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距今9000年前,即有人類在今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生活,其文化稱作Maritime Archaic Tradition(“濱海古文明”)。後來,古愛斯基摩人的
多爾塞特文化(Dorset Culture)在此出現,最終則是
因紐特人(Inuit)和因努人(Innu)生活在拉布拉多,
貝奧圖克人(Beothuk)生活在紐芬蘭島上。目前已知最早抵達的歐洲人為1000年左右在
蘭塞奧茲牧草地(L'Anse aux Meadows)建立村莊的北歐
維京人。五百年後,歐洲航海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加斯帕·克爾特·雷阿爾(Gaspar Corte-Real)、
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以及來自
英格蘭、
愛爾蘭、
葡萄牙、
法國、
西班牙、
巴斯克地區的漁民開始在此地進行探險及開拓。
1583年,
英格蘭探險家漢弗利·吉爾伯特(Humphrey Gilbert)爵士宣稱紐芬蘭屬於英格蘭,紐芬蘭成為大英帝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之後的一百多年裡,英、法兩國的漁民在紐芬蘭海域捕魚,其中法國漁民遍布紐芬蘭的南、北、西岸。1713年,法國在《
烏得勒支和約》中放棄了對紐芬蘭的領土主張。
1832年,英國在紐芬蘭建立民選議會,1854年起紐芬蘭獲得
責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政府對議會負責)。1869年選舉中,紐芬蘭選民拒絕加入
加拿大聯邦。1907年起紐芬蘭成為大英帝國的
自治領,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紐芬蘭亦派遣了自己的軍隊赴歐洲前線參戰。然而,歐戰及
大蕭條嚴重衝擊紐芬蘭政府的財政,1932年時政府幾近破產。1934年,紐芬蘭立法院放棄自治地位,回退成由英國派員管轄的殖民地。
1948年,紐芬蘭
公投,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1949年3月31日子夜,紐芬蘭正式成為加拿大的第十個,亦是最後加入的省份。
簡介
島嶼構架
紐芬蘭島本身呈三角形,邊長約400km,面積108860km2。紐芬蘭及其附屬島嶼的總面積為111390km2。紐芬蘭島南至北緯46°36',北至北緯51°38'。
拉布拉多地區以西與
魁北克的邊界的西段為
拉布拉多半島的
分水嶺;流向
大西洋的河流的流域屬拉布拉多,反之則屬魁省。拉布拉多及附屬島嶼的總面積為294330km
2。最北端位於契德利角(Cape Chidley),拉布拉多地區在該地與
努納武特地區有極短的省境線。拉布拉多位於
加拿大地盾的東端;加拿大地盾是一片位於北美大陸北部的巨大
變質岩地區。
該省在緯度上的跨度、西風帶的影響、海洋的寒流、及各地的地形特徵,都使該省的氣候種類眾多。其中,北拉布拉多屬於寒帶,南拉布拉多屬於亞寒帶,紐芬蘭島大致屬溫帶。
行政區域
紐芬蘭(Newfoundland)省是加拿大東部的一省,是加拿大最年輕的省份,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聯邦,成為加拿大第十個省。位於加拿大東北角,瀕大西洋岸。由
紐芬蘭島和拉布拉多半島東部組成,兩者之間為
貝爾島海峽隔開,最狹處僅15公里。面積40萬5,720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都是人跡罕至的森林,沼澤、湖泊和山嶺。人口57.3萬(1990年),分布於沿岸的小城市,他們多以捕魚為生。省會
聖約翰斯。1497年,為英王亨利七世航海的義大利人
約翰·卡博特(John Cabot)到達此地,1583年正式宣布歸英占有,但直到十八世紀末僅有一些漁船在此捕魚,人口增加緩慢,年青人口流失率相當嚴重。氣候寒冷濕潤。由於冬季海港冰封,漁船不能出海,漁民都過著半年捕魚,半年領取政府失業救濟金過活,加上各國政府不斷擴闊沿岸捕魚領域,加拿大漁船能進入作業的漁場越來越少,
漁民的收入大受影響。海岸曲折。內地大部為高原。主要河流
哈密爾頓河。拉布拉多鐵礦的開發,使經濟發展較快。鐵礦石的產量占全國的52%。主要工業有造紙、紙漿、石油、水產加工等。主要城市有聖約翰斯、
科納布魯克。
氣候條件
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拉布拉多寒流沿東岸南下,冬季較溫和、夏季極為涼爽。冬季受大陸氣團影響(東部沿海多風),1月平均氣溫-4℃—-9℃,天氣多變;夏季受大西洋氣團影響,7月平均氣溫10℃—15℃,東部沿海多霧。年降水量1000毫米—1500毫米,四季降水均勻,適宜人群居住。
經濟
2007年,紐芬蘭-拉布拉多的經濟總量為264億加拿大元,其中41.2%為服務業,36.2%為油氣開採業及其支援產業(含礦業支援產業),11.7%為礦業;2008年就業人口22萬人,其中77.7%為服務業,7.6%為建築業,6.4%為製造業。
2008年,紐芬蘭-拉布拉多實際經濟成長率為18%;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預計出現7.7%的負增長;2008年失業率是13.2%,為70年代以來的最低值。
捕撈
鱈魚是紐芬蘭的傳統產業。但20世紀下半葉的過度捕殺造成了紐芬蘭海域的鱈魚數量急劇下降,90年代初時的成年鱈魚數量為60年代初的1.1%。[21]1992年,加拿大政府下令禁止捕鱈,紐芬蘭漁業遭遇滅頂之災,三萬人失去工作,大量人口遷出,省人口開始連年下降。2008年,漁業捕獲總值約5.3億加元,其中4.4億元為甲魚類(含蝦、蟹等),另外海豹捕獲業的總產值約670萬加元。
石油、天然氣開採為紐芬蘭-拉布拉多省的新興支柱產業。紐芬蘭有三處海底油田:Hibernia、White Rose和Terra Nova。2008年總產量為1億2520萬桶。
2008年,省礦業總產量約合46.5億加元,其中鐵礦約占22.4億加元,鎳約占17.1億加元,銅約占4.7億加元。
省製造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為食品加工、煉油、及新聞紙。
文明歷程
所處位置
紐芬蘭在地理位置上偏離加拿大其他省份,又跟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在長期獨自發展下,紐芬蘭居民的文化各語言與別省不同,他們說的英語不僅保留十六世紀的
愛爾蘭口音,在用字也有別於
標準英語。
紐芬蘭的氣候不錯,海風起調節氣溫的作用,冬天不太冷,夏天不算熱,首府聖約翰(
St. John's)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1000年以前北歐人就在此活動,是北美最古老的城市。
紐芬蘭三色旗是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有時更明確地指紐芬蘭島的一種被大眾接受的但非官方的旗幟。也被稱為粉白綠旗,旗幟的比例為1:2,上有三個等寬顏色分別為綠(旗桿一端),白和粉紅的豎條。紐芬蘭三色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粉紅色的旗幟,也是北美洲最早的旗幟之一。 紐芬蘭三色旗被公認創立於1843年。
紐芬蘭三色旗在激發
愛爾蘭共和國國旗的設計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關歷史
紐芬蘭是加拿大海域最早被發現、最早被占領的地方,雖然在1713年
烏得勒支條約中被劃歸英國,但英法以及英美關於紐芬蘭捕魚業的爭執糾紛在整個19世紀中一直未停。紐芬蘭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在經濟上對英國十分重要,尤其對於英國船隻運輸業和捕魚業的重要性更為顯著。17世紀“不列顛貿易委員會”甚至曾一度認為,在財富和安全上,紐芬蘭的重要性大於加拿大和
路易斯安那的總和。為了保持對紐芬蘭漁業的絕對壟斷地位,從17世紀30年代起,英國曾採取各種措施,設法阻止向那裡移民。1775年“帕利塞法案”進一步從法律上明確了這些規定。凡從英國港口出航,並由英國人駕駛的英國船隻,在去紐芬蘭捕魚時,都可得到國家財政補貼。沒有英國政府正式批准,所有船隻不得載運旅客。為了防止船員在紐芬蘭上岸定居,在從英國出航前,船員必須預交返航抵押金。1775年
英國議會還制定一個“限制法案”,禁止美國新英格蘭參與紐芬蘭漁業貿易。這個法案類似1774年制定的“
魁北克法案”。後者是為了阻止十三殖民地居民向阿巴拉契亞山以西擴展,而前者是為了阻止十三殖民地居民沿大西洋岸向東北方向擴展。在美國獨立運動步入高潮時,英國之所以採取懲罰性的“限制法案”,目的是為了打擊新英格蘭同紐芬蘭的貿易。
可是,當時紐芬蘭的食品,如麵包、麵粉、牲畜等物品很大程度上仰仗新英格蘭供給。麵包和麵粉至少一半來自十三殖民地,而來自上、下加拿大或
新斯科舍的極其有限。新英格蘭還幾乎壟斷了紐芬蘭同
西印度群島的航運業。新英格蘭船隻由西印度群島運回甜酒、蔗糖和糖蜜,從紐芬蘭運出鱈魚。大部分在紐芬蘭從事捕魚業的船隻是由新英格蘭建造的,其中也包括英國的船隻。1774年有不下170隻船從波士頓、紐約、塞勒姆和
費城等港進入紐芬蘭港口,其中主要是聖約翰港。可見,上述“限制法案”使新英格蘭和紐芬蘭雙方都遭受很大損害。尤其紐芬蘭缺乏食物,居民飢餓難熬。但根據英國
航海條例,英國船隻不許直接從外國運送糧食到紐芬蘭,所以只能在不列顛帝國範圍內尋找食物,但帝國範圍內可有餘糧供應的地方並不多,而且
遠水解不了近渴,紐芬蘭有許多人活活餓死。1776年英軍被迫放棄了波士頓、新英格蘭後,糧食又得以運往紐芬蘭。因為英國海軍扼住紐芬蘭的咽喉,而它又遠離美國,不能逃避英國海軍的阻截,所以紐芬蘭人在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極力避免同美國發生政治接觸。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英國不許
英屬西印度群島和紐芬蘭同美國進行貿易往來,但英國本身無力向西印度群島和紐芬蘭供應糧食,遂決定在一定條件下,外國(指美國)可以直接運進糧食,但須由不列顛船隻載運。至18世紀末葉,紐芬蘭的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它同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島的貿易關係已經確立。它自己也擁有一支船隊,出航地點大多是紐芬蘭港口,而非英國商站。固然這支船隊很少橫跨大西洋,但與西印度群島和北美大陸來往頻繁。聖約翰港成為同西印度群島貿易的中心。與西印度群島貿易的加強以及與加拿大聯繫的增長,使紐芬蘭產生了一批新的商人隊伍,從而打破了西歐各國對紐芬蘭貿易的控制。
在18世紀90年代,紐芬蘭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與西歐戰爭有關。1792年反對法國的戰爭爆發後,從英國到紐芬蘭運魚的船隻急劇減少,同時進口食物的價格增漲了,從歐洲購買食鹽也增加了困難,可是紐芬蘭本地的漁業卻繁榮起來。雖然運魚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道被切斷,但運往美國以及在美國公布“1807年禁運法”之後運往西印度群島的魚的數量卻大大增加了。歐洲反
拿破崙戰爭的年代,正是紐芬蘭大商人振興經濟的時機,但紐芬蘭的一般居民在食物價格增漲和乾魚價格下跌的兩重擠壓下,生活十分艱苦。 在1815年歐洲戰爭結束後,法國和美國這兩個漁業競爭對手重新出現,但這時紐芬蘭本地漁業已經確立,並緊緊地由本地人控制,足可與昔日對手相匹敵。同時,紐芬蘭的人口也迅速增加,由1785年的1萬人增至1815年的3.5萬人。到1824年英國才給紐芬蘭以殖民地地位,8年後又建立了代議制政府。
直到1949年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半島才成為加拿大的一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