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片”據說是清代皇帝入關後,從宮中傳到民間來的。據《梵天廬叢錄》載:“清代新年朝賀,每賜廷臣吃肉,其肉不雜他味,煮極爛,切為大臠,臣下拜受,禮至重也,乃滿洲皆尚此俗。”《清稗類鈔》中也有記載:“滿州貴家有大祭祀或喜慶,則設食肉之會。不論旗漢,不論識與不識,皆可往。..自切自食,食愈多,則主人愈樂,若連聲高呼添肉,則主人必致敬稱謝。肉皆白煮,無醬油,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白肉片”是北京“砂鍋居”的風味名菜,又名“白煮肉”、“白肉”。它用傳統的白煮法製成,肉片薄如紙,粉白相間,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蘸上醬油、蒜泥等料,就著荷葉餅或芝麻燒餅吃,風味獨特,鄉土氣息濃厚。砂鍋居原名和順居,建於清·乾隆六年(公元 1741年)。傳說當時用一口直徑 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只進一口豬,以出售白肉為主。由於生意興隆,午後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於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這樣一句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