駛員諾頓和羅根也同樣感到迷惑不解。這兩個駕駛員說他們當時正在參加由夏灣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項氣球比賽。他們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36年,他們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種輕微的刺痛感覺,就好像是微弱電流流過全身一樣,然後一眨眼他們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變成一片灰白色,接著他們記得有一架古巴飛機在他們氣球面前出現。
芝加哥調查員卡爾·戈爾曾查證過羅根與諾頓的講話,他們確實在1954年參加一項氣球比賽途中神奇地失蹤,戈爾認為這氣球進入了時間隧道。“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瞬間,可在地球上卻已過去了36年,相差很大。”因此說,這是比地球時間慢的一條神奇隧道。
類似上述的案例還可以列舉許多,其共同點就是失蹤者再現時時間變慢。但是,也有失蹤者感到時間變快的案例。
在百慕達魔鬼三角區出現過這樣的怪事,一艘前蘇聯潛水艇一分鐘前在百慕達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鐘後浮上水面時竟在印度洋上。在幾乎跨越半個地球的航行中,潛艇中93名船員全部都驟然衰老了5~20年。
此事發生後,前蘇聯軍方和科學界立即開始對潛艇和所有人員進行調查,並作出三份報告。
其中研究人員阿列斯·馬蘇洛夫博士認為:“這艘潛艇進入了一個時間隧道的加速管道。雖然對它仍知之甚少,不過除此之外,無其他更合理的解釋。”“至於在穿越時空之際,速度對人體有何影響,我們也知道不多,只知道對人體某些部位有影響。那些船員竟在很短時間內衰老了5~20年,卻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該潛艇指揮官尼格拉·西柏耶夫說:“當時我們正在百慕達執行任務,一切十分正常,不知什麼原因,潛艇突然下沉。”“它來得突然,也停得突然,接著一切恢復了正常,只是我們感覺有些不妥,便下令潛艇浮出水面。”“然而整個事件發生得實在太快了,我們連想一下的時間都沒有,而當時我們的領航儀表明我們的位置已在非洲中部以東,就是說與我們剛才的位置相差1萬千米。潛艇立即與前蘇聯海軍總部進行無線電聯繫,聯繫結果證實他們潛艇的位置的確在印度洋而不在百慕達。
這艘潛艇回到黑海的潛艇基地後,艇上人員立即由飛機送往莫斯科一個實驗室接受專家檢查,結果發現他們明顯地衰老了,典型特徵是:皺紋、白髮、肌肉失去彈性和視力衰退等。從使人衰老這方面看,這的確是一個悲劇,但從科學上看,這卻是一個可喜的新發現。這些船員所經歷的事告訴我們,可能有一個比地球時間快的時間隧道。
1990年8月在委內瑞拉加拉加斯市的一隻失蹤了24年的帆船尤西斯號在一處偏僻海灘擱淺再現(這隻船是在24年前一次颶風中在百慕達三角區失蹤的)。帆船上三名船員由土著居民救起之後,就送到卡拉卡斯市尋求援助。
為這三個人檢查身體的醫生說:這三人雖然經歷這么多年,但一點也沒有衰老,好像時間對他們已完全停止了。柏比羅·古狄茲醫生說:“這三名船員中最老的一個在失蹤時是42歲,按理說他應該是66歲的老人,可是看起來依然像42歲,身體非常健康。”
這三名船員之一——來自美國緬因州的職業漁民柏狄·米拿說:“我們什麼也記不清啦,只知道當時起了場颶風。我們當時揚帆出海,駛向艾路巴島,希望能捕到當地盛產的馬林魚。然而忽然天色大變,轉眼漫天烏雲,電閃雷鳴,波濤洶湧,我們便立即將船向岸邊駛去,這便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經歷。我還知道的就是我們的船隻擱淺了,當我們向那裡的土人問起時,才知道今年是1990年。最初我們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我們是1966年1月6日出發的,原來打算出海捕魚7天,沒想到一去就去了24年。”
船上最年輕的19歲的提比·保利維亞說他記得遇到1966年那場颶風前,他們還捕到一條鮪魚。當他們回到岸上後,當局派人上船調查,在船艙冷藏庫中真的找到了那條鮪魚。調查人員說:“這條魚仍然十分新鮮,就好像是剛捕到的一樣。”
英國政府曾查閱1966年記錄,證實當年確有這么一艘帆船無影無蹤了,原因不詳。
此事只能有一個解釋:帆船進入了時間隧道中,時間變慢。至於如何進入時間隧道。是否有不明飛行物在現場作怪,尚不可斷下結論。與此案情頗類似的現代案例是1994年夏,一架由菲律賓起飛的客機飛往義大利,中途經過非洲東部上空時,突然失蹤了20分鐘(在雷達螢幕上消失後再現),到達義大利機場時晚點20分鐘。可是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一無所知,每人的手錶指針也沒有晚點。該飛機是否進入時空隧道,還是受不明飛行物影響作用所致。有待探討。
宇宙中常發生我們還不能認識的現象。一百多年來各國媒體對百慕達三角區的異常現象有種種說法。有的研究者認為,在這個神秘的區域有一種強大的大氣雷射在作祟。
有的學者則說,那裡有一種突發性的磁場在起作用。還有的把反常現象的出現與所謂來地球造訪、潛入海底的外星人聯繫起來,說他們掌握了強大的雷射,凡進入該雷射作用場的人要么死亡,要么就受到“第四維”即時間隧道的制約。
過去的飛行員,現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研究員洛易林斯·庫謝寫道:美國C-119大型軍用飛機在百慕達三角區失蹤的那些日子,“澤米尼-IV”號宇宙飛船正在軌道上飛行,太空人詹姆斯·邁克及副手艾德華·懷特曾發現一個帶抓鉤狀設備的不明飛行物。
他們當時就把它攝錄下來。對錄像帶的研究表明,他們發現的不明飛行物與常見的人造衛星毫無共同之處。當時誰也說不清,太空人遇到的究竟是何物。長期以來,不明飛行物和吞食飛機、輪船的海水已經成了百慕達的特有現象,事實是否如此呢。
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百慕達三角區情況異常,十分危險。不過對異常的原因,俄羅斯學者,發明家尼古拉·依萬諾維奇·柯洛維亞科夫另有解釋。
根據柯洛維亞科夫假說,地核並非處於地球中央,受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引力的影響,也處在不停的運動中。地核旋轉猶如在地殼下面滾動一樣,會引起地殼與地核之間岩漿的逆向流動,結果就產生了電磁場
此外,由於地球旋轉軸的傾斜,地核會上下移動:夏天在北半球,冬天就移到南半球。因此,地核的赤道與地球的赤道就不吻合,相差有28緯度。而這個區域恰恰就是岩漿流的改向口。
柯洛維亞科夫把地核赤道“定”於28°緯線,正是在這一區域大自然設下了許多神秘的陷阱。這一區域處於地球赤道以北5°、以南5°範圍之內。如果利用想像力把它們用直線連結起來,那么我們眼前就會出現兩個正五角形。
五角形的頂點就是陷阱所在地點。在那裡船隻和飛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那裡失而復現的船隻要么空無一人,要么載著全體航員的屍體。百慕達三角就是這些陷阱中最危險的一個。
我們假設,地核開始向南移動。由於自身的巨大質量,它也像地殼一樣具有自己的引力場。在地殼與地核旋轉同步時,即共同構成地球惟一的力場,地球表面就不會發生重大的異常。
但當地核向另一極移動時,或說地核的旋轉與地殼不吻合時,地面上就出現異常:由於相反的力的作用,平靜的湖泊中會突然冒出一股激流;地殼下軟流層的岩漿像湖水旋渦似的環繞上漲,竭盡全力要把沉睡的地殼攪個地覆天翻。這就是引力漩渦
柯洛維亞科夫認為,百慕達三角之謎的謎底就在於此。在漩渦發作出殼區,光和無線電波的出入口都被封死,誰也不能接收到受難者的無線電訊號,誰也不能看到探照燈的燈光。
陷入漩渦中心的船隻必然失去行駛能力,束手無策,最終沉沒。從三角中心區復出的船隻,通常船員和乘客都無影無蹤。
在這種旋轉的災難中,每個活細胞都會積累巨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最終會把細胞毀掉。能量積累的大小取決於船隻運動的方向。在逆漩渦行駛時,能量最大,人必死無疑。而且人在死亡前還會經受難以忍受的突發劇痛。
當船隻航向與漩渦旋轉的方向吻合時,疼痛只會緩慢增加,直到人失去知覺。離漩渦中心越遠,這種可怕的力量就越弱。在其外圍,人們通常只會發現儀表失常。船隻和飛機若與漩渦同向,還會獲得額外的速度,提前到達預定點。
柯洛維亞科夫肯定,引力漩渦造成的危害不僅在水下,而且也存在於空中。他計算出地球某些地區不宜飛行的日期,還製造出分成扇面的地球儀。此儀能幫助進入異常區域的海洋船隻、飛機擺脫神秘陷阱。
1950年,百慕達人特迪·塔克首次在百慕達海底發現來自新大陸的沉船以及船內的珍寶:金幣、陶器。幾百年前釀造的瓶裝陳酒。這條沉船看起來像一個沉睡百年的食品加工機械,又像是一個巨大的垃圾處理場,在它上面,折斷的桅桿在海水中飄蕩。特迪·塔克這一首次發現,頓時引起了世界轟動,隨即就在美洲掀起了一股尋找沉船和珍寶的探險考察熱潮。大批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探險家都來到百慕達群島,開始他們的考察和探險。
據在沉船上找到的一枚殘缺生鏽的西班牙比塞塔銀幣推測,這條船是於18世紀中葉在這裡沉沒的。後來,專家們又在另一些船上找到了一桶桶染料,菲律賓紅木、鐵犁木和一些食品,如葡萄乾布丁等。

失蹤解釋

百慕達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多起船隻失蹤事件,神秘現象遲遲得不到解答。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如今有科學家在百慕達三角附近的海域找到了多個巨大水底坑穴,他們認為這能夠為該地區的船隻神秘失蹤作出可行的解釋。
來自挪威北極圈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百慕達三角附近的巴倫支海海底發現了多個巨大的坑穴,這些坑穴的寬度約805米、深度約為46米,是由臨近海岸的甲烷累積爆炸形成。他們認為,甲烷爆炸可能對在巴倫支海航行的船隻構成威脅。有專家指出,巴倫支海底因甲烷爆炸而形成的坑洞,也有助解釋百慕達三角船隻和飛機失蹤之謎。
據報導,百慕達三角地處北美佛羅里達半島東南部,具體是指百慕達群島、美國的邁阿密波多黎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帶。近百年來,這裡屢屢發生海難事件,船隻在極短的時間裡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一下子“融化”在海洋里。
據科學家介紹,該海域的海底深處存在豐富的天然氣儲備,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慢慢泄漏,積年累日之下甲烷堆積在海底形成空洞,這些充滿甲烷的空洞最終發生爆炸。
研究人員表示,海底爆炸可能給爆炸時正好在海面上航行的船隻造成危險,從而解釋了百慕達三角地區船隻失蹤的真正原因所在。
有關此次研究的更多細節內容,將在下月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年會上公布。
2015年,俄羅斯托洛費穆克研究所副所長伊戈爾·葉茨索夫表示,有觀點認為百慕達三角是一系列天然氣水合物反應的產物,“它們與甲烷冰分解變成氣體,近似於核反應生成巨量的氣體,使海洋變熱,造成沉船事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