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統論,是一篇古文,講述人的痰飲的論斷,人之有形,藉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
介紹,神仙墜痰丸,控涎丹,十棗湯,《和劑》二陳湯,《濟生》導痰湯,礞石滾痰丸,青礞石丸,又方,又方,半夏丸,鶴頂丹,青州白丸子,橘皮湯,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千金》半夏湯,吳茱萸湯,沉香茯苓丸,《本事》神術丸,潔古小黃丸,《聖濟》鵝梨煎丸,《聖濟》千金散,杏仁煎,節齋化痰丸,
介紹
人之有形,藉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脈之始也。若三焦調適,氣脈平均,則能宣通水液,行入於經,化而為血,灌溉周身。設三焦氣澀,脈道不通,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因之聚成痰飲,為病多端。古方論痰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是也。詳見《金匱要略》。然又有留飲、癖飲、流飲、伏飲之異。其聚而不散者曰留飲;僻處脅下者曰癖飲;流移不定者曰流飲∶沉伏於內者曰伏飲。又因酒而成癖者曰酒癖。因寒多所致者曰冷痰。因熱邪所傷者曰熱痰。病雖多端,悉由三焦不調,氣道否澀而生病焉。是以氣行即水行,氣滯即水滯,故知飲之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氣脈為先,則飲無所凝滯。所以治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蓋人之氣血,得溫則宣流也。及結而成堅癖,則兼以消痰破飲之劑攻之。
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因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生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因脾虛而成者。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痛癲疾。熱痰則成煩躁懊 、頭風爛眼。風痰則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臭痞氣。暑痰頭昏眩暈,黃膽頭疼。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過,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節齋)
□
古雲∶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然停積既甚,譬如溝渠瘀壅,久則倒流逆上,污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決而去之,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無是理也。故須攻逐
神仙墜痰丸
控涎丹
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成癲癇。入肺則壅竅,為喘咳背冷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 癰腫。陳無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隨氣攻注,隧道閉塞所致。誤認癱瘓,非也,須以此藥治之。
十棗湯
《和劑》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逆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食生冷、飲酒過度,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濟生》導痰湯
礞石滾痰丸
王隱君曰∶痰病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病之源。或頭風作眩,目暈耳鳴;或口眼蠕動,眉棱耳葉痛癢;或四肢游風腫硬,似疼非疼;或齒頰痛,牙齒浮痛;或噯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穢,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如墨,或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夢寐奇怪,失志癲癇;或足腕酸痛,腰背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並無常處;或手臂痛麻,狀若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粘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症;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癘;或胸腹間有如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或中風癱瘓;或癆瘵荏苒之疾;或風毒香港腳,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咳嘔吐;或嘔冷涎、墨汁、綠水;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用滾痰丸以愈諸疾,今特相傳於世雲。
上將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乾火 ,石色如金為度。研末,藥,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服後仰臥,令藥在胸膈間,徐徐而下,除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然後動作,食湯水,方能中病,明日當下痰積惡物。若不下愚按∶痰之與飲,同類而異名者耳。痰者,食物所化,飲者,水飲所成,故痰質稠而飲質稀也。痰多從火化,飲多從寒化,故痰宜清而飲宜溫也。痰多膠固一處,飲多流溢上下,故痰可潤而飲可燥也。是以控涎、十棗,為逐飲之真方,礞石滾痰,乃下痰之的藥。易而用之,罕有獲效者矣。學人辨之。
□
凡病痰飲未盛,或雖盛而未至堅頑者,不可攻之。但宜消導而已。消者,損而盡之,導者,引而去之也。
青礞石丸
治食積成痰。
又方
又方
半夏丸
上為末,蜜為丸,梧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治熱痰結在胸膈,咯吐不出,滿悶作痛,名痰結。又脅下痛,作寒熱,咳嗽氣急,亦痰制半夏 陳皮(一錢) 赤苓(一錢) 桔梗 栝蔞仁 枳殼(各七分) 黃連黃芩 梔子 貝母 蘇子 桑皮 杏仁 芒硝(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
鶴頂丹
治諸頑痰迷塞,關竅不通,聲音不出。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壅盛,嘔吐眩暈及癱瘓中風。
上共為細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換水,候日數足,乃取納絹袋中濾過,其滓再研再濾,以盡為度。澄清去水,曬乾為末,以糯米粥清糊丸,綠豆大,薑湯吞下三五十丸。《局方》如癱瘓風,以溫酒送下。如小兒驚風,薄荷湯下。
□
始因虛而生痰,繼因痰而成實,補之則痰益固,攻之則正不支,惟寓攻於補,庶正復而痰不滋,或寓補於攻,斯痰去而正無損,是在辨其虛實多寡而施之。
橘皮湯
六君子湯
水二盞,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時服。
□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在腎者氣虛水泛,在脾者土虛不化。攻之則彌盛,補之則潛消,自非聖知,罕能得其故也。
四君子湯
苓桂術甘湯
□
凡痰飲停凝心膈上下,或痞、或嘔、或利,久而不去,或雖去而復生者,法當溫之。蓋痰本於脾,溫則能健,痰生於濕,溫則易行也。
《千金》半夏湯
治冷痰。
水八升,煮三升,分溫服。
吳茱萸湯
姜棗湯煎三錢,空心溫服,日二。
沉香茯苓丸
溫脾胃,利胸膈,和氣血。
共末,蜜丸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
《本事》神術丸
許叔微雲∶予平生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而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睏乏則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 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間或中病,止得月余復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則如牽牛、大戟、甘遂,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窠臼,不盈窠不行,水盈窠而後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蓄,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寬,數日復作。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窠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當中下。前此飲漬於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予初用茅術,半年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乾為之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動,亦訊息之法。
□
或因熱而生痰,或因痰而生熱,交結不解,相助為瘧。是以欲去其痰,必先清其熱。昔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也。其證咽喉乾燥,或塞或壅,頭目昏重,或咳吐稠粘,面目赤熱。
潔古小黃丸
《聖濟》鵝梨煎丸
治熱痰,涼心肺,利胸膈,解毒,補虛益氣。
鵝梨(大者二十枚,去皮取汁) 皂夾(十條,去皮,水揉取汁) 生地黃(八兩,搗取汁)荷(生搗取汁) 白蜜(八兩,同上汁熬成膏) 人參 白茯苓 半夏(各一兩) 檳榔(煨,三分) 青皮(去白,炒) 桔梗甘草(炙,各三分)
《聖濟》千金散
治熱痰壅盛,胸膈不利。
上共末,水下三錢,空心服,以利為度。一方有羌活。
□
肺虛陰涸,枯燥日至,氣不化而成火,津以結而成痰,是不可以辛散,不可以燥奪。清之則氣自化,潤之則痰自消。
杏仁煎
治燥痰在肺中,上氣咳嗽,或心胸煩熱。
上銼碎,用水三升,熬至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
節齋化痰丸
治郁痰、老痰、膠固稠粘,難於咯唾。
上為末,煉白蜜入薑汁少許,和丸櫻桃大,細嚼一丸,清湯下。